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说说,不说拉倒,我还没兴趣听呢。”林子轩无所谓道。
他就是打听一下这个人,倒不是真的那么八卦,何况不能在慕姗姗面前表现的太在意。
“我做主答应了,晓玲快说说有什么趣事。”慕姗姗在一旁催促道。
“你就惯着她吧,等会我做不到可不算数啊。”林子轩事先声明道。
“还是嫂子好,老哥小气吧啦的。”林晓玲不满道,“这个还要从俞老师的幼儿园时期说起,俞老师上幼儿园那会她父母就没去接过她,什么原因呢?因为俞老师太招人喜爱了,街坊邻居争着要接送俞老师上幼儿园,还会替她梳妆打扮。”
“这个有点夸张了吧?”林子轩惊讶道,“从小长的就这么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啊。”
“别打岔,这是我在学校听到的,关于俞老师的传说还有很多呢。”林晓玲接着说道,“俞老师八岁那年被选中演出一部电影,当时她是归道具组管,轮到她上场的时候,被道具组的人抱过去,在镜头前面一点都不怯场。演完后,有个电影学院的老师特别喜欢她,叮嘱她以后一定要报考电影学院。”
就这样,俞菲鸿在十八岁的时候考上了京城电影学院。
“在电影学院里,俞老师可是公认的头号校花,不少高年级的学生都想追求她,因为俞老师喜欢小狗,那些男生就凑钱买了一条小狗喂着,就为了每天陪着俞老师遛狗。”林晓玲羡慕道,“据说每到傍晚,就有一个男生牵着狗去找俞老师,要跟俞老师四处走走,只是没过多久那条狗就死了。”
“估计是遛狗的时间太长,把狗给累死了。”林子轩调侃道。
“光是这个还不算什么,俞老师能成为传说可不是靠容貌,而是有真才实学。”林晓玲继续道,“她做事情很有规划,认认真真,学习成绩特好,年年拿奖学金,还参加体育运动,在学校跑1500米拿到了名次,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都是班级第一。”
“这个倒是和你嫂子很像,你嫂子在大学也是班级第一。”林子轩趁机夸了一下慕姗姗。
“还有件事,俞老师在大三的时候参演了一部美国电影,人家看她演的好让她留在美国发展,她给拒绝了,要回到学校完成学业。”林晓玲敬佩道,“毕业后俞老师就留校任教了,我在表演系见过她好几回,特别有气质。”
“这个我就比不了了,咱们那会留校任教的机会太难得了。”慕姗姗摇头道。
“虽说现在俞老师出国留学了,不过电影学院里还有不少人对她念念不忘呢。”林晓玲憧憬道,“我什么时候也能做到这个地步就好了。”
“你以后少打听八卦,多用功学习就行了。”林子轩教训道。
实际上,林晓玲在电影学院的知名度不低。
她拿了华国纪录片大奖后学校免不了宣传一番,听说短片《姐姐》在美国参加展映的时候得到了美国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赞誉。
刚满二十一岁的晓玲同学在华国影视圈里已经小有名气了。
………………………………
第二百六十八章 毕业作品
按照从林晓玲这儿得到的八卦消息,俞菲鸿应该是一位美貌和智慧并重的女人,有主见,自律性很强,还带着点文艺范。
妥妥的女神级人物啊!
女神不女神的和林子轩的关系不大,他先把《卧虎藏龙》的剧本寄到洛杉矶再说。
至于俞菲鸿会不会接下这部戏就看她自己的意思了,或许她还想在国外呆上两年,或许她正好想回国拍戏,这都是说不定的事儿。
林子轩没有说这部戏以后会拍成电影,电视剧只是一次预演。
如果俞菲鸿的确适合俞秀莲这个角色,他会推荐俞菲鸿出演电影版的《卧虎藏龙》。
这都是以后的事儿,现在说出来为时过早,弄不好会被人当作是说大话。
林子轩做事一向不喜欢强求别人,顺其自然最好。
“俞老师的事说完了,该说说我的事了。”林晓玲要求道。
“你先说说是什么事儿吧?”林子轩沉声道。
他刚才只是说说而已,对于妹妹的事情他自然要出手帮忙。
慕姗姗知道这点,才会答应下来,兄妹之间哪里会真的计较,不过是互相斗嘴好玩罢了。
“老哥,我马上就要大三了,要准备毕业作品了,你帮我参谋参谋。”林晓玲诉说道。
“还早吧,不是大四的时候才开始么?”林子轩诧异道。
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都需要一部毕业作品,表演系会排演一场舞台剧,也就是毕业大戏。
导演系要拍摄一部影片,一般是三十分钟之内的短片,这关系到毕业的成绩。
“我想准备的充分一点。”林晓玲不好意思的说道,“现在老师们对我的期望挺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我想拍一部真正的电影。”
这么一说林子轩就明白了,这是为名声所累。
林晓玲在电影学院有了名气,拍摄的短片获了奖,老师们自然会看好她,认为她是个好苗子,这是一份关心,同时也是一份压力。
如果她的毕业作品没有出众之处,或者是拍砸了,老师们的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
林晓玲还年轻,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没有学会笑对人生,所以才会紧张,才会想做的更好,不让老师们失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面对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望,领导的期望,想要做到最好,但我们不是万能的,总有搞砸的时候,那时候要学会放松,给自己时间调整。
承认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在失败后还要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林子轩很想和林晓玲讲一通大道理,告诉她拍砸了也无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的。
不过他知道这时候林晓玲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支持,让她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件事。
一部真正的电影一般是90分钟,需要整个剧组的协同合作,对于新手导演来说并不容易,难免会犯各种错误。
电影学院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拍一部短片就是要他们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允许犯错。
否则一旦到了社会上,拿着投资商的资金再去犯错,那代价就太大了。
“你们学校支持你拍一部长片么?”林子轩询问道。
对于学生的毕业作品,一般的流程是这样的,学校里经常在一起的几个人弄一个本子,在校内找各大院系的同学帮忙,做出拍摄计划,提交给学校。
如果学校同意了这份拍摄计划,就会提供资金和拍摄器材,学校的老师会进行一些指导。
一部30分钟的短片和一部90分钟的长片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同,电影学院很少会拿那么多资金支持学生拍摄长片,万一拍砸了损失太大。
再说,这些学生作品不能在影院上映,没办法盈利,而且,新手导演拍砸的几率很大,所以电影学院只会支持学生拍摄短片。
当然,你要是能自己找到资金那就另当别论了。
“郑教授的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愿意提供拍摄资金,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本子和一个可行的拍摄计划。”林晓玲回答道,“导演系四年级的师兄们做了几个计划都没有通过。”
郑洞添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也是京城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系主任和教授,更是林晓玲的导师,他用青年制片厂的资金来支持学生拍片子说得过去。
只是青年厂的资金也很紧张,不可能拿来给学生练手。
郑洞添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至少剧本和拍摄计划看起来有成功的可能。
“怎么没通过?”林子轩疑问道。
“有的是剧本不行,有的是拍摄计划不行,主要还是资金有限,只有不到三十万块钱,只能拍室内小场景的片子,可发生在室内还有意思的故事剧本真不好写,没有一个被郑教授看上的。”林晓玲郁闷道。
“你的意思是我给你写一个本子?”林子轩迟疑道。
“给点灵感就行,我原本想写一个低成本的喜剧片,就是咱们京城人逗闷子的段子,可老哥你也知道,电影学院讲究艺术性,要真是拍个娱乐片,那我就成学校的另类了。”林晓玲请求道。
林子轩想了想,想到了一部极为简单的电影。
电影的主角就俩人,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女孩子,场景也不复杂,就一个场景。
故事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个冬天,京城某个四合院孤孤单单生活的老太太迎来了一个来京城学画画的外地女孩子。
女孩子想租老太太的房子,因为这儿离学校很近,但嫌老太太要价太高。
老太太一脸爱住不住的表情坚决不降价,女孩子无奈租了下来,两人开始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
无论是打电话、缴纳电话费,还是点电炉、借用冰箱,女孩子都觉得老太太在处处算计她,心里十分委屈,老太太看女孩子也是一百个不顺眼。
但日久生情,俩人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日子过了春天、夏天,老太太眼见女孩子生活尤其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她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子的陪伴冲淡了不少。
秋天来临,女孩子找到更好的住处,要搬离四合院,老太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
………………………………
第二百六十九章 功课
林子轩想到的这部片子叫做《我们俩》。
故事和场景都不复杂,没有大场面,不需要庞大的剧组,就是一部低成本的剧情片,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演来推动情节,适合新手导演执导。
唯一的难点就是拍摄时间长,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这代表着一个轮回。
冬天的时候,老太太和女孩子第一次相见,针锋相对,矛盾不断,她们的关系正如严冬。
随着相处的加深,两人进入彼此了解和关心的春天,在了解之后,关系迅速升温,这就到了炎热的夏天,最后,在秋天里离别。
四季寓意着人生。
能把京城四季景色的变化和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融合到一起,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
所以,拍这类片子不能快,而是要慢下来,用一年时间用心打磨,才能拍到理想的效果。
这就是艺术电影,需要精雕细琢。
当然,也可以偷工减料,把戏份集中在冬天和春天拍摄,拍电影嘛,冬天拍夏天的戏都常见,只是那样就没有自然而然的味道了。
拍电影,想快容易,慢比较难,很考验导演和演员的能力和耐心。
像是香江的王家味,一部电影能拍好几年,人家就是慢工出细活。
好在电影学院除了学习有的是时间,所谓的剧组也就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只要两个演员愿意配合,每个季节拍上大半个月,问题不大。
再说拍摄场地,林子轩就有四合院,有的房间还空着呢,腾出来两间房子用来拍戏足够了,作为毕业作品,剧组的学生不用发工资。
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有拍摄器材,真正花钱的地方并不多。
也就是胶片的钱,演员的片酬,布置房子需要的道具,拍戏时的路费和饭钱等等,这么算下来三十万应该够了。
作为制片人,林子轩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这些问题,这是职业习惯。
看到一个剧本,他基本上就能估算出要花费多少资金。
他在脑海里把《我们俩》这部片子过了一遍,觉得适合作为林晓玲的毕业作品。
或许难度稍微大了点。
这部片子最难把握的就是情感的冲突,人和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再到难舍难离,想把其中微妙的感情表达出来,呈现在镜头之上并不容易。
林子轩不清楚妹妹在学校里学的怎么样,不过那部叫做《姐姐》的短片拍的不错。
林晓玲似乎善于捕捉一些细微的情感,这是作为导演的一种敏锐的触觉。
而且,电影学院应该会有老师来进行指导,不用林子轩操心,电影学院的老师都是拍艺术片的行家,知道怎么在其中拿捏分寸。
如果林晓玲能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内把这部片子拍出来,就算是成功毕业了。
打定了主意,林子轩把《我们俩》的大概故事讲给了林晓玲,不过,他不会过多的帮助妹妹,那样对她的成长没有好处。
这是林晓玲的一门功课,需要她自己去完成。
他只是提出一个想法,接下来林晓玲来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如何设定人物关系,如何制造矛盾,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等等,这是很细致的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尤其这种依靠生活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