燕王朱棣-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砍夏兀咳缃瘛!!!!!V慌掠质且怀鋈文亍Q嗤醯钕轮抑庇⑽渲耍还茉谡匠∩掀疵钡校凰破渌四敲聪照U夂檬呛茫墒怯秩绾味返霉赝跄茄募樾靶∪四兀克浴!!!!!T勖钦庑┤耍芤嫠锘锘攀前 保底疟悴蛔∧醚劭吹姥芎蜕小
道衍心头感动,面上却不显露出来,病怏怏地不言声儿。
李彧说了许久,回头才发现道衍这里却不显山露水、一点风都没透出来,这才渐渐觉得这个胖大和尚有些可怕,不禁自失地一笑:“不过今日得遇大师,方知燕王殿下的将来之可期啊。难怪连魏国公这样的人物都对大师赞不绝口。看来,在下的许多事,怕都是多虑了啊”,说着李彧从怀里掏出一份淡黄色的靴掏箴递了过去。
道衍诧异了接了过来,展开看去,却是一堆人名儿,密密麻麻有百人之多:“这些是。。。。。。”
李彧颇为得意地一笑:“在下做这些事的时候,便料到了会有今日。嘿嘿,郭恒等人将贪墨的官粮官银多存于府库,定期分批一点一点地运至秦晋之地。若是事发,多数银钱都会搜剿出来。在下署理府库钱粮数十年,若是也用如此蠢笨的法子,岂不让人笑话?”
道衍拿着箴页反复地看了又看,也摸不出个头绪来,便问道:“哦?不知李大人有何妙招呢?”
李彧指了指道衍手中的箴页:“奥妙便在此间——”
“不知这几张箴页,有何奥妙之处?”
“藏富于民——”,李彧咬着牙从齿缝里蹦出四个字来,冷冷笑道:“在下贪墨的官粮官银全在这些人里头。燕王殿下要用时,尽管派人去取就是,嘿嘿,算下来,如今少说也有一千万石了。”
“一千万石?”道衍吃惊不小,要知在洪武一朝,天下升平时国库一年的收入也才三千万石,这李彧悄无声息地贪墨,竟然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字,也真是太骇人了些。
“大师不用这么看着我”,李彧淡淡一笑:“贪墨国库的官员,在下紧巴巴地算下来,只怕也有近百人之多。在下虽然官居布政使,可要搜罗那么多银粮也是不能的。”
“那你这一千万石从何而来?”
李彧指着箴页的名单淡淡说道:“在下贪墨的银两、官粮都在这些人手里头。这些人都是在下早些年在江苏、天津为官时培植结交起来的商贾,都是信得及的一些人,在下也常与他们做些买卖”,说着李彧自失地一笑:“江苏和天津都是内连陆路、下可通海的地界,历朝历代都是繁华的经商开钱之地。在下将银两和官粮悄悄分至这些商人手里,让他们利滚利、钱滚钱,以他们的手段,几年下来,只怕早已翻番了。若是燕王殿下不急着用,大可以放任他们留在手里倒腾,再过数年,只怕远不止一千万石了也说不定呢。哼哼,至于在下,大师可以派人到我府里去看一看,但留下了一文银子一粒粮食,便叫我李某人永世不得超生就是”。
“好,好手段!”道衍惊愕地望着这位面皮蜡黄的瘦高书生,心下又是欣赏又是感佩。这种理财、敛财、藏财的手段真是闻所未闻,难怪当年张士诚得了他之后便豪富一方了,以此人的手段,只怕与古之陶朱公也不相上下啊,而更可敬的,还要属此人重情重义、不事私利的风骨。只是可惜了这么一个人物,早早地就要遭此横祸,燕王失掉他,也真真是太过可惜了一些。
李彧见事情交代毕了,方长吁了一口气,整个人顿时松弛下来,神情间却似乎一下子老了几岁:“哎,在下也要随魏国公去了。如今我也是戴罪之人,以当今皇上的猜忌性子,我是不宜去见燕王殿下的。所以。。。。。。这份名单就只有请大师转交给燕王殿下,日后定然是用得着的。该说的话,该做的事,在下都已做了,也再无遗憾,到了地下见到魏国公。。。。。。我也有个交代了”,说到魏国公徐达,李彧竟有些痴迷似的,癫狂地往外走了几步,莫名地笑了起来:“哈哈哈,魏国公,我李彧这就来见你了,哈哈哈——”
见他如此模样儿,道衍想扶、想留,稍挪动了一下身子又定住了,只是拿着那份名册,远远地目送这位一代奇才疯疯癫癫地出得寺门去,万般心绪也只化作一声悠长的“阿弥陀佛——”
第四十七章 【历史之谜】
洪武十八年四月,北平布政使李彧作为最后一个人犯被押解进了京师。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坐镇,下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并派锦衣卫指挥使杨宪从旁监督。虽如此,案子却进展得极不顺利,只因大理寺卿吴庸和刑部尚书王惠迪两个主审堂官意见不一,案子常审到一半两人已是吵了起来,惹出不少笑话来。
其实吴庸与王惠迪不合的缘由很简单——刑部尚书王惠迪是洪武朝的老臣,人缘也极好,极力主张案子往小了审,能不牵连尽量不牵连。大理寺卿吴庸是个干瘦老头,于审案刑狱极精通的一个人,却生性乖僻,不与人交际,审起这个大案来自然也就毫不顾忌、直来直往,一副公事公办、秉公执法的做派。
都察院其实极不愿蹚这趟浑水,奈何洪武皇帝圣意指定要督察院会同刑部和大理寺审案,千推万推也是推脱不掉的。督察院主官都忌惮这个案子,告病的告病,休假的休假,最后只得派出了左副都御使陈瑛出来。这陈瑛坐在堂上,看着吴庸和王惠迪争得面红耳赤,却只听不说。
说起这个陈瑛,与燕王还有一些渊源。当年燕王受命调查汪广洋毒杀案和栖霞私邸案,为了替太子朱标洗脱嫌疑,曾派纪纲和徐贲赴山阳县诈审县令茹太素,却不妨茹太素宦海老吏,哪里那么容易上当?后来亏得纪纲拉上了正在山阳县做监察御史的陈瑛,方才解了困,功成身退。而陈瑛也因此案被燕王朱棣推荐给了洪武皇帝朱元璋,几年功夫下来,陈瑛凭借着自己的手段已然从一个从七品不入流的小官做上了正三品的左副都御使。
陈瑛是个精细得不能再精细之人,怎能不知道这里面的情由呢?洪武皇帝晚年的性子克忌多疑,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如今无端来了这么一个泼天大案,相关的、不相关的,谁不会担心自己被卷入其中啊?所以人人都盼望着这个案子能从小了审,最好只纠察郭恒、李彧、赵全德三人,该杀就杀,该剐就剐,只要不牵扯旁人,那就是上上之策,天下太平。这是百官的心思,怕也是太子的心思。满朝文武里,也只有吴庸这么一个呆子会磨刀霍霍、不怕事大。
眼见案子审不下去,锦衣卫自然将三法司会审的事禀告给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原是要让都察院的陈瑛改陪审为主审,跃居水火不容的吴庸和王惠迪之上。可陈瑛是何其聪明之人?自己年纪轻轻、好不容易爬上高位,怎会去捡这么一个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红炭头呢?因而陈瑛百般推脱。洪武皇帝无奈,仔细思量之下,竟居然就让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理寺卿吴庸主审此案,陈瑛和王迪惠反倒都成了陪审。
吴庸真是人如其名,虽精于刑狱,在人情世故上却是十分的平庸,甚至有些愚钝。吴庸其实早就疑心在这个案子里一直替人犯回寰的刑部尚书王迪惠有些蹊跷之处,如今一朝权在手,他还不使出自己的浑身手段来行刑逼供、敲打人犯?
说来也是骇人,也亏得这吴庸手段了得,一番审讯下来,原本作为主审的刑部尚书王迪惠果然也牵涉案中,贪墨银粮竟不在少数。吴庸得了口供,立刻就变着法子将王迪惠看押在了三法司衙门,一边却请锦衣卫赶去王迪惠的府邸抄了家,搜出银钱核算成粮食竟有百万余石。人赃俱获之下,王迪惠也不敢抵赖,只有招了供。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王惠迪竟又供出了数十名官员来。
一时间满朝哗然,洪武皇帝更是震怒,立刻就授予大理寺卿吴庸于全权追查此案,无论官职品级大小,吴庸都可缉拿审讯。
吴庸牛刀小试,果然快不可挡,得了皇上褒奖,正苦苦思索如何将躲在暗处的贪官污吏一股脑儿揪出来时,人犯之一的北平布政使李彧竟自己就开了口。从如何巧立名目地私设水脚钱、口粮钱、库子钱、神佛钱中饱私囊,到如何打点六部官员私吞了太平、镇江等府赋税,又是如何伙同十二行省布政使私分浙西的秋粮等等,竟然事无巨细,一五一十地全说了出来,牵连的京师、地方官员三百余名。
吴庸刑狱数十载,也是头一次见如此的泼天大案,心里又是吃惊又是骇然,却又有些莫名的激动,心下想着如此大案破在自己手里,就算不名留青史也得平步青云,亿兆百姓更会视自己为包龙图在世而顶礼膜拜。因而吴庸咬牙使出了自己的泼辣手段,将李彧供出的官员一一锁拿进京,挨个逼问。
如此藤缠萦绕,顺藤摸瓜,除了刑部尚书王惠迪之外,竟又牵扯出礼部尚书赵瑁、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当朝重臣。而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堂官,则无一幸免,共计贪墨银粮七百万石。十二行省自布政使以下,伙同贪墨者竟过半数。
这真是太骇然了,一番审讯下来,天下官员竟有半数搅合在里面不能幸免,侵吞宝钞金银,贪污税粮、鱼盐,折合粮米,共计两千四百余万石,近乎大明一年国库的收盈。
洪武皇帝朱元璋生平最恨的就是贪官,可如今自己得了天下,一个小小的郭恒案竟然就查出一半官员参与其中,贪墨国库。原本年迈的朱元璋又是羞又是恼,一气之下便就病倒了,留下这许多官员如何措置,没有一个人敢上奏插嘴。约莫过了三日,朱元璋身体稍安,这才召集太子朱标及一些近臣入西暖阁商议,不料原本仁厚懦弱的太子竟在处置这些官员上和洪武皇帝争得面红耳赤,直将朱元璋气得拔剑欲将太子砍杀当场,亏得众人拦住了。
可这些涉案官员却没有落得好下场:户部侍郎郭恒、北平布政使李彧、提刑按察史司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被处于弃市。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则尽数处斩。各地布政使司官吏,死者数千人。
一个案子,牵连下来,竟杀了上万人。一时间京师四周哀嚎遍野,小民百姓都吓得连日关门闭户,只是悄悄躲在屋里烧香拜佛,送别冤魂。却在此时,也不知是谁牵了头,从士林子弟到山野村夫,竟按了数万个手掌印,上书洪武皇帝,为在郭恒案中被处死者鸣冤叫屈。这一出,却大大出乎朱元璋所料,奈何民意所向,饶他杀伐决断也不能不为之侧目。为了安定百姓,便可惜了那位不食人间烟火、手段歹毒的大理寺卿吴庸,也被洪武皇帝斩首于闹市,熊熊如火的民心这才平复了下来。
所有的这一切,都被躲在北平府大庆寿寺的道衍却看得清清楚楚——郭恒案里的一番杀戮,燕王朱棣只折了李彧这一条臂膀,其他被处死的官员不是秦王的人、便是晋王的人,亦或是太子朱标的人。若是仔细盘算下来,秦王对朱棣放的这一支暗箭,竟将自己、晋王和太子的大半势力给赔了进去。
道衍暗赞李彧真乃当世豪杰之余,却也不禁在想,那李彧所述的将百官牵连进去的口供到底是真是假?只可惜随着李彧的命丧九泉,这也成了永久的谜团,再没人能解得开其中的真相了。
第四十八章 【收拢民心】
郭恒一案被杀的人委实太多,老天似乎都为之震动,自洪武十八年五月起,河南、山东、北平等地连月暴雨,尤以河南受灾最是严重,光开封一府的灾民就达八千余户。便在此时,五开峒族的吴勉死灰复燃,又纠集了数千人的队伍占了当地县城,自称“铲平王”。是年十二月,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又忽然反叛。一时间好好的一个大明朝,眼见又是一副风雨飘摇的气象。
于是整个的洪武十九年,朝廷都在忙于赈灾。先是赈济江浦县灾民六千余石,后赈济河南诸府州县灾民钞五万三千三百余锭,四月下诏旨赎河南灾民典卖子女,五月又另行赈济开封府三千一百户。总算稍稍堵住了口子。然而人心难归,民间又莫名谣传出不少流言蜚语,甚至当年被洪武皇帝以迅雷手段除掉的宰相胡惟庸,也多了许多所谓兔死狗烹的说法,就更别说魏国公徐达、曹国功李文忠暴毙的事儿了。
眼见天下人心暗涛汹涌,顶替吴庸做了大理寺卿的原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陈瑛上任之后重查旧案,居然捅出了一个惊天密案——前明州卫指挥林贤党附胡惟庸,伙同倭僧,假作进贡来朝,图谋造反,诛三族。
胡惟庸居然暗通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