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47章

文艺生活-第47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科研领域。

    用来拍摄一部电视剧,这种想法未免太奢侈了一点。

    他心里这么想着,随手翻看着剧本,他倒要看看什么剧本值得如此高昂的投资。

    吴振辉看完剧本,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认识。

    除掉一些突出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段落需要修改外,整个本子的质量很高,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华国人在美国受到歧视,辛苦求生,最终梦碎纽约的全过程。

    这个剧本完全达到了他的要求,如果能拍出来的话一定会对国内的人有所触动。

    只是一想到那个150万美金,他就有点血压上升。

    这笔钱电视艺术中心肯定没有,华国电视台估计也不愿意出,总局拨个一两百万没问题,八百多万就说不过去了,就算他愿意拨款,上级领导也不会批下来。

    那么,该怎么筹集这笔资金呢?

    林子轩没有让吴振辉为难,他在筹款一栏中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从银行贷款,或者找赞助商拉赞助,还有民间集资等等。

    这些都需要华国电视台或者总局的配合,要让投资人和银行相信这会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如果华国电视台承诺会购买这部电视剧并在电视台播出,就会给投资人信心,如果总局愿意为这部电视剧担保,银行就可能贷款。

    吴振辉想了想,现在的政策尚不明确,还是不要引入民间资本的好。

    银行贷款倒是个好主意,只是这部电视剧能收回成本么?到时候怎么还贷?

    找赞助商拉赞助可以尝试,不过应该没有哪一家厂商会拿出这么多钱赞助,要不然就多找几家赞助商,这样或许就能凑齐拍摄的资金了。

    吴振辉觉得以后的电视剧拍摄都能通过这几种方式来解决资金的问题。

    “咱不是给他写了好几条筹钱的建议么?总有一条管用吧。”冯晓刚期盼道。

    “我觉得咱们以后要向社会找资金,不能再依靠上面拨款了,要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发展得起来。”赵宝钢提议道。

    “说的也是,我有个不好的预感,恐怕咱们是自作自受,到时候筹钱的任务还是会落到咱们身上,跑银行拉赞助都要咱们自己去跑。”林子轩猜想道,“这就是领导动动嘴,下属跑断腿。”

    正在这时,艺术中心的电话响起,正是找林子轩的。

 
………………………………

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

林子轩接到电话,和李虹打声招呼,前往总局开会,讨论《京城人在纽约》的事情。

    他以前只是写剧本,很少参加这类会议,一般都是李虹在负责。

    现在他是这部电视剧的制片人了,就要统筹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到剧本的审核和投资的到位,小到剧组里发生的摩擦,他都要参与其中。

    这是一份很锻炼人的工作,还能够拓展他的人脉。

    尤其是像《京城人在纽约》这种上面交代下来的大制作,林子轩有机会接触到总局的领导,电视台的负责人,投资商和演艺圈的各种人物。

    这就是一整套影视圈的生态系统。

    林子轩制作完这部电视剧,把各方面的关系捋顺,基本上就能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了。

    这是李虹对他的培养。

    否则,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年代,不满二十五岁的林子轩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是社会上对年轻人的看法,在单位里,年轻人从事的都是打杂跑腿的工作,很难被委以重任。

    除了李虹的因素外,这个机会也是林子轩通过不断的成功争取来的。

    如果他没有能力,李虹也不会这么做,那是揠苗助长,是对林子轩的不负责任,一旦搞砸了,后果会很严重。

    林子轩来到总局,发现这次会议来了不少人,看起来挺隆重。

    这是《京城人在纽约》的第一次讨论会。

    吴振辉召集了华国电视台和一些社会学者,包括对国际形势有研究的专家与会,讨论和评估这个剧本的可操作性和价值。

    林子轩对这种会议已经不陌生了,习惯成自然。

    他很自觉的拿出一个笔记本和钢笔,态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问题,虚心接受各方的意见,然后把意见记录下来回去修改剧本。

    这是这个时代影视剧创作的常态,不能说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那不现实。

    即便是大导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规矩,不过他们的自由度会相对高一些,可以适当的讨价还价,上面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除非你不走体制内这条路,拍地下电影才能无所顾忌,但那条路走的非常艰难。

    林子轩很清楚,那些拍地下电影的年轻人现在看似很叛逆,很有个性,但多年之后他们还是拼命的朝着主流的电影圈子里挤。

    主流圈子是大势,非主流只会被社会边缘化。

    专家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包括剧中人物的设定和对剧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国内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到了美国却堕落成了一身铜臭,惟利是图的商人,这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人心灵造成腐蚀的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了我国在思想教育领域的缺失呢?

    把这个人物设定成华国的一名商人会不会好一点?

    还有王起明和郭燕的女儿,到了美国不去学习,却四处鬼混,这牵扯到华国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我们国家的下一代难道就是这个样子么?

    这些问题林子轩还能够理解,只是有些建议就让他哭笑不得了。

    比如,剧本中有段情节是说王起明在美国赚了钱,成了富豪,生活奢侈,心灵却空虚了,于是他花钱叫了白人应招女郎,并把钞票撒在应招女郎身上。

    有专家就询问这段剧情你准备拍摄多大的尺度,王起明和应招女郎有没有发生关系。

    他们认为这段情节会对国内观众造成不良的影响,容易引起模仿,不能说你有了钱就能乱搞男女关系,建议删除。

    林子轩遭受了一拨拨的问询。

    他自然也会据理力争,拍摄在美国生活的片子就不能拿华国国内的标准来定性,否则只能拍摄出一部虚有其表的电视剧,不能真实的反映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要到美国拍摄,就是要拍摄到原汁原味的美国生活。

    就算达不到这个目的,也要尽可能的展现美国的日常生活,让观众看了之后觉得这就是美国,这就是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

    至于王起明和应招女郎那一段,林子轩不打算删除,最多拍摄的时候尺度小一点。

    这场讨论会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林子轩中饭都是在总局吃的,下午继续。

    剧本讨论结束,吴振辉说起拍摄资金的话题。

    这时候专家和学者已经离开,只剩下华国电视台的代表和艺术中心的林子轩。

    吴振辉先是表扬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以往取得的成绩,又说了现在电视剧创作上的问题,提出创新求变的理念,提高新时期百姓的文化生活。

    “小林啊,我知道你们的难处,但是有困难不能退缩,要主动去解决困难,现在国家提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事情不能等着国家来解决,要敢于突破,找到新路。”吴振辉语重心长的说道,“你放心,总局会作为你们的后盾。”

    一套官话下来,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总局没钱。

    “电视台同样会尽力支援你们,咱们也算是一个单位嘛,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台里能做到的都没有问题。”华国电视台的人表态道。

    意思很明显,台里做不到的事情你就不要提了,电视台不可能出钱。

    林子轩在心里苦笑,这些人都是老油条啊,想从他们手里要钱实在是太难了。

    “谢谢领导关心,我们自己来解决困难。”林子轩沉声道,“不过有几点需要局里和台里配合,好让我们开展工作。”

    “小林,你说说看,局里尽量帮你们解决。”吴振辉爽快道。

    林子轩提出了三点,一个是局里出一份文件,证明《京城人在纽约》受到局里重点关注,是局里大力支持的优秀项目。

    还有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签订回购合同,电视剧拍摄完成,在审核没问题的情况下,华国电视台要保证在黄金档播出。

    最后,华国电视台要把自己的广告客户介绍给艺术中心。

    这年头能在华国电视台上做广告的都是有钱的企业,是拉赞助的首选目标。

    林子轩的目的很简单,他要拉大旗作虎皮,四处筹钱了。
………………………………

第九十二章 再不折腾就老了

林子轩来之前和李虹商量过这件事,如果上面不拨钱怎么办?

    那就只能提要求了,他提出的前两个要求是基础,要让投资商看到《京城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的美好前景。

    既有总局的支持,又能在华国电视台播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绝对是赚钱的买卖。

    重点是第三个要求,艺术中心需要华国电视台的广告客户。

    客户就在那里,你自己找上门,和通过华国电视台的介绍上门,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至于怎么让客户投资,这里就需要电视贴片广告作为诱饵了。

    所谓的电视贴片广告,是指电视台在播放电视剧的时候在片头和片尾都会播放的广告,这个广告是和这部电视剧相关联的,也叫做随片广告。

    林子轩需要五分钟的贴片广告时间,五分钟可以播放六条广告。

    想想看,华国电视台黄金档的五分钟广告值多少钱,投资商的名字还会出现在电视剧的鸣谢一栏中,只要给钱还能在电视剧里插入软性广告。

    这种优厚的条件就不信拉不来投资。

    而且,有了这次的成功合作,下一次拍摄电视剧的时候更容易拉到投资,如此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艺术中心的资金问题。

    艺术中心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要走上向社会筹集资金的道路。

    林子轩提出了要求,吴振辉满口答应,不过是出个文件,这是惠而不费的事儿。

    华国电视台的代表犹豫起来,贴片广告的收入和电视剧的影响力成正比。

    如果是大导演和大明星的作品,能在观众中造成极大的影响,投资商愿意花大价钱做贴片广告,如果电视剧不出名,也就无所谓贴片广告了。

    《京城人在纽约》的剧本出自林子轩之手,想想《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加上这部电视剧的热门题材,以及全程在美国拍摄,极有可能又是一部轰动全国的剧集。

    当然,也可能一败涂地,这个谁都说不准,他无法做主,要回去和电视台的高层商量。

    《京城人在纽约》的第一次讨论会就这么结束了。

    回到艺术中心,林子轩向李虹汇报了情况,只要总局和华国电视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个项目就可以正式启动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总局的强力推动下,华国电视台肯定会妥协,剩下的只是讨价还价。

    林子轩推荐了冯晓刚作为这部剧的导演。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制片,需要一位配合默契的导演,这样能够省心不少。

    冯晓刚一直想从美工转向导演方面发展,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就做了尝试,他很看重这次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机会。

    就像他说的那样,再不折腾,青春就没有了。

    “小林,我就不说什么了,你瞧好吧,咱俩搭班子肯定没问题。”冯晓刚干劲十足的说道,“我把国内演艺圈翻了个底儿掉,就发现一个人特适合演王起明,这人身上有股子憨劲,能把雅和俗融合到一块去。”

    冯晓刚说着,递过来一张报纸。

    上面是关于一个男演员的报道,这人正在拍一部和香江合作的电影,林子轩知道这个叫姜闻的演员,是目前华国一线的男演员,获得过不少奖项,一直都在拍电影。

    “据说这人可不好伺候,咱们请得动么?”林子轩怀疑道。

    姜闻在拍戏时和导演发生争执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倒不是耍大牌,而是想要表演的更好,或者说按照他的方式来表演。

    对于这种有性格和想法的演员,一般的导演根本驾驭不了。

    无论是林子轩还是冯晓刚都是电视行业的新人,恐怕压制不住姜闻,再说了,你凭什么让一个在电影行业混的好好的演员来拍电视剧啊。

    就算这是总局下达的任务,人家也有拒绝的权利。

    “怕什么,试试呗,不行咱们再找其他人。”冯晓刚毫不担心的说道,“我觉得陈导明也不错,儒雅上没问题,就是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