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盛唐-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倒有一个人必须赏,天后吩咐道:“刘公进言有功,赐钱百千,绢百匹!”
啧啧啧,一句话真是价值重大,不过群臣对刘仁轨只有感谢,否则今天国庆变成国丧,皇帝是乐死的,那贞观殿里的谁都会给历史留名,只不过这种名声不太好。
刘仁轨出班固辞,但天后温言道:“一言兴邦一言救国,刘公就不必辞了!”
天皇也很好心情啊:“是嫌少么,那就再加一倍!”
刘仁轨这才受了。
大伙儿则以奇异的目光看着他,这老头儿真牛,没消息前先说了我军必胜,有消息后又说皇帝要看着公主出嫁,太平公主要嫁给谁?这老头儿很清楚啊!
天下人都知道天皇天后对于皇子们严厉,怕他们学坏,而对于太平公主则骄纵无比,这位公主要出嫁,绝对是朝廷的大事!
群臣告退,留下天皇天后还在看着奏折,仿佛里面生花一般。
……
出殿时,兵部尚书郭待举真是满脸春风,步履轻快如同小伙子,起初还强自压捺,后来简直一蹦一跳的。
他这是乐的,乐开怀,乐得不得了!
冯小宝是他举荐和关照的!
在提拨冯小宝时,他这么这年轻,虽然天皇天后要大用他,可也得下面的官员呼应。
官场用人,上位者一般不会赤膊上阵,说要用谁谁谁,这吃相太难看。
必须有人举荐,上位者顺应民意,顺水推舟,如此手续齐全,不给人诟病。
郭待举充当了举荐人的角色,他是兵部尚书,说谁行谁就行,关键是确实行。
冯小宝立下天大功劳,郭待举则举荐有功,嘿,就等着天下掉银子和掉印章子吧。
正在狂想之际,给人拍拍他的肩膀,扭头一看,连忙端正表情,他自知刚才的举动很是不堪。
必须对那人保持敬意,是刘公仁轨。
“刘公,有事?”
“我来提醒你一下。”
“刘公请讲!”
“你得准备银子了!”刘仁轨语出惊人地道。
郭待举是当尚书的人,一点就透,问道:“你是说给小宝的奖励?”
“没错!”刘仁轨手拈胡子微笑道:“这小子我太了解他了,不把钱当钱的,以他的身家其实非常有钱,他自己也说他是‘土豪’,可身上总是没钱,我看他就是个土包子!他花钱豪气得很,我敢说他报上来要的赏赐能够把你的户部搬空!”(郭即将兵部调户部)
“确实不错!”郭待举听后连连感谢刘仁轨,不准备好钱,万一皇帝要赐时却拿不出来,那就丢脸了。
想到花费巨万,还有军费,郭待举头痛起来。
刘仁轨再来火上加油:“公主快要出嫁了,你也得准备准备!”
封建社会********,户部为公主出嫁而出钱理所当然!
“啊啊啊啊啊,能不能不让我继续做兵部尚书不做户部尚书啊!”郭待举低吼道,早知道这个户部尚书这么不好做,当初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就不应该应允了!
刘仁轨则笑呵呵地叫来了一位有点身份的寺人,低声嘱咐他几句,寺人连连点头。
“你找他(她)有事?”郭待举好奇地道。
“是啊,请假!”
“请假?”
“不错,请假!”刘仁轨欣然地道:“如此大胜,岂可不为我军浮一大白,喝上三天三夜!”
“怎么样,一起来吗?”刘仁轨发出邀请道。
“不了!”郭待举谢绝,他与刘仁轨不同,刘仁轨说句话都有银子赏,庙堂地位稳固,他还得努力上进。
……
当唐军取得大胜的消息在洛阳城爆炸似的传开后,整个洛阳都沸腾了!
先前萧条的茶楼酒馆爆满,坐满了举杯庆贺的人们。
他们大吃大喝,笑逐颜开,热烈庆贺我大唐军队胜利!
店家们喜得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忙得脚不沾地(跑得飞快),希望这样的胜利来多几次。
道观寺庙香火强上三成,人们纷纷前来烧香还愿,感谢道爷和佛爷的保佑,确实有效!
“修善坊”里的老君观更是不得了,它换上了一副大唐天子亲笔题写的“老君观”的门匾,官府得派人日夜站岗,以免不长眼的人亵渎了老君观。
老君观即时扩建,开了三个门,左右两门给普通善信通行,中门则不再轻开,只有贵人才可以在天子御笔的门匾下通行。
其香火之盛,弄得玄清都有离去之心,认为红尘过红,不利修行。
都是冯小宝惹的!
第三六七节 战后议事
冯小宝倒好,天底下无数人在念叨着他的名字,他稳坐帅帐内,连喷嚏也不打一个。
果然是统兵大将,镇得住场面。
各路将军给他召来,所有的人都是满脸带笑意,谁不高兴啊,打败了吐蕃人,无上光荣,等着朝廷褒奖,将来历史上大书特写,嘿,想想真是睡不着觉
冯小宝轻咳一声,大家即安静下来。
在座的将军年龄个个比他大,却听他的话,无他,他带领大家打了大胜仗!
他的军功最大,军功压倒一切,从此他在军中地位彻底建立。
如果说李绩、程咬金、苏定方、侯君集等开国将领为大唐第一代将领,那么薛仁贵、刘仁轨可算为大唐的第二代将领,可惜第二代将领不成气侯,数量少且不算,薛仁贵自上一次大非川败北后再难担纲,而刘仁轨已垂垂老矣,他们这代人,因为给第一代将领掩盖住了光芒,始终不成气候。
李谨行算是二代半将领。
现在,唐军第三代将领以冯小宝为首,杨成献、程伯喜为辅,茁壮成长,脱颖而出!
“各位,这三天过得可好?”冯小宝微笑地问道。
“好,太好了!”将军们兴奋地答道。
冯小宝给大伙儿放了三天的假,每天吃好喝好的,要不就是睡大觉,可惜就是没有歌舞观赏,出道“俺们只须拿小板凳坐着当吃瓜群众看戏即可!”
“吃瓜群众?!”
李谨行与刘审礼齐齐赞成道:“大总管果然高明!”
因此唐军并不进攻,等着吐蕃人自相残杀的消息到来。
对外只宣扬说唐军虽然取胜,但伤亡惨重,无力攻打吐蕃,吐蕃人遂安。
再有一事就是议功,冯小宝取出了功劳簿给李谨行与刘审礼看。
别的军人吃到要吐,睡觉睡到自然醒,而参谋部却不闲着,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把军中诸人的功劳一一列明,书写成册,装箱放好。
冯小宝给他们两人看的是高级军官的战功。
第一位当然是他冯小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诸多举措,确保胜利!
单是“三御宝”夺军权,这一手是别人想不到,不敢想和做不到的!
而冯小宝做到了,事实证明,他得到军权,才有胜利。
谁都不会对他的战功有异议。
而第二位则是李谨行,冯小宝将他列为第二位,他杀敌、指挥之功是其次,关键是他识大体、顾大局、配合冯小宝行动,功不可没!
要说到杀敌战功,首推杨成献,他指挥左翼骑兵作战,已经成熟,杀敌无数。
对比之下,李谨行多领步军作战,杀的是菜菜的吐蕃步兵,功劳比不上对付吐蕃骑兵的杨成献。
再有唐甜,对吐蕃致命一击是她打出的,这份功劳绝对顶级!
但冯小宝将李谨行列为功劳第二,他诚恳地说出一番话来,使得李谨行自己觉得冯小宝是对的,刘审礼也劝他从了!
未知冯小宝说出什么道理来呢?
第三六八节 论功
“第一次大非川之战,有种种原因,但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将帅不和!”
当是时,薛仁贵进兵乌海,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
不想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
八月,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
此乃第一次大非川之战之时的将帅情况,其实与第二次也颇有相似之处。
冯小宝的情况比起薛仁贵更是不堪,他太年轻了!
老薛是一步一个脚印升上来,照样给郭待封看不起,冯小宝,虽说打过一些胜仗,但他的资历和战功比起李谨行差了不少。
李谨行出身土豪,为靺鞨酋长突地稽之子,突地稽是大唐的左卫大将军、燕州刺史、耆国公。
冯小宝?
他小贩出身,与出身豪门的李谨行是一个天一个地。
他才二十五岁,就算天天打仗也能立多少功?
而李谨行已经在战场上浸淫许久,仅在高句丽就泡了许多年,功劳极多。
因此冯小宝与李谨行身份距离之大,还超过了薛仁贵与郭待封之间的距离。
冯小宝执掌军权时,也不是没有人去游说李谨行,劝他去反对骊小宝的军略,认为一介毛头小子,有什么资格去指挥老军头们?
但给李谨行拒绝了,服从了冯小宝的命令,没抢着去指挥骑兵,只指挥步兵攻打肉脚吐蕃步兵,结果给杨成献指挥骑兵,取的战果更大。
有人说风凉话就说冯小宝在照顾自家的兄弟,然而李谨行没有计较!
他不挑头闹事,还维护冯小宝的权威,坚决执行主帅命令,他不挑头,令到有心人等,徒呼奈何。
冯小宝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所以他认了李谨行为首功。
……
第三功劳给了刘审礼,认为他果敢坚毅,不惧强敌,牵制了吐蕃人的大量有生力量,给主力歼敌创造了机会。
一定程度是花花轿子人抬人,高位者相对容易获得利益。
第三功劳给了杨成献,他指挥骑兵,力拒吐蕃精骑,是为铁壁,功不可没。
说起来第四功劳的唐甜,致命一击由她打出,功劳与杨成献不相上下,不过她是女将,又来自不出仕的唐家,因此让给杨成献占先。
至于其他人等,则依杀人头数、指挥的重要性和战场表现等论功。
三位大佬一一审阅,基本通过,这时就唤来冯小宝的幕僚长崔千寻进来正式上一份详细的奏折。
这回可是正宗的骈四俪六文章,主要报告交战的总过程,另有附片,交由其他幕僚完成,分为两部分,一是功劳簿,将需要朝廷赏功的将士们的劳功一一报上,二是完完整整的战地日志!
敌我双方的态势,敌我双方的作战过程,战略决心的下达,将士们的表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冯小宝的参谋制度好处就在于这里,中国历史上打仗打个不停,但很难见到比较象样的记载,多是春秋笔法,经常是一笔带过,弄得后人不知所云。
参谋制度还没有成为唐军的“标配”,唐军将领多有幕僚,但他们不是参谋。
而冯小宝这一系统的将领们普遍建立参谋制度,打过仗就有较好的总结,胜在哪里,失误在哪里,一一总结列明,对于军队的好处巨大。
崔千寻完成了初稿,交给三位大佬传看,刘审礼看毕后道:“我们还忘记了一个人!”
“谁?”冯小宝忙问。
“李中书令!”刘审礼应道。
他与李谨行都看着冯小宝,他咬咬嘴唇道:“李中书令确有功劳!”
他无法抹煞李敬玄的一定功劳,先前整军有功,也算得上是配合冯小宝,对于冯小宝的夺权行为没作任何反抗,现在军中风轻云淡,也不多说什么,更没做到什么。
微叹了一口气道:“写上李中书令的功劳吧!”
……
刘审礼提醒了冯小宝,他径直去到李敬玄的大帐里看望他。
李敬玄的待遇不差,最好的酒肉侍侯,除了没有自由。
“见过李相公!”冯小宝的礼节周到。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令是不折不扣的相公。
“坐!”李敬玄伸手示意道,他脸色不错,对待冯小宝似乎并无愤懑。
冯小宝就那么地坐下了。
“看小宝你容光焕发,可知是诸事顺遂!”李敬玄微微一笑道。
“不错,我清除大非川与西海一线的吐蕃人,沿线修筑堡垒,我大唐已经稳稳当当地控制了这块地方,我也不打算急攻吐蕃,先闲着我们的部队,我准备回洛阳了,不过回之前,我要封大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