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这是总局下达的任务,人家也有拒绝的权利。
“怕什么,试试呗,不行咱们再找其他人。”冯晓刚毫不担心的说道,“我觉得陈导明也不错,儒雅上没问题,就是还不够俗。”
“那行,有时间咱俩去见见姜闻。”林子轩决定道。
林子轩对选演员并不着急,像这种要到美国拍摄的电视剧前期筹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先把资金搞定再说,没有钱什么都干不了。
下了班,他和慕姗姗回到家里,还带着一份从沪城寄过来的包裹。
包裹里面是《葫芦兄弟》动画片的盒带,这部动画片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在沪城电视台播出,在京城收不到沪城电视台。
在这个时代,看电视需要天线,只能收到周边有限的几个电视频道。
电视台能够上星的频道很少,目前只有华国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和经济频道,黔省和滇省的电视台通过卫星转播。
沪城美术电影制片厂特意寄了盒带给林子轩,让《葫芦兄弟》的作者先睹为快,他们倒是不担心林子轩把盒带转手卖给盗版商。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还讲究信任,没有作者会做这种败坏声誉的事情。
俩人吃过饭,躺在床上看《葫芦兄弟》。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大都不怕,啦啦啦啦……”
随着片头曲的响起,七个葫芦兄弟分别展现自己的超能力,和妖怪战斗。
林子轩和慕姗姗在沪城的时候看过一段,现在有了配音,看起来更为流畅。
对林子轩来说,这就是满满的回忆,他看的很投入。
慕姗姗看着林子轩,心思却不在动画片上。
林子轩既能写出这么具有童趣的故事,还能写出像《顽主》那样调侃的至是《活着》那种大悲剧,还包括那些电视剧。
这让慕姗姗觉得很神奇,不知道以后林子轩还会写出什么来。
想到这里,她心里不免有点小骄傲,林子轩是她的丈夫,作为妻子自然以丈夫为荣。
“怎么了?”林子轩看到慕姗姗心不在焉的模样,不由得问道。
“没什么,就是觉得有点冷了。”慕姗姗朝林子轩的怀里挤了挤,亲昵的说道。
电视里,葫芦娃和两只妖精正在打架。
………………………………
第九十三章 大约在冬季
不知不觉的,京城进入了冬天。
一到冬天,供暖就会成为大问题,这时候还没用天然气,都是采用锅炉供暖,效率很低,供不应求,所以京城的供暖期比较短。
现在正是已经入冬,却还没有开始供暖的时候,晚上自然会觉得冷。
有些人家会把炉子放在屋子里取暖,等到睡觉之前把炉子再搬出去,如果贪图暖和,忘了把炉子搬出去,容易引起煤气中毒。
在京城,每年冬天总会有此类的报道。
收音机和报纸上也会提醒市民不要把煤球炉子放在屋子里,以免发生事故。
慕姗姗变得忙碌起来,今年春晚的筹备工作已经展开,作为主持人,她需要参与其中。
以往的春晚不需要这么早准备,能提前一个月左右就行了,不过今年稍微不同。
华国第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是在1983年,到今年刚好是第十个年头,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准备花大力气办这一届春晚,展现新时期的新气象。
举个例子,以往春晚邀请港台明星的数量不会超过五个,这一届保底是十人。
导演组正在划定人选,联系港台地区的歌星,要形象正面,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歌手。
这是华国电视台第一次对春晚导演进行招标,谁有能力,谁的策划好就让谁上,而不是以前由电视台高层指定。
“尤哥愿不愿意参加春晚?”慕姗姗询问道,“我听导演组说想把《编辑部的故事》搬上春晚,就按照电视剧的形式来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小品。”
“是导演让你问的吧?这个还真不知道,我问问看吧。”林子轩不确定道。
华国每年热播电视剧里的演员上春晚是普遍现象,去年的张凯莉就是如此。
春晚是华国最大的宣传平台,既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又能带给观众欢乐,很少有演艺圈的人会拒绝上春晚,不少人甚至是想方设法的挤进去。
《编辑部的故事》是今年最热的剧集,葛尤饰演的李冬宝深入人心,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春晚导演有这个想法非常正常。
导演应该是知道林子轩和葛尤的关系,这才托慕姗姗传话,让林子轩问问葛尤的意思。
而且,如果真按照《编辑部的故事》来演,小品的稿子恐怕还需要林子轩来写。
“导演那边就是一个想法,要是你们太忙就算了,上春晚太费精力,这一两个月别想干其他事了。”慕姗姗劝说道。
她只是负责传句话,作为主持人,不会参与导演组的工作,如果葛尤愿意上春晚最好,不愿意也没有关系。
林子轩知道葛尤正在为拍摄《大撒把》做准备。
他接下了《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总局对《大撒把》的审核顺利的通过了,本来就是一点可有可无的小问题,抬抬手就过去了。
这算是一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交换。
作为一部反映出国潮的电影,京城电影制片厂颇为重视,等明年上面拨下来资金,就能投入拍摄了,男女主角也定了下来,就是葛尤和徐繁。
葛尤平时看着不靠谱,却是个很认真的人。
以前跑龙套的时候就是如此,演的特认真,爱琢磨戏,现在自己演主角了,更不能放松,他拿着剧本在家里正琢磨呢。
他和姜闻不同,姜闻有意见会和导演提出来,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吵。
葛尤一般不说,他在心里琢磨,要是觉得自己想的对,就演出来给导演看看。
这和两人的性格有关,姜闻张扬,葛尤内敛。
“知道了,你闭上眼,别让沫子进眼里,蛰着了难受。”林子轩提醒道。
俩人说话的时候,他正在给慕姗姗洗头发。
京城的冬天太阳出来的时间少,太阳能里的水经常晒不热,洗澡的话会去澡堂子,洗头发一般在炉子上烧热水,在水盆里洗洗就行了。
慕姗姗的头发长,不好洗,林子轩就在一旁帮忙,省得她自己把水弄到身上去。
等洗好了头发,还要用吹风机吹干,否则容易受凉。
上班的时候,林子轩在艺术中心给葛尤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葛尤出名后,找他的人多了,就在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不然不太方便。
他现在的收入已经不靠拍摄影视剧了,而是以广告为主,据说上个月接拍了一个广告,光是广告费就好几千块,这就是明星效应。
“尤哥,我小林啊,在家干嘛呢?”林子轩招呼道。
“没干嘛,中心有事啊?我这就过去。”葛尤赶忙道。
“没事,就是问问你要不要上春节晚会?”林子轩征询道。
“那里的晚会?京城台还是国家台?”葛尤反问道。
“国家台的,他们准备让《编辑部的故事》的演员一起演一个小品。”林子轩把事情说了一遍,商量道,“有没有兴趣?”
“不行,直播不行,人太多,我怵的慌,怕演不好,录播还凑合。”葛尤摇头道,“小林,对不住啊,我自个知道自个的事,打小一上台话就说不利索,这不是走穴演出,能糊弄,演不好没关系,春晚那可是华国几亿观众都看着呢,要是演砸了对不起群众,我就成罪人了。”
“没那么严重,这事跟我没关系,我就是传句话,咱去不去都成。”林子轩解释道,“那就这样,我告诉他们一声。”
对林子轩来说,这只是一件小插曲。
有人喜欢上春晚,有人却偏偏躲着,这和个人的性格有关,勉强不来。
他打电话给慕姗姗把事情说了说,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眼下他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京城人在纽约》这部戏的筹备上,华国电视台已经答应了林子轩的要求,不过提出了一个条件。
华国电视台要用五分钟的贴片广告时间买断《京城人在纽约》国内和海外的全部版权。
也就是说,这部电视剧虽然是艺术中心拍摄的,版权却在华国电视台手里。
艺术中心用这五分钟的贴片广告能拉来多少投资是艺术中心的事儿,能赚多少钱就看林子轩拉投资的本事了。
如果能拉到150万美金,艺术中心就能保本,超过150万美金那就是净赚的。
不管怎么说,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个大项目终于可以启动了。
………………………………
第九十四章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签了合同之后,林子轩终于放下心来,这意味着他可以拿着这份合同出去四处筹钱了。
他跑的第一个地方是银行,想从银行里贷款。
说实话,找投资商拉赞助是一个长期的活,不是说你跑过去和人家一说,人家立刻就被你提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哭着求着的要投钱进来。
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不现实。
华国电视台五分钟的贴片广告的确很有诱惑力,可投资商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比如这段时间企业需不需要投放广告,你们的电视剧有没有影响力,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降低点。
那些企业家不是傻瓜,相反都是非常精明的人物,否则也不会领导一家企业了。
即便他们有了投资的打算,也需要进行一番调查,短期内不会给出答复,而且,还会尽可能的压低价格。
林子轩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六条广告,还想从中赚钱呢,当然不愿意贱卖。
这样一来,双方互相讨价还价就不可避免,谈上一两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有可能。
林子轩急需启动资金,不可能这么白等着,要先把项目做起来,找演员建剧组,派人到美国做前期的筹备工作。
这时候,银行是最好的选择。
他拿着合同向银行贷出第一笔资金,解决燃眉之急,和赞助商的谈判就可以慢慢来。
在谈判的过程中,往往谁的心态好,不着急,谁就能占据优势,等到从赞助商那儿拿到资金,再来还银行的贷款。
而且,这段时间银行产生的利息要转嫁到赞助商身上,这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林子轩找的是华国银行,提出要贷款120万美元。
这当然是狮子大开口,留下谈判的空间,其实只要有5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就能够把项目做起来,后面可以从赞助商那里想办法。
这么大额的贷款惊动了华国银行的高层,尤其是牵涉到外汇。
这个时候华国外汇属于管制状态,普通人不允许到银行兑换外汇,只有前往国外办事的时候才能到银行兑换小额的外汇。
因此,在京城有人就开始炒外汇,价格要比银行兑换的高,就这样还供不应求。
华国银行是第一次办理这种业务,贷款给人拍摄电视剧,他们审查了林子轩提供的材料。
包括林子轩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制片主任的工作证明,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曾经是《渴望》等一批热播电视剧的编剧或者制片的相关报道。
这说明林子轩不是骗子,而是真的要贷款。
还有华国广播影视总局开出的文件,把《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作为1992年总局重点推介的项目,华国电视台签署的购买电视剧的合同,证明了艺术中心拥有电视台黄金档五分钟贴片广告的出售权。
无论是对华国的银行业,还是华国的影视行业,这都是第一次,没有先例可循。
如果这笔贷款能够成功,就会为华国的影视行业开辟出一条新的融资渠道,也会为银行找到一个新的投资点。
华国银行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了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华国主管金融行业的领导。
林子轩并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在他那个世界,影视行业向银行融资是很普遍的现象,没什么稀奇,但在这个时代,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他向华国银行递交材料,申请贷款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两个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级主管部门经过协商,认为银行在贷款领域应该进行新的尝试,适应社会新兴行业的需求,只要能确认这笔贷款属于合法用途,贷款人具有还款能力,就可以借贷。
华国银行接到指示,启动了贷款审批程序。
在确认了林子轩提供的材料真实无误后,银行需要对这部还没有拍摄的电视剧,以及这五分钟的贴片广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