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225章

文艺生活-第225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么做可能会影响到图书的销量。

    喜欢的读者不一定喜欢看剧本,你把两者放在一起,图书的价格肯定会翻倍。

    原本小说的价格是十五块一本,现在变成三十块,读者购买的时候会想一想,值不值的。

    出版社建议分开发行,这么做能增加小说的销量,剧本的话就很难说了,毕竟不是和影视圈有关系的人,谁会没事买剧本来读啊。

    林子轩没有同意,他的本意是让大家能了解小说和剧本的不同。

    而且,像这类纯文学的书籍市场越来越狭窄,销量本来就不会太好,他不怎么在乎。

    或者说,林子轩有点任性,只是他现在有任性的资本。

    如果林子轩是个新人,敢提出这种要求,出版社分分钟让他知道新人两个字怎么写。

    如今他顶着畅销书作家的头衔,每年版税上千万,像这种作家出版社笼络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儿闹矛盾。

    更何况,《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拍完了。

    林子轩和姜闻合作的上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国内票房超过五千万,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轰动一时。

    这回加上葛尤出演,效果想必会更好。

    出版社不担心会出现《活着》当初被禁的局面,《许三观卖血记》的情节没有《活着》那么尖锐,小说和剧本他们都看了,问题不大。

    再说,到了下个月,意大利的格林扎那卡佛文学奖就要颁布了。

    一旦获奖,肯定会出现一拨林子轩书籍的销售热潮。

    在此时出版林子轩的新书,怎么想都不会吃亏,反而可能会大赚一笔,即便不得将,和一位畅销书作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没什么不好。

    这是他们愿意出版《许三观卖血记》的主要原因。

    对于会不会得奖,同样有记者电话采访了林子轩。

    林子轩一般不接受采访,能拿到他私人手机号码的都是较为熟悉的人,他不好拒绝。

    “这个不好说,意大利那个奖听说是由中学生来做评委,《活着》是现实题材的小说,主题有些悲观,不一定符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林子轩回应道,“能入围就是好事儿,谢谢大家的关心。”

    “那你下个月会去意大利么?”记者追问道。

    “最近手头上的事情挺多的,应该不会过去。”林子轩如此说道。

    这个奖项主要是意大利那边的出版社在操办,林子轩去不去没什么影响。

    他这些日子的确有事,趁着《潜伏》的余热,好梦公司的下一部谍战剧《借枪》进入了筹备阶段,剧本已经通过审查,由原班人马制作。

    这个原班人马指的是剧组幕后的工作人员,而不是指原来的演员。

    这牵扯到投资的问题。

    《潜伏》的巨大成功导致王志闻和闫昵等人的片酬大涨,王志闻在国内的电视圈是片酬最高的那一批男演员。

    他与陈导明和张国粒是一个级别,一集五万左右,三十集的剧集就要上百万的片酬。

    闫昵目前的片酬是一集九千,拍一部戏也要几十万才行。

    如果真用原来的演员来演,光是演员和工作人员的片酬就要占去投资的一半,只有三百万用来拍戏,拍出来的质量可想而知,糊弄观众呢。

    那为什么不提高投资呢?投资一千万来拍不就行了。

    投资都有风险,目前国内的电视行业的确繁荣,但投资一千万以上的电视剧不多,影视公司考虑的就是风险问题。

    尤其是跟风的电视剧,更要如此。

    这时候,还没有大数据和详细的市场调查,影视公司对于市场只能是一个大致的判断,没办法做到精准的定位。

    比如什么题材最受欢迎,哪位明星在观众中有号召力,谁的粉丝更有凝聚力等等。

    在大数据时代,都能通过网络做出统计和判断。

    影视公司会根据大数据来制作电视剧,选择演员,做出投资预算。

    通过《潜伏》的成功,林子轩认为谍战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只是,他仍然不会投资上千万拍戏,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盈利才是影视公司成功的关键。

    林子轩打算在《借枪》中主演以新人为主,再找一些老演员出演配角,新老搭配。

    陕省的长安城,长安电影制片厂。

    张嘉绎在家里接到厂子里的电话,说有京城的人找他,还留了一个电话号码。

    张嘉绎1991年从京城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被分配到长安电影制片厂,国内的电影制片厂普遍不景气,拍戏的机会不多。

    作为年轻演员,他一年能有一两部戏拍就不错了,主要以跑龙套为主。

    记下京城的电话号码,谢了打电话通知他的人,放下电话,张嘉绎露出回忆的神情。

    他在京城生活过四年时间,往昔的大学时光似乎又回到眼前。
………………………………

第四百四十七章 闯一闯

    张嘉绎和林子轩是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那会毕业的时候没什么选择,国家包分配,要回到原来的户籍所在地工作。

    他是陕省人,自然被分配了回去,能进长安电影制片厂,算是专业对口。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留在京城,相当于没有单位的北漂。

    在九十年代初,北漂和盲流是一个概念,住在出租屋里,居无定所,经常被警察临检。

    这是为什么张国粒当初来京城要找单位挂靠的原因,没有单位就是无业游民。

    在那个年代,户籍有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长安电影制片厂是国家八大制片基地之一,曾经红火过,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国内其他的电影制片厂一样,陷入了困顿。

    每年的资金能拍上十几部电影就不错了,这些影片自然轮不到张嘉绎。

    他还要自己出去找,演不了电影,那电视剧也行,他不挑戏,只要有戏拍就成。

    在长安电影制片厂的这七年,他真正演主角的电影只有两部,其他都是配角和龙套。

    但胜在安稳,每月都有工资可拿,就是那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张嘉绎想过到外边闯一闯,他的那些同学里在京城有混得开的,打电话让他过去,说京城的影视圈很火爆,来了就有戏拍。

    可能演不了主角,不过就算配角也收入不错,演员的片酬涨的飞快,大家赶上了好时候。

    每每听到这些话,他的心里就一片火热。

    能够挣钱是一方面,关键是有戏拍,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空闲,心里空落落的。

    他看电视剧的时候,总是在琢磨人家是怎么演戏的,自己要怎么演,尤其是看到精彩的地方,心里就发痒,恨不得演上一遍才过瘾。

    可惜,他一直没有找到发挥的机会。

    有时候,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眼高手低,不然怎么没有导演看上他呢。

    长安电影制片厂有不少知名导演,每次厂子里有片子开拍,他都会去试镜,可总是捞不到主要角色,有资历方面的问题。

    厂子里那么多演员都等着拍戏呢,论资排辈,年轻演员自然要靠边站。

    也有导演告诉张嘉绎,你还年轻,要多磨练,别在乎角色的大小,要演好每一个角色。

    这些道理他懂,有些老艺术家一辈子演配角,照样塑造经典的形象,被观众熟知。

    但他还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不可能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他甚至担心现在不出去闯闯,以后或许就没有胆气出去了。

    平淡的生活最能消磨一个人的意志,这七年的龙套生涯对他有不小的影响。

    张嘉绎不想去靠那些同学,他要面子。

    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意气风发,想象着会出人头地,拿奖拿到手软。

    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七年时间过去,他一个奖都没有拿到,倒是长安电影制片厂给他发了一个模范演员的奖状,以兹鼓励。

    他原本想能演一个拿得出手的角色,再去京城发展。

    有了代表作,到京城也好找戏拍,不会被当成纯新人看待,起步高一点。

    他去年倒是拍了一部电影,演了主角,可惜一直都没有在影院上映。

    这是国产电影的现状。

    每年都有将近一半的影片无法上映,只能放在仓库里,这部分影片被称为压仓片,有些甚至要到两年后才能出现在影院。

    好梦公司的电影能够及时上映一方面是和华影公司打好了关系,另一方面是华影公司觉得有利可图,才会积极的推动。

    对于那些一看就知道没有票房的电影他们不感兴趣。

    张嘉绎看了看手里的电话号码,听说是一家叫做好梦的电影公司。

    他看娱乐新闻,知道好梦公司,是这几年发展最好的民营影视公司。

    不过,现在的影视公司太多,刚才电话里只听了个大概,是不是那家公司还两说呢,再说了,人家那么大的公司,怎么会找到他的啊。

    张嘉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打了电话。

    接电话的人态度挺好,是好梦公司的职员,想让张嘉绎来京城为一部戏试镜。

    “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啊?”张嘉绎最后忍不住问道。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负责联系,你放心,我们公司在业界有一定的名气,我们会报销你来回的车费。”电话那头公式化的回应道。

    挂了电话,张嘉绎琢磨起来。

    是有老同学帮忙推荐了,还是某个导演偶尔看了他演的龙套角色,总不会有人突发奇想,就打电话让他去试镜吧。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机会,好梦公司拍的影视剧有质量保证,应该不会坑人。

    无论这次试镜能不能成功,他都想趁着还有一股子劲头,出去闯一闯。

    这时的张嘉绎没有了上大学时候对未来的幻想,有的只是珍惜任何拍戏的机会。

    阔别七年的京城,他来了。

    以林子轩在京城演艺圈的交际圈子,想要打听一个京城电影学院毕业,还在圈子里的混的演员不是难事。

    如果是刚进影视圈那会,他想找一位演员,不一定有人搭理他。

    他要是推荐某个不出名的演员演戏,还可能遭到别人的质疑,你凭什么看好这个演员。

    现在质疑林子轩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默默的接受,然后见证这个演员被林子轩捧红,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实际上,林子轩对自己的选择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有时候需要一点冒险。

    比如在选择闫昵上就是如此。

    好在《潜伏》这部剧剧本精良,是一部好剧,闫昵只要正常发挥就行,这就是戏包人。

    这一次选择张嘉绎,同样是冒险。

    如果让张嘉绎演《借枪》的男主角,那他就要把这部戏给扛起来,也就是人扛戏。

    毕竟你是男主角,观众看的是你的表演,你不能正常发挥,要超水平发挥才行。

    林子轩担心这时候的张嘉绎会不会太年轻了,扛不起来这部戏,不过能不能行总要试过才知道,他愿意让张嘉绎来试试。

    这是他让职员联系张嘉绎的原因。

    有些演员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一个机会。
………………………………

第四百四十八章 评语

    张嘉绎到厂子里请了半个月的假。

    长安电影制片厂本来就没戏可拍,演员出去自己找活是正常现象,有时候一两年都见不到人,只是把户籍档案和人事关系挂靠在电影厂。

    这属于长期请假,没有工资可拿。

    比如张亿谋,他现在虽然是国际知名的大导演,可户口还在邕城电影制片厂。

    那是他毕业后分配的单位,虽说有十几年没有回去了,但以后退休的话他还是邕城电影制片厂的退休职工,享受职工的一切福利待遇。

    这就是国有单位的好处,你只要不自己申请离职,就还是原单位的职工。

    张嘉绎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了,坐上了前往京城的火车。

    六月初,京城的天气有些热。

    张嘉绎下了火车,走出京城火车站,看着京城巨大的变化,感慨不已。

    他九一年离开的京城,这七年正是国内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候,各地都有变化,不过长安处在西北,不是改革开放的重点地区。

    和京城相比,长安的变化并不明显。

    有对比才知道外边的世界变化有多大,亲眼所见和在电视上看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一刻,张嘉绎觉得自己以前的犹豫有点矫情了,再不出来或许真的就晚了。

    现在不是以前,华国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户口不再成为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