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半熟不熟的人最难把握,张亿谋就属于这类人。
按理说,一家小影视公司开业,能请到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算是有面子,可大导演也不是什么活动都参加,要不然那不要忙死了,哪有时间搞创作。
林子轩觉得自己和张亿谋的关系一般,不一定能请动这位大导演。
不过还是提一句吧,把礼数做足,张亿谋来不来那是他的事情。
“明年咱们要拍电影了?”葛尤感兴趣的问道。
葛尤刚回京城没几天,一直在家里歇着,这次拍《活着》太费心神,有点后遗症,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才能恢复过来。
真正的演员一般接戏都不多,演戏太投入精神会透支,要缓一缓。
那些接戏频繁的演员别看产量多,质量却普遍不高,表演不走心。
“目前的打算是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电视剧交给张哥了,有了点眉目,电影还没找到投资商,是部喜剧片。”林子轩介绍道,“尤哥你先歇段时间,等筹备的差不多了再说。”
“行,喜剧挺好,这部片子拍的太苦,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难受呢。”葛尤感叹道。
两人来到地方,领取片酬。
在华国,演员的片酬一般是开机前先支付一部分,拍完了结算清楚,这是对于主要角色而言,对于配角,基本上都是拍完戏才能拿片酬。
领钱很容易,签字盖上私章或者按手印就行了。
听说葛尤来了,张亿谋从剪辑室里出来,大家闲聊了几句,他对葛尤的表演很满意,夸奖葛尤这部片子突破了以往的形象,表演的恰到好处。
“张导,我和尤哥开了家小影视公司,过两天办个开业仪式,您有没有时间赏光?”趁着谈话的间隙,林子轩邀请道。
“恭喜你们了。”张亿谋愣了愣,祝贺道,“我看看时间吧,这片子投资商催得急,说是要参加戛纳的电影节,我整天都在剪辑室里忙的晕头转向,要是走不开我会让副导演代我去一趟。”
“那也行,麻烦张导了。”林子轩回应道。
张亿谋这么说其实就是婉拒了。
他和林子轩的圈子不太熟,还要忙着影片的后期制作,参加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没时间去一家小公司的开业仪式,派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
………………………………
第二百章 照片
1994年1月30日,这天是礼拜天,也是好梦公司举办开业仪式的日子。
之所以选在这一天没什么讲究,也没查黄历,就是因为这时候大家都在京城,容易碰到。
林子轩和慕姗姗起的很早,吃了饭开车去接林晓玲。
林晓玲纯粹是凑热闹和跑腿帮忙,她还拉来了贾章柯。
好梦虽然是家小公司,却也邀请了不少圈内人,他们迟早要进入这个圈子,过来见识见识没什么不好,这都是人脉。
“小贾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在车上,林子轩招呼道。
“下周考试,考完试就回去。”贾章柯回应道。
贾章柯70年的人,比林子轩小两岁,他看着老成,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你们那纪录片弄好了么?”林子轩打听道。
“弄好了,比以前咱们弄的那个强多了,还有片头和配乐,上面有我的名字呢。”林晓玲兴奋道,“郑教授说要送到戛纳电影节,那可是国际电影节。”
“怎么?你要扬名国际影坛了?”林子轩取笑道。
“那倒不至于,不过以前都是那些大导演的片子参加国际电影节,这可是学生作品,我们是华国电影的新生代。”林晓玲自豪道。
“晓玲出息了,要不要来我的节目,谈谈自己的导演经历。”慕姗姗说笑道。
“还是过几年再说吧,等我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林晓玲自信道。
“你这话可别在姜哥面前说,第一部电影拍成这样,他现在的情绪特低落,别刺激他。”林子轩叮嘱道。
好梦公司的位置有点偏,他们到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冯晓刚和葛尤正在闲聊,不一会张国粒和赵宝钢也过来了。
说起来,他们都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人,那里才是林子轩的根据地。
作为一家小型的影视公司,开业仪式并不复杂,他们提前过来准备着,等人来了就带着四处参观,中午到友谊宾馆里吃顿饭。
主要是图个喜庆,没准备大张旗鼓。
如果是两个月前还能放鞭炮热闹热闹,不过今年京城下达了文件,从1993年12月1日起京城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以前还只是限制,现在则是明令禁止。
过了十点钟,陆续来了不少人,姜闻和刘晓青,陈晓艺、徐繁和江姗,还有梁添、王志闻和陈导明等人。
这些人和好梦公司的几位领导关系好,大家有这份交情。
一般来说,交情深的人都会早来,当自己是半个主人,会帮着招呼客人。
交情浅的,或者辈分高的都会卡着点过来,走走过场,说几句场面上的话就走,人家就是表示个意思,卖个面子,不贪图你这顿饭。
这就是讲究。
王钟军来的挺早,不到十一点就来了,对于林子轩的邀请他觉得挺意外,不过这是好事,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多认识演艺圈的人挺好。
开业仪式在中午12点举行,他琢磨了一下,去太早没那份交情,太晚了显得生疏。
那就十一点过去,如果和好梦公司的人谈得投机就留下,尝试融入那个圈子,感觉不好的话过了12点就和其他人一起离开。
林子轩邀请王钟军参加公司的开业仪式没存什么心思,想到就做了,很简单的事儿。
“王总,生意怎么样?”林子轩寒暄道。
“刚开始,还没起色,小生意,不像林总做影视的,动辄上百万。”王钟军谦虚道。
“我这儿也是刚开张,还没赚钱呢,净往里花钱了。”林子轩随意道,“来,我给王总介绍几位朋友,都是圈子里的好哥们。”
王钟军生在京城,大院子弟,口才不错,聊起来很快就能攀上关系。
过了十一点,来的人就多起来。
林子轩和葛尤几个人站在院子的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等着,这里面他和王志闻见过几次,和陈导明还不太熟,不过他们都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王志闻和赵宝钢交情不错,陈导明和冯晓刚熟识。
圈子就是这样,朋友的朋友就算是朋友了,多多交往也就熟悉了。
他们邀请的大多是圈子里的人,也有官面上的人物,碰到男的就自己带进去,遇到女的就招呼慕姗姗和陈晓艺她们陪着。
这时候,葛尤家的老爷子带着几位演艺圈的老前辈过来了。
这显然是给葛尤撑场面呢,葛尤赶忙把人请了进去,好好伺候,这大冷天的别给冻着。
总局来了一个人,林子轩陪着在公司转了转,参观指导一番,人家就走了。
这是现在影视总局的副局长吴振辉的意思,林子轩请了吴振辉,但吴振辉不可能亲自来一趟,派个人过来就算是给面子了。
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的人也来了,他们正在和好梦公司合作,过来捧场非常正常。
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就是公司实力的体现,能让总局和部队单位过来捧场,一般的影视公司可没有这个能耐。
到了十二点,院子里来的有四五十人,开业仪式正式开始。
林子轩简单的说了几句话,接着就响起了鞭炮声。
虽说不让放鞭炮,可他们是搞影视的,随便在影视剧里剪辑一段放鞭炮的片段,通过录像机播放出来,像真的一样。
大家一开始还纳闷呢,知道真相后都乐了。
林子轩这么做也是为了好玩,这个时候,京城人对于过年不让放鞭炮还挺有意见,毕竟是一种习俗,听不到鞭炮响,感觉年味就淡了。
开业仪式结束,愿意到饭店吃饭的去吃饭,想离开的可以离开了,结果人跑了一半。
年底的时候京城的饭局多,大家都比较忙,留下来的都是和林子轩他们关系特别好的。
一行人来到友谊宾馆,订好的饭菜又退不掉,不吃浪费了。
剩下的二十几个人摆了两桌,一桌是男人,一桌是女人,大家说说笑笑的挺开心。
“咱们照张相吧,算是开业留念了。”吃的差不多了,喜欢热闹的刘晓青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同,出去一问,友谊宾馆就有照相机,在座的人都是影视工作者,家里不缺照相机,不过回去拿太麻烦。
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分成前后两排,男人站在后排,女人站在前排。
林子轩作为公司的董事长站在了后排的中间。
他的左边是葛尤和姜闻,右边是冯晓刚和赵宝钢,还有张国粒、王志闻和陈导明,王钟军和贾章柯站在了最边上。
前排是慕姗姗和刘晓青等人,林晓玲半蹲在最前面。
拍摄照片的是友谊宾馆的经理,随着闪光灯的亮起,这些人的面容留在了胶片之上。
………………………………
第二百零一章 常客
办完开业仪式,好梦公司今年的工作告一段落。
由于《炊事班的故事》中那几名演员要参加春晚彩排,电视剧的拍摄暂停下来,过了年继续,只剩下两三集的内容,不用太赶进度。
忙碌了一年,也需要放放假,缓一缓。
接下来的时间,林子轩推掉了不少饭局,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接送慕姗姗上下班。
早上把慕姗姗送到华国电视台,然后开车到双方的父母家里,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或者就是坐下来说说话,聊聊天。
自己开公司就是好,不用按时上班,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
有时候他就在华国电视台待着,坐在下面当一回观众,看着春晚的彩排。
他是华国电视台的常客了,熟人很多,台领导都认识他,在里面进进出出的也不会有人管,一些节目组的编导甚至会和他谈谈节目策划的事情。
慕姗姗在《我在美国的180天》这本书里提到了不少旧事。
像是《方大综艺》的开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写的不很详细,却让人看到里面有林子轩的影子,包括《文化访谈》也是林子轩一手策划。
这让他在华国电视台内部小有名气。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因为他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
毫不夸张的说,在华国电视台工作的人员大多都毕业于京城广播学院,一个是专业对口,还有就是这是国家分配的结果。
电影学院的学生分配到各大电影厂,广播学院的学生归广播系统管理。
在华国电视台,京城广播学院毕业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圈子,他们占据了各个重要的岗位,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总是一致对外。
对林子轩来说,这些人都是校友,很容易混进这个圈子。
这两年,华国电视台做出了不少改变。
综艺类节目越来越丰富,新闻类节目变得鲜活起来,不再那么呆板。
比如早间大型新闻类节目《华国时空》,更为专注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次找林子轩的人是华国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圣,新闻评论部刚刚成立,在华国电视台二楼的一个角落里办公。
《华国时空》正是孙玉圣一手策划和制作,在1993年5月播出,受到观众的欢迎。
他们想要推出一档新闻类访谈节目,类似于慕姗姗主持的《文化访谈》,深度解析和评论当下社会上发生的新闻热点。
由于林子轩提出了《文化访谈》这个创意,就被孙玉圣找过来问问意见。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虽然也紧跟时代潮流,不过时效性不强,偏重于事件后面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节目不能采用《文化访谈》的模式,新闻讲究时效性,要用最快的速度反映社会问题,针对性更强,不要光是在演播室采访,还要有现场记者的采访,进行互动。”林子轩说着自己的意见,“新闻媒体要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不能光说好话,更要揭露社会上不良的一面。”
“这当然,我们做这档节目就是要进行舆论监督,为老百姓说话。”孙玉圣沉声道。
这档节目叫做《热点访谈》。
林子轩离开新闻评论部,返回春晚彩排现场,此时离除夕夜还剩下三天时间。
在候场区,他看到一个女孩正准备登场彩排,这女孩他认识,是一位挺有名的歌星,叫做王靖纹,或者叫王霏。
王霏是京城人,后来随父母移居到香江,在香江唱歌出了名。
这一年的王霏很红,红到她自己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