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403章

执宰大明-第403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兄,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也知道我平日里懒散惯了,当当吏员还行,当官就免了。”听闻李云天想让他去讲武堂,杨云贵笑着端起酒杯与李云天碰了一下,婉拒了李云天的提议。
  杨云贵的志向并不在官场,否则当年他就会参加科举靠功名,而不至于沦为一名讼师。
  当年他之所以会追随李云天,是因为李云天能使得湖口县的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这才当了湖口县县衙刑房司吏,尽心竭力地帮着李云天做事。
  时至今日,白水镇货场已经成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一个商品贸易市场,湖口县的商业由于这个市场的存在是日新月异,百姓们更是为此受益匪浅,纷纷过上了富裕安稳的生活。
  杨云贵对此是万分敬佩,他虽然恃才傲物,但是不得不承认李云天简直就是一个商业天才,在商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令他万分钦佩。
  现如今,李云天想要以交趾为支撑点,推动宣德帝废除禁海令,并且改革大明的税收和商业等事宜。
  杨云贵知道李云天所做的事情对大明的未来影响巨大,一旦成功将使得大明的军事和经济蓬勃发展,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因此,面对李云天的邀请杨云贵决定留在都察院,继续以都察院经承的身份给李云天执掌情报网络,在他看来情报网络对李云天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对手的信息那么李云天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悠远,委屈你了。”李云天岂能不清楚杨云贵的用意,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冲着他举了一下酒杯后一饮而尽。
  如今,跟随着李云天的人纷纷升官发财,别的不说,单单李满山和李大牛,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就一跃成为了京城里小有名气的一号人物。
  以杨云贵的才华,如果他留在李云天身边做事的话现在的成就绝对在李满山和李大牛之上,可他却甘愿默默无名地顶着都察院经承一职暗中经营着李云天的情报网络,丝毫也不为名利所动,像他这样才华横溢但又甘于寂寞的人实在是罕见,也是李云天之福。
  李云天自然不会让杨云贵白白地在那里付出,他不仅让杨家的人进入了九州商会当执事,而且几名杨家子弟还是讲武堂的一期学员,在此次交趾平叛中皆立有大功,论功被封为了世袭百户。
  杨云贵见状笑了笑,一仰首也喝光了杯中的酒水,李云天现在已经贵为堂堂的侯爷,但依旧与他称兄道弟,单凭这一点他就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
  六月初一,讲武堂锦旗招展、锣鼓喧天,大校场上黑压压地立着众多身穿黑色军礼服的学员,神情兴奋地聚在那里聊着天。
  今天,讲武堂一期和二期学员正式毕业,他们将在今天得到正式的军衔,成为一名真正的讲武堂武官。
  值得一提的是,讲武堂二期学员是李云天去交趾之后招募的,一共有一千五百余人,其中七百多人是通过新式武举从两京十三省招收而来的,两百多人是大明皇族和勋贵子弟,另外六百人是李云天从骁武军中提拔的,与通过武举考试的人一同进入讲武堂学习。
  时至今日,讲武堂二期学员已经顺利完成了课程,他们将于一期学员一起被授予军衔和军刀。
  与第一次讲武堂学员招收不同,由于当时李云天在交趾接连取得了安梁县城、落叶坡和谅江府三场大胜,故而讲武堂第二次武举考试在两京十三省内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去报考,充分保证了生员的质量。
  而且,大明的皇族和勋贵也因为那三场大胜改变了对李云天和讲武堂的看法,很多人将嫡子送进了讲武堂。
  尤其是朝中的那些勋贵,更是叮嘱进入讲武堂的子弟要守规矩,千万不要在讲武堂惹事,以免被赶出来。
  作为大明的高级武官,勋贵们自然是清楚李云天交趾平叛的险恶,可谁也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用那些残兵叛将酣畅淋漓地打了三场胜仗,逼得交趾叛军不得不退回交州府采取守势。
  很显然,李云天的军事才华超出了朝中勋贵们的想象,即便是英国公张辅在公开场合也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李云天军事才能的欣赏和肯定。
  自从李云天在交趾取得了三场大胜后,在勋贵们看来他已经在交趾站稳了脚跟,这意味着李云天度过了在交趾最困难的时期,因此纷纷看好李云天能取得交趾平叛的最终胜利。
  而一旦骁武军成功平叛,李云天肯定会得以加官进爵,讲武堂的规格也会水涨船高,在李云天的推动下十有八九会成为大明武官的最高学府。
  故而那些勋贵让家中子弟进入讲武堂既是给李云天这个面子,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炫耀,毕竟谁也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被边缘化。
  其实,面对这种情形最开心的并不是李云天,而是宣德帝。
  宣德帝虽然信任李云天,但更希望看见骁勇善战的骁武军中有皇族和勋贵子弟执掌兵权,这样一来他也就能更放心,防止骁武军因为李云天而尾大不掉。


第543章 授衔

  “皇上驾到!”
  就在讲武堂大校场上那些学员兴致勃勃地谈笑着的时候,一个有些尖锐的桑声从大门处传来,只见李云天和福王、张辅、周征等人簇拥着宣德帝走来。
  见此情形,原本还声音嘈杂的大校场顷刻间鸦雀无声,学员们纷纷自动整理着队列,很快就排出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
  由于这是讲武堂的第一次毕业典礼,李云天当然希望办得隆重热闹,因为他不仅请来了京城的勋贵,而且还搬来了宣德帝。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当宣德帝在大校场前方搭起的一个高台上的龙椅落座后,校场上的学员们不约而同地跪在了地上,口中高喝着行了跪地礼,这是讲武堂的最高礼仪,唯有对皇帝才行此礼。
  “平身。”听着耳旁响起的排山倒海的声音,宣德帝满意地扫视了一眼英姿勃发的台下学员,微笑着虚空一抬手,对学员们的精神面貌非常满意。
  “谢皇上!”学员们齐声回道,纷纷从地上起身,神色恭敬地抬头望着宣德帝,眉目间闪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镇武侯跟本官说过,讲武堂走出来的武官都会成为大明军中的栋梁之才,朕当时觉得镇武侯有些夸大其词,不过交趾一战证明了镇武侯所言非虚,讲武堂的举子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交趾叛乱的平定下了赫赫战功。”
  面对着台下两千多名凝神望着他的讲武堂学员,宣德帝本想坐在龙椅上训示,不过随后他就改变了主意,起身走到了台前,微笑着向那些学员说道,“朕得知此事后心中甚慰,希望诸位不要辜负了镇武侯对你们期望,给朕开疆守土,永固我大明江山!”
  “皇上安心,臣等必将牢记皇上教诲,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宣德帝话音落后,李云天快步走到了宣德帝身旁,冲着他一拱手,中气十足地躬身说道。
  “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台下的学员们闻言,齐刷刷地向宣德帝一躬身,声音洪亮地高声喊道。
  “好,朕拭目以待,等着你们为大明再立新功。”宣德帝不由得笑了起来,沉声向大校场上的学员们说道,言语中显得颇为意气风发,他也想象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那样开疆拓土,成为大明一代明君。
  张辅和周征等勋贵闻言不由得对视了一眼,眼神中显得颇为惊讶,他们已经敏锐地从宣德帝的言语中听出了一丝杀戮之气,看样子年轻的宣德帝并不想仅仅守着祖上打下来的江山。
  宣德帝训示完后,九名在平定交趾的战事中立下大功的讲武堂一期学员排成一列纵队依次登上了高台,宣德帝亲自将他们的军衔和军刀给了他们,这对他们而言可是莫大的荣幸。
  这九名讲武堂一期学员都被授予了中校军衔,是所有学员中军衔最高的,其中两人是大明皇族子弟,两人是勋贵子弟,剩下的五人是通过武举复试的举子。
  这九个人看似是依照军功选出来的,其实却另有玄机,因为两京十三省武举举子人数不仅要多于皇族勋贵子弟,而且作战时的勇猛也不逊于那些勋贵子弟,可李云天却让双方的人数平分秋色,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很显然,李云天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这里面不仅仅有军功的因素在内,还要考虑到政治层面的因素,只有皇族勋贵的子弟在骁武军中执掌足够的兵权,那么宣德帝才会安心让他率领骁武军。
  给九名一期学员授完衔后,宣德帝就在福王、张辅和周征等人的簇拥下饶有兴致地参观起了讲武堂的校舍和各种训练设施,将剩下的授衔交给了李云天,毕竟他是大明的天子,能给那九名学员授衔已经是无上的恩典,而其他学员无法享受这种待遇。
  讲武堂和骁武军的校舍、训练设施以及伙房都与卫所军队不同,尤其伙食待遇更是卫所军队望尘莫及,这也使得讲武堂的学员和骁武军的士兵一个个身强体壮,身体素质冠绝大明军队。
  趁着宣德帝在讲武堂参观的时机,李云天率领着众位教官给一期和二期的学员授衔,并将刀柄上刻有编号的银柄银鞘的秀春刀发给他们。
  按照规定,授衔仪式结束后这些学员们将各奔东西,前往骁武军在各地的军队中任职,故而李云天晚上召集讲武堂的教官和学院喝了一顿散伙酒。
  由于众人在一起好几年时间,相互间已经建立了真挚的情感,有些还是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现在猛然间就要分别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故而不少人伤感之下喝得酩酊大醉,现场哭声一片,使得李云天的眼眶不由得有些发红。
  俗话说的好,天下间没有不散的宴席,李云天知道众人心中难受,不过哭出来就好了,想当年他也是这么从学校里面过来的。
  六月中旬,讲武堂第三批学员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讲武堂的第三次武举考试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举行,算上皇族勋贵子弟,一共招收了一千五百名学员,与第二次的招收规模相同。
  不过,参加第三次武举考试的地方考生人数却是第二次武举考试的五倍,这意味着录取的比例降为了第二次武举考试的五分之一,竞争更加激烈。
  原因无他,第三次武举考试举行时李云天已经平定了交趾的叛乱,而且总掌交趾和广西的军政大权,再加上交趾不少地方官都是武举出身,故而吸引了众多文举无望的学子转而考武举,以期能从武举中谋个功名,再不济也能成为李云天的门生。
  由于参考武举的人数忽然大增,因此已经引发了内阁和六部的关注,六部中的吏部管文举而军阁管武官。
  双方本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可是由于大明的屯兵制和军职世袭制,这就使得大明的武举成为了鸡肋,因为武举出身的武官很难获得晋升,原因很简单,军中的武职都是世袭的,哪里还有位子给他们坐?
  不过,李云天的新式武举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如果单单一个讲武堂的话新式武举并没有什么作为,可是谁能想到李云天麾下的骁武军会异军突起,通过交趾的战事迅速发展壮大,这就提供了许多军中的武职。
  按照大明军职世袭制,骁武军的武职应该由那些立了功的将士世袭,可骁武军的情况却比较特殊,当年李云天离开京城前往交趾平叛时向军阁提出,为了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他希望能骁武军能实行军功晋升制。
  对于军工晋升制,李云天说的比较含糊,只是说提升那些在交趾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的官职,并没有说让他们世袭官职。
  不过,由于大明现行的就是军职世袭制,故而军阁的那些阁员们并没有意识到李云天耍得这个小花招,还以为李云天是想要激发将士们卖命杀敌,故而轻易地就通过了内阁阁员的审核,然后提交了宣德帝,由宣德帝御准。
  说句实话,当时除了周征外,大明的勋贵无人觉得李云天率领着区区三千人就能击败人多势众、士气正旺的交趾叛军,认为他必定铩羽而归。
  可事实出乎了众人的意料,李云天不仅平定了交趾的叛乱,而且还壮大了骁武军,光明正大地晋升那些立了功的将士的武职,至于世袭武职一事则矢口未提。
  由于宣德帝已经御准了由军阁提交的在骁武军中实行军功晋升制的奏章,再加上那些勋贵的子弟都在骁武军中,很多也都在交趾战事上立了大功,故而那些勋贵也就没人再提这件事情,免得去触风头正盛的李云天霉头,因此使得骁武军的军功晋升制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
  况且,讲武堂是宣德帝下诏建立的,宣德帝自然希望讲武堂能风风光光地办下去,而如果不能解决讲武堂学员的出路,那么讲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