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日之铁血河山 >

第390章

抗日之铁血河山-第390章

小说: 抗日之铁血河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余人员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内山英太郎在中国援军到达的第一时间便觉了。见到中**队的援军杀到,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突破刑岗一线希望的内山英太郎,也顾不上与在前边指挥的中山源夫少将

    呼,很不讲意气的趁着战场的东北方向还没有出现中提前开溜。

    然而真正救了内山英太郎一命的是中午,通许一线下起的瓢泼大雨。厚重的雨幕遮住了追兵的视线,虽然也就内山英太郎的军司令部给冲散,但是毕竟起到了相当的掩护作用。

    内山英太郎在脱离开战场之后,向着东北方向一路狂奔,中途连停下来喘口气都不敢。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离开战场越远越好。

    至于被他抛弃的中山源夫少将地死活,他就管不到了。

    内山英太郎中将的逃脱,让在中**队援军赶到之后军心已经涣散的部队,士气更加低迷。尽管凭借着本能还在做着顽强抵抗,但是距离总崩溃已经不远了。

    在十八里坐镇的刘家辉和高海宽在第二天中午接到各部进展顺利,虽然突然而来的大雨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耽误各部队攻势,各部队充冒雨展开进攻。

    经过半夜加半天的激战,被合围之敌已经大部被歼,通许、杞县两座县城已经收复的报告之后,因为日军屠杀中国人做粮食一幕而一直显得心情低落的两个人心情总算略微好了一些。尽管还是板着脸,但是表情总算是松了一些,脸色没有之前那么黑了。

    看着战局已定,刘家辉信口吟唱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在后世基本上能耳熟能详的诗句。听着刘家辉吟出这两句话,整个指挥部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说明此时刘家辉自22师团阵地视察回来之后,一直阴沉地心情,总算略微好转了。

    吟完这两句之后,刘家辉将自己地对于作战的想法已经表露无疑,高海宽会意的拿起电话,要通了各师师长的电话,要求各师不要顾及连续作战的疲劳,不顾伤亡,不顾大雨阻隔,扬28集团军地优秀作战传统,彻底干净利落的将通许一线地日军全部消灭掉。

    高海宽刚刚下完最后解决日军的命令,一个作战参谋走了进来,将一封电报递给高海宽道:“副座,参谋长电报。”

    高海宽接过电报快速的打量一眼之后,将电报递给刘家辉道:“总座,参谋长来电,建议我们如果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不了通许一线日军,就暂时放弃战斗,全军撤回郑州或是平汉路以西。”

    “黄河郑州段,昨夜水量突然暴涨。而且黄河上游,近日连降暴雨。参谋长判断,在花园口掘堤之后,现在使用贾鲁河河道和涡河河道的新黄河,很有可能会有绝口的危险。自从新黄河成为中日两军对峙线以来,堤坝虽然双方年年抢修,但是却年年被破坏。双方经常炮击对方堤坝,试图利用洪水代兵,削弱对方战斗力。此时的新黄河堤坝已经是破烂不堪,一旦遭遇大洪水将极为危险。”

    “这么多年过去了,新黄河两岸堤坝早就已经破败不堪,恐怕很难顶住大洪水。如果真地象参谋长在电报上说的,新黄河一旦决口,我们28集团军将孤军被隔断在豫东,新黄河以东。一旦日军援军感赶到,此时已经人困马乏,连续作战地我军将会极为危险。”

    刘家辉接过电报没有看,而是在静静的听着高海宽地话。良久才叹道:“这究竟是天灾还是**?我看**的面更大。黄河改道这些年,修堤坝都是在做样子。破坏起对方辖区地堤坝起来,到是不虞余力。双方经常炮击对方破坏修堤行动的事情,我听说过一些。在**这边因为连年作战,财力紧张,以及那些河防人员上下其手,真正能用到河防上的经费,十不存其一。”

    “至于日本人修黄河,只是为了他们自己能方便的掠夺豫东资源,根本不会认真去修。造成了新黄河沿线堤坝现在破烂不堪,与其说防洪,还不如摆设。这样,命令部队今天午夜之前务必全歼被围之敌。命令在解决了刑岗一线的日军残余部队之后,独立170师立即西进,开到黄河大堤上,准备防洪。”

    “命令郑斌在刑岗一线战斗结束之后,将独立170师移交马驰指挥,他专心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前山龙口一线的611师团残部。其余部队,一个团解决战斗,就抽调一个团的兵力西进。将所有能抽调的汽车全部抽调出来,准备运兵,运沙石。命令后勤部立即收购草袋子,准备抗洪。”

    说到这里刘家辉走到窗子前,看着窗外的大雨,刚刚有些轻松的脸色又阴沉下来道:“告诉各军师的政工人员,立即出下乡,一定想办法多动员一些民工。重点在新黄河两岸的尉氏、陵、扶沟一带。那里没有经过大战,民工应该比较好找。”

    “另外命令各部队想办法腾出一批粮食,准备一些木筏之类的简易船只,准备救援灾民。告诉新黄河沿线我方控制区内各地留守人员密切注视黄河水情,一旦有什么异常迅速上报集总。”

    “希望这次是虚惊一场,但愿老天爷不要让已经饱受苦难的河南百姓,在陷入一次灾难。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这些了。希望老天爷多给我们一些时间准备。”

    下完这几道命令之后,刘家辉转过身来对着高海宽道:“命令部队在今天午夜之前,一定要力争彻底解决战斗。”

    高海宽道:“如果有部队没有完成作战任务,没有能在今天午夜之前解决战斗,是不是可以将时间稍微放开一些。到那个时候,如果还没有解决战斗,估计日军也就剩不下什么了,不全歼太可惜了。”

    “不行,将时间就定在午夜,如果无法全部解决战斗,就放弃。将部队撤回通许,准备参加抗洪。剩下的鬼子即便逃跑了,相信也起不了什么大风浪了。况且我相信我们的部队能在规定时间彻底的解决掉所有日军。”刘家辉最后几句话说的是斩钉截铁。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 初次见面的小舅子 图



正文 第二百三十章 迷茫

    刘家辉是带着一肚子的气撤回常德的。~~~123文学网~~~28集团军主力撤退常德后,他带领集总的人员,并没有直接返回常德,而是先去衡阳28集团军阵亡将士墓,将在豫东作战中阵亡将士的骨灰安葬。在会战第一阶段的阵亡将士骨灰已经先行安放完毕,这次是在豫东作战中阵亡将士的骨灰。

    自从衡山28集团军阵亡将士公墓建成之后,除了缅甸会战归来,因为军委会的电令,在昆明驻扎了一个月而没有赶上之外,基本上每一次作战归来,刘家辉都会亲自为阵亡弟兄们送行。

    耳边听着警卫连祭奠的枪声,刘家辉望着面积不断扩大的的阵亡将士的陵园,从豫东撤回来之后,一直压抑着的心情更加低落。28集团军这次会战,当为功,战果为历次会战之最。但刘家辉却全无大胜之后的喜悦。黄河决口一事以及后续连续生的几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让他的心情变的相当的低落。

    他认为民国三十七年,花园口的那场大水,远在武汉的他无能为力,但是这次黄河涨水,他和他的部队就在黄河边上,刘家辉本来已经下定决心,绝对不让花园口事件重演。但是没有想到一纸调令,不管他多不情愿,也只能带兵撤离。

    在他内心中总有一丝感觉,认为如果不将自己部队撤下来,新黄河也不会决口。毕竟他在抗洪上有经验,尽管现在地情况与他在后世的时候没有办法相比,但是他毕竟参加过,也称的上是经验丰富的老鸟了。虽然那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作为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拥有大量电台、步话机的28集团军通信联络相当地方便。一旦那里出现决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增援。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决口堵上。绝对不会出现如此惨剧。

    特别是他从灾民口中得知在他前脚走,他留在的新黄河沿线的那些想尽办法筹措的抗洪物资,什么草袋子,木料以及部分石料。特别是那用来在必要时间堵决口的三十多辆旧汽车,被当地官员盗卖一空之后,更是让他心中充满了愤怒。要是他还在,这种事情压根就不可能出现。

    实际上,刘家辉这么想有些过于一相情愿了。他也不想想以黄河水利委员会现任主任的为人,但凡有可能,会让黄河决口吗?再说他当年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士兵,后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小排长,所有的决策都论不到他,也不会有人找他研究。干只不过抗抗沙包,搬搬器材之类的活。最多也就是查查有没有管涌,堵堵决口之类地。经验有一些,但是统帅全局的经验,就谈不上了。

    面对着如今比后世恶劣百倍的环境,就他那点经验也能算的上经验吗?在防洪上,现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那位水利专家不比他强的多。如果说有影响,也是因为这么多精壮的劳力一下子都被抽调走了,人手上缺乏而已。毕竟几万人的精壮劳力一下子就被抽调走,对已经接近完成部署的防汛工作带来地影响不可能小到那去。

    在黄河决口之后,28集团军其他人都是一种庆幸的心态。庆幸在黄河决口之前,全军已经远离黄河沿线,在作战中伤亡惨重的部队没有再一次受到洪水的波及。只有刘家辉心中一直后悔自己没有向军委会坚持。

    刘家辉带着集总是28集团军最后一批渡过黄河地。过河之后又因为到洛阳。已经迁移到洛阳地一战区长官部。与陈部长会面要补充兵员。耽搁了几天。等刘家辉带领集总开始向驻地撤退地时候。黄河已经决口数天。此时公路、铁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大批难民。

    看着这些衣衫褴褛。背井离乡一路西行。不知道自己目地地是何方地百姓。刘家辉现在唯一能做地就是命令部队尽量节省一部分粮食。腾出来救济灾民。

    但是28集团军主力已经开始先行西撤。随同他一起走地不过一个集总外加上警卫团、特务团和手枪团这三个团。加起来不过六千多人。就是全部地粮食都腾出来又能筹集多少粮食?

    一路上。尽管刘家辉带头将每天地三顿改为两顿。而且其中一顿由干饭改为稀饭。但是也凑不出多少粮食来。刘家辉也不敢抽调太多粮食。毕竟部队还要进行长途行军。体力跟不上不行。

    关键是每次一开饭。驻地总是被难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在枪口地威胁下。虽然不敢明抢。但是那些双饥肠碌碌地眼光让很多官兵端着饭碗也吃不下去。尤其是那些孩子。可怜巴巴地目光。虽然是保证两顿饭。但是官兵能吃下肚子里地能有一半就算不错了。

    让刘家辉更加措手不及地。他这一路散粮。弄地跟他总部一起行动地难民越来越多。最后他每天一行军。周围足足了跟了上万灾民。一路上小孩哭。大人叫。相当地热闹。这些难民地跟随。让本就因为连雨天让破旧地路况更家破旧地公路变地异常拥挤。大大地降低了行军速度。

    而到了每天开饭的点,周围更是人山人海。周围的难民都盼望这些大兵能在自己吃饱之后,给他们一点吃的。弄的部队每天连减少后的定量的一半都吃不上,体力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刘家辉无奈之下,只能在每次开饭的时候,在外围布置上警戒线。至少保证要进行长途行军所必须的体力。而且下了死命令,所有伤员,无论轻重一律必须两顿都是干的。这样才让部队勉强吃个半饱。他也没有办法,部队还要行军,身上还有武器弹药等负重。要是总是连半饱吃不上,还怎么行军。

    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自从控制了缅甸全境和泰国盛产粮食地西南部之后,国内的粮食紧张局势已经大为缓解。尽管层层扒皮,上下其手,下拨的粮食也粗糙了些。但是救灾粮总算在灾民大批量出现死现象之前运抵了河南。这才让刘家辉的窘境稍微缓解一下。否则弄不好他得将这些灾民一起带回常德。

    尽管回到这个时代已经数年,对各种原因,特别是战乱造成的灾民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看着这些面黄肌瘦,一看就是严重营养不良,得到一碗稀的能见到人影地稀饭,便感恩戴德的灾民,刘家辉还是感觉到一阵阵的酸楚。

    这些中国最朴实的人,支撑了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繁衍生息下去的这些最底层的草根们,却是最苦难的。他们的要求并不多,只是日常的温饱,过年地时候,能吃上一顿饺子,墙上能有一张年年有鱼的年画,大人孩子能扯上一身新衣服而已。

    但是就是这么一点最基本的要求都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是陷入战火中的国家,其他国家

    个国家象中国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