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时商人地位不高,张瑄也有渐渐逐步提高商人地位的考虑,只是这种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徐徐图之,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稳步推进。
听张瑄这么一说,陈希烈长出了一口气。他同意出仕辅佐朝政,但又担心张瑄作为新皇,会全面否认唐制,另立新制,导致朝廷内乱动荡。见张瑄大体上主张沿袭旧制,略有改革,也算是稳健之君了。
陈希烈躬身拜了下去,“陛下英明,老臣感佩之至”
“陈相,我的意思是,内务省设内务令一人,侍中两名。都察省设都察令一人,侍中两名。政务省设宰相一人,六部尚书参知政事,共理国政。由你出任宰相如何?”张瑄摆了摆手,轻轻一笑。
陈希烈大惊,惶恐地俯身跪拜在地,“老臣何德何能,不敢妄居宰相之职,请陛下收回成命。”
唐时的相国其实是很多的,这是皇帝为了分割相权而做出的举措,所谓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就是入相。而张瑄的构想,则是设立宰相一人,总揽朝政,这就赋予了宰相极大的权限,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陈希烈当然是有些受宠若惊。
但实际上,却也不尽然。所谓六部尚书参知政事,也即入相,也就是说,政务省有一个大丞相,六个副丞相,共同理政,因为后者更具有实权,所以会形成相互制约。
因此,在张瑄的谋划中,政务省宰相的权力貌似最大,其实受到皇帝和六部尚书的制约,荣耀大过权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有陈希烈堪为这个职位了。至于杨国忠这种奸佞小人,张瑄日后会逐步弃用,只是暂时还不能不用他。
张瑄微微一笑,起身将陈希烈扶了起来,“陈相德高望重,堪为百官之首。还请陈相以国事为重,不要推辞为好。”
陈希烈情怀激荡,脸色涨红,慨然再拜,“陛下知遇之恩,老臣感激涕零,自当舍死忘生以报陛下厚恩。”
“好。”张瑄微微点头。
“此外,我有意要重新调整天下行政区划,对各道进行调整……而藩镇之事,军政刑法合一的体制带有诸多缺陷,地方藩镇权力过大,严重影响朝廷权威。我意,去除天下藩镇,政务、军务、刑法分离,各道设立巡抚、各州设立刺史、各县仍设县令,县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务省,自上而下节制,总领天下政务。”
“各道设立都察使衙门,直归朝廷都察省。监督地方官员,向朝廷负责。”
“而军务,则仍旧设立八大大都督府,总领天下兵马。为安西、北庭、陇朔、河西、剑南、河南、范阳、安东。朝廷设立天下兵马总领大都督府,统率各地方大都督府,兵部辅之。”
“由此,地方军政督察三权分立,相互监察制约,独立运行,各安其责。”张瑄微笑着望向陈希烈,“陈相以为然否?”
陈希烈长出了一口气,知道张瑄这时吸取唐时放纵地方藩镇权力过大的“前车之鉴”,等于是变相的削藩。若是平时推进此策,肯定会引起各大藩镇的抵触,但现在,天下打乱重新洗牌,张瑄掌控大局,利用强力手段推进,障碍很小。
而事实上,范阳藩镇、陇朔藩镇、河南藩镇和安东藩镇形同虚设,而河西哥舒翰作为降臣,自不敢说什么。至于安西的杨錡、北庭的程千里以及剑南的安思顺,恐怕大势所趋也无能为力,只能从命。
“陛下英明,老臣深以为然。”陈希烈笑道。
……
……
张瑄在陈希烈府中呆了两个时辰,临近登基大典时才离开陈希烈府中,回宫。
陈希烈也跟着张瑄进了宫,两人一番长谈商讨,已经基本上将新朝的各项大事定了下来。当然这基本上就是张瑄的个人主张,陈希烈不过是遵从罢了。
见陈希烈从张瑄入宫,杨国忠等朝臣吃了一惊,猛然醒悟过来,此次张瑄请陈希烈出山,想必是要拜相了。
杨国忠当然有些失望,却也无可奈何。
张瑄回宫在一干太监宫女的侍候下更换上了崭新的龙袍冠冕,午时三刻时辰一到,便摆起皇帝銮驾仪仗,驾临霖德殿。
咚咚咚
朝鼓奏鸣九九八十一次,昭示着新皇御极。
张瑄在司仪太监和宫女的引领下,缓步进入霖德殿。早已列队等候在殿中的满朝文武整齐划一地拜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张瑄缓步登上皇台,转身凝视着台下的众臣,此刻,他终于跨上了权力巅峰,真正的天之下、万万人之上,成为开辟一个新朝的新皇。
“众臣平身免礼。”张瑄朗声呼道,缓缓坐在了龙椅之上。
接下来,是诸多礼仪程序,比如什么宣布唐皇退位诏书、上众臣拥立劝进表、宣布新皇登基诏书等等,而完了之后,还要议定国号、年号、册封百官、定都,最后还有祭天、饮宴等诸事。
反正非常复杂,张瑄也无可奈何,只能耐心地履行这些程序。
其他的倒也没有什么问题,进展很快,但是在国号和年号、定都上,却起了较大的争议。
以杨国忠为首的旧臣则认为,张瑄之父张九龄本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张良为韩人,当立国号为韩,宜继续定都长安。
而以郭子仪为首的张瑄心腹大臣则坚持认为,应定都洛阳,而河南为周大兴之地,当定国号为周。
第二卷步步惊心 第415章国号、年号、定都及册封百官
第415章国号、年号、定都及册封百官
第415章国号、年号、定都及册封百官
两派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张瑄端坐龙椅之上,安之若素,不发表任何意见,听凭众人争执。
其实对于两派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国号、年号和定都之争了,而意味着新老权力集团的权力之争。
张瑄其实早有主张,固然可一锤定音,但如果不让这两帮人争一争,也显得失去了作为皇帝的风度。
陈希烈没有参与争论,他早就心中有数,因为张瑄给他透了底,这一锤定音的事儿还是需要这个老家伙出面搞定。
杨国忠丝毫不让,而郭子仪等人更是针锋相对。虽然国号、年号尚不确定,但郭子仪是知道张瑄意欲定都洛阳的,自然是据理力争。
争论持续了半个多时辰,张瑄终于有些不耐烦了。
他是穿越者,虽然对现在的家族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但不代表他会认同所谓“张良后裔”的身份,国号为韩,在他看来就是扯淡的事情。况且,这是先秦已有的诸侯国号,还与张瑄前世某个东亚小国国号雷同,他打心眼里排斥。
至于定都的事儿,虽然看上去长安最为合适,但在张瑄看来,长安位置稍偏西北,不利于掌控天下大局。他最为属意的是范阳(幽州),也就是后世的北平、北京,然而现在的范阳还远远达不到作为大国京都的各种要求,相对来说,洛阳比较合适。
当然,日后条件成熟,他还是有意迁都范阳(幽州)。
想到这里,张瑄暗暗向陈希烈使了一个眼色。
陈希烈长出了一口气,知道该轮到自己出场了。
他轻轻干咳了两声,躬身大声道,“陛下,老臣有几句话说。”
张瑄温和一笑,“陈相有话直说,朕洗耳恭听。”
自打陈希烈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张瑄对他极尽礼遇,公开表现出了尊重和倚重的态度,而此次又以“陈相”称之,显然就确定了陈希烈在朝中的地位。
陈希烈心中感激,大声道,“陛下,老臣认为,陛下平叛定鼎于洛阳、起兵兴龙于洛阳,而洛阳九州腹地,龙脉集结之所,当以洛阳为帝都。至于国号,洛阳为天下之中、中华之都,为我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不若取这一个‘华’字为国号,号为中华帝国、天下万邦之主。”
陈希烈的话音一落,张瑄立即拍案赞成道,“然。陈相所言甚是,朕深以为然。”
“我华夏万里山河,中华巍巍上邦,国号为华,最是妥当不过了。既然如此,朕以为,当定国号为华,改元永宁。”张瑄霍然起身,环视众臣,一字一顿道。
张瑄都表态了,杨国忠等人自然是无可奈何,不敢再说什么,只能随着众人一起拜倒在地,山呼万岁不止。
“中华万岁,武皇万岁万万岁”
耳边传进众臣的山呼万岁之声,张瑄纵声长笑,心底非常舒畅。
是日,华朝永宁元年十一月初九,张瑄在长安登基称帝,众臣商定,上皇帝尊号为“中华应天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翌日,张瑄下诏定国号为“华”,对外亦可统称“中华帝国”或“中国”。同时,改长安为西京,是为西都;改范阳为北平,是为北都;改洛阳为中京,是为帝都。
一切尘埃落定。
李唐王朝覆灭,而张华王朝或中华帝国新兴。
第三日张瑄举行大朝会,便是册封百官的事儿了。
其他的册封,比如后妃的册封以及对张瑄父、祖的追封可以稍稍放缓一些,但百官册封却是当务之急,因为华朝新兴,所有百官需要重新任命定职定责,关系着朝廷的运转,不可小觑。
朝会之上,众臣山呼万岁已毕,张瑄环视众人,默然不语。
除了陈希烈之外,包括杨国忠在内,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张瑄会给他们一个什么官位,这关系着他们在华朝的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
哪怕是郭子仪、封常清这些张瑄的心腹大将,也都隐隐有些期待。
张瑄向陈希烈扫了一眼。
陈希烈会心一笑,出班朗声道,“陛下有昭——”
“沿袭三省六部制,改门下省为内务省,将中书省与御史台合而为一更名为都察省,将尚书省改为政务省,总知天下政务,下设六部……加设通商贸易司,列户部名下。”
陈希烈高声宣读着诏书,“……各道设立巡抚、各州设立刺史、各县仍设县令,县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务省,自上而下节制,总领天下政务。”
“各道设立都察使衙门……设立天下八大兵马大都督府,专司兵马防卫,受朝廷兵马总领大都督府统率。”
“自此往后,地方军、政、督察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独立运作。行政衙门主官不得干预军事,军事督率不得干预地方政务……钦此。”
这道诏书一出,众臣皆惊。只是新朝初立,任何规制礼制都是由开国皇帝主导,张瑄早已定下了基调,众臣谁也不敢多言。
当然,他们关心的其实不是政体,而是官职,属于个人的职位品级。
陈希烈宣布完张瑄的诏书,便退了下去。
张瑄略一沉吟,从案头上拿起他亲自拟定的关于朝廷重要官员的册封名表,缓缓道,“我朝初立,百废待兴。为安定天下,确保朝廷政通人和,朕经过慎重考虑,册封百官如下——”
众人的耳朵马上就竖了起来,认真倾听。
皇帝亲自宣布,由此可见皇帝对朝廷重要职位的看重。
“朕兼任天下总领兵马大都督府大元帅,郭子仪、哥舒翰、封常清为副帅。”
“册封陈希烈为政务省宰辅、太师。”
“册封杨国忠为吏部尚书、裴冕为礼部尚书、郭子仪为兵部尚书、杨錡为刑部尚书、张巡为户部尚书、公孙良为工部尚书,皆参知政事。”
张瑄宣布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
杨国忠如释重负。他虽然位居陈希烈之下,但终归还是六部之首参知政事,也算是小丞相,与他期待中的位置基本相符。而公孙良裴冕等人就更不用提了,他们作为唐臣,又是张瑄昔日的政敌,张瑄能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了。
张瑄之所以这样做,当然也有安抚旧臣的考虑。
至于将杨錡调任京师为刑部尚书,主要是考虑到杨錡的才干不足以安定西域,回京来入相参知政事,对他来说更加合适。
六部尚书中,郭子仪掌兵权,张巡掌人口钱粮经贸诸事,杨錡掌刑法,这才是真正的要害位置。这三人是张瑄的心腹。
而杨国忠吏部尚书虽为六部之首,但官员任免大权还是在皇帝手心里,张瑄若是严控,杨国忠就是一个傀儡。
杨国忠等人出班跪拜在地,“臣等谢主隆恩”
张瑄淡然一笑,继续道,“册封颜真卿为内务令兼中京府尹、河南道巡抚,崔焕为关内道巡抚、陈通为河北道巡抚……”
张瑄一口气宣布了天下各道巡抚的名单。当然,除了颜真卿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其他的各道巡抚这些地方大员人选,都是陈希烈和杨国忠等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