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70章

文艺生活-第70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林晓玲真的对导演这个职业有兴趣,那么对这种书籍应该抱着如饥似渴的态度,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投入进去才可能成功。

    接下来还有一个考验,那就是到剧组做剧务。

    剧务在整个剧组里相当于打杂,要负责剧组里所有人员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务,非常的繁琐,经常被责难,这个职务很锻炼人处理事情的能力。

    如果林晓玲能坚持下来,那就说明她是真想进入这个行业。

    要是连这两条都坚持不了,那林子轩会让妹妹继续上大学,做其他的职业。

    这个世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

    他和陈晓艺聊了一会,这时候张国粒演完了,朝着他们这边走过来,和林子轩打了招呼。

    《海马歌舞厅》这部戏并不是真的要在歌舞厅拍摄,拍摄外景的时候的确是歌舞厅,室内戏都是在摄影棚拍摄,要是一直在歌舞厅拍太费钱了。

    他们在摄影棚的一角坐下,陈晓艺看张国粒似乎想和林子轩说点什么,就知趣的离开了。

    “小林啊,我现在有点抓瞎,不知道往后该怎么走了,你说我是不是走错了路子,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了。”张国粒疑惑道。

    张国粒来京城有一年多了,他之前拍电影,走正剧的路子,获得不少奖项。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来京城闯荡后,戏没少拍,可就是没有代表性的角色,那种观众一提起来就能想到他的角色,像是葛尤的李冬宝一样。

    当初拍摄《顽主》的时候,葛尤还是个跑龙套的,张国粒已经是成名演员了。

    现在葛尤不仅被全国观众所熟知,还要到张亿谋的新电影里做主演,就连冯晓刚都执导了第一部电视剧,而他的事业还没有起色。

    在对朋友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他心里也有点着急。

    这部《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差不多,但张国粒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演和葛尤存在着差距,不是说他的演技有问题,而是角色不太适合。

    他以前演正剧,来到京城后为了寻求突破,接了一些性格古怪的角色。

    比如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就扮演了一位疑似同性恋的失意青年。

    这个角色他演的很成功,尤其是看着葛尤那种欲语还休的忧郁眼神,葛尤则是神情尴尬,眼神躲闪,两人的对手戏非常精彩。

    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国粒还没有一部红遍全国的代表作品。

    这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要是一直演正剧,会不会早已经成功,自己走错了路。

    人生总有迷茫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周围的朋友都成功了,自己还在苦苦的追寻。

    张国粒向林子轩问这个问题经过慎重的考虑,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大家心里都清楚,葛尤的成功和林子轩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子轩给葛尤写的角色和葛尤自身的特点极为契合,这就是量身定制。

    这说明林子轩很有眼光,能够看到演员的特质,知道这个演员能够演什么角色。

    张国粒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走错了,应该回到原本熟悉的套路上来。

    “张哥,你是老演员了,演技没得说,圈子里公认的好,你就是没遇到一个适合你的角色,没发挥出实力来。”林子轩考虑了一下,认真说道,“你这条路子我觉得没错,正剧谐剧其实分别不大,对你来说没有难度。”

    一个好演员遇到一个适合的好角色,想不出名都难,这要讲究机遇。

    “那你说说什么角色适合我?”张国粒追问道。

    “你看过电视台正在播的《戏说潜隆》没有?”林子轩回应道,“那部剧很受欢迎,一个是题材新颖,还有就是制作精良,这种戏说类的古装剧在老百姓中间很有市场。”

    华国电视台在八月份开始播出《戏说潜隆》,受到观众的欢迎。

    这部剧年初在宝岛播出的时候收视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宝岛和国内不同,国内是华国电视台一家独大,宝岛则有几家规模相当的电视台互相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可见这部剧在宝岛的受欢迎程度。

    “你是说咱们也制作一部类似的电视剧?”张国粒思考道。

    “皇帝微服私访,惩奸除恶,这和清官断案,铲除奸臣一样,都是百姓爱看的故事,以前戏台上就有这类戏文。”林子轩解说道,“他们是潜隆,咱们可以来个康熹,他们是大臣和丫鬟,咱们可以加个妃子进来。”

    “古装剧的制作费用可不低,那部戏就花了上千万,中心会投拍么?”张国粒担心道。

    “他们请的是香江的大明星,还跑到内地取景,花费自然高,咱们就在自己的地方,一两百万足够了。”林子轩估算道,“咱们和他们的风格不同,他们走的是宝岛的爱情路线,咱们更贴近生活,今年是不行了,明年吧,张哥你准备一下,有时间咱们琢磨下本子。”

    “我这边肯定没问题。”张国粒保证道,“这部剧是以戏说为主啊,还是正史为主?”

    “戏说和正史结合着来吧,否则审查上不好过。”林子轩琢磨道,“这个皇帝的角色肯定要更正经一点,不能像宝岛那部剧那么轻佻。”

    “那就是更接近正剧了,看来我还是适合演正常点的角色。”张国粒自嘲道。

    怎么说呢,虽然说演技好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但对观众来说,他们觉得张国粒这样的演员就应该演一个正面角色,葛尤就应该演一个有点蔫坏的角色。

    如果他们扮演了相反的角色,观众就很难接受,这是演员的无奈。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松绑了(求订阅月票)

    九月中旬,林子轩接到一个来自鄂省的电话,一位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他想要出版《活着》这部小说。

    长河文艺出版社在华国颇有知名度,他们的出版理念是“大众文化,精英趣味,百姓情怀”,擅长出版畅销书籍。

    他们这次之所以看上《活着》,和张亿谋有很大的关系。

    张亿谋的下一部电影改编自《活着》,这在文艺圈里不是什么秘密,以张亿谋电影的影响力,在电影全国放映的时候出版这部小说,想不畅销都难。

    出版社估计最少能卖出去十万册以上,如果电影真的造成了全国轰动,几十万册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如此一来,拿到《活着》的出版授权就相当重要。

    京城有不少家出版社,竞争会相当激烈,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打听到林子轩从国外回来了,就打电话联系,希望能够当面洽谈出版事宜。

    只是,他们没想到京城这边的出版社根本没有动静。

    一个是《活着》这部小说题材太敏感,就算是《百花》杂志发表了,张亿某拍摄成了电影,也不能保证出版小说就没有风险。

    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一向是谨慎行事,因为他们就在京城,上面要查他们很容易。

    还有一点和林子轩有关,上次有几家出版社想出版《顽主》,林子轩提出了要拿版税,这在华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出版社愿意开这个口子,这牵扯到出版社的利益。

    出版社出版小说都是付给作者稿酬,稿酬按照小说的字数计算。

    不出名的作者稿酬低,出名的作者稿酬相对高一些,也高的有限。

    以《活着》这部小说为例,只有十几万字,不算是长篇,按照林子轩在文坛的名气,最多给他一两千块钱,其他赚的钱都归出版社所有。

    那么这时候的作家靠什么为生呢?

    华国文坛有两大组织,一个是作协,一个是文联,作家只要加入这两个组织,参与其中的工作,就能拿工资养家糊口。

    作家同样有工作单位,比如各地的文化局或者报纸和杂志社等等。

    他们平时还能拿稿费,碰到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还能拿改编费,所以说,只要小有名气的作家在生活上都不成问题,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只有那些不出名的文学青年才会较为落魄,不过这些人都是兼职。

    林子轩要拿版税无疑是从出版社身上割肉,尤其是这种可能畅销的小说。

    这就是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不愿意和林子轩接触的原因,一旦有了先例,其他作家仿效起来,都要拿版税,那出版社今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你们可能不清楚,出版我的小说,我要拿版税。”电话里,林子轩善意的提醒道。

    他觉得鄂省的出版社可能不太了解这件事,他要先提出来,免得人家大老远的白跑一趟。

    果然,电话那边沉默下来,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这个可以谈,咱们见面再说好吧?”不一会,电话那边回应道。

    “行,我这礼拜都有时间,下礼拜要去杭城参加金莺节,你来之前告诉我一声,或者直接来电视艺术中心都成。”林子轩答应道。

    小说出版是好事,要是能拿版税就更好了,作家不拿版税其实和廉价劳动力没什么区别。

    长河文艺出版社那边进行磋商,在华国的出版行业,版税是个敏感的话题。

    港台地区和国外的出版行业,作家拿版税再正常不过,这是作家的权益,也只有华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这种独特的出版模式。

    要不要打破这种局面,会不会遭到其他出版社的围攻,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新形势,这是长河文艺的社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搞活了市场经济,大家都向钱看了,作家也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安贫乐道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即便没有林子轩,以后也会有其他作家提出版税的要求。

    他们对林子轩的小说做过市场调查。

    《顽主》那本小说篇幅短,地域性强,在北方可能畅销,到南方就不行了。

    《活着》虽然题材敏感,却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配合着张亿谋的电影,在全国畅销没有问题,还有可能创造一个销售奇迹。

    既然京城的出版社因为种种顾虑没有出手,那他们长河文艺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两天后,林子轩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见到了长河文艺出版社的一位副总编,叫做黎虹波,是个面相斯文的中年人。

    双方交流的很愉快,只要在版税上没有争执,一切就好谈了,他们很快签订了出版协议。

    按照双方的协议,林子轩拿到百分之八的版税。

    这个版税不高不低,国外的畅销书作家一般能拿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版税,极为著名的作家甚至能拿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版税。

    就以百分之八的版税计算,《活着》的定价按照五块钱销售,卖出去10万册,林子轩就能拿到四万块钱,扣除个人调节所得税,比单纯的拿稿酬赚的太多。

    小说的销量越好,他拿到的版税越多,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一回,咱们是真的不用担心钱了。”林子轩拿着合同回家,对慕姗姗说道。

    这件事在文艺圈里太具有轰动性了,根本瞒不住。

    没过几天华国的作家们就基本上都知道了,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不管和林子轩熟或者不熟的作家,很多人都打电话过来询问事情的真实性。

    这对华国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他们看到了写作致富的可能性。

    不少作家开始和出版社谈版税的问题,这牵涉到他们的经济利益。

    作家也是人,有家人要养,不是不吃不喝的圣人,该争取的利益一定要争取,以前没有人提出来,现在有人站出来了,还真的拿到了版税,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一场轰轰烈烈的版税风波在华国的文艺圈蔓延开来。

    有位华国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在一次作协聚会上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应该谢谢林子轩,他给华国的作家松绑了。
………………………………

第一百三十八章 往事如烟

    林子轩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无心之举,没想到却在文艺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因为这件事,不少作家和他建立了联系,大家在电话里聊了几句,说了些彼此仰慕的话,赞扬了他为作家群体所做的贡献。

    交情就是这么来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林子轩算是得到了作家群体的认可,融入到了华国的文艺圈里,尤其是先锋派作家,对他非常热情,把他当作先锋派作家的一员,邀请他参加文学聚会。

    先锋派作家的阵地就是《百花》杂志,林子轩被划归到先锋派极为正常。

    其实,版税的事情只是他们联系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