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么只剩下吕公弼心意难测,可就是吕公弼,孤掌难鸣,又能做什么?
况且不要忘记郑朗与吕家的友谊。吕夷简生前最欣赏的就是郑朗,弟弟还是郑朗的学生。又能说什么?
宰相们不反对,其他人更不会反对。
关健为什么裁官裁得差不多时才说?郑行知,你也有点儿损啊。
大家面面相觑,脸色古怪。
看到诸人的表情,赵顼又忍不住想笑,强行憋着,胀红了脸,大半天后道:“若诸位同意,王珪,你就写诏书吧。”
不管怎么说,治平这几年,经郑朗抽丝剥屑般地分析后,赵顼也感到不整治不行了。
三院机制恢复过来,郑朗也偷了懒,从朝堂到中央经过改制,官员要变动,你们自己儿看着办吧。
但最后郑朗放松。
王安石根据赵祯朝的情况,核定了一万五千几百名官员,可到最后,郑朗手不停地松,京官由王安石的一千六百人松成两千六百余人,地方官吏也松成一万六千五百余人。几乎比王安石核订的数字多了近四千名额。整个官员达到一万九千二百人,也不能再增加了,庞籍时官员一度控制在一万五千几百人,整增加了四千人。
但裁得也狠,整整裁去五千八百名官员,仅此一项,几乎一个盐的专营就省了上来。
其中有一千六百余人乃是老弱病残的,一一劝退,还有八百余人严重残忍贪暴或者昏暗的,这些人直接永不录用。余下三千余名官员,打散了分散到各个书院做先生,或者分配到一些大吏帐下做小吏学习反思。若不愿者,也可以,回家提前养老吧,回家了,也不要指望朝廷再录用了。那一个回去?并且郑朗这段时间几乎一半时间睡在中书,不仅是下面官员层层审核,还要经过他这道终审。非是一万名官员,而是五千几百人,除了老病弱残的那个群体,此次刷下来的可以说个个都有恶迹在身,或者严重地不作为。
还可以再刷几千人,若真认为刷不合格的官员,最少一半都能刷下去。最后郑朗手忍了下去。但也颁发诏书,此次改制不是终极改制,只是想减少争议声做的让步,朝廷仍然冗兵,例如京官这段时间很忙碌,一千五百人就照应过来了,为什么变成两千六百员京官?此乃让步也。
最终朝廷正式的官员不能超过一万八千人。
若各位不努力,以后还会继续刷。
继续让下面官员产生紧迫感,不但最终名额多了,可能还会裁员外,下面还有更庞大的职官眼巴巴地等着候补,铨落下来的官员也眼巴巴地等着上位。竞争感有了,官场再不会象以前那样昏昏沉沉。
实际名额确实放了很多,没办法,这是第一波改革的最后妥协。
妥协的不仅是官员,还有隐田,罚款与契股。
反对声重,一部分京官心灰意冷,俺不做官了。行,既然主动提出来辞呈,一律准退。原因很简单,不是这些人清静,而是不愿意得罪士大夫权贵。他们继续存在,以后还会默视权贵侵袭国家利益,这才是他们内心的动态。
真辞真准,下去的京官害怕了,而且一个个官员陆续不停的裁去,也让他们心中戚戚,大多数人拼了命。实际此次京官保留得最多,下去两千五百名京官,最终回来一千一百人,还有一千一百多人填补了各地空缺。只有两百名官员铨选下来,还多是因为下去鱼肉官吏百姓,或者贪污受贿其他罪名,为他人发觉铨选择下去的,真正因为不作为下去的官员很少很少。
他们一拼命,查得狠,不但将下面几乎所有官员老底子翻出来,罚没出来的款项达到一千六百多万缗之巨,郑朗将这些款项来历一一核查,最后又退还了一千二百多万缗。
但给了警告,下不为例,若有,会加倍重罚。
平息一些权贵豪强的怨气。
各种小吏与衙前黜废得更多,达到十一万人之众,这也要看的,若是壮丁等等,官员需要,有他们,役事会很方便,但地方富户不喜,因为这些衙前越多,所承担的免役钱也越多。至于进入权心核心的小吏,官员们虽离不开他们,未必多喜欢,有的地方小吏强势,能将官员权利生生架空,但权贵们喜欢。有这些小吏,一家族有了话语权,可以利用这个权利为家族谋福利,甚至可以为恶乡里。小吏本身也许不在乎一年那几十缗薪水,但能为其家谋利,能贪污受贿,能中饱私囊,直接间接的灰色收入往往不亚于官员的收入。
此次陆续的裁去了四分之一有余。
不仅是壮丁,还有那种有权的小吏。
不及咸平四年那次大手术,但也是宋朝史上第二大的手术,因为自治平四年发起的改制,因此史称咸平改制。
差役钱原来与国家无关,因为免役法破坏,差役们又要付薪水,也成了治平财政亏空的罪盔祸首之一。但长远来看,免役法恢复过来,与国家财政还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各地征收免役钱压力却轻了下来。
查出来的隐田数量更是惊人,虽八十个州,还没有碰那些个权贵很多的大州大府,但这八十州却算得上宋朝隐田最凶的地区。前后查出来六十多万顷隐田,逼迫各大主户自动交动的隐田数量达到八十多万顷。但自己交待的有许多乃是八十州之外主户,有的害怕了,有的想贪图那个善户之名谋得作监的股契,有的乃是八十州之内,被迫自己交待的。
朝廷户册上耕地面积第一次恢复到四百七十万顷。比宋真宗时五百二十万顷还差了很多,莫要忘记了,两广与荆湖南路、江东圩以及农田水利法等带来的新耕地面积最少八十多万顷,若加上百姓自发的垦荒,能接近一百万顷。也就是说,不要核实实际耕地面积,仅与宋真宗时相比,查出那么多隐田,国家耕地面积还无形中减了一百五十万顷。
一面松,按照规订,一旦将隐田查出来,全部交给举报人或者五等以下户分配,除非自己主动交待,现在查出来的有六十多万顷,郑朗又重新勘酌,将其中近三十万顷隐田陆续交回给各个主户。至于剩下来的,皆是顽固不化的,分了也就分了。以此换取反对声音小下去。
一面紧,根据史上熙丰改革启发,下达诏书,自此以后,不得对任何四等以下户进行和买,也不得买卖四等户以下耕地。凡是和买与耕地交易只能在三等户以上执行。
和买本是好意,包括宫廷或者其他用场,特别是军用丝麻,后者最重,庆历时和买丝绢达到三百万匹。本来朝廷用意也是好的,出的价比较公道。但上面给了一匹绢一贯钱,经过官吏层层克扣,到老百姓手中还能剩下多少?因此和买成了贫困百姓沉重负担之一。蔡京时直接将和买变成定额税向百姓苛剥。
想不和买那是不可能的,但三等以上户皆有了自保本钱,官吏不敢苛剥得太重。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为了国家富,还是为了百姓。这是郑朗与王安石变法的区别关健所在。
并且做了严厉的措施,凡向四等以下户实行和买的官员一律罢职,凡是向四等以下户的贫困百姓购买土地者,将所购土地无偿退还给其户,所购买款项不会退还。
这是法令。
能实施多少,很让人怀疑。不过有比没有强,能有效地给最贫困百姓更多的生机。
另外利用朝廷耕地面积进行对比,查隐田并没有结束,与真宗时相比,整少了一百五十万顷,实际隐田最少在三百万顷以上。还得要查,望各位好自为之,主动交出。
还有各监惩罚的股契,郑朗退还得更多,几乎退还了近九成,当然也做了戒告,下不为例,若再有下次,就休想退还了。其余一成多契股皆是顽固不化,而且极其恶劣的主户,无法再做任何妥让,于是全部交给钞行一一处理,仅此一项就得款项八百多万缗。
实际朝廷也未得多少,两千多名京官下去后,出差费用,以及其他用度,就用掉了近七百万贯。其实若有可能,郑朗准备全部退还的,但那样做必失去警戒作用。
总之,最后郑朗做了大幅度的妥协。
仍然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不过比原先小了很多。
并且将以前实施的种种变革,例如免役法、仓法与保甲法一一恢复过来。
郑朗累得要死,第一步改制已经比较完美的达到心中目标,就是以后不再发起改革,只要将裁兵进行,宋朝已经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拉了上来。
五月到来,郑朗合上最后一本奏折,对曾公亮说道:“明仲,暂时能喘一口气了。”
改制的事中书这边结束了,三院哪里还没有结束,许多官员的重新任命,工作量庞大,仍与郑朗无关。
曾公亮道:“息一息吧。”
这个息一息不是让郑朗休息,而是让郑朗缓一缓,不能再玩了,再玩马上一些权贵能请刺客刺杀你。
郑朗额首,种种他早就预料到了,因此将裁兵与改军制放在第二位,有争议声,但不会象这次那样骚动天下。第三步改革那要放在明年。并且今年下面会发生一件事,京师多次地震,也不能进行第三步改革,必然会被人用来做借口对自己发起攻击。
改革有没有成效?
几乎所有京官都感到这个变化。
政令。
以前颁发政令时,总感到壅滞,但经过改制后,政令畅通无阻,有一些老京官,曾在赵祯朝就担任过相关的官员,随着各个官员到阙后,政令越来越通畅,比赵祯朝政治最清明的时刻,还要通畅。
一些聪明的人就想到另一个词眼,郑朗反复说的冗政所带来的浪费浮费。
郑朗与曾公亮圆满完成任务,带着几位宰相向赵顼汇报。
赵顼也在抚胸。
不容易啊。
有多少成果,三司报表也能看到许多,他让几个宰执坐下,看着郑朗与曾公亮,又看着文彦博问:“丁谓、王钦若与陈彭年何如人?”
文彦博茫然,不知道赵顼问这句话的意思何在,难道是说我是丁谓王钦若之流?未想明白,道:“当时修建宫殿,皆谓等开之,耗祖宗积储过半(指内藏库的积蓄),至今府库不复充实。”
答非所问,况且丁谓造的孽,与现在府库有何关系?五十多年过去,朝廷所出不知道是六十亿还是七十亿,就算丁谓蛊惑宋真宗修了一些宫殿,在这个庞大的支出面前又能算什么?
赵顼忽然说道:“王旦为宰相,不得无过?”
韩绛在边上道:“旦尝谏,真宗不从,求去位,又不许。”
“事情不对,当极论列,岂可以求去塞责?”
宋真宗与丁谓做得不好,当劝,能避让不作声吗?至此,大家才明白赵顼为什么问文彦博,你是三朝老臣,除了反对郑朗的新商税与进谏向传范为两京安抚使外,还做了什么?这是赵顼对文彦博不作为表示不满意。
文彦博嘴张了张,最终没有说出来。
不过郑朗隐隐感到一份不安。
不行,这小子还得教育,有些急于求成与毛躁。改制全部结束,下面必须要安静一段时间,将大好局面给稳住。一旦今天赵顼的问话传出去,下面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还会继续兴师动众。那样,反而不美。这个节奏感必须把握好,只有稳定住,让它结出胜利果实,才有理由进行下一步改革。
这么多人面,郑朗不会说的,但有机会,可以在侍讲时慢慢讲其中的利害关系。
赵顼又看着唐介,问:“唐卿,朕想让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意下如何?”
此时王安石已为三司使,转成知制诰并未升迁。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向,郑朗、韩琦等人皆是西北成名的,于是一跃而成宰相。或者少数地方大吏,政声赫然,提拨为副相勘磨。正常宰相任命前必须经过一道最重要的程序,经两制勘磨。一是两制官经常与皇上见面,皇上能彻底的对其人了解。二是两制官虽不决事,但审事,也就是审敕书诏书,有了这段经历,以后进入两府决事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底子。
以前赵祯一度想用张方平,调到两制里,因四川动荡,下去救急,再度调回来,想重用,让欧阳修弄下去了。
王安石在此次改制中表现出色,有大功,无缘无故地调到两制里,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唐介答道:“安石难当大任。”
“难道其文学不足吗?吏治不足吗?经术不足吗?”赵顼一连串地反问。
“陛下,臣到中书后,因政事与安石常有交流,其人虽有学问但泥古不化,言不切实际,若是进入两制勉强为之,若陛下还有其他的意思,必使国家带来许多变更。”这就是唐介到了中书后,对王安石的应象。
当然,他知道王安石是郑朗学生,如今重要的膀臂。不过不可能指望唐介向郑朗低什么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文彦博茫然地看着唐介,他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想到另一个问题,今天皇上对自己有所不满,难道是这个小子进的谗言。
郑朗同样默不作声。
不是很反对,王安石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