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异说三国 >

第258章

异说三国-第258章

小说: 异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密告于陛下,讨得明诏,便可兴兵入主成都,奉迎天子,联合关平、霍弋等忠于汉室的将领,共同讨伐李兰。启时李兰虽然握有重兵,但却断了归路,失了补给,且部下皆是川中将士,必然军心惶动,一战可擒。此上上之策。”
  “此计虽妙,可是……”魏延微微摇头,道:“魏吴两国虎视眈眈,国中若生动乱,则后果难以设想,不妨再说说中,下二策。”姜维点了点头,道:“中策,将军回镇长安,联络诸将,凭借关中之利,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日后时机。至于下策,李兰攻克洛阳,必然要设宴庆祝,启时军中众将皆要参与,将军可借故不去,然后带兵将众人围住,假传陛下诏书,先杀李兰,再除不服之人。然后以将军之威望,安定军心,取李兰代之。”
  魏延听完之后,仍旧是摇头道:“中策太缓,下策太急,看来只有上策可行。”姜维接口道:“所以末将愿请将军用上策,即便魏吴来犯,拼着损失些土地,将军却能除去李兰,掌握两川之地,再图后计。”魏延虽然深恨李兰,但却从未曾想过起兵之事,还是摇了摇头,道:“你且退下,容某再想想,再想想。”姜维明白魏延恨固然恨,但久在李兰帐下,对他却还有几分畏惧之心,不肯当机立断,只得告退出帐。

    第十五卷 第二百九十二章

  挨了这顿棍子,身体上的疼痛几乎让李兰忘记了还有文鸯这么一个人。从魏延那里回到帐中,傅俭带着文鸯前来求见,李兰才想起还有这样的一员猛将等着自己收服。于是整理衣衫,强打精神,请文鸯入内相见。
  文鸯本来对汉军十分不满意,可是遇到傅俭这样的少年英雄,又见李兰赏罚公正,以身受罚,敌意已经消去大半。进帐之后,对着李兰抱拳行礼道:“见过李将军。”李兰急忙还礼,请其入座,问道:“不知刚才这样处置,文将军可满意?”文鸯点了点头,道:“将军军纪严明,某心中十分敬佩。”李兰见他言语由衷,更是暗自欢喜,复问道:“既是如此,将军日后又有何打算?”
  言外之意,就是想要相留收纳。这层意思,傅俭也向文鸯表露过,但文鸯却不能答应留在汉营,起身道:“某身在营中,生死皆凭将军一句话。但只要某侥幸不死,定当北归朝廷。”傅俭没想文鸯会拒绝归降,不由道:“文兄……”
  李兰挥手示意他住口,转对文鸯道:“将军忠心,吾深为佩服。只是曹魏遭逢大变,大将军曹真被诛,大权皆落于曹植之手,将军现在回去也并不见得就是效忠曹魏。”文鸯哈哈笑道:“李将军错了。某只是一介武夫,并不曾受有曹魏官爵,说不上什么效忠,即便现在转投将军,也并不算变节投敌。只是当今天下,三国鼎立,汉吴联盟,先父却是死在吴军阵前,文鸯要报父仇,自然不能投在将军帐下。”
  “原来如此。”李兰转看左右,只有傅俭、叶枫等人,沉思片刻乃道:“将军也错了。如今曹魏连败,而曹植又是初掌大权,军心不稳,民心不附,自保尚且是难事,哪里还有能力为将军大此大仇?”文鸯明知现在汉吴共同北进,曹魏内部又生出这样的大变,形势相当危险,根本不可能出兵击吴,为自己报父仇。可是即便曹植不能,难道李兰就能么?文鸯望着李兰,道:“就算曹魏不能替某报此大仇,但总是与东吴为敌。将军与孙权却是盟友,某怎能认敌为友?”
  李兰微微笑道:“现在曹魏形势危急,国力大损,吾料曹植绝无能力中兴,更没有能力为将军报仇。现在吾虽然不能许诺将军任何事情,但将军试想当今天下,还有几人能为将军复仇?何去何从将军自己拿主意吧。若仍是执意要北归,本将军绝不阻拦。”
  李兰虽然没有明言,但句句都是在向文鸯透露,只有他李兰才能为文鸯报此血仇。只不过现在蜀汉与东吴还是盟友,不能说破罢了。文鸯猛然之间,觉得自己像个傻子,以李兰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甘心与东吴公分天下?击败曹魏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东吴。与其现在回到连战连败,内忧外患的曹魏去,还不如留在李兰军中,等待日后与东吴决战之时。文鸯立刻拜倒在地上,道:“末将愿跟随将军,鞍前马后,任凭将军驱使。”
  李兰见他答应,顿时大喜,打不打东吴是日后的事,现在先把文鸯骗留下再说,当下不顾背上伤痛,亲自上前将其扶起,道:“吾观将军与傅俭年纪相仿,又十分投缘,不如就与他一处,早晚照应。”他二人早就各自心慕对方武艺人才,此刻自是欣然领命。
  李兰收得这员猛将,心情大好,又想起诸葛诞之事,乃仔细询问。文鸯从汝南战事说起,一一回答明白。李兰听完之后,大骂诸葛诞小人,下令将其首级悬挂示众,又知死的那名御医是文鸯救命恩人,于是将其夫妻二人厚葬。只是那名小姐,双亲俱亡,又无其他亲人,不知该如何处置。倒是傅俭点醒李兰,才知文鸯在养伤期间对这小姐暗生情愫,于是做主为二人定下亲事,等小姐孝满之后,再举行大婚。
  洛阳攻克之后,周围孟津、成皋等地魏军都不战而降,司州大半为蜀汉所有。而许昌魏将孙礼得知曹真被杀,开门投降孙桓,吴军遂得豫州全境。孙权于是再谴派使者来洛阳,约会李兰继续北进,共图曹魏。李兰得郭淮临终嘱托,知汉军连年征战,已是疲惫不堪,于是借口魏国新丧,伐之不义,而且本国粮草转运艰难,难以为继,暂时回绝,不肯出兵。
  使者回东吴禀报之后,孙权勃然大怒,大骂李兰无信,仍欲派遣孙桓等将继续北进,单独与曹魏作战。张昭持重老成,陆逊小心谨慎,都劝谏孙权不可轻易进兵。孙权被二人劝说之后,稍微回心转意,但孙桓却派人送来急报,声言曹魏徐州刺使,镇东将军毋丘俭不满曹植专权,假借大后诏命,兴兵征讨,并向孙桓求取援兵。
  东吴既得豫州,徐州便是三面临敌,曹植恐其有失,欲派心腹朱晨为将,主持青徐军务。毋丘俭乃是曹真旧将,听说本官本杀,原本就有几分忧心,又得曹植这样的旨意,以为朱晨督军是假,惩治自己是真,于是掀起大旗,矫借太后名义,广发檄文,征讨曹植。又知自己部下兵力不足,乃派人前往孙桓处求取援兵,相约共同北上。
  孙权得到这样的消息,自是欣喜若狂,再不顾张、陆二人劝说,命孙桓配合毋丘俭进兵,攻打曹魏。而曹植得知消息,留下杨修总理朝政,自己亲自带兵南征,与东吴毋丘俭联军交战。
  曹魏与东吴狗咬狗的消息传来,李兰自然是万分的高兴,两国这一开战,只怕不是一时半刻能结束的。蜀汉正好可以乘此机会,休养生息,以图将来。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兰这次却是走了大运,双喜临门,魏吴交战的好消息刚刚传来,西北凉州又送来喜讯。曹魏凉州刺使徐邈见汉军势大,夺取雍州、司州,断绝了凉州与曹魏的联系,而且曹植篡权,大失民心,于是徐邈谴使来洛阳,表示愿意归顺汉朝。
  李兰当然是求之不得,当即上表刘禅,册封徐邈为西凉王,仍镇凉州。他虽然归降,李兰现在却没有能力多派兵将前去收复,只好暂时加封徐邈,让其继续坐镇凉州,只要能保证蜀汉有个安稳的后方,能送来战马、粮草,李兰也就谢天谢地,再无他求了。

    第十六卷 第二百九十三章

  攻占洛阳之后,李兰奏请刘禅改元兴始,以示大汉中兴,由此为始。桓易曾建议李兰奉迎皇帝刘禅迁都,但是李兰却觉得虽然洛阳已经攻克,可是河内等地还在曹魏手中,洛阳并不是万全之地,还不是迁都的时候。只是将大将军府从汉中迁到了洛阳,魏延仍然回镇长安,汉中则由王平镇守。
  李兰运气不错,吕容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本来李兰的意思是想让儿子远离疆场,但吕容却说:“我父亲驰骋疆场,号为飞将;我夫君以谋略纵横疆场,战无不胜;我儿子取名为‘疆’,日后也要像他父亲、外祖一样,开疆拓土,横扫四方。”李兰听得哭笑不得,只是吕容产后身体虚弱,也懒得与她争辩,反正孩子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爱叫李疆就叫李疆吧。
  等李疆满周岁的时候,曹魏与东吴的争夺战,终于告一段落。诸葛谨之子诸葛恪向孙权献计,派人前往辽东联合公孙渊,进取幽州,两下夹攻。那公孙渊身在极北苦寒之地,早就不甘寂寞,等到孙权使者一到,便尽起兵马,杀奔幽州而来。曹魏大军全在南线防备蜀汉与东吴,幽州守备空虚,被公孙渊连下几座城池。曹植得报,暗叹天意不公,后院起火,只得分兵前往救援。
  孙桓得知曹植分兵,与毋丘俭一起奋力攻打。魏军军心不稳,曹植虽然下令死战,诸将却各怀心意,不能用心作战,不得已只好暂时退兵兖州。吴军顺势进取,兵威大胜。战报传到洛阳,李兰心知时机已至,乃使人密请桓易过府商议。
  坐定之后,李兰将魏吴战事细细说明,复问道:“现下曹魏两面受敌,曹植独木难支,疲于奔命。吾有意再次出兵伐魏,易简以为如何?”此时魏延在长安,于圭镇秦州,洛阳大将只有桓易一人,他随李兰日久,深知其并无图霸天下之心,所以眼看着魏吴交战,而蜀汉大军却丝毫不动,心中早有不甘。现在听到李兰主动开口,决心再伐曹魏,不由喜出望外,急忙起身道:“大将军奉天伐罪,末将自当效死力战。”
  李兰看在眼里,明白这一年魏吴大战,众将心中都是急不可待,当即含笑道:“收复洛阳之时,非吾不愿继续北进,只是时机未到。现在魏吴交战经年,我军休整完备,正是出兵北伐之时。”桓易本有建功之心,急忙道:“将军北进,末将愿为前部。不知将军可要征调魏文长,王子均等将,还是独自北伐?”
  李兰答道:“我意先由易简挂帅,出兵攻打河内,吾再征调诸将。将军攻克河内之时,诸将也就汇齐洛阳,然后共同北进。”桓易抱拳领命,道:“末将定不辱使命。”之后却又低声道:“将军,魏文长在长安这一年来,招兵买马,增长自己实力,又多派人与朝廷以及霍弋等将来往。此番将军倾力北进,还需早做些提防。”
  魏延种种所为,李兰早有耳闻,此刻听桓易再次提起,乃笑道:“易简还是不够了解文长,我料其必不会反。”桓易不想李兰会如此自信,遂再道:“即便魏延无心,奈何旁人挑唆?当日将军在众人面前责打魏延,他表面上虽然不说,心中却着实怨恨将军。那王五回营便被他斩杀,可见其心中对将军处罚十分不服。”李兰仍旧摇头道:“易简不必担心,安心前去河内便是。文长之事,我自理会的。”桓易多次谏言李兰小心魏延,但都被对方当着耳边风,只得作罢,转身离开,自去准备出兵事宜。
  三日之后,桓易起马步兵五万进驻孟津港,再次拉开蜀汉伐魏的序幕。李兰也谴派使者,征调诸将。魏延在长安得到将令,便着手准备起兵。姜维风闻消息,也当这是一次难得机会,再赶来魏延帐中。魏延本是在与二子商议军务,见姜维进来,似乎明白其意,遂先让二子退下。姜维见帐中只有他与魏延二人,便靠上前,道:“大将军调令已至,说的明白,桓易带着五万兵马北进,洛阳兵力空虚,将军如何打算?”
  虽然姜维说的隐讳,魏延却明白其中含义,当初洛阳受辱。魏延心中确实十分不平,回到长安,也确实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想要行险一搏。可是怒气消去之后,魏延又不禁犹豫起来,他先随刘备,再跟李兰,南征北战数十年,才打下这蜀汉的半壁江山。一旦祸起萧墙,魏延知道损失的是蜀汉的国力,刚刚光复的两京,只怕又要落于贼手。这些年来,为了蜀汉的基业,魏延付出了多少心血,怎么忍心眼看着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城池,再拱手于人?对李兰恨固然是恨了,魏延却始终下不了决心,起兵与之争夺蜀汉权柄。
  时下看着姜维再次来劝自己,魏延只好长叹一声,道:“大将军这次北伐,魏军主力正与东吴交战,必能取得大胜。以吾之见,还是先随大将军攻下曹魏,再作其他打算。”姜维不是傻子,当初将魏延激怒回到长安之后,曾尽心尽力帮着魏延打理,但是后来魏延越来越冷静,便知道事情又回复到了以前。就算长安之兵已经从两万扩充到三万有余,魏延还是不敢于李兰争夺。眼下桓易大军不在洛阳,正是难得良机,可惜魏延又要白白错过,姜维心中也是跟着长叹,道:“既然将军是这样打算,末将自然遵从。只是这次出兵,将军打算带多少人马前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