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芽》杂志社会通知所有通过初赛的人员来沪城参加复赛。
林子轩翻看了参加复赛的人员名单,以及他们初赛时投稿的作品,参加这次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人员大多是沪城本地人。
这和《新芽》杂志在沪城所做的宣传有关,北方的媒体对这次比赛关注的不多。
如果不是杂志社的邀请,林子轩都不知道有这场比赛。
他大致翻看了一遍,这些参赛作品的风格较为成熟,很难判定是参赛者自己所写,还是有人帮忙修改润色。
不过这和他没有关系,他只要做好评委的工作就行了。
在复赛的名单里,林子轩注意到了一个名字,这个参赛者叫做韩含。(。)
………………………………
第四百九十六章 补考
韩含初赛的作品有两篇,作为一名高一的学生,写的相当不错。
这次大赛的评分初赛和复赛各占一半,两者的分数相加,确定最终的成绩。
这么规定是考虑到参赛者的发挥问题。
有的人性格成熟,不怯场,在复赛的时候发挥稳定,有的人年纪轻,不适应当场命题作文,容易紧张,发挥失常。
把初赛成绩和复赛成绩相加,看起来更为公平。
实际上,这么做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对那些发挥稳定的参赛者有失公允。
因为初赛的作文很难判定是不是学生自己所写,复赛应该在总成绩里占据更多的比重。
这是第一届作文比赛,主办方没什么经验,考虑的不够周全,评委也不太在意,左右只是中学生的作文比赛,没必要那么严格。
而且,作文比赛更多的是看参赛者有没有写作的才华,写作的时候灵感很重要。
才华没有统一的标准,较为主观,不能用单纯的分数作为判定依据。
所以,大家都不怎么把这种规定当回事儿,评委们更多的是互相交流,在沪城游览,品尝美食,权当是过来游玩一趟。
三天后,复赛开始,地点在沪城的一所中学内。
评委主任从所有的题目中抽出来一道作文题,正是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
一个半小时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结束,进入评委阅卷阶段。
阅卷的过程相当枯燥,在座的要么是成名作家,要么是大学教授,对于中学生写的作文不会出现极其惊讶,争相传阅的场面。
没有那种可能性,只会说这篇还行,那篇不错,打了分数也就完事了。
林子轩翻看了复赛的作文,没有发现韩含的名字,询问后才知道,韩含没来参加复赛。
“可能是没收到信件,或者有什么事情给耽误了。”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解释道。
《新芽》杂志社是通过信件的方式通知参赛者,要么寄到学校要么寄到家里,参赛者基本上都能接到通知。
“这个韩含初赛的文章写的不错,没来参加复赛有点可惜。”林子轩惋惜道。
“我对这个学生有印象,写的的确不错。”方姓女作家认同道。
“比赛就是比赛,在学校里考试缺考,肯定没有成绩。”一位大学教授坚持道。
“缺考不是还有补考的机会么?要不要让这个韩含过来补考?”林子轩提议道。
“这对其他参赛者不公平吧?”有人反对道。
“补考的题目另选,谈不上不公平,就是觉得应该给他个机会。”林子轩回应道。
大家就要不要让韩含补考商讨起来,阅卷很无聊,找个话题聊聊天也挺好。
作家们这几天和林子轩相处的不错,支持让韩含补考,给林子轩一个面子。
教授们看重规矩,比赛要有规章制度,不然就是乱来,反对韩含补考。
杂志社的人左右为难,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办这种比赛的经验。
“这样吧,先了解这个学生的情况,如果真的没接到信件通知,那是咱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应该给他一个补考的机会,要是他接到通知却没有来,那咱们就不用管了。”林子轩建议道,“韩含应该是沪城本地人,联系起来方便。”
杂志社的主编觉得这样做可行,就让人按照初赛投稿上的地址联系了韩含所在的学校。
阅卷结束,评委们回到宾馆。
“林老师,你认识那个学生啊?”方姓女作家好奇道。
“不认识,就是觉得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对咱们来说不过是顺手的事儿,或许就改变了他的一生,这和咱们刚开始走上文学道路一样,如果没有杂志社的编辑提供机会,咱们也不会走到这一步。”林子轩如此说道。
“林老师不仅懂得感恩,还是惜才之人,怪不得能有如今的成就。”女作家感慨道。
过了两天,林子轩见到了韩含。
这个来自沪城郊区的十六岁高一学生头发比较长,不爱说话,模样有点小帅。
韩含没有接到复赛的通知,杂志社决定让他单独进行复赛。
此时其他参赛者的成绩统计完成,名次确定了下来,负责监督大赛的公正人员已经离开,就是说这次补考是在没有公正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的。
补考是另一位评委出的题目。
《新芽》杂志社的编辑把一团纸扔进了一个水杯里,然后让韩含来写作文。
补考结束,评委们很快进行了评分,加上初赛时的分数,韩含的成绩有资格获得一等奖。
这次大赛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分为应届高三和高二学生,第二组是高一以及初中学生,第三组是除中学生以外的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
韩含属于第二组,第二组的一等奖共有五人,他的成绩排在第四位。
《新芽》杂志社对外界公布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结果,评委们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这些学生很有写作天赋,我们虽然采取的还是命题作文,但形式更为开放,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林子轩对记者说道。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说好话,没有拆台的道理。
应付了记者,杂志社请评委们吃了一顿还算丰盛的庆功宴,明天大家就要离开沪城。
第二天,林子轩坐飞机回京城。
在此之前,有人到宾馆找他,是韩含和他的父亲,韩含的父亲在沪城周边区县的文化站工作,写过一些小说,没什么名气。
他们从《新芽》杂志社知道了林子轩提议让韩含补考的事情,特地过来感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孩子喜欢写作是好事儿,应当给他这个机会。”林子轩客气道。
韩含的父亲想请林子轩吃饭,由于要赶飞机,林子轩婉拒了,只是在宾馆附近的一家茶馆喝了杯茶,聊了十几分钟。
闲聊中,林子轩知道韩含在学校的成绩不太好,不怎么合群。
“好好努力,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走你自己的路。”林子轩鼓励道。
“谢谢林叔叔。”韩含点头道。
林子轩离开茶馆,坐上出租车,前往机场。
………………………………
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切尽在不言中
张嘉绎打电话给他的同学,打听一件事儿,京城这边结婚的份子钱要出多少。
“怎么?张儿,你这刚走红就要结婚啊?老实交待,你祸害了哪家姑娘,我认识不认识?”同学在电话里调侃道。
“不是我,是我们公司的冯导。”张嘉绎解释道。
作为好梦公司的签约演员,张嘉绎收到了冯晓刚的结婚请帖,这让他有些为难。
以前参加婚礼,带张嘴去就得了,说几句恭喜话,吃吃喝喝,大家是真心实意的贺喜。
如今要掏份子钱,让婚礼变了味道,要是拿的份子钱少了,还可能遭到新郎新娘的嫌弃。
全国各地的份子钱不一样。
在农村的话,三十四十足够了,在小城市要五十以上,到了京城这样的大都市,一百块都有点拿不出手,显得小气。
尤其是在演艺圈,这个行业属于高收入群体,稍有名气的演员都不缺钱。
张嘉绎不是舍不得花钱,只是在想拿多少合适,太少了肯定不行,多了的话显得自己像是在趁机送礼一样。
这个度不好把握。
有人或许觉得这是一个给冯晓刚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机会,以后说不定能拿到好角色。
张嘉绎不愿意搞投机那一套,他只想踏踏实实的演戏。
在《借枪》成功后,好梦公司给他安排了一部艺术中心的电视剧,他在剧中扮演警察,男一号,片酬是九千块一集。
这个价码是二线演员的顶端,离一线不远了。
“冯导结婚,这可是个好机会。”同学鼓动道,“你知道京城有多少演员想参加冯导的婚礼么?可就是拿不到请帖,你要珍惜啊。”
自从冯晓刚新片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圈内不小的关注。
冯晓刚和葛尤两年后重新搭档拍摄贺岁片,好莱坞明星加盟,仅凭广告收入就已经收回了投资成本,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未拍先火。
不少二三线的演员都想出演,他们不是争主角,而是为了演配角。
如果能在冯晓刚的婚礼上露个面,兴许就有机会了。
只是,冯晓刚邀请的要么是圈内的好朋友,要么是好梦公司里的人,他这属于二婚,不想大操大办,让媒体大肆报道。
张嘉绎挂了电话,不由得摇了摇头,在社会上混就免不了这种人情关系。
他考虑之后,在红包里放了一千块钱。
林子轩和慕姗姗同样在考虑份子钱,虽说两人和冯晓刚是多年的朋友,拿多拿少无所谓,就算不拿,冯晓刚也不会说什么。
可既然社会上兴起了这种风气,就没必要与众不同。
他们和冯晓刚的关系不一般,就拿了一万块,以两人现在的身家,拿少了的确不合适。
一月底,冯晓刚和徐繁的婚礼在京城饭店举行。
前来参加婚礼的有六七十位,大多是圈内的朋友,包括以前艺术中心的同事和好梦公司的演员,基本上囊括了冯晓刚在京城的交际圈。
林子轩、葛尤和张国粒这些人不用说,还有韩三评和王钟军兄弟,以及搞收藏的马未督。
张嘉绎在其中并不起眼,他和好梦公司的演员坐在一桌。
他刚加入公司不久,和这些同事不太熟悉,作为演员一般都在拍戏,在公司的时间不多,大家难得的聚在一起。
好在这儿有几位在《借枪》中合作过的演员,包括刘霖和傅标。
而且,不少演员都是京城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很容易攀上关系,聊的还算不错。
张嘉绎看着靠前的那几桌,那里坐着的是韩三评和陈导明等人,不是圈子里的大佬,就是国内顶尖的导演和演员,是圈子里最上层的那批人。
这场婚礼参加的人虽然不多,分量却不轻,可以说是半个京城演艺圈。
林子轩、葛尤和张国粒是婚礼主持,负责活跃气氛和戏弄新郎和新娘。
仪式结束,冯晓刚和徐繁挨桌向着来宾敬酒。
今儿高兴,冯晓刚喝的有点高,轮了一圈后就有点撑不住了,坐在一旁休息,徐繁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埋怨了几句。
“我以前可没想过能有今天。”冯晓刚低声感叹道。
他这话一个是说没想过会和徐繁结婚,也是说没想过会有今天的境况。
看着满堂宾客,冯晓刚不由得想起多年前自己从部队转业回来,在一家单位做宣传工作,每天就是画画宣传画,郁郁不得志。
那时候他经常发牢骚,看不到将来。
直到有一天,葛尤拉着他去吃饭,把他介绍给林子轩认识。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转折点,冯晓刚觉得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去当兵,第二个转折点是认识了林子轩。
经过林子轩的介绍,他进入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
同样是林子轩的推荐,让他有了执导《京城人在纽约》的机会,那么大投资的电视剧,交给他这个从来没独立执导过电视剧的新人,这是极大的信任。
接下来成立公司,拍电影,一连串的成功,他成了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
连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看好他,一部片子还没拍呢就赚钱了,结婚的时候来了这么多的明星大腕捧场,这是他以往完全无法想象的。
冯晓刚不是一个自卑的人,相反他觉得自己有才华,只是缺少施展的机会。
他所取得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前提是林子轩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
更何况,这些人来捧场,有他自己的面子,同时也是由于看重好梦公司的发展前景。
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