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71章

唯一战胜国-第371章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没有行动束缚的自由?那么此时整个中国随便你去,没人绑着谁的脚。

    你说没有钱去不了?

    那就要赚钱吧

    延伸出一个东西,那就是——有很多钱,就代表着自由。

    但一个人钱太多了,那就引起社会矛盾了,这造成财富分配不均。

    而且一个人的奋斗只为了个人的自由,那么其结果就是连自由都失去,因为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不是和平的,而是充满压迫了盘剥的。

    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去奋斗,而不是为了集体的成功,那么就意味着集体的失败,集体都失去了自由。

    在这个到处都需要钱的世界,说白了就是有钱就有自由,这一个普通人追求自由的途径。

    一个人和一群人很有钱,就必然会有社会矛盾。

    集体的成功,就是把这个矛盾转移到外部去,通过掠夺外部来让整个民族都很多的钱。

    从而也就集体的自由了。

    当然,这只是上升了一个层次,这种集体的成功依旧是自私的,因为这是损害了全球人民的利益。

    不过地球的文明远远没有发展到那种可以让每个民族都相亲相爱的程度,这种自私却是一个群体长久自由的一种最好的道路。

    回到中国的孙文提出了他完善的‘不自由民主’的理论思想,很快就受到了大范围的肯定。

    一个国家要想健康运转,那是离不开民主的,但和自由组合起来就很扯淡了。

    自由是狼用来哄羊的一种手段。

    一群都要自由的羊,是无法团结的,就会被狼逐一吃掉。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此时的中国人民确实是解放了,一定程度上自由了,没有了旧社会的种种束缚,这就是集体成功所带来的好处。

    集体的成功,也是一种自由的获得方式。就像是一群武装起来的羊,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而寻求到的一种安全的自由。这群羊,可能会把狼打死,然后取代狼的地位,变成新的狼。

    孙文虽然在个人作风上不是很好,但不得不说其思想确实是有很大建树的,与当前中国的民族主义相结合之后,有很好的效果。

    此时孙文在国会当议员,是唯一个流亡海外的政治犯回国后取得官方身份。

    民国的争斗,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已经没有追究的必要了,因为国家已经彻底稳定了,已经化茧成蝶了。

    孙文的目的也是好的,都是想让旧时代的中国成为一个像如今这样繁荣的中国,只是各人能力不同的问题。

    此时的孙文则投入到了中国的制度建设之中,他提倡的不自由民主,也受到了中华帝国元首夏钧的肯定,但如何施行这个不自由的民主,却是需要拿出一个详细的制度出来进行改革。

    来自后世的夏钧,其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被后世美国发起的文化侵略给扭曲了一些。

    这导致华东政府时期,一些政策也走上了美国设下的那种圈套。

    好在整改及时,在经过了一段的不成熟时期之后,如今的中华帝国在思想、政策上已经非常明确了。

    对于是否**的问题,此时帝国上下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为什么好?

    这就是把国民过度的自由给限制了,使得一群羊不听狼的忽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向有利于集体的方向发展。

    但如果是一个昏庸的头羊,那么其结果就是往对集体不利的方向发展。

    如今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有其好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而当前帝国元首夏钧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到了第二代,绝不能走**的道路。

    恢复帝制是必要的,开国皇帝可以拥有较大的权利,但到了第二代,就必须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或者在第一代就把君主立宪制度确定下来,但不用在开国皇帝身上。

    国民之所以放心夏钧去**,是因为夏钧已经证明了他的**,是对民族有利的,而不会使民族遭受损失及蒙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内部的对于国体问题的分歧越来越小,国民普遍支持帝制。

    按照之前的约定,夏钧是1929年再登基。

    这一时期,算是对夏钧的再次考验,考验他能够做好**工作,如果**做不好, 那么与帝位无缘。

    如果能做得好,那就登基称帝,但第二代不能继续**。

    而那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此时已经消声灭迹了,谁都不敢在公开场合再宣扬复辟清廷的话语。

    不排除还有一些地下活动,但就连地下活动也很式微了。此时中国的民族思想已经高度复苏,国民高度拥护当今政府。谁敢再提复辟清廷,就算不是明着说,行为中带着这种意味的都会被民众揪出来不放。

    那些坚持民主自由的派别,此时也大范围的接触了新的思想,那就是孙文所提出的不自由民主,但也承认,当前民主只能是一定范围的,而绝对的话语权还应交给帝国元首夏钧。

    首先帝国元首夏钧已经展现出了他的能力,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有**的资格。

    其次此时民主制度还不完善,贸然进行全面民主会出问题,因此进行民主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到了下一代,就必须施行民主,上层**在第二代可能还行得通,但谁能保证第三代不出问题?就算是第三代不出问题,谁又能保证第四代不出问题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第二代开始就把权力限制住,但不是说要完全剥夺权力。

    这个观点夏钧已经在公开场合认可过了,国民也相信他的人品和信用,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加上此时国家对民生和国民福利的建设走在了世界第一,使得金钱对于国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为此涌现出了一大批敬岗爱业的国民。

    当人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过与那些有钱人的生活质量没他大区别的生活时,对钱的渴望就不是那么强烈了,也就不会东打一耙西打一耙,到处投机取巧,而丢弃了本职工作。

    其实大部分人的胃口并不大,只要有一个能够有一个能让自己生活稳定下来的工作,就可以了。

    会转业,多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的。

    就如后世的中国,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也就两千多,干苦力也就是三四千一个月,而那些社会稀缺而又必不可少的资源,如房子、结婚的成本又贵得要人命,如何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其结果就是要想发财,就得靠坑蒙拐骗、投机取巧。要想让这样的收入群体做好本职工作,只能说非常难。

    而如今的中国情况不同,房子价格首先不高,而子女上学也不需要花钱,医疗方面此时中国也是看大病完全免费,不过看小病收费的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有助于减轻国家负担,而国民在小病方面也花不了几个钱,完全属于毛毛雨,而那些低收入群体在看小病时也是一分钱不用花。

    如今只要安心工作,买个房子,娶个老婆很容易,生儿育女也不需要什么成本,因此绝大部分国民都愿意安心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

    其中以吴忠云的故事写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更是激励一大批的国民,掀起了一股向吴忠云精神学习的热潮。

    中国去年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铺设出两万五千公里的铁路,也绝非偶然,国民敬岗爱业是很大的原因。

    一个技术工人不专职,认真的做自己的本分工作,干个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

    那么这个技术工人只要细心留意,有很大可能改良生产技术。

    就拿一件商品的生产过程,并非说是用了某个大的技术就能够达到完美,一个复杂的商品是需要诸多环节的。如果把那些小细节的生产技术改进了,积累到一起所能收到的效益是非常恐怖的。

    对于像华东集团这样的大集团来说,其重工业生产线方面可能只要改造某一个小环节,就能每年节约几十万,上百万的成本,这个年代的几十万是非常值钱的。

    让科研人员去改进这些小细节,那显然是不可能。

    科研人员只负责主要的技术,而下面的那些小技术,多是靠个人钻研,个人要想钻研出新的技术,首先就得对该领域有足够的熟悉程度。

    能够创造出新技术的工人可能是千里挑一,但有这个比例就足够了,一千个工人里有一个人能够创造出新技术,那么以中国如今这么多敬岗爱业的工人,将会有多恐怖?

    一个国家在技术方面的进步,离开工人显然是不行的,就像是空中楼阁一般不牢靠。

    但离开了高端的科研人才也是不行的,这就好比有地基没盖上去。

    一个完整的建筑,是要有地基和高层部位,地基和地上建筑各自负责不同的分工。

    面对逐渐走上高速发展轨道的中国,夏钧心里也很兴奋,十一年的不断作弊,终于有了如今的局面。

    当然,心中窃喜是自然的。

    此时他已经把日本和俄国给玩成半残了,英国这个世界老大打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成了半残。

    法、德这两个国际资本赚钱的棋子,此时也成了半残。

    如今的世界局势,只有中国和美国不算半残,夏钧未来的目标就是把美国也玩成半残。

    ——————

    第一更到。

    今天状态稍稍有所恢复。

    一天一万字少不了,这个月小菜会坚持下去的。

第一卷 第351章:国家气运

    第351章:国家气运

    1919年全年,教育部的资产也有所发展。

    教育部的资产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国企,教育部的产业从最初的五百多万元,发展到了三亿元,增长速度非常快,但盈利倒是说不上,这些资产主要是贷款搞的,框架已经初步铺开。

    教育部的产业当前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其中特种养殖以及蔬菜种植基地以及销售平台已经铺开,一些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棚也构建起来了。

    社会普遍看好教育部所发展的产业,加上教育部本身对于这些产业的管理模式也比较有活力,都是以年轻学生为主,因此资金获取渠道很广。

    此时中国上下有一个年轻化的趋势,政府机关大力提拔有才能的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有时不够稳重,但胜在有冲劲,有精力,有理想。

    此时的教育部虽然还算是小打小闹,但也是有规模的,在食品安全方面,国民对于政府还是有信心的。

    教育部本身有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环节,加上政府的那道环节,那是两道关卡把关。

    食品安全是中国当前极为重视的环节。

    此时的中国不像后世的中国那样,到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满大街上卖的肉不是加了瘦肉精就是加了催生剂,那肉的味道骚得一塌糊涂,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铁锈味(小菜买肉的悲催史啊,十次里有近半买到那种垃圾肉,吃上去味道都不对的,超市的肉都是这样)。

    此时的中华帝国的法律,食品方面乱搞是要判刑的,情节只要恶劣了,直接就是死刑。

    在这样的严厉法制下,中国的食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

    因为农业发达,国民在食品方面的福利很大,零饥饿政策可以竟执行近五年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共食堂。

    公共食堂是华东餐饮公司开设的,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手艺不错的厨师,在这些公共食堂里,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吃上一顿丰盛的营养餐,再没钱都不会饿着。

    在这样的制度下,全中国的国民的营养状况迅速提高。

    各地已经出现了一些胖子了,这在旧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旧社会,胖子不是当官的就是当厨子的,或亦是经商的,当地主的。

    就只有这四种人。

    除了这三种人,除了天生会胖的,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胖子。

    会成胖子的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变高变壮实了。

    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人种体型高壮,此时营养状况一改好,就显得更壮了。

    此时中国拍电影都很很爱用北方的群众演员,高高大大的很有气势。

    江南地区的居民则显得清秀,身高也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而增加,特别是在那些孩子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一般在越靠近寒带的人种越高大,越靠近热带的越矮小。

    这是一个地理环境的问题,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里阳气、地气都比较充足,人不用吃多少东西就能维持生命。寒带地区大部分时间是阳气上腾、地气伏藏,两气不交而万物沉寂。因此在越冷的地区,人就要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