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鼎 >

第133章

汉鼎-第133章

小说: 汉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多半聚集在皖口城附近,使得那里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定居点,尽管那里还没有城市的影子,可是大家都明白,那里终究会变成一个城市的。刘鼎对此深信不疑,因为现在的皖口城,就是日后地安庆,是安徽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因此,在如何处理这些流民的问题上,刘鼎直截了当的表示,可以在皖口城建城,将其当做舒州下辖的第五个县。
    舒州目前的财政收入,还是相当可观地,年收入(岁收)超过3万缗(贯)。这是个了不起地收入,要知道,唐代末期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主要地财政收入,主要是来自盐铁专卖,另外还有茶税、酒税等专卖品,普通的税赋收入极少。根据资料记载,大历初盐利收入为60万缗;末年超过十倍;那就是600万缗;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0%。至于唐后期,随着茶税的日益加重,茶利也同步增长,大约每年获利100万缗。
    而舒州,恰恰是个没有盐铁,没有茶酒的地方,天柱山出产的天柱剑毫,根本上收不到一分钱,就是这个地方,每年还有3万缗的财政收入,说明这里的农业和商业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大影响。刘鼎之所以想方设法要进入舒州,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任何时代的争霸战,没有一个坚固的后方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样的财政收入,是远远不够地。为了打造更加繁华昌盛的舒州,刘鼎决定对税法进行一定的调整。
    根据诸葛斌的详细介绍,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源于北魏到隋朝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力役制度。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贞观年间又作了详细规定:男丁每年交粟2石,叫做“租”;每年服役20天,或每天以绢3尺(或布3。75尺)代役。叫做“庸”,也称“输庸代役”;每年交绢2丈,绵3两,或者交布2。4丈,麻3斤,叫做“调”。这就是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特点是以丁为征收单位,不服徭役可以折“庸”代替。这个定制为唐王朝聚敛了巨额地财富。据史书记载,到天宝初年,全国的粮仓存粮9606万石,以当年应负担赋税的男丁计算。每丁平均12。5石,相当于他们六年多的租额。后来,随着土地买卖和兼并的盛行,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农民受田普遍不足。政府又不断加重赋税,致使许多农民破产逃亡。政府控制的纳税人数越来越少,财政收入减少。这样,租庸调制行不通了。
    安史之乱以后,唐政府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每年分别在夏秋两季征税。它的主要内容为:政府根据每年的开支确定赋税总额,然后摊派征收;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垦田数作为摊派税额地标准;租庸调和其他杂税全部取消,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地税和户税;商人在所在的州县纳税,税率为资产的三十分之一。
    两税法的特点是从按丁征税转为按财产征税。它从法律上取消官僚地主的免税特权,扩大了征税面。同时,它将各种捐税加以合并。体现了赋税地发展规律,是中国税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劳动人民的负担依然很重。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唐朝的税法,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始终没有彻底废除按照人头收税的规定,两税法里面也始终保留着户税。使得民间藏匿男丁的风气还是比较严重,经常出现一家十几人,但是没有一个适龄男丁的情况,这是统计人口最大的障碍,也是造成流民众多的主要原因。按照诸葛斌的估计,现在舒州地户籍男丁只有不足万人。实际上应该远远超过此数。这都是因为藏匿男丁的缘故。
    商人按照自身资产来缴税,也不符合时代规律。导致商人们在赚钱以后,不是继续扩大经营,而是置田买地,建设庄园,修筑豪华住宅,购买娇妻美妾,奴仆奴婢,以各种的方式将资金重新冻结起来,严重妨碍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导致更多的流民出现。刘鼎始终觉得,商业是社会发展必可不少的因素,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故意遏制商业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而现在舒州的情况,很多措施恰恰是遏制了商业的发展,例如官府提倡买卖尽量物物交易,甚至强行用绢来代替钱币,对民间货物交易征收巨额税收等等,诸如此类的政策,都使得货币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地作用。要发展商业,就要有足够的货币,偏偏现在市场上最缺少的就是货币。
    曾经在庐州多年为官的佴泰和诸葛斌对此都深有体会,大部分的钱币,都躺在官府的仓库中,又或者是私人地仓库中,没有拿出来使用。当初刘鼎在霍山县抄掉蓝家大院,就从里面挖出大量地铜币,有些串铜币的绳索都烂掉了,可见铜币存放地时间有多久。
    事实上,不但是在舒州,就是在全国的广大地区,藏匿货币都是个严重的问题,例如当年扬州的大富豪闫功儒,家藏铜钱达到八十多万缗,简直相当于国库的二十分之一,又有益州的大富豪凌谦年,一次就捐出铜钱三十万缗,可想而知其家资豪富。藏匿货币,一方面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严重不足。另外一方面则是私铸的钱币横行。
    例如当初在霍山县,民众使用的就全部是私人铸地偏炉钱,严重短斤缺两。舒州的情况要好一点,但是市面上流通的,也大部分都是偏炉钱,货真价实的官炉钱要么在衙门仓库,要么在私人库房。只要一流入市场,马上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偏炉钱是个巨大的问题,必须提高铜的产量才能解决。如果强行取消偏炉钱,反而会对目前地经济造成更大的打击,宋当初就是个遗憾的例子。”佴泰谨慎的说道。
    开元初年,私铸钱币的行为十分猖獗,市面上流行的几乎都是偏炉钱,时任宰相的宋,决定对偏炉钱发起致命一击,他调集了上百万缗的官炉钱。投放到市场中去,同时强行收缴偏炉钱,试图将偏炉钱逐出市场,但是两个月以后,他投入的官炉钱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市面上始终还是偏炉钱在横行。同时因为强行收缴偏炉钱,对经济造成极大地打击,商业一度萎靡不振,最后,这位一代贤相,不得不带着巨大的遗憾致仕还乡。
    宋这么强势的人都无法打击官炉钱,此后的官员再也没有人敢对偏炉钱开火,最终导致偏炉钱完全控制了市场,舒州仓库中的官炉钱都是自己铸造的,从来不敢投放到市场上面去。否则不用半天地时间,就会全部消失的连个影儿都没有。舒州本身也不产铜,想要铸造更多的钱币,是非常困难的。
    “铜矿……铜矿……”刘鼎在脑海中思索着,似乎想起了江西德兴的大型铜矿,急忙找来地图核对了一下,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标注有矿产,于是他默默的思索了一会儿,慢慢的说道:“铜矿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吧!我们首先考虑其他的问题。”
    佴泰和诸葛斌都认为。尽管现在是战乱年代,舒州的商业发现依然可以有较大地作为。舒州物产丰饶,丝绸、鱼类、粮食都可以出口,又紧靠着长江,通过长江水道,可以和江南地区的宣州、池州、洪州、饶州等地区做生意。交通往来。互通有无,甚至和上游的蕲州、鄂州、荆州等地区交流往来。发展商业还有个较大的障碍。就是雷池水寇,想要商业贸易不受到任何的影响,就必须消灭雷池水寇。
    “没问题,雷池水寇我会处理。”刘鼎自信的说道。
    随后,刘鼎建议,完全取消人头税,取消专门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在税收政策上对商人实行一定的优惠。鉴于在霍山县的鲁莽,刘鼎这次显得慎重了很多,没有急于求成。他将自己的基本意思首先透露给佴泰和诸葛斌,然后又将卢观影从霍山县紧急召集过来,共同商量,尽量避免出现大地漏洞。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因此研讨的时间比较长。
    在研究调整税法的同时,刘鼎要做的事情还有两个:第一个,稳定舒州地局势;第二个防止淮西军地进攻。
    第一个做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刚刚任职的佴泰和诸葛斌都格外地卖力,很快就将舒州刺史衙门带上了正常的轨道。迅速入城执行戒严任务的罡字营官兵,当晚就完全控制了城内的局势,并且将参与捣乱闹事的首要分子全部抓了起来。最后,经过初步的审讯,总共有二十六名罪行比较大的人需要处理,他们要么参与了故意杀人,要么参与了强暴妇女,要么参与了抢掠财货,民众对这些人的意见非常大,纷纷要求将他们全部处死。
    萧骞迪因此建议,将这些人全部斩杀在十字街口,随即报告到刘鼎那里。
    刘鼎看到报告以后,马上将萧骞迪叫来,慎重的说道:“骞迪,这些人要杀,但是不能由我们来杀。”
    萧骞迪不解的说道:“有什么区别吗?在霍山县不都是我们来行刑的吗?”
    刘鼎摇摇头,缓缓的说道:“霍山县的情况和这里有很大的不同,那里没有衙门,没有正常的统治秩序,所以这些事情军队可以直接处理,但是舒州不同,它有着完整的功能良好运转正常的衙门。这种地方上的事务,还是尽量交给地方处理,军队不要插手。此外,这些人交给衙门处理,也可以给佴泰、诸葛斌他们增加威信。”
    微微顿了顿,刘鼎缓缓地说道:“杀人,是有讲究的。该杀的人必须杀,不能手软。杀人可以控制场面,可以震慑敌人,可以削弱对手,好处多多,我杀人从来不犹豫。但是,不该杀的人则不要杀,以免自己被动。至于杀人的方式,那就更多了。我们的理想追求是,选择最合理的方式。杀最少地人,达到最大的震慑效果。以后战争会越来越大,控制的地盘也会越来越多,为了控制局面,杀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杀什么人。如何杀,何时杀,你们都要好好的体会,不要纯粹为了杀戮而杀戮。”
    萧骞迪还是不太明白其中的诀窍,不过刘鼎既然有令,他就不折不扣的执行,他随后将有关的人员移交给衙门。当天下午,佴泰和诸葛斌共同审查案情,民众聚集了数千人旁听,最终。其中的十五人被宣判处决,其余的十一人分别判处坐牢、流放又或者是苦力。按照唐律疏议,本来判决是要上报朝廷,待朝廷核准以后再秋后处斩地,现在当然没有了,朝廷远在天边,于是被判决斩首的十五人,就在城内的十字路口被行刑。
    数千人围观了这个场面,随着佴泰一声令下,行刑的刽子手举起大刀。一刀砍下,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血淋淋地鲜血,震慑了城内的宵小之徒,新的舒州刺史衙门也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威信,之后的一连串法令。再也没有人胆敢违抗了。舒州的局势,因此而稳定下来。
    第二个事情做起来就有点难度。
    桐城的淮西军。对于怀宁城来说,始终都是一条刺,一条暂时挖不掉的刺,艾飞雨盘踞在桐城,始终没有什么动静,让怀宁城的民众觉得很不安,总是感觉自己的脑门上好像悬挂了一把剑似地,甚至有些人因为前天受到了过度的惊吓,在半夜的时候做恶梦,大喊“淮西军来了!淮西军来了!”结果将左邻右舍惊醒,左邻右舍还以为是真的淮西军来了,急忙爬起来逃命,于是引发了更大的慌乱,最后跑到了街上,被巡逻的士兵狠狠的一顿教训,才心有余悸的回去,却怎么都睡不着了。
    根据情报的描述,这几天的时间,怀宁城地民众都好像霜打的茄子,没有什么精神,人们互相见了面,也没有那么亲切的问候了,反而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家里收拾好了东西没有啊?”“我们家的东西已经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走!”“你们家在江南有没有亲戚?”“你们家在江州或者池州有没有亲戚啊?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去投靠啊!”……
    为此,刘鼎建议衙门召开原始地新闻发布会,公开辟谣,表示淮西军没有能力进攻怀宁,如果淮西军进攻怀宁地话,刘鼎率领的保信军一定会将他们打得头破血流地。会议之后,刘鼎调集五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举行了阅兵式,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怀宁城居民的情绪,终于渐渐的安静下来,再也没有那么浮躁了。
    刘鼎对艾飞雨也不敢轻视,密切关注着桐城的动静。
    有关艾飞雨的资料很快被送来。
    艾飞雨,籍贯不详,年龄不详,少年经历不详,参军时间还不到三年。“这就是你所得到的情报?”刘鼎看着狄火扬,满脸的疑惑。
    狄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