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
茶几上放着一个翻开的剧本,上面被用铅笔写写画画,记录了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有关医生题材的剧集。
讲述了一家医院里几位医生的故事,牵涉到看病难、医患矛盾、号贩子、医院和药厂的利益输送等等问题。
是一部真实反映医生这个职业的电视剧。
进入新世纪,林子轩在公司的电视剧制作部门提出了拍摄职业剧的概念。
职业剧就是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电视剧,比如刑警、教师、医生、律师、军人和科研人员等等。
职业剧和一般电视剧的不同在于专业化,要传达出那个职业的理念,塑造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
从专业的知识层面和整个行业的角度来打造剧集。
国内的电视剧从九十年代初期到如今已经过去十个年头,观众不再满足于历史剧、都市剧和偶像剧,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年轻观众,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除此之外,日韩的电视剧被各家电视台引进国内,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国内的电视剧行业面临冲击。
林子轩此时打造职业剧,是想丰富国内电视剧市场的拍摄题材。
但在华国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怎么让职业剧在励志、反思和娱乐间达到平衡,是制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部职业剧不能光励志和娱乐,还要能带给观众思考。
林子轩打算先从医生入手,然后是军人,律师的话目前在国内属于雷区。
每个人都需要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只要拍的真实可信,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张嘉绎接到了这个剧本,是林子轩指定让他来演。
他也想尝试不同的角色,拓宽戏路。
既然饰演医生,就要对这个职业有所了解,他接下来的一个月会在医院里观察医生的日常工作,体验生活。
休息了片刻,张嘉绎睁开眼睛,喝了口茶,拿起剧本继续翻看。
揣摩剧本是演员的必修课,他要把功课做好。
第二天,有关《卧虎藏龙》的评论出现在各大娱乐版面,口碑两极分化。
记者对观众进行了采访,有观众直接表示没看懂,节奏太文艺,看得不耐烦。
还有的观众觉得和小说相差太多,毁了原著。
也有观众认为电影里的打斗很精彩,各地的风景赏心悦目。
影评人分成两个阵营,喜好西方电影的人对《卧虎藏龙》颇为推崇,坚持东方情怀的人认为电影不够原汁原味。
争论由此开始。
以在酒楼上的打斗为例,有人指出酒楼那段结尾的时候楼塌是西方的手法,华语武侠片里没有这样的节奏。
但在这一段里李桉使用了京剧锣鼓点子来配合打斗的节奏,这是东方元素。
为什么武侠片一定要原汁原味,不能稍加改变?
最开始的武侠片也不是现在的味道,而是经过几十年时间,几代电影人不断研究琢磨而成的,它是活的,是发展的。
文化是活的,电影也是活的,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只有变才能活。
………………………………
第五百九十八章 争议
虽然媒体上争议不断,但观众还是涌进了电影院,出现了排队买票的场景,想要一睹这部大制作的武侠片。
观众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武侠片爱好者,受香江武侠片的熏陶,想从电影中找到那种仗剑江湖,快意恩仇的感觉。
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武侠片在华国拥有不小的市场。
第二类是原著小说的读者,因为看了小说才进入电影院。
还有一类是陈导明和俞菲鸿等人的影迷,这部戏聚集了一众内地的著名演员,光是看海报上的名字就感觉晃眼。
好梦公司的大部分演员都在其中扮演了角色。
在内地的宣传更是把演员放在了首位,突出了演员的重要性,这和国外的宣传策略不同,在国外是以李桉为卖点。
明星的号召力不容小觑,有些观众仅仅为了看明星也觉得值回票价了。
在电影票的定价上没有采用好莱坞大片的规格,而是按照国产片来定。
一般的国产电影票价在十元左右,如果片长达到两个小时或者是著名导演的作品,票价会涨到十五元。
好莱坞大片在国内的票价都在二十元以上。
票价不贵,市面上暂时没有出现盗版光盘,这是观众涌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
《卧虎藏龙》在京城地区的首日票房突破八十万,五日后达到四百万,在国内各大城市的票房成绩都很抢眼。
按照这个趋势,能和《渴望》续集的票房不相上下。
不过林子轩清楚,这个可能性不大,一旦盗版光盘出来,观众会急剧减少。
《渴望》续集是一种怀旧,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卧虎藏龙》观众只是看个新鲜,后续动力不足,只能依靠前面十几天的票房积累,不能太过奢求。
好梦公司的市场部门预计国内的总票房在四千万上下。
相对于票房,媒体上有关影片的争议愈演愈烈,出现了诸如“《卧虎藏龙》是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这类言论。
这无疑挑动了部分观众的神经,让他们感觉受到了轻视。
李桉在参加《姗姗访谈录》的访谈时针对这个问题说了一段话。
电影是从西方传入华国的,刚刚进入华国的时候叫做“西洋镜”。
早期的华国电影人基本上都是在学习西方的拍摄手法,之后与本土文化以及制作条件相结合,才慢慢产生了一种本土性。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华语电影。
华语电影本来就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分东方和西方呢?那些电影界的前辈们可不会这么的保守。
如果他们保守了,不去学习西方的拍摄技巧,就不会有现在的华语电影。
无论是哪个方面,只要合适就可以拿来用。
说不定用外国的方式拍效果会更好,能把一部华语片拍的更好,为什么要拘泥于什么习惯手法呢?
至于说我是为了西方广大的市场而拍,这并不公平。
比较公允的讲,每次拍片我都很拼命,想得很多,能照顾到的尽量照顾到。
当然每个人都想要成功,电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有更精彩的做法,能有更好的回报,我就会往那边看。
我最大的考虑还是面子问题,东西拿出去要上得了台面,不能过于粗糙。
想要跨越东西方文化这个鸿沟并不容易,我尝试着做些开拓工作,可能做的不好,引起了大家的误解。
但我的本意并非如此,以我的能力只能做到这里。
这是慕姗姗第二次采访李桉。
第一次他们聊了李桉的成长经历,这一次重点放在了《卧虎藏龙》的拍摄和造成的影响上,问了不少尖锐的问题,也趁机解答观众的疑惑。
为什么这么改编《卧虎藏龙》,西方观众怎么看待这部片子。
李桉都一一做了回应。
目前还不能给《卧虎藏龙》做一个准确的判断,需要时间的沉淀,等到十几年后才能清楚它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
在此期间,姜闻从戛纳返回京城。
他的电影拿到了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不过迎接他的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内地媒体上都没有报道。
等待他的将是来自总局的处罚通知。
事情从华国有关部门要求法国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撤回电影的时候就闹大了,戛纳电影节的拒绝无疑是火上浇油。
这时候不乏落井下石的人,他们认为姜闻要倒霉了。
姜闻在圈子里的人缘不太好,说话容易得罪人,尤其是记者。
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总是说真话,不按套路出牌,记者觉得姜闻是在故意刁难。
比如有记者问姜闻,某个明星说和你很熟,拍戏合作很愉快,像兄弟一样。
“啊,他真这么说的?我和他不太熟,没什么感觉,就是一次正常的合作。”姜闻这么回答。
圈子里的事儿就是你捧我,我捧你,他这么说不得罪人才怪。
姜闻属于那种喜欢他的人非常喜欢,讨厌他的人极其讨厌的类型。
媒体上虽说不能报道姜闻得奖的消息,但其他消息无所谓,于是就出现了对姜闻的攻击,历数姜闻的几大罪状。
像是戏霸、耍大牌、不合作、迎合西方等等,甚至把他的私生活拿来说事儿。
姜闻先是和刘晓青有过一段轰动的地下情,随后和一位法国女人结婚并生下了女儿,这被认为是姜闻亲近西方的证据。
抹黑一个人很容易,只要报道这类半真半假的消息误导读者就够了。
有些报道是事实,姜闻在剧组里的确喜欢改剧本,和导演有矛盾,有些就是瞎编乱造了,姜闻对表演非常认真。
在这种敏感时期,姜闻不方便出面反驳。
他在圈子里混了那么多年,经历过风风雨雨,没什么感觉,他正待在家里看《英雄》的剧本,琢磨着是演刺客好呢,还是演皇帝。
刺客这个角色太过隐忍,不合他的脾气。
皇帝虽然霸气,可戏份不多,演起来没有发挥的空间,意思不大。
他又在琢磨着改剧本了。
六月初,总局下发了对姜闻的处罚通知,除了写检查和缴纳两万元罚款外,禁止姜闻五年内从事任何形式的导演工作。
………………………………
第五百九十九章 心照不宣
林子轩和冯晓刚去看了姜闻。
两人还没来得及安慰姜闻,就被姜闻拉着聊了一通《英雄》的剧本,把整个本子吐槽了一遍,看样子完全没受影响。
“报纸上正说你是戏霸呢,你这可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戏霸么?合着就你能耐,其他人都不如你。”冯晓刚调侃道。
“是你们这本子有问题,就说这刺客吧,前面很厉害的样子,到真正动手了,被人三言两句说的萎了。”姜闻不满道,“还和平,这么弄有意思么?”
“不懂了吧,这叫顺应时代潮流。”冯晓刚淡定道,“以前武侠片里那种报私仇啊,家国恨啊都过时了,这是个和平的年代,就要讲和平,要把武侠片的格局给升华了。”
“你一拍低俗喜剧的说这话怎么感觉那么别扭呢?”姜闻挖苦道。
“李桉能把武侠片拍成爱情片,我弄个世界和平怎么了?”冯晓刚反驳道。
“人家是好莱坞大导演,你这个就是瞎模仿。”姜闻毫不客气道。
两人这么斗嘴习惯了,见面不埋汰对方几句心里不舒服。
冯晓刚只在熟人面前这么说话,姜闻是在其他场合也这么说话,结果就是在圈子里冯晓刚的人缘比姜闻要好。
实际上两人的脾气都不怎么样。
姜闻觉得刺客这个角色应该更张扬一些,这个刺客不是一般意义上江湖上的刺客,而是要刺杀皇帝的刺客。
江湖上的刺客讲究行踪诡秘,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得阳光。
《英雄》中的刺客处在乱世之中,就不能算是刺客,而是豪侠一类的人物。
要有血性、豪气干云、不惧生死,这样的人必定性格张扬,受不得拘束。
姜闻说的张扬不是表面的张扬,而是内心的张扬,表面的张扬是浮躁,内心的张扬才是沉稳内敛。
通过眼神、动作和语言把内心的张扬表现出来。
不把世俗皇帝放在眼里,敢于匹夫一怒,血溅五步,这不是张扬是什么?
“咱们这就一商业片,你弄这么深沉干嘛,又不是要拿最佳男主角,再说你能演好么?”冯晓刚怀疑道。
“这话说的,我既然这么说了,就能演的出来。”姜闻回应道。
“那行,就这么着吧。”冯晓刚趁机说道。
冯晓刚对姜闻的演技毫不怀疑,就是激将一下,开个玩笑。
姜闻心里明白,在被禁止执导电影的情况下,他接下来的五年只能演戏了。
林子轩在这时候请他出演这部大制作,冒着不小的风险,在外人看来有点和总局对着干的意思。
总局那边刚禁了姜闻,你这边就请他演戏,这就不好说了。
而且,他和林子轩、冯晓刚是多年的交情,拍戏的时候自由度很大,很舒服,不用理会外界的传言。
如果和其他不熟悉的导演合作,恐怕又要生出麻烦来。
等拍完这部戏,被禁的风波早过去了,相当于给姜闻提供了一个避风港。
三人心里都清楚,只是没必要说出来,朋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