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文艺生活 >

第118章

文艺生活-第118章

小说: 文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多谢林总了,你看什么时候方便约个饭局,大家认识认识。”马未督感谢道。

    “这个好说,都是朋友间的事儿。”林子轩应承道。

    他只负责出主意牵线,至于能不能谈成,就看马未督的能力了。

    那套老家具马未督象征性的收了五百块的辛苦钱,按照市场价估计要小两千。

    “我听说做这行的人不是都很低调么?这人怎么就想着出名了。”慕姗姗不解道。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林子轩回应道,“以后这个行当恐怕想低调都低调不起来了,有钱人多了,没地方花,就会投资古玩,古玩的价格就涨上来了,到那时这位马哥就发财了。”

    在考公务员的热潮散去后,报纸上出现了关于一部短片的评论,就是那部《姐姐》。

    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可由于拍摄的对象是儿童,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心,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不少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短片。

    有人认为这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情感缺失,应该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

    有人在讨论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如何做到感情的平衡。

    更尖锐的观点指出这是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当父母在孩子没出生之前给小女孩冠上姐姐的名义后,就强行的改变了女孩的命运。

    作为姐姐的女孩从而成为男孩的陪跑,从一开始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举一个例子,如果姐弟两人同时考上大学,家里经济困难,只能让一个人上学。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这句看似公允的话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姐姐出去打工,弟弟去上大学,两人的人生就因为多年前的一个决定完全不同。

    这种事情在华国并不少见,有千百万个这样的姐姐,就因为身为姐姐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

第二百三十二章 审查

    无论是《生活空间》的栏目组还是林晓玲都没有想到这个短片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出了他们的预期,感觉有点失控。

    不仅仅是报纸上的评论,还有观众写信和打电话到华国电视台,表达了对短片中小女孩的关切,以及对小女孩父母的不满。

    有记者甚至想打听这家人的住址,要采访小女孩蕊蕊。

    林子轩只能庆幸这不是网络时代,否则这家人的资料很快就会被公之于众。

    就算是没有网络,华国电视台也不透露消息,这家人的亲戚朋友看了短片后也会知道短片里的人正是他们认识的人。

    虽然拍摄之前得到了这家人的允许,可要是因此对这家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就不好了。

    林子轩联系了《生活空间》的栏目组,希望他们不要重播这部短片,即便要重播,也要挡住短片中孩子的脸部,不要被人认出来。

    不管怎么说,这都涉及到了个人的**,尤其是两个小孩子。

    刚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提醒林晓玲做好预防措施,比如让孩子使用化名。

    《生活空间》这档栏目的主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贴近生活,正因为如此,节目开播以来,受到观众的欢迎。

    之前的节目大都是现和赞美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可以说都是好事,播出后不会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栏目组还没有碰到过像《姐姐》反响这么强烈的情况。

    对于《姐姐》这部短片,报纸上的评论大多是温和善意的,也有犀利和尖锐。(

    同样一个故事,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学识会有不同的解读。

    栏目组做出决定,以后牵扯到孩子的影像都要慎重,特别是带有争议性的话题,以免给当事的一方带来困扰,也给栏目组带来麻烦。

    “老哥,你说我是不是做错了?”林晓玲迷茫道。

    “你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放心吧,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每天有那么多新闻报道,慢慢就平息了,你还是好好上学去吧。”林子轩安抚道。

    “我要不要去看看蕊蕊?”林晓玲担心道。

    “暂时不要去,让电视台的人先了解情况,等稳定下来再说。”林子轩叮嘱道。

    拍摄和人物相关的纪录片大多都存在着个人**的问题。

    比如《京城的风很大》这部片子,林晓玲在街头采访的人物都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就这样把那些人放入影片中,这就涉及到了个人**。

    如果这部片子在影院放映获得收益,那些被采访的人物能不能要求赔偿。

    这牵扯到法律问题,而且,华国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视个人**的国家,很少会有人追究。

    林晓玲是给华国电视台工作,由电视台出面最为稳妥。

    林子轩不认为会出什么事情,这毕竟不是网络时代,短时间内可能有些困扰,等事情平息了就会恢复正常的生活。

    至于这家人的变化,父母是给女儿更多的关爱,还是打一顿不听话的女儿,他就无法预料了,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他只希望事情朝着好的方面展。

    “我不拍纪录片了,还是拍电影吧。”林晓玲郁闷道。

    “随便你,拍什么都行。”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

    “那老哥你可要投资啊,到时候我请你当制片人。”林晓玲狡黠道。

    林子轩摇头苦笑,看来他就是个劳碌命。

    作为制片人,他得到消息,《阳光灿烂的日子》入围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

    应该是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把片子推荐给了威尼斯电影节的组委会,组委会在看了那盘十多分钟的电影片段后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们通知了姜闻这个消息,在没有看到全片的情况下允许电影入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而且是大牌导演才会有的待遇。

    这时候,姜闻从德国柏林到日本东京做后期制作,片子都还没有完成。

    这一届的威尼斯电影节是9月1日开幕,《阳光灿烂的日子》放在9月9日映。

    在这段时间,姜闻要完成电影的后期制作,还要返回京城把片子拿到总局审查,在总局同意后才能把片子送到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

    否则就会和张亿谋一样,违规参加国际电影节,电影在国内被禁,还可能面临处罚。

    姜闻在东京赶工,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眼看成功在即,片子只要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奖,很有希望收回成本,香江的闻隽找投资商筹措最后一笔资金,保证片子能按时完成。

    闻隽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能不能通过内地总局的审查根本不在意。

    林子轩不这么想,他提醒姜闻不要意气用事,要求姜闻一定要把片子送回京城接受审查,就算无法通过审查,也要做足表面工作。

    姜闻不是张亿谋,享受不到张亿谋的待遇。

    他要是真敢不理会总局,拿着片子直接去威尼斯,等待他的可能就是严厉的处罚。

    林子轩不希望这部电影落到这种境况,能够完美解决最好,他办理了出国的护照,等到电影通过审查就前往威尼斯。

    如果通不过审查,还是要前往威尼斯,把电影卖出去收回投资再说。

    姜闻的拖延症一直没好过,直到9月6日才完成电影的后期,他先从东京飞到香江和闻隽见面,商量到威尼斯的事宜。

    然后坐飞机回京城,当天就把《阳光灿烂的日子》送到总局接受审查。

    林子轩和姜闻在总局内部的一个房间里坐着,总局的电影审查人员正在另一个房间看片子,这属于特事特办,毕竟过两天电影就要在威尼斯上映了。

    连续的忙碌和奔波,姜闻的精神状态不太好,抽着烟,略显颓废。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走到最后一步,非常不容易,如果电影不能通过审查,他要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前往威尼斯,以后或许在几年内都不能拍电影和演电影了。

    “一转眼一两年过去了,弄完这个该好好歇一阵子了。”姜闻靠在沙上,淡然道。8
………………………………

第二百三十三章 阳光正灿烂

    拍摄一部电影,最累的不是演员,而是幕后的导演。

    导演要统筹整个剧组,协调各种关系,安排拍摄进度,指导演员演戏,别看在现场导演发号施令,很有权威,平日里往往费尽心力。

    只不过演员的曝光率高,有机会在媒体面前诉苦,好像整个剧组就演员最辛苦一样。

    姜闻为这部片子经历太多波折,可以说剧组能遇到的糟心事他基本上都遇到了。

    到了这个地步,他有点孤注一掷的意味,无论电影能不能过审,他都要去威尼斯,连明天中午的机票都买好了。

    在香江的时候,闻隽劝他直接去威尼斯。

    有了张亿谋的前车之鉴,他们认为这部片子过审的希望不大,也不在乎内地的电影市场。

    事实上,《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活着》有所不同。

    它的政治意味没有那么浓,主要讲的还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把那个大时代当成了背景,没有过多的讽刺,更多的是一种怀念。

    这和导演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姜闻比张亿谋小了十三岁,张亿谋真正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他对那种苦难而混乱的生活抱着反思的态度。

    姜闻那时候还小,他和张亿谋的感受不同,他在反思的同时,还有一种向往和怀念。

    怀念他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他觉得那个年代充满了激情,而现在则到处都是物欲,没有了理想,人都变平庸了。

    他是怀着这么一种心情来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是一种记忆中的美好。

    这就是林子轩让姜闻把片子拿到京城送审的原因,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

    林子轩和姜闻是下午两点钟来到的总局,总局召集审片的委员用了半个小时,两点半开始放映,片长是两个小时左右,看完片讨论半个小时。

    也就是说,下午五点之后就能出结果。

    两人就在总局坐着,抽烟喝茶聊天等着,这几个月姜闻一直在国外,不了解国内的情况。

    冯晓刚拍摄《甲方乙方》原本想让姜闻客串一个角色,在片子里扮演巴顿将军,后来看姜闻确实没时间,就让英答来演了。

    “他演的肯定比我好,我以前就和他说,做导演可惜了,他就应该做演员,他可是正儿八百那什么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的。”姜闻称赞道。

    姜闻和英答两人是发小,都是大院子弟,上初中就在一块,关系很好。

    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不时的看看手表,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过了五点钟,没人来通知他们,林子轩走出去打听情况,总局他来过几回,认识几个人。

    “里面争论的很厉害,你们再等等吧。”有熟人这么说道。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总局是挂上号的,一个是因为题材,一个是因为投资超过120万美金,还有就是这部片子要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国内,像这样的片子不多,总局要慎重考虑。

    在华国,要不要禁映一部电影,有时候可能就是上面某位大领导一句话的事儿,但更多的时候是要通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做出的决定。

    国外和港台的电影人对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不太了解,这个机构叫做电影审查委员会。

    委员会有36名成员组成,审查一部电影时不需要全部到场,只要半数以上到场就行。

    这36名委员不都是总局的官员,事实上,总局的官员占比并不高,委员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组成一个多元的审查小组。

    除了来自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特约委员外,还有京城广播学院、京城电影学院、华国艺术研究院等学界的学者以及电影导演等。

    比如电影学院的教授郑洞添,他就是审查委员之一。

    那些特约委员的主要责任是看看电影中有没有和他们所在单位的职能相抵触的地方。

    如果电影中有学生吸烟和早恋的镜头,来自教育部的委员就会表示反对,如果有虐待囚犯的镜头,检察院会要求进行修改。

    剩下的委员大多是从事电影行业的人员,他们会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电影。

    看完片子后,每位委员手里都有一张表格,上面有四个选项,一个是通过,第二个是修改后通过,第三个是修改后再审,第四个是不通过。

    委员中一旦有超过半数选择“通过”或者“不通过”,那就不怎么需要讨论了。

    如果选择“修改后通过”或者“修改后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