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259章

文艺生活-第259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渴望》讲究的是怀旧,是情怀,如此才能打动观众。

    听着张凯莉和李雪建说起当年拍摄《渴望》的故事,观众自然而然的就陷入回忆之中,愿意掏钱到影院看电影。

    这才叫做宣传。

    林子轩和韩三评商量之后,决定接受华国电视台的报价,不过他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个是好梦公司直接用八百万换取授权,一个是电视台用这个授权作价八百万,算作是电影投资,等到电影上映后,电视台获得票房分账。

    第二个方案相当于电视台承担了一部分风险。

    不过林子轩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理由,《生死抉择》的票房破亿,这是好梦公司和京城电影制片厂合作的结果。

    如今韩三评成为华影集团的副董事长,拥有更大的权利。

    两者的再次合作,这部《渴望》续集的电影票房将会再创辉煌。

    加上华国电视台的宣传渠道,想想看,大家一起合作,肯定比《生死抉择》更火爆。

    林子轩既不想拿钱出来,又想让华国电视台做免费宣传,这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票房真的好于预期,华国电视台同样能赚到钱。

    有钱大家赚,合作共赢,要是电影票房一败涂地,也能拉上华国电视台一起赔钱。

    华国电视台综合了好梦公司的业绩,以及华影集团庞大的实力,觉得投资进去比直接拿八百万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由此,三家企业就拍摄《渴望》续集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是民营影视公司的生存之道,和这些国有大企业互相博弈,从而获得发展的机遇。
………………………………

第五百一十四章 尊重

    韩三评和华国电视台愿意参与进来,除了觉得这件事能获得好处外,还因为他们看到了《渴望》电影版的初稿。

    这个初稿是从好几个版本里定下来的。

    关于如何讲述《渴望》续集的故事,好梦公司的编剧们大致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是把重点放在一九九九年。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明年就是一个新的世纪了。

    这是辞旧迎新的重要一年。

    但有些科学家却声称一九九九年并不是这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他们认为二十世纪结束于二零零年,二十一世纪开始于二零零一年。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

    不管科学家怎么论证,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老百姓都准备迎接千禧年,庆贺新世纪。

    把《渴望》电影版的背景放在这一年代表着过去的结束和全新的未来。

    这个版本的剧本讲述了九九年刘慧芳家里发生的故事,京城变了模样,人们的生活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小家庭牵出整个大社会,从家长里短中讲述这些年的时代变迁。

    另一个版本是采用编年的方式构筑故事,把整部电影分成几个段落。

    九二年南方讲话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带动了全民下海的热潮。

    九五年国企改革,私人开始承包国有企业。

    九七年香江回归,国企职工下岗大潮。

    九九年刘慧芳上了年纪,孩子长大了,国家即将进入新世纪。

    这四个段落是四个围绕着刘慧芳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三十分钟,整部电影两个小时。

    两个版本各有优劣。

    第一个版本故事情节集中连贯,但通过回忆的方式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二个版本故事情节分散,不过和大时代紧密相连,让观众有代入感,那些本来就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从投资的角度讲,第一个版本投资较少,就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不用搭建外景。

    第二个版本要把各个年代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来。

    别看只是十年的差别,这十年国内的变化大着呢,十年前京城还像个大农村,到处是农贸市场,到处在修路。

    十年后京城已经有了现代化都市的雏形。

    林子轩倾向于第二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只能算是普通的情感故事,第二个版本才带有主旋律影片的色彩。

    韩三评和华国电视台的领导看到的是第二个版本的初稿,他们觉得还行,还有完善的空间,一定要精益求精。

    这就是领导的做派,很难让他们十分满意,能达到八分就不错了。

    对于导演的人选,华国电视台觉得赵宝钢合适,赵宝钢当初就是《渴望》的导演。

    林子轩自然推荐林晓玲,林晓玲怎么说也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名气够了,只是有人觉得她太年轻,掌握不好这种题材。

    对于这个邀请,赵宝钢婉拒了,他不太想到电影圈发展。

    再说,拍摄《渴望》续集风险太大,他性子沉稳,不愿意冒这个险。

    确定了剧本和导演,接下来就要联系演员,筹建剧组。

    三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这部电影越做越大了。

    对外号称是投资两千五百万,实际上只有一千七百万的资金,好梦公司出资一千万,华影集团出资七百万。

    两位主演的片酬要一百六十万。

    张凯莉是《渴望》的灵魂人物,她这几年因为生孩子没有接戏,沉寂了下来,但提到刘慧芳,观众就会想起张凯莉。

    她的片酬不能用几线演员来定义,而是要看票房号召力。

    这部《渴望》续集主要就是靠她来吸引观众,所以开出的是一线演员的片酬,八十万。

    李雪建老师是国内的实力派演员,可能在名气上没有葛尤和姜闻那么响亮,不过塑造了众多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形象。

    而且,圈子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部剧男女主演的名气差不多,男演员片酬要偏高。

    影视圈同样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

    林子轩考虑过,这部电影观众主要看的是张凯莉,同时也不能忽略李雪建的感受。

    所以,两人的片酬一样,都是八十万。

    为此,林子轩当面和李雪建解释了一番,李雪建倒是没意见,不太在乎这个,他想要尽快的拿到剧本,看看本子的质量。

    十年后再次演绎宋大成这个角色,李雪建不是激动,他表示很有压力。

    当年《渴望》的电视剧达到了一个高度,惊人的收视率,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各种扑面而来的荣誉和赞誉。

    别人和他打招呼都不叫他名字,而是亲切的称呼他为“大成”。

    林子轩这次来是给李雪建送剧本的。

    这只是初稿,演员有好的想法和意见可以提出来,剧本创作本身就不是一个人事儿。

    实际上,并不一定需要林子轩亲自来,也可以让好梦公司的人过来。

    但林子轩觉得这是一种尊重,尤其是对于圈子里的前辈。

    演艺圈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不是说林子轩成了好梦公司的老总,或者圈子里的大佬,就不需要尊重前辈了。

    越是站在高处,越明白规矩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

    林子轩不尊重前辈,那后辈们也不会尊重他,久而久之,这个圈子就乱了。

    那些不守规矩的演员在这个圈子里混不长久,或许短时间会红火一阵子,但没有将来。

    这个尊重不见得是见面要行礼,那只是一种形式,主要还是心里尊重。

    就像林子轩过来给李雪建送剧本,解释片酬的问题,一起探讨剧情,认真听取李雪建的意见,这就是尊重。

    这是相互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他们聊了剧本,聊了当年拍摄《渴望》电视剧时候的往事,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那时林子轩还是个小年轻,李雪建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演员,这十年,变化真大。

    《渴望》的电视剧跨度是十几年的时间,从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这次的续集则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可以说跨越了半个世纪。

    京城老胡同里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就这么上演着,任凭历史的车辙碾过。
………………………………

第五百一十五章 成长

    《渴望》要拍续集的消息经过媒体报道,随即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在剧本、导演和演员没有确定之前,要对媒体保密。

    如果最终没有谈拢,或者主演们不愿意出演,那事情就成不了,提前爆出消息,只会让大家觉得这家影视公司说话没准,做事不靠谱。

    现在合作协议签署,主要演员确定回归,项目启动在即,可以进行前期宣传了。

    消息由华国电视台的官方媒体发布,可靠性不容置疑,随后会举行一场记者发布会。

    三家企业的代表,导演和主演们出席发布会,回答记者的提问,披露更多续集的内幕。

    这场记者发布会吸引了京城绝大多数的媒体,不光是娱乐媒体,还有主流媒体。

    《渴望》不仅是一部电视剧那么简单,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在如今这个愈发浮躁的年代,拍摄续集具有不小的社会意义。

    再说,这次是华影集团、华国电视台和好梦公司联合制作,强强联手,阵容强大。

    这是那些主流媒体或者说官方媒体介入的原因。

    “老哥,嫂子,我有点紧张。”林晓玲担心道。

    “都是国际大导演了,还紧张什么呀,早晚要面对这种场面,是死是活就看这一遭了。”林子轩调侃道。

    如果说林晓玲提出翻拍《渴望》是一时冲动,那现在她就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了。

    林晓玲也算见过大场面,在国外接受记者采访,侃侃而谈,不怯场,她的性子就是如此,生活中大大咧咧的,想不了那么多。

    但这次不一样,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观众的期望,无数关注的目光,这都是压力。

    自从知道女儿要拍《渴望》的续集后,连郑秀莲的态度都变了。

    以前母女俩经常吵架拌嘴,倒不是说关系不好,就是一种习惯。

    这些天郑秀莲关心起女儿了,嘘寒问暖的,让林晓玲受宠若惊。

    自个家里是这种情况,其他家庭估计也差不多。

    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人,对《渴望》有着特殊的情感。

    “别听你哥的,嫂子告诉你,遇到不好回答或者回答不上来的话题,你要保持微笑,把话题转给其他人。”慕姗姗传授经验道,“比如记者说你年轻,别去辩解,让于东来回答,如果问起你和你哥的关系,不需要撇清,你拿过奖项,有这个实力。”

    于东是好梦公司的总经理,会代表公司出席新闻发布会。

    林子轩和林晓玲的关系没什么好隐瞒的,还可能成为一个宣传噱头。

    十年前,林子轩写了《渴望》的剧本,十年后,林晓玲拍摄《渴望》的续集。

    兄妹两人这次的合作,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传递。

    《渴望》播出的时候,林晓玲还是高一的学生,现在都是国际知名的导演了。

    这十年,他们都在成长。

    “行了,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别想那么多。”林子轩无所谓道。

    对于经历过风浪的林子轩来说,这场新闻发布会不算什么,只有电影拍砸了,被全国人民声讨,那才算得上是大事件。

    就这样,林晓玲走上前台,面对上百名的记者。

    对于大众而言,林晓玲这个名字颇为陌生,不过在影视圈里有一定的名气。

    她虽然只拍了两部文艺片,但每一部都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这还不包括她拍摄的那部叫做《姐姐》的纪录片,曾经引起过不小的反响。

    观众或许对那部纪录片有印象,却不会特意去记导演的名字。

    事实上,林晓玲想多了,记者们对导演的兴趣不大。

    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张凯莉和李雪建等一众演员,读者感兴趣的是这些演员十年来的生活。

    有些演员依旧活跃在荧屏上,有些演员则消失在观众的视线里,他们目前的处境如何,在做什么工作,这才是能够增加销量的报道。

    比如张凯莉,她本身是话剧演员,以前在煤矿文工团工作,现在的单位是实验话剧团。

    九七年女儿出生后,她这两年没有接戏,只是偶尔演出话剧,如果不是《渴望》的续集,她或许还要休息一两年。

    除了这些老演员,记者还关注那些儿童演员。

    当年的儿童演员早已长大,有的在上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和演艺圈没了联系。

    那么是找他们本人出演呢,还是启用新演员?

    当初他们是小孩子,观众不会深究有没有演技的问题,只会觉得心疼,现在他们没有接受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