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1章

执宰大明-第11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由于巡检司不能参与地方上的钱粮、司法等其他事务,虽然缉捕盗贼、捉拿犯人,却不能插手词讼,如此一来也就没什么油水,远不如衙门里三班衙役那样,可以上下其手,捞些外财。
  这也是白水镇巡检司如此落魄的原因,除了县衙的拨款外他们很难有额外的收入。
  故而,对于赵华吃空饷的事情,李云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起县衙里的胥吏来说,赵华已经是难得的清廉了。
  白水镇发生的事情很快就由九江府上报到了江西布政使司,由于事关重大,不仅江西布政使司,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和江西都指挥使司也都派员前来查看。
  李云天没有丝毫的隐瞒,一五一十地把事件的经过告诉了三使司下来的官员。
  作为当时在现场的最高官员,他把责任全部揽了下来,包括赵华在内,他没有牵连任何人,这令那三使司的官员倍感诧异:如今像李云天这样不知道爱惜羽毛的“傻子”在官场上可是少见。
  不过这样也好,事情反而变得简单了,只要把李云天推出去交差即可。
  得知这件事情后,即使是老道沉稳的王宇也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李云天竟然会主动揽责,至于赵华和赵朗、张有德等人更是大跌眼镜,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与此同时,隔壁的府县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的巡检司接到消息,在一个岛上消灭了一伙儿水匪,解救了十二名女子,经查就是白水镇被掳走的那些女人。
  其中三名女子有一名不甘受辱自尽,另外两名被水匪给杀了,被抓的水匪已经被关进了大牢,对在白水镇上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
  不过非常可惜,匪首王三趁乱逃走,不知所踪,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已经发布了高达五百两银子的悬红来缉拿王三。
  白水镇的灾后重建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九江府和湖口县的赈灾物资相继运来,江西布政使司也从临近的府县调集物资救助白水镇的灾民,使得赈灾物资充足。
  说起来这还要多亏了李云天的如实上报,江西布政使司和九江府得知如此严重的灾情后肯定不会无动于衷,归根结底最后受益的是那些受灾的百姓。
  九江府知府杨德民已经给朝廷写了关于白水镇遭受匪患的奏章,除了水匪凶残外,湖口县知县李云天临阵指挥失当是重要的原因,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李云天的身上。
  作为湖口县知县,李云天自然也写了奏章,由于奏章是密封的所以谁也不知道他写了什么。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他的形势非常不妙,十有yankuai会为此次事件背黑锅,即使不撤职查办也会调离湖口县贬职任用,仕途堪忧。
  面对即将失势的李云天,湖口县的官吏和乡绅、商贾对他逐渐疏远,敬而远之,就是张有德也不像先前与他走得那么近,让他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李云天的几次催促下,张有德才向白水镇巡检司下拨了五百两银子,至于剩下的一千两以帐上无钱为由,要等到明年才能拨下去。
  当然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届时李云天还能待在湖口县知县的位子上。
  随着那五百两银子到了巡检司的帐上,赵华按照李云天的要求开始在全县招募军士,要求应募人员的年龄在十八岁到四十岁,对身高和体重都有一定的要求。
  以往巡检司的军士是县衙摊派到各乡镇的徭役,每家每户必须按人头出人,属于被抓壮丁的性质,因此自然被百姓们应付了事,出现这种老的老小的小的局面,像这样面向全县招募还是第一次。
  既然是招募,那肯定就有相应的待遇,包吃包住不说,每名军士每个月能拿三钱的饷银,一年发四套衣服,殉职的话有三十两银子的抚恤。
  如果能抓到水匪头目还有另外的奖赏,福利可谓十分优厚,故而湖口县那些青壮年纷纷踊跃报名,招募点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防止赵华乱招人,李云天给巡检司的人数定了一个限额,总共两百人,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两百人已经足矣。
  另外,他还特意让赵华多招收一百人,准备补充到县衙的巡城壮班里,以防备水匪到县城里滋事。
  这一百名壮班士卒虽然也巡城,但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巡检司的后备力量,一旦巡检司需要人手,这一百名壮班就将前去支援。
  在外人看来,李云天这是被水匪吓破了胆子,因此不遗余力地招收武装力量进行自保,谁也没有想到他这样做是否有另一番深意。
  自从白水镇水匪事件后,李云天一直留在白水镇督查重建的进程,他现在可是戴罪之身,哪里有心情再回县衙处理公务。
  这天吃完晚饭后,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领着罗鸣等人去了陈凝凝所在的那个小院。
  这些日子他一直忙着处理灾后的事务,没有时间去找陈凝凝,现在难得地闲暇下来,想再听听她弹曲子。
  到了小院李云天没有看见陈凝凝,询问一名丫环才知道,陈凝凝早就去了外婆那里。
  得知了这个消息,李云天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来陈伯昭已经认为自己这次是在劫难逃,故而让陈凝凝远离自己,以免自己打她的主意。
  “罗班头,你说本官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离开了陈凝凝的小院,李云天的情绪显得有些低落,一边走一边问向跟在身后的罗鸣。
  “大人高风亮节,属下万分钦佩!”罗鸣知道李云天问的是把灾情如实上报并且主动揽责的事情,想了想后说道。
  经过这段时间来的相处,罗鸣对李云天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发现李云天是一个善良耿直的好官,从没有做出那些欺男霸女、收受贿赂的事情。


第十六章 一念之间

  只不过李云天太年轻,社会阅历浅薄,不懂得为官之道,因此空有一腔抱负,连张有德都斗不过,被张有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不知。看书神器
  “罗班头,本官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为官,应该回家潜心修学。”李云天笑着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大人,如果不是您的话白水镇岂会得到如此多的赈灾物资,现在看来灾民们在过冬之前就能住进新房,这全是您的功劳。”罗鸣忽然之间同情起了李云天,禁不住开口安慰道。
  要是换作别的官员,肯定就把灾情压下去了,那么根本无法得到如此充裕的赈灾物资,而且即使那些救灾物资到了也会被一些官员上下其手克扣,最后到了百姓手里的寥寥无几。
  可李云天不一样,他敢把自己的“丑事”宣扬开来,那么自然也就敢去找那些克扣赈灾物资官员的麻烦。
  所以这次白水镇的赈灾物资完完整整地发了下来,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招惹李云天这个愣头青。
  李云天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默默地向前走着,罗鸣觉得他的背影十分孤单和落寞。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紫禁城东,文渊阁。
  虽然文渊阁在紫禁城众多的宫殿建筑中并不起眼,但它是大明行政的中枢所在,是大明内阁的办事场所。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经过通政使司后都要汇聚在这里,由内阁的阁员从中挑选重要的奏章给永乐帝过目。
  此时,一个宽敞的房间内,两名身穿绯袍、头戴乌纱、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锦鸡的老者正坐在桌案前,翻阅着桌上摆放着的奏折。
  “有意思!”忽然,其中一名清瘦老者望着手里的一份奏章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大人,何事发笑?”这时,另外一名坐在不远处书桌前翻阅走奏折的圆脸老者抬起头,有些好奇地问道。
  “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给向陛下请罪,请求陛下让他戴罪去边疆杀敌报国,决意战死沙场。”杨大人合起手里的奏章,笑着看向了圆脸老者。
  “湖口县?”圆脸老者沉吟了一下,问道,“可是前段时间闹水匪的地方?”
  “正是那里。”杨大人点了点头,“死二十五人,烧毁房屋一百一十六栋,九江府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匪患。”
  “听闻湖口县知县对敌时被吓得昏了过去,使得所率之人溃败,这才让那些水匪有机可乘,大肆烧杀抢掠,陛下最痛恨的就是这种贪生怕死之徒,这次肯定要重责于他。”圆脸老者对李云天现在的处境并不乐观,皱着眉头说道。
  杨大人微微一笑,没有答话,继续翻看着桌案上的奏章。
  晚上,乾清宫,南书房。
  “陛下,这是臣择出来的奏章,请陛下御览。”杨大人走进房里,向坐在书桌后面一名身穿明黄色龙袍、身材高大、面相威猛、精神矍铄的老者躬身说道。
  “赐座。”这名威猛老者自然就是永乐帝朱棣,向杨大人微微一笑,让内侍给杨大人搬来了一张椅子,然后翻阅起了杨大人送来的奏章。
  每本奏章上都贴着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杨大人对奏章内容的处理办法,永乐帝觉得满意的话就用朱笔在条子上写上“已阅”两个字,依照条子上的办法去处理奏章上的事务。
  如果他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就在奏章上用朱笔写下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朱笔御批”。
  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很多处理奏章的时间,简化了奏章的办事效率。
  永历帝边翻阅奏章边向杨大人询问一些奏章上的事务,杨大人有条不紊地对答,很快就剩下最后一本奏章。
  “杨卿,这本奏章为何没有贴条子。”永历帝翻开奏章一看,微微一怔,抬头看向了坐在那里的杨大人。
  “启禀陛下,这是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李云天的请罪表,臣不敢妄断。”杨大人向永乐帝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
  “请罪表?”永乐帝的眉头皱了皱,能让杨大人把奏章递到他的面前,那么肯定不是一件小事,于是望向了奏章里的内容。
  奏章的字写得很漂亮,李云天把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尤其是看见那颗血淋淋人头时的震撼,着重用了笔墨描写,为后面的昏倒做出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他用悲壮的语调表示,“臣上负皇恩,下愧黎民,斯文扫地,深知罪孽深重,本无颜苟活于世,然十年寒窗苦读,未能为君分忧丝毫,为国效力半分,臣实在愧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故恳请陛下恩准臣戴罪戍边,杀敌报国,臣定当马革裹尸,以报圣恩!”
  “此人还算有几分骨气。”看完了奏章上的内容后,永乐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出身行伍,纵横疆场大半生,这种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奏章很是对他的胃口。
  “杨卿,你意下如何?”随后,永乐帝看向了杨大人,笑着问道。
  “臣觉得他还算有几分担当,看在他是新科进士,去湖口县上任不到三个月的份儿上,臣认为应该给他个为国效命的机会,让他在沙场上洗刷耻辱。”杨大人不动声色地回答,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惋惜。
  “他是新科进士?”永乐帝感到有些意外,新晋的进士通常都留在京城熬资历,争取在各大部院任职,很少有人外放为官。
  虽然李云天的任命是永乐帝御批的,但那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势而已,永乐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是谁,更别提记得他了。
  “他在殿试中位居二甲中等,是今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尚未弱冠。”杨大人点了点头,沉声向永乐帝解释道。
  “此人倒有点意思。”永乐帝闻言伸手摸了一下胡须,再度翻看了一遍奏章,微微点了点头。
  奏章里面没有任何辩解,也没有丝毫的抱怨,更没有推诿责任,有的只是未能痛歼水匪的无奈和无法为国效力的感慨,如果杨大人不说的话谁也不知道他是仅仅上任三个月湖口县知县的新科进士。
  “杨卿,你觉得朕如何处理此事?”合上奏章后,永乐帝饶有兴致地望着杨大人,如果李云天是新科进士的话,那么就是杨大人的门人了。
  没错,这个杨大人就是杨士奇,士奇是他的字,本名“杨寓”。
  “陛下已有圣断,臣洗耳恭听。”杨士奇微微一笑,向永乐帝说道,从永乐帝的心情上他已经知道了李云天逃过了一劫。
  “告诉他,朕不要逃兵,他的战场在湖口县,朕给他三年时间捉拿匪首王三,如果三年内他抓不到人,那么也不用去边疆了,直接自己了断。”永乐帝笑了笑,沉吟了一下,在李云天的奏章上写上了“戴罪立功”四个大字,然后向杨士奇说道。
  “陛下圣明!”杨士奇闻言冲着永乐帝一拱手,就势拍了一个马屁,心中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看来,杨士奇并没有在李云天一事上表态,可实际上暗中帮了李云天不少,如果不是他的话永乐帝不可能知道李云天是新晋的进士,事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