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92章

文艺生活-第92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算是股份制公司的雏形了。

    目前他们的公司还停留在嘴皮子上,要先把第一个项目谈妥才行。

    林子轩提出了几个方向,一个是仿照《我爱我家》,把剧情搬到东北去,拍摄《东北一家人》,讲的还是一家子的逗乐故事。

    第二个是拍摄部队上的事,一个炊事班里面各种鸡毛蒜皮的小趣事。

    第三个同样是讲家庭生活的,不过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讲父母和孩子如何相处,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他觉得这三部情景喜剧只要拍好了,赚钱应该没有问题。

    作为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林子轩写出故事梗概,提供创意,具体内容自然有下面的编剧完成,这也是扬长避短,他的生活阅历不够,集思广益才是最好的途径。

    创作组每天的工作就是闲聊和攒本子,林子轩负责最后的审核。

    两人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本子,剩下的两个本子留给艺术中心,算是林子轩的一份心意。

    “东北这个不行,地域性太强,拍成电视剧不好卖。”冯晓刚分析道,“再说了,咱们弄点京城的笑料还行,像这种生活化的本子只能找东北的编剧来写。”

    “那这个讲家庭教育的本子呢?”林子轩询问道。

    “孩子的戏太难拍,咱们想要见效快就不能拍孩子的戏,小孩一哭半天时间就耽误了。”冯晓刚摇头道,“这个部队上的题材不错,里面的角色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没有地域限制,肯定卖的好,而且咱们可以找部队上的宣传部门拉投资。”

    “部队上好拉投资么?”林子轩不解道。

    “部队上也有电视制作单位,不过拍的都是军旅题材的剧集,像是空政电视艺术中心,原来是话剧团,专门演话剧,后来拍了不少电视剧。”冯晓刚说明道,“咱们拿着本子找他们合作,先试试看,实在不行再找那些大老板投资。”
………………………………

第一百八十章 那时青春,时光正好

    这一天,林子轩陪着慕姗姗回到了京城广播学院。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请慕姗姗回来给系里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讲讲经验,鼓鼓劲,打打气。

    这是一个月前就约好的事情。

    慕姗姗在华国的播音主持界有了一定的名气,受到多方的关注。

    虽说还没有那些老主持人资历深,却表现的相当抢眼,尤其是她今年主持的《文化访谈》。

    这档节目的收视率不算很高,但在主持行业内部却获得了众多好评,一个是节目形式有所创新,还有就是展现了慕姗姗的主持功力。

    《方大综艺》虽然火爆,不过那是两个人主持,节目的形式注定了慕姗姗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却很难得到行业内的认可。

    在播音主持行业,主持人都希望有一档自己单独主持的节目,这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吐字清楚和语言流利只是主持人的基本功,对于一名主持人来说,还要能够控场,包括掌握主持的节奏、时间把控、现场氛围的调节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

    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个风格可以是指声音的风格,也可以指主持的风格,是轻松活泼还是睿智犀利,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认出这个主持人是你,而不是别人。

    风格是一个人的标识牌,拥有自己风格的主持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主持人。

    比如华国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做《动物世界》,那个在幕后配音的人,观众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谁了,这就是风格。

    慕姗姗主持了半年的《文化访谈》,从刚开始的摸索前行,到现在的驾轻就熟,她已经能够轻松驾驭这档节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就是院系老师请她回学校的原因,让慕姗姗谈谈成功的经验。

    那些老师同样请了林子轩,不过没请他讲授什么经验,他早就改行了,学到的东西没有用上,不能给学弟学妹们做一个坏榜样。

    这时候学校还不提倡自由选择职业,国家还在包分配。

    不管社会上怎么样,学校不能这么宣传,要是都像林子轩这样改行,那单位就乱套了。

    林子轩这次来主要是给慕姗姗鼓掌打气。

    母校对毕业的学生来说有着特别的情怀,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四年,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京城广播学院可以说是华国播音主持行业的摇篮,培养了无数主持人才,能够回去和学弟学妹们交流,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慕姗姗非常重视这次的机会,她还写了讲稿,准备把自己的经验讲出来,共同分享。

    “你说我要不要把纽约那个进修班的事情说出来?”慕姗姗为难道。

    “还是算了吧,你想自绝于人民么?”林子轩劝说道。

    “今年台里又有几个人要去美国进修,还问我在美国怎么生活,学了什么,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慕姗姗郁闷道。

    “等他们回来就不会这么问了,还会和你的关系特别好,你们都是到纽约进修过的,属于同一条战线上的同志。”林子轩说笑道。

    “那要不要把你写进我的讲稿里?”慕姗姗询问道。

    “你准备用多少篇幅来夸我?我怕你的稿子不够长。”林子轩调侃道。

    “臭美呢你,我就是讲讲咱俩的大学生活,回忆一下。”慕姗姗随意道。

    “千万别,你这么做真的好么?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咱们是幸福了,你知道他们里面有几对正面临毕业分手的痛苦?”林子轩夸张道,“你这么刺激他们万一有什么不幸的事件发生咱俩可承担不起。”

    “你怎么会朝这方面想啊,这么一来我可说的就不多了。”慕姗姗犹豫道。

    “上学那会咱们最烦的三件事就是领导讲话、老师拖堂和排着长队进食堂。”林子轩吐槽道,“你的讲稿尽量简洁一点,讲完后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才是学生愿意的交流方式。”

    “你说得对,进入社会后倒是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想法。”慕姗姗反思道,“我主持的是访谈类节目,这次成了被采访的对象,还挺有趣的。”

    “你可是主持人,控场还不是小菜一碟,他们哪里是你的对手,去给新人们上一课,让他们见识一下华国顶尖主持人的风采。”林子轩鼓劲道。

    他们开车过来,不过车子没有开进学校,在附近停下,俩人走进了校园。

    三年过去了,广播学院没什么改变,还是老样子,不过他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

    林子轩和慕姗姗特意提前半个小时过来,在院系的办公室和老师们闲聊,上学的时候林子轩不怎么起眼,慕姗姗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这回也一样,老师们喜欢和慕姗姗聊天,不怎么搭理林子轩。

    没办法,谁让他改行了呢,老师们觉得自己的辛苦白费了,自然不怎么乐意,慕姗姗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骄傲。

    这时候的老师都很朴实,不会因为林子轩制作了热播的电视剧而改变态度。

    到了下午两点钟,慕姗姗到教室里和毕业班的学生见面,还有播音系其他年纪的学生。

    她毕竟是个名人,引来了不少围观者,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林子轩只好站在窗外。

    慕姗姗没拿那份演讲稿,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后就直接和底下的同学交流起来,就像是在主持节目一样,回答着他们的各种问题。

    有生活上的,有专业上的,有工作上的,像是个知心的大姐姐。

    这种亲切的态度得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回应,现场气氛非常火爆。

    林子轩在外边看着谈笑自若的慕姗姗,心里有点小骄傲,那是他的妻子。

    两个小时后,演讲结束,他们告别老师。

    俩人没有立刻离开广播学院,而是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走过图书馆,走过食堂,走过以前的宿舍,开心的聊着过去的事情。

    他们在这儿遇到了彼此,并最终走在了一起。

    那时青春,时光正好。
………………………………

第一百八十一章 有幸遇见了你

    随着慕姗姗重新出现在华国电视台,《文化访谈》步入正规,她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邀请回母校只是其中一件事。

    还有出版社找她写书,准备出版。

    这两年华国流行起了名人出书热,刘晓青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

    她在1983年写了一本自传叫做《我的路》,获得极大的反响,华国各大报纸转载,还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在国外发表。

    1992年,她又写了一本《这八年》,描述了这些年她的生活经历,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很受欢迎,还被华国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

    以前大家都认为写作是作家的事儿,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才行,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

    然而,现在出版行业为了追求效益,提高销量,畅销书成了各家出版社的首选。

    在畅销书这个种类中,名人传记,尤其是娱乐圈的名人传记大受追捧。

    这种书籍看着轻松,不郁闷,也没有生僻字和教育意义,读者看的是名人的生活和八卦。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严肃文学逐步的被读者所放弃,娱乐消遣性质的书籍开始占据主流,大众文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华国电视台毕竟是国家单位,对于主持人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不准用电视台主持人的名义接私活,更不准拍摄广告等等。

    但没有明确规定主持人不准写书,写作是个人的自由。

    话是这么说,不过暂时还没有主持人写书,主要是没人开这个头。

    大家的思想还很保守,不知道会面临什么风险,写的内容有没有限制,能不能畅销,会不会犯错误,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出版社把主意打到了主持人身上。

    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不容置疑,写出来的故事销量有保障,至于写的内容,最好是自个的故事,不要牵涉到电视台,出版社也不想惹麻烦。

    他们找到了慕姗姗,想让慕姗姗写一本在纽约生活的书籍。

    这是因为在《文化访谈》的第一期里,披露了慕姗姗和《京城人在纽约》的剧组在一起生活,这里面就有故事可写了,读者肯定感兴趣。

    《京城人在纽约》刮起的风潮虽说已经平息,可幕后的故事还是很具有吸引力。

    尤其是牵涉到姜闻和王箕这样的大明星,他们拍戏的时候什么样,有什么兴趣爱好,还有真实的美国生活,都会成为这本书的噱头。

    而且,在纽约的那段时间慕姗姗不是主持人,不会牵涉到电视台,不需要担心受到限制。

    为了吸引慕姗姗,出版社给出了百分之十的版税。

    自从林子轩打破了出版社的垄断后,现在的出版社都要谈版税了。

    这时候华国的法律规定,作家的版税只能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间,这是硬性规定,版税制度还没有放开,让市场调节。

    如果这本书的定价是十块钱,卖出去一本慕姗姗能拿到一块钱,卖出去100万本就是100万人民币,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销量。

    按照出版社的预计,有了《京城人在纽约》的铺垫,至少能销售20万册,否则出版社也不会极力怂恿慕姗姗出书了。

    也就是说,慕姗姗能拿到20万元的版税。

    “真要写啊?我的文笔不好,也写不出内涵来,感觉是在欺骗读者

    。”慕姗姗犹豫道。

    在慕姗姗眼里,那些写世界名著的人物才算是作家。

    “写啊,为什么不写?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大众需要娱乐,姜闻和王箕那边不用担心,我和他们打招呼,你又不是写八卦,就是写一些生活趣事。”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我就是没有名气,要不然也写本自传赚钱。”

    他对名人出书没什么看法,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百姓需要娱乐消遣,所以这类书籍才会畅销,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进入一个平民写作的时代,只要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就可能会被出版。

    “那你可要帮我把关,别闹出笑话来。”慕姗姗要求道。

    慕姗姗有点心动,那可是几十万块钱,不是一两千。

    有了这笔钱家里的经济会更宽裕,林子轩的新公司不用担心会赔本,将来的孩子也能过上好日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呢?

    “放心吧,我会帮你看着的,你别太在意遣词造句,要用朴实点的语句来写,你面向的读者是大众,不是文学评论家。”林子轩提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