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唐-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仅是元旦大朝,凡是要表达激动兴奋情绪的时候,大臣都要对着皇帝开跳,而且一般是边跳舞一边高喊万岁。
李昂为了表达自己见到皇帝的“兴奋心情”,突然来上这么一段舞蹈,跳得那叫一个热情奔放、喜庆洋洋,满朝大臣楞楞地看着他,听他一边跳一边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连李隆基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他会来一通“再拜稽首”的大礼,好吧,石堡大捷,是应该喜庆一下,再说了,大臣如此隆重的行礼,总不好中途叫停。
好不容易等李昂跳完舞蹈,再稽首之后,李隆基才开口道:“李昂,你屡建奇功,然居功自傲,悍然杀害自己的上官,你说,朕是应该封赏你还是应该治你的罪?”
这些天来,只有少数几人就李昂杀董延光一事上表弹劾他,他的事基本上已经被群臣弹劾王忠嗣的事所掩盖了。
“陛下,微臣冤枉啊!”
李昂怀疑李隆基是要把自己开刀,转移朝臣的注意力,他暗暗心惊,连忙叫冤道:“陛下,微臣刚到陇右,董延光便想强取微臣的坐骑,微臣拒绝他的无理要求之后,董延光便怀恨在心,处处为难微臣;
臣到鄯州的第二日,人生地不熟,董延光便要臣带着三十民夫去赤岭修烽火台、侦察敌情,陛下可知道,那赤岭上的烽火台向来被吐蕃人视为眼中钉,内中刺,微臣一介文弱书生带着三十个民夫去,绝无幸理,董延光这是在借刀杀人啊!
最后还是臣私下说动了安人军使冯守节,冯军使才派了五十兵马给臣做护卫。但三十民夫要在董延光规定的十日内修缮已完全被夷为平地的六座烽火台,根本是不可能完全的任务;
微臣当时寻思着,修缮烽火台的任务左右是不可能完成了,倒不如全力去完成另一贡任务,于是就带着五十骑兵深入吐蕃,侦察敌情,其间侥幸破了伏俟城,摛住了吐蕃大论,迫使达扎路恭退兵;
臣等九死一生,五十人壮烈牺牲了近一半,好不容易回到了鄯州,结果反而遭到董延光更强烈的忌恨。
随后,微臣受命外出巡察陇右屯田时,在拔延山遭到合川守捉数十边军伏击,又险些丧命。虽然微臣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边军是受命于董延光,但在陇右,与臣有怨且能指挥这些边军的只有董延光一个人。
在拔延山的伏击中,臣再次侥幸逃过一劫,前往合川守捉追查凶手时,又遇上吐蕃大军两面夹击,臣毅然放下个人恩怨,与合川守捉一百余将士死守待援,血战数万吐蕃大军,其间臣身中流矢,但情况危险,臣连伤口都顾不上包扎,一边流淌着鲜血,一边与敌人厮杀……。。”
说到动情处,李昂眼眶发红,情绪激动,当着满殿君臣的面,他含着泪说道:“数以万计的敌人,凶悍无比,不计伤亡的冲上来,想救出他们的王子;
其时也,黑云压城城欲摧,流矢漫天,杀气凭陵,弓箭用尽,白刃相交,以相屠剪,臣身边不断有同袍倒下,壮烈牺牲;
臣只是一个文官啊!身上不断流淌着鲜血,但是为了大唐荣耀,为了捍卫陛下的尊严,臣义无反顾,带着余下的几十名壮士誓死坚守,杀得敌人的尸体都堆到了城头上,敌人就顺着尸体爬上来,臣等不知挥了多少次刀,杀了多少敌人,精疲力竭,全靠一股信念在支撑着。
经过血与火的鏖战,终于,敌人被打败了,微臣的身边,能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伤痕累累,我以为我们胜利了,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啊!我以为应该得到上司的嘉奖的,但是没有。
等待微臣的不是嘉奖,而是加陪的忌恨,是来自背后的刀箭。一回到鄯州,董延光就带着亲兵破门而入要杀微臣,幸好王忠嗣大使及陇右一干官员及时赶到,阻止了董延光;
石堡大捷之后,董延光更是丧心病狂,直接在街上,当着满街百姓的面,从背后向微臣放箭,臣滚落马下躲过他的暗箭之后,他又提着刀杀上来,对臣肆意的劈砍,刀刀直取臣的要害;
臣不得不拔刀反抗,在这种情况下,臣失手杀了董延光。陛下啊!臣并无害人之心啊,是董延光要杀臣在先,臣所言句句属实,陛下可询问前往陇右传旨的鱼朝恩。”
李昂这一番自辩,可谓是声情并茂,特别是说到血战合川守捉时,听得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真难以想象,李昂带着一百多人,是怎么挡住数万吐蕃大军两面夹击的。
刑部尚书公孙谨出班,毫无避忌的替李昂说情:“陛下,李昂战功着著,然而功劳屡屡被董延光压下不报,这未免让守边将士寒心。这还是其次,董延光几次三番企图行凶杀人,暗杀不成,就明火执仗,当街砍人,这样的官员,何曾把我大唐的律法,把陛下的天威放在眼里?董延光的所作所为,实比强梁还甚;
退一步而言,就算李昂为了发泄被打压的怨气,在言语上有所不敬,罪也不至死,要治李昂之罪,也应由朝廷,由陛下查清是非曲直再行处置,岂能任由董延光想杀就杀?
董延光几次三番想要杀李昂,李昂在自卫中失手杀死他,董延光实在是罪有应得。若是朝廷因此治李昂之罪,岂不等于是认同了董延光目无法纪的行为?”
***********
PS:月中了,求月票!求订阅!
。
第0362章祸水东引
公孙谨为李昂辩护之后,朝中大臣不禁窃窃私语起来,宣政殿里响起嗡嗡的声音。就李昂杀董延光一事,确实有很多值得争议的地方。
如果不是李林甫发动了对王忠嗣的攻击,李昂杀董延光的事,一定会成为这次朝会讨论的焦点,但现在,多数大臣对这件事没那么热衷了。
毕竟一个李昂的去留,怎么能和四镇节度王忠嗣以及东宫太子的命运相比呢?
后者可能引起的风波,必将在朝野掀起一场惊涛骇浪,多少人会被牵连,多少人能从中得利,难以估量。
再者,李昂在朝中也没什么政敌,之前弹劾他的几个人,都是小角色,都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死仇。弹劾王忠嗣的风波一起,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心思去理会李昂的事了。
更重要的是,公孙谨是李林甫的心腹之一,他已经站起来为李昂辩护,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几个小角色怎么敢顶风而上,继续弹劾李昂?
殿中侍御史杨钊这时抢出班来,也为李昂辩护道:“陛下,董延光数度动刀在先,李昂出于自卫,失手伤人,情有可原。况且,李昂连番告捷,如今又奇袭石堡,令吐蕃闻风丧胆,天下百姓无不说这是冠军侯再世;
李昂有大功于朝,如果以董延光之事加罪李昂,只会让吐蕃人心大快,而夺我军之志,丧我万民之气。再者说了,李昂自卫伤人,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陛下若要治李昂之罪,何不让其戴罪立功,以免亲者痛,仇者快!”
李隆基不置可否,望向太子李亨,问道:“太子是储君,你觉得李昂该当如何处置?”
李亨显然没想到皇帝会问他。他一向谨小慎微,尽量避免在朝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很清楚,说得越多。就越容易被人钻到漏洞。
但皇帝开口询问了,他又不能不回答,只得执笏出班拜道:“父皇,儿臣近来染了些风寒,在东宫养病读书。对陇右之事,不甚清楚,请父皇恕罪,儿臣实在不便就此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对错,还请父皇询问两个相公,以便能作出公正处置。”
李亨在朝堂上推托了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是常有的事。李隆基已经见怪不怪,他以前对这个谨小慎微的儿子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不会影响到他这个皇帝的权威。
但今天。李隆基对他这种缩头乌龟的样子莫名有些反感,他眼神中的厌恶一闪而逝,转头问李林甫和****烈道:“二位宰相,对此有何见解?”
****烈根本就是个摆设,一向以李林甫马首是瞻,皇帝一问,他立即下意识地瞟了李林甫一眼,等待他先表态。
李林甫站起来,执笏一拜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李昂虽年轻气盛,做事不免有些冲动,然功大于过,这却是不争之事实。若非李昂奇袭石堡,我陇右大军空耗万条性命,乃以失败告终,甚至几万大军可能全军覆没,功过相抵,李昂理应得到宽免。”
李林甫一表态。****烈立即跟着说道:“臣附议!”
有些大臣见****烈这副样子,暗暗偷笑,这分明就是一个应声筒。
****烈接替李适之出任门下省长官,也就常说的左相,掌封驳大权,还兼兵部尚书一职。按制,无论是皇帝的旨意,还是政事堂的政令,都需要门下省复核,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能发往尚书省执行,左相之权不可谓不重。
但****烈生性软弱,加上在朝堂上没有什么势力,自他出任左相以来,李林甫索性在家里处理公务,扔****烈一个人在政事堂,各部官员要办理公务都往平康坊的右相府跑,李林甫决定的事,不过是拿来给****烈签个名,应个景。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左、右相,加一个刑部尚书,一个殿中侍御史都认为李昂功大于过,不应治罪了。
尤其是李林甫的表态,让多数大臣不敢再执反对意见。
李隆基本以为就李昂功过一事,朝会上会有一番争论,却没料到,询问到的几个人都为李昂说话,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坚持治李昂之罪。
他只得回头望着李昂说道:“李昂,你自到陇右,屡建奇功,朕本想赐你一件紫袍,但你冒失轻狂,杀死自己的上司,虽是出于自卫,但仍难免罪。今功过相抵,朕便封你为通议大夫,陇右都督府长史,对此,你可心服?”
瞧这话问的,开什么玩笑,谁敢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对皇帝说不服啊?
李昂连忙拜道:“臣,李昂,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实话,李昂一时还真弄不清那个通议大夫是几品官,只知道这是一个散官衔,主要是用来给官员发俸禄的。
至于后面那个陇右都督府长史,这倒是一个实职,从四品上阶。各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一职,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别驾;
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为了和州长史有所区分,大都督府长史通常被称作将兵长史,可领军作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比如,有时军镇节度使是由亲王或朝中宰相遥领,不实际到任时,军镇日常事务就有可能以长史来主持。
具体来说,李昂这个得到的这个陇右都督府长史的职位,就类似于一个军区的参谋长。
按大唐官服制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这次李昂虽然没有捞到紫袍,但董延光事件能如此顺利过关,还捞到了一件朱袍,这也是不错的了。
细算下来,他入仕还不到一年,就跨入了中高级官员的行列,许多官员熬了一辈子,也未能升到四品官,相比之下,李昂的升官的速度已经算是火箭一般的速度了。
好吧,知足常乐,一下子升太高,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就象树木,长得太快的木质往往比较疏松,容易被风吹断。
象龙眼之类的树木,生长比较缓慢,但木质坚韧,难以折断,树冠不是很高,但很大,树叶浓密,笼住一大片地方。而且树龄非常长,能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相比之下,那些生长得太快的树木绝对不可能活这么长。
所以李昂对自己这个新的职位,还是很满意的。军区参谋长,挺拉风的了!
最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摆脱太子属官的憋闷感,说实话,他打心眼里不喜欢李亨。
李亨这家伙太阴柔了,缺少男子汉大丈夫的那种朗朗大气的感觉,为了权位,连老婆也休了,也不想想当初韦家是怎么支撑着他的,韦家为了你,出了事,你就算不为韦家说话,至少也别做得这么绝啊。
身为男人,一点担当也没有,甚至可以说是忘恩负义。李昂和这种人混不到一块儿,做他的属官,哪怕只是挂个名,李昂心里也很不爽!
李昂的事一了,弹劾王忠嗣的浪潮立即便卷土重来,御史雷英再次充当了李林甫的急先锋,他抢先出班奏道:“陛下,王忠嗣统帅无方,治下不严,赏罚不明,任人为亲。阳奉阴违,公报私仇。藐视君上,目无法纪。违抗圣意,拒不出兵。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若继续让其掌握四镇重兵,则长安危矣,天下危矣!陛下啊!若不立即将王忠嗣拿下治罪,则祸起萧墙为时不远矣!”
雷英大声疾呼,慷慨陈辞,显得大义凛然,一派忧国忧民的样子,所罗列出罪状,足以让王忠嗣灭族了。
宣政大殿内,再次响了起了百官的窃窃私语之声,嗡嗡的响成一片。李隆基示意雷英先退下之后,对王忠嗣说道:“王忠嗣,御史们弹劾你的罪状,你都听到了吗,你作何解释?”
王忠嗣乃显得比较淡定,他出班奏道:“陛下,雷御史弹劾臣的罪名,除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