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73章

文艺生活-第73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的后期制作完成,交给华国电视台内部审查,由于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有电视台的人参与,做了不少的修改,想来问题不大。

    他们两个人一起过来只是表示对这件事的重视,心里反而很轻松。

    “冯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要不再执导一部剧?”林子轩询问道。

    “林主任,你让我歇几天,缓口气,这大半年来我这心一直都绷着呢,就算现在也没法放松,还没通过人民群众的检验呢。”冯晓刚诉苦道。

    事实上,林子轩艺术中心制片部副主任的任命文件还没有下来,国家单位走流程需要时间,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后艺术中心制片部门就是林子轩说了算了。

    冯晓刚这么说有打趣的意思,同时他也的确想休息一下。

    这部《京城人在纽约》耗费了他太多心血,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现在终于完事了,就想着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那行,冯哥你好好歇着,等过了元旦咱们再说。”林子轩理解道。

    在纽约的时候,林子轩只负责外部的杂事,冯晓刚才是最忙碌的那个,为了抢进度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回国后还要忙着后期制作,确实够辛苦。

    导演这个职业真不是什么好活,要有拼命的精神才能撑得下去。

    “谢谢领导关心,不过有好戏你得给我留着。”冯晓刚说笑道。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了《京城人在纽约》,觉得很满意,150万美金没白花,拍出了一种大格局,明显比国内的电视剧更为大气,档次更高。

    演员表演的也好,很有爆发力,有种看电影的感觉。

    尤其是姜闻,把一个艺术家在美国堕落的过程演绎的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意识到在华国的电视行业,这或许会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对于华国电视台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京城人在纽约》的版权在他们手里,只有如此高水准的电视剧才能吸引各方的广告商。

    电视台为此制订了一整套的宣传计划。

    《大撒把》这部电影的上映让新闻媒体开始讨论出国潮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华国电视台会推出一部叫做《寻根》的纪录片,讲述华人在国外的生活。

    这就是慕姗姗拍摄的那部《华人在纽约》,经过华国电视台的精心制作,加入不少新的内容,最终定名为《寻根》。

    经过前期的渲染,在元旦过后,电视台就会在黄金档播出《京城人在纽约》,彻底点燃有关出国潮的讨论热潮。

    到时候,华国电视台各个频道都会配合宣传,甚至包括京城的各大报纸和广播电台等。

    慕姗姗的访谈节目会在这个时间段播出,引导媒体讨论的方向,从各方面探讨出国潮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大讨论。

    华国电视台本来就以宣传见长,这一组宣传攻势下来,相信会遏制国内出国潮的势头。

    说起来很好玩,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慕姗姗出国拍摄《方大综艺》的外景,林子轩、葛尤和冯晓刚三人在小饭馆喝酒,拿这件事开玩笑,这才有了《大撒把》的剧本。

    他们拿着剧本去京城电影制片厂,从而引起了总局的重视。

    总局决定找林子轩拍摄一部反映出国潮的电视剧,这就有了《京城人在纽约》。

    到了现在,林子轩和冯晓刚从华国电视台拿到签收回执,证明电视台收下了这部电视剧,这件事就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他们还要参与录制慕姗姗的那个访谈节目,谈谈在纽约拍摄电视剧的感受。

    “这档子事总算是完了。”出了华国电视台,冯晓刚舒了口气,“看他们高兴那样,你说电视台这次能赚多少?”

    “广告收入的话一两千万总是有的,还有发行录像带和卖给其他电视台,应该能有三千万左右吧。”林子轩估算道。

    作为制片人,他现在对一部电视剧能赚多少钱有了基本的判断。

    实际上,他还是估少了,低估了《京城人在纽约》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华国电视台首轮播映仅仅是广告费用就为其带来了4000万的收益,这还不算后续的收入。

    “咱们累死累活的只能赚上百万,他们什么都不干净赚几千万。”冯晓刚摇头道。

    “谁让人家是电视台呢,等以后市场放开了,电视剧价格涨了,才能轮到咱们赚大钱。”林子轩期盼道。

    回到艺术中心,他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催款。

    在和广告商签订的合同中,只要《京城人在纽约》通过华国电视台的审查,保证这几家公司的广告能作为贴片广告在电视台黄金档播出,他们就要把尾款打过来。

    不是所有的广告商都像药企的石总那么爽快,其他广告商只是支付了前期五万美金的定金,剩下的资金要等有了确切的消息才会打款。

    万一林子轩把这部电视剧拍成一部烂片呢,他们要规避风险,这就是在商言商。

    等到林子轩收齐尾款,赶紧到华国银行还掉贷款。

    他的压力同样很大,120万美金的贷款放在谁身上都很沉重,每天都有利息产生。

    把银行转账单据交接完毕,还款手续办完,注销掉这笔贷款,林子轩才算是松了口气。

    华国银行信贷二部的部门领导请林子轩到蓟门饭店吃了顿饭,庆祝一番,这对华国银行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为以后类似的业务积累了经验。

    “小林,咱们是老朋友了,以后还要贷款直接找我就行了。”那位部门领导亲热的说道。

    “我这儿还真有一个,姜闻准备拍一部电影,大概要100万美金,您看有没有机会?”林子轩试探道。

    “走正规程序,一切都好说。”那领导正色道。

    林子轩笑了笑,就知道这些人不好糊弄,如果没有担保的话,根本贷不出款来。

    上午喝了点酒,他回家的时候觉得脚底下有点浮,没怎么放在心上,谁知道晚上竟然发烧了,慕姗姗赶紧给他吃了退烧片,忙活了大半夜。

    躺在床上,林子轩不由得苦笑,不只是冯晓刚觉得累,他也觉得累,只是一直硬撑着。

    现在事情完了,没有了贷款的压力,彻底放松了,身体就有了反应,看来真的需要休息几天了。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生病

    第二天,慕姗姗原本想请假留下来照顾林子轩,林子轩却觉得自己吃了药睡了一觉精神好多了,就没让她留下,他还没那么脆弱。

    这时候感冒发烧都是小病,家里常备着药物,很少到医院打针挂水,都是吃药后自己先扛着,实在严重了才会去医院。

    慕姗姗没有坚持,她先开车把林晓玲接过来,兄妹两人也好有个照应。

    她在纽约就学会了开车,回到京城后花钱考到了实习驾照。

    慕姗姗和林晓玲交待好了才去上班,她还要去接李虹,顺便给林子轩请个假。

    这段时间林晓玲在家里过得挺沉闷,除了复习高中课程就是看电影教材,有点晕头转向,虽然沉闷,她倒是坚持了下来。

    晓玲同学是个很有志气的姑娘。

    她给林子轩倒了一杯茶放在床头上,打开电视机,想要放松一下精神。

    电视里,京城电视台正在播放《戏说潜隆》,这是昨晚上的重播,京城的百姓基本上就看华国电视台和京城电视台。

    《戏说潜隆》在华国电视台播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华国各地的电视台正在进行第二轮播出,像这种大热的电视剧最受电视台的欢迎。

    林晓玲对这部电视剧可谓是记忆深刻,当初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连个露脸的镜头都没捞到,想想就郁闷不已。

    兄妹俩一边看电视,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

    林子轩会和妹妹说一些拍电视的事情,在剧组里需要注意的事项,他是打算把林晓玲扔进剧组里打磨一番,可也不想妹妹太吃苦,就提点几句。

    九点钟不到,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起来。

    他和慕姗姗还是决定在家里安装一部固定电话,总共花了三千多块,相当昂贵。

    电话是冯晓刚打来的,倒是没什么事,就是见林子轩没来上班打电话问问情况,知道是发烧没有大碍就放心了。

    “那行,你在家歇着吧,单位的事不用操心。”冯晓刚挂了电话。

    中午慕姗姗回来,做了午饭,用体温表给林子轩量了体温,看着烧退了才放心去上班。

    到了下午,林子轩刚想睡一会午觉,电话又响了起来,这次人更多,张国粒啊,陈晓艺啊,连徐繁都打来电话询问病情。

    幸亏葛尤不在京城,他跑到鲁省的那个小村庄体验生活去了。

    这让林子轩哭笑不得,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道听途说。

    冯晓刚中午吃饭的时候在艺术中心说了林子轩的病情,原本没什么事,林子轩解释了自己还了贷款,猛然放松下来,有点累着了,歇歇就好了。

    对此冯晓刚感同身受,他在说这件事的过程中语气难免沉重了些,发了些牢骚。

    周围有人听了半截话,看到冯晓刚凝重的表情,还以为林子轩病得不轻,这才以讹传讹,弄得大家纷纷打电话过来。

    林子轩只好一一解释,单位就是这样,一件小事都能闹得沸沸扬扬。

    不过,这也说明他的人缘不错,生病有朋友关心总是一件好事。

    快下班的时候,陈晓艺、徐繁和江姗一起过来。

    她们买了一兜水果来看望他这个病人,三人都是京城话剧院的演员,陈晓艺和徐繁正在拍摄《海马歌舞厅》。

    江姗去年拍了一部电视剧,今年在电视台播出,反响不错,只是还没到那种红遍全国的地步,只能算是小有名气。

    像她们这种刚毕业的年轻演员一般都需要长时间打熬,能够一部影视剧走红的属于少数。

    她们虽然不是艺术中心的演员,大家却是一个圈子里的朋友,彼此关系不错,聊得来。

    林晓玲和她们亲近,还到话剧院看过她们排演的话剧。

    现在提倡一切向钱看,话剧市场越来越冷清,一年排不了几场戏,剧院入不敷出,只能依靠国家拨款勉强支撑,话剧演员大多是自谋出路。

    她们过来也就是看看林子轩的情况,并没有久留,不到半个小时就离开了。

    “我明儿还是去上班吧,要不然还会有人来。”林子轩断言道。

    “老哥,你就知足吧,都是明星来看你。”林晓玲羡慕道,“我觉得还是做制片人好,导演还不是要听制片人的。”

    “照你这么想,制片人要听投资商的,投资商再有钱还是要听上面的政策,你要想管人就要好好上大学,毕业后进入体制内一步步往上走,这样底下的人就会听你的,只不过你还是要听上面的。”林子轩分析道。

    “太复杂了,我先当导演好了。”林晓玲思考了一下,决定道。

    “你先考上电影学院再说吧。”林子轩无语道。

    慕姗姗下班回来,林子轩的烧已经退了,三人吃过饭,慕姗姗开车送晓玲回去。

    晚上的时候,俩人在床上闲聊,林子轩说起白天的遭遇,自然也包括陈晓艺她们过来的事情,当时林晓玲在场,没什么不能说的。

    “你过得挺自在啊,我在单位可揪着心呢。”慕姗姗挖苦道。

    “我都说了是小病,没成想她们还是过来了,都是同志间的关怀,总不能拒绝不是,就是很单纯的看望病人。”林子轩解释道。

    “这种事靠你自觉,我才懒得管呢。”慕姗姗随意道,“你明儿真去上班啊,单位又没有大事,再休息一天好了。”

    “还是去露个面吧,别又传出什么话来。”林子轩郁闷道。

    “那你和姜哥联系一下,让他下周过来录节目,制作组找不到他人。”慕姗姗提醒道。

    “他估计正躲在哪个犄角旮旯里修改剧本呢,下周是不是太快了,电视剧要到元旦后才会播出吧。”林子轩不解道。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要邀请《京城人在纽约》的主创人员录制节目,谈拍摄这部剧的感受,姜闻作为主演自然不能少,观众就喜欢看明星。

    “到那时就晚了,要提早录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沟通呢,采访的稿子我先给你们,你们商量下怎么回答,再给我拿给台里审查。”慕姗姗叮嘱道。

    华国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需要审查,像采访类节目,双方的稿子都要事先沟通好,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都有个大概的范围。

    看似一个简单的访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