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愿意多谈,林子轩也没有多问,他们的关系还没有熟到那种程度。
这时候,敲门声响起,进来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这是宣发科的小于,以后宣发方面的事他负责。”韩三评介绍道,“这是好梦公司的林总,你该听说过,姜闻那部片子林总是制片人。”
“林总你好,我叫于东,你叫我小于就行。”于东客气道。
于东是京影厂宣发科的副科长,京城电影学院制片管理专业毕业,负责厂子里电影的宣传发行工作,很得韩三评的赏识。
林子轩来自体制内,自然不会跟着韩三评喊人家小于,韩三评这么喊表示亲近,他要是这么叫就有点轻视的意味了。
“于科长,你好,以后还要多照顾。”林子轩客套道。
接下来,韩三评说了《甲方乙方》的发行事宜,尽量争取在春节前后上映。
在这个年代,还没有贺岁片的说法,过年期间大家虽然有了空闲,却不怎么会跑到电影院看电影,一个是电影院的条件不行,大冬天看电影的很少。
还有就是电影没意思,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呢。
所以,这个档期应该能争取下来,这就要靠于东和华影公司的沟通了。
于东是京城人,性格外向,头脑灵活,善于交际,在宣发方面很有一套。
谈完了正事,林子轩邀请韩三评和于东出去吃顿饭。
韩三评手头还有事,就让于东和林子轩去吃饭,于东还能了解一下《甲方乙方》这部电影的拍摄状况,方便调整相应的发行方案。
这是正常的交际活动。
于东对好梦公司挺有兴趣,他在宣发部门工作,平时就在琢磨怎么做电影的宣传,当他看到《甲方乙方》的宣传方案时颇为惊讶。
无论是“贺岁档”的概念,还是要和好莱坞大片拼票房的噱头,都极为大胆。
他有点羡慕民营影视公司的自由,敢想敢干,在国有企业会有很多束缚,就算是有好的点子也不一定能通过。
京影厂的宣传方案就过于保守,没有新意。
林子轩开车带着于东到《甲方乙方》的剧组看了看,介绍了一下片子的拍摄进度,以及后续的拍摄计划,让于东做到心里有数。
于东提出要见一见好梦公司的宣发,也就是提出宣传方案的人。
林子轩给王钟军打了个电话,约好了晚上一起吃饭。
这一天,剧组早早收工,葛尤要回家,就没参与,也就是林子轩和冯晓刚。
林子轩开车先把葛尤送回家。
要是不送葛尤,他肯定会在路边等面的,面的是京城价格最便宜的出租车,一公里不到一块钱,葛尤不舍得坐高档的出租车。
到了晚上,他们在饭店和王钟军见面,四人边吃边聊。
这是王钟军和于东的第一次见面,他们一个学的是大众传媒,一个学的是制片管理,谈论的都是宣传上的话题。
王钟军在美国多年,见多识广,于东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底子扎实,两人各有所长。
………………………………
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年的焰火
九月底,慕姗姗接到了一件任务,直播十月一日晚上在天安门举行的焰火晚会。
这是华国建国四十五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活动的现场直播,总共要进行四个小时。
现场需要华国电视台的十二名主持人,慕姗姗是其中之一。
在这场大型的焰火晚会上,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直播失误。
每一名主持人负责一个区域,慕姗姗的区域在最接近领导人的地方,格外的重要。
十月一日上午,林子轩送慕姗姗来到天安门,现在联欢活动还没有开始,不过已经聚集了大批的京城市民。
想要进入这个区域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周围都有武警在巡视。
统筹这次直播的是华国电视台文艺中心的导演,叫做张小海,在台里工作了十年以上。
“海哥,准备的怎么样?”林子轩招呼道。
张小海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是林子轩的师兄,平时有往来,大家都熟识。
“你以为呢?到了晚上可是有十万群众啊,一个调度不好就是直播失误,我这都半个月没睡好了,这种直播节目最难把控。”张小海诉苦道。
张小海做过春晚的导演,不过这种在天安门直播的节目还是第一次。
这可没有备播带,全靠导演现场指挥调度,还要和台里配合好,有一个地方出现失误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当然,华国电视台也有相应的应急准备,一旦发现失误,就把信号从现场切换回电视台。
张小海半个月前就带着人在天安门前布置,摄像机的位置和每名主持人的位置都要确定好,三天前开始布置机器,今天一天都要在这儿呆着了。
“海哥你身经百战,绝对没问题。”林子轩奉承道。
“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的心思,放心吧,小慕不会出纰漏,我担心的是那几个年轻的主持人,没经过大场面,怵得慌。”张小海解释道。
他们现在在直播车上,身边都是幕后工作人员,主持人要去熟悉各自的区域。
实际上,每名主持人出场的时间并不多。
四个小时,十二名主持人,算下来一名主持人是二十分钟,就算有人的任务重,有人的任务轻,也不会超过半小时。
这要比春晚轻松的多,慕姗姗没有问题。
林子轩就是来和张小海打声招呼,不好一直耽误人家工作,便下了直播车,去找慕姗姗。
此刻广场上有人在排练舞蹈,这是一个集体舞,是放焰火之前的节目。
慕姗姗和摄像师正在排练走位,这种大型直播可不能随意,要保持情绪,用欢快的语调和灿烂的笑容进行主持,稍微有个不耐烦的表情都是失误。
“你不用在这儿陪着我,晚上来接我就行了。”慕姗姗劝说道。
“反正今儿大家都放假,没什么事儿,晚上人太多,不好找。”林子轩不同意道,“要不等到晚上我混进群众的队伍里,你来采访我,咱俩聊上半个钟头,直播就结束了。”
“瞎想什么呢,那样肯定被海哥给骂死了。”慕姗姗无语道。
“行啦,咱们先去吃饭,估计你是吃不上晚饭了。”林子轩担心道。
他们朝外走,一路上碰到其他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这些人都一口一个“慕姐”的叫着,显得格外的亲热。
慕姗姗如今算是华国电视台的老员工了,主持过春晚,有一档具有影响力的节目,拿了金话筒奖,在国内的主持人行业属于顶尖的存在。
林子轩颇为感慨,以前别人叫他小林,现在叫他林总,还有叫林哥的。
不知不觉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吃过中饭,慕姗姗继续准备,下午要换上一身喜庆的衣服,还要化妆。
林子轩没事就在广场上转悠,到了下午两三点钟,有市民陆续进场,十万民众,分成几个方队,每个方队按照区域划分。
比如这一块是海淀的,那一块是朝阳的,不能乱了,否则不好管理。
京城的百姓是真正的身经百战,对这种场面一点都不陌生,每次举行大型的活动都需要他们出场,早就习惯了。
林子轩以前是朝阳区民众,现在搬到了什刹海,变成了西城区民众。
广场上还设有几处表演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演员将在焰火晚会上进行歌舞表演。
到了下午五点半钟,广场上一切准备就绪,直播开始,这时候只是在采访市民和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晚上七点四十五分,国家领导人依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直播进行到了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慕姗姗主持的时间。
每一位领导人出场,她都要进行播报。
晚上八点钟,领导人宣布焰火晚会正式开始,早就准备好的焰火冲天而起,五彩斑斓。
林子轩站在广场上,和周围的群众一样,看着漫天的焰火,照亮了京城的夜空。
焰火晚会持续了一个小时,在九点钟结束,市民和演员们按照安排逐步退场。
林子轩在华国电视台的演播车那里找到了慕姗姗,这次的直播相当成功,作为总导演的张小海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大家配合着鼓掌。
有人要返回华国电视台,有人直接回家,众人就此散去。
林子轩和慕姗姗走过仍然喧闹的广场,大家还在讨论着刚才的焰火和表演。
“去吃宵夜吧,回去自己做太麻烦了。”林子轩提议道。
“行,还去老地方。”慕姗姗同意道。
林子轩开车来到后海小吃一条街,这儿他们以前经常来,结婚后倒是来的少了。
那时候,俩人工作清闲,没什么事儿,骑着自行车在胡同里转悠,闻着香味就过来了。
现在,他们工作忙了,应酬多了,也就没那份心思了。
此时,将近十点钟,还有几家铺子开着门,他们要了几份小吃,坐在铺子外边的小凳子上吃起来,还是熟悉的味道。
“咱们有大半年没过来了,想想日子还真快。”慕姗姗感慨道。
“以后咱们常来。”林子轩回应道。
………………………………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丰收时刻
进入十月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电视金莺节。
这一届的金莺节在京城举行,时间是十月十五日,林子轩接到了邀请。
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不过这一回不一样,按照李虹的说法,这是属于艺术中心的辉煌时刻,他不能缺席。
艺术中心有两部电视剧入围这一届的金莺节,《京城人在纽约》和《过把瘾》。
金莺奖的规则是由观众投票来决定奖项的归属。
艺术中心的这两部电视剧获奖的呼声非常高,刚刚播出的时候就在社会上造成了轰动,尤其是《京城人在纽约》,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无论是观众还是专业评委,都对这部电视剧表示认可,报纸上一面倒的好评。
可以说,《京城人在纽约》获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除了优秀连续剧大奖,还有最佳男女主角的奖项,姜闻和王箕的表演感情饱满,富有张力。
《过把瘾》入围了优秀中篇连续剧大奖,正在《甲方乙方》中演女主角的刘焙入围了最佳女配角,获奖的希望很大。
这一届的电视金莺奖,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艺术中心成立四年来,从无到有,发展的极为迅猛,现在每年制作将近300集电视剧,成为了电视行业的领头羊。
在其他国有电视剧制作单位效益低迷,产量锐减的情况下,艺术中心取得的成绩就太过引人注目了,不少单位专门派人过来学习艺术中心的经验。
李虹也做过演讲,介绍艺术中心的成功模式。
艺术中心成功的经验大体上有这么几点,行政和电视剧制作分开,也就是让电视剧制作获得自由的空间,不进行行政干预。
其次是注重市场,拍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电视剧。
艺术中心内部有收视率统计部门,对每部电视剧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其中的得失。
最后,艺术中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作机制,能够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优秀的剧本,拍出优秀的电视剧,艺术中心的成功是全体职工的功劳。
当然,这是对外宣传的时候说的话。
李虹心里很清楚,艺术中心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和林子轩分不开,林子轩就是中心的核心人物,中心拍摄的电视剧都是由他决定。
就算是林子轩离开了艺术中心,李虹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还是会问问林子轩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李虹什么都没做,她是林子轩的后盾,给了林子轩最大的支持。
想想看,如果艺术中心的领导不是李虹,林子轩就算是有再多的想法,没有权利,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反而会处处受到制约,伸展不开。
在体制内工作,讲究的是四平八稳,而不是冒险突进。
比如,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恐怕没有领导会同意制作这种讽刺性的电视剧,还有拍摄《京城人在纽约》,有哪个领导会允许下属贷款150万美金跑到美国拍电视剧。
正是因为李虹对林子轩的信任和支持,顶住了无数的压力,才给了林子轩发挥的空间。
或者说,他们这种彼此信任的亲属关系促成了艺术中心的快速发展。
不过这种经验没办法向外边宣传推广,有任人唯亲的嫌疑,会被媒体批评。
现在林子轩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