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9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强幸运的探到了正确方向,仅此而已。
简单的几句话,马乔利就心中有数了。
他又问了谷强几个问题,慢慢的就将话题转向了杨锐。
学术成果归于智商付出着,并按照智商进行分配,辛勤的劳动本身,是一文不值的。
杨锐有问有答,很快在众人心里,建立了相应的形象。
随着问题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跟不上马乔利和杨锐的对话了,大多数人,也就开始将思绪集中到了项目本身。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解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
“杨锐的研究推进的好快。”
“难以置信。”
几个人的低声议论,渐渐地变成了一群人的讨论。
实在是此事太过于惊人,以至于大家的问题叠出。
马乔利却是不管其他人怎么想的,自顾自的提问题。从他的角度看,现在了解杨锐,已然变成了必须的功课。
王旗代表之G蛋白偶联受体,一连被杨锐突破两道难关,马乔利只要想到这个消息传出去,所能引起的轰动,就不得不细心再细心。
不过,说着说着,马乔利的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出了后院中的场景。
“杨锐先生,我记得,咱们之前好像有谈到三维结构?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吗?你们涉足其中了吗?”马乔利话刚出口,周围就安静了下来。
在场的学者像是被提醒了似的,看向杨锐的表情也都不对了。
想想看,如果几个月前就开始了晶体结构的重复实验,那意味着主要项目在几个月前就结束了,这么长时间,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总不可能只做重复实验,不做新研究吧。
那么,新研究……
新研究难道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
一群生物学家抬头看向身材高大的杨锐,莫名的有了仰望感。
………………………………
第1317章 分阅
“今天只谈晶体结构的项目。”虽然被一群老外仰望,杨锐也是丝毫不为所动。
数据和图表是很宝贵的东西,等闲是不能给人看的。
尤其是图表,远比数据要宝贵的多。
因为数据好造假,图表却是不好造假的。
SCI级的论文,基本都是需要图表的,好一点的论文,放4张图表都是少不了的。当然,图表造假的也是有的,但是,图表是通过数字画出来的,或者像是现在,用电子显微镜拍出来的,造假的成本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某些时候,证明有没有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困难的事。
比如说,杨锐现在要是拿出电子显微镜拍出来的照片,他甚至不用给大家看具体的内容,都已经泄露了大量的信息了。什么样的信息?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照片,是能够证明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的。
这本身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了,说明任何实验室,都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上投入巨资了。
所谓的后发优势就在于此。在离子通道实验室证明此事之前,虽然也有实验室在用电子显微镜给G蛋白偶联受体拍照,但他们只是将此看做是一条路径而已。
没人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踩得通,由此可见,要走这条路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机会成本的。
向西行驶可以抵达东方,并环球一周——只要证明环球航行可行,后续者的工作就容易的多了,最起码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无用功,而且,可以为此而增加投入以提高成功率。
相比起未知的迷惑,已知的困难要简单多了。
马乔利却没想到杨锐防护的如此之严,颇有些不喜的道:“杨主任,做出了成果,您总是要发表的,我们也是有些好奇。你们既然做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是否就此开展了三维结构的研究?”
“是。”杨锐只是回答了一个词。
兰瑟罗特见杨锐是真的不想聊这个话题,忙打断道:“手里的这篇文章,我们今天大概都看不完了,不如先到这里,我们看完了这篇论文,再聊其他的话题。”
“对,先看晶体结构的论文吧。”其他人也在打着圆场。
马乔利撇撇嘴,道:“那我们今天就先回去了。”
说着,就见他扬起了论文,有要走的意思。
“你们手里的论文,既不能带出离子通道实验室,也不能做记录。当然,欢迎你们明天还来离子通道实验室。”杨锐的语气有些生硬。
“只能在这里看吗?”马乔利抬手看看表,道:“时间太晚了,我们明天还有其他的活动。”
“你们可以等有空闲的时候再来看,我们随时欢迎。”
马乔利脸色冰冷的道:“杨锐先生,您是担心我们泄露了您的论文吗?”
这样的几率当然是很低的,但不能说是没有的。
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的项目,随便一家实验室的投入都是几百上千万美元。80年代的上千万美元,那是真正的绿美金硬通货,放在落后点的地方,都够发动一场战争了。
在论文正式发表以前,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正常的实验室,能够让你阅读成品论文就不错了,拿走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是现在,拿出未发表的论文,也是杨锐看在他们是瑞典科学家的份上。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我相信各位,但是,实验室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大家应当能够理解的。”杨锐停顿了一下,道:“今天本来是想请诸位参观一下我们的实验室的,没想到重复实验正好做出结果,如果再等待一段时间的话,你们应该就能在公开期刊上见到我们的论文了。”
言下之意,能看看,不能看就等公开期刊了。
马乔利听懂了,不禁有些不高兴。
但是,要说就此离去,马乔利更不乐意。
时至今日,他的工作就是看论文了。
眼下有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摆在眼前,马乔利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意放弃的。
若是此论文真的解决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问题,那就是妥妥的诺奖级的论文,马乔利不仅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还希望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的论文。
学术界的评论家比文艺界的评论家难混多了,这是难得的机会。
当然,若是此文没有解决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问题,更有甚至,还有疏漏的话,那就……更好了。
马乔利绝对不介意借此而成名。
马乔利的表情阴晴不定,过了会儿,问道:“如果杨锐先生坚持的话,我们会在你的实验室里阅读你的论文。”
“感谢。”杨锐点点头。
马乔利再道:“既然已经在了实验室里了,我们是否能查看你们一应实验仪器和材料。”
“那是不可能的,马乔利博士。”杨锐的表情没什么变化。
如果论文已经发表了,检查仪器材料也是很过分的事,更不用说论文发表以前了。
苏先凯和范振龙却是大为紧张。
他们不是不理解杨锐的决定,只是对两人争锋相对的局势感到紧张。
照理说,杨锐为了交好瑞典人,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怎么到了面对面的时候,又拿乔起来。
苏先凯心里着急,悄悄的挪移到许正平身边,用手肘碰了他一下,在耳边道:“提醒一下杨主任吧,别给弄僵了。”
许正平笑眯眯的看了苏先凯一眼,优越感爆棚的道:“你呀,还是太年轻。”
“啊?”苏先凯迷惑了。
许正平小声对苏先凯耳语道:“人家看得起咱,是因为咱手里的研究成果,不是因为态度。其他事不论,谈成果的时候,怎么能软呢。”
苏先凯有些理解,还是有些不理解的点点头。
许正平也不纠结,心情轻松的看向前方。
兰瑟罗特和马乔利等人商量片刻,不再多提要求,当场将论文拆散了,分配起来。
要通过单纯的阅读来判断论文的价值,相比做重复实验来说,那是要困难多了,不过,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这样做的,若非如此,也不能有如许多的假论文诞生了。
杨锐喊了几名学生给他们端茶倒水,又将实验室划分了区块出来,就不再多言了。
研究者与研究评论者,就像是明星与狗仔的关系一样,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如马乔利这样的学者,他们的精力就放在研究其他学者身上,经过他们研究的学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含金量也会增加,最起码属于不易被证伪的类型。
但是,被他们直剑刺死的学者,也不在少数的。
长长的论文分解了出来,被多名学者秉烛夜读,包括化学方向的学者,都得到了一两页纸。
唯独物理学家们,吃饱了火锅,坐在后院里,喝着茶,仰望星空,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
“那是摩羯座阿尔法星吧。”
“我眼睛坏了,看不清楚了。”
“摩羯座的小姑娘性格很好呢。”
“是吗?”
“上次去鹿特丹遇到一个摩羯座的,红色的头发,丰润的嘴唇,臀部翘的像是阿尔法1号星……”
……
………………………………
第1318章 举荐
天色微明,兰瑟罗特端着一杯咖啡,递给马乔利,并问道:“怎么样?”
“读完了。”马乔利一只手抓着论文,一只手接过了咖啡。
兰瑟罗特抿了一口自己的咖啡,又问:“怎么样?”
马乔利摇摇头,没有说话。
旁边的几个人都看了过来,有人立即问:“哪里出了问题?”
马乔利笑笑,继续喝咖啡,看论文。
兰瑟罗特一看,摆摆手道:“大家都吃早饭吧,让马乔利再看看。”
其他人都安静了下来,喝咖啡的喝咖啡,补眠的补眠,选择吃早餐的却很少。
昨天晚上的火锅,还在他们胃里肆虐呢。
马乔利缓慢而坚定的将咖啡喝完,眼睛都没有离开论文。
马乔利会站出来,也是有资本的。
他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论文的总核查人,不仅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几页纸的阅读,还总览全局,对其他人完成的阅读再做审核。
在场的瑞典人也都没有反抗,顺从的让马乔利做事,这种默契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培养出来,说明马乔利虽然不是这里最出名的瑞典生物学家,但却很可能是最出名的研究评论者。
总览全局的做法,带来的是对全局的了解。
马乔利是第一个读完了杨锐的论文的人,结果却让他久久的陷入震撼。
“兰瑟罗特,你读过诺奖的论文吗?”马乔利说的很省略,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理解。
兰瑟洛特知道他的意思是作为第一人读,于是瞅了一眼马乔利手里的论文,道:“始终没有这样的荣幸。”
马乔利吁了一口气,道:“我也是第一次。”
兰瑟洛特笑了,道:“恭喜你,成为第一篇读到它的人。也许杨锐能借此在千禧年前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距离千禧年也就是13年了,以诺奖的评选节奏来说,13年可谓是一闪而过。
马乔利一晒,道:“只是千禧年吗?”
“恩?”
“读了诺贝尔奖级的论文,你知道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吗?”马乔利缓缓的放下了论文,目视前方,难以抉择。
兰瑟洛特配合的道:“是什么?”
“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现在说,这篇论文没有问题,它真的拿到诺奖的,我该怎么办。”马乔利顿了一下,道:“我不是说他一定会以这篇论文获奖,但是,他真的会获奖的。”
对于在卡瑟琳医学院工作的教授们来说,诺奖的颁发简直熟记于心。
一些诺奖获得者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发现和发明而获奖的,例如穆里斯当年获得PCR,或者X光的颁奖等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获奖理由。
另外一些获奖者就相对含糊了,譬如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维格纳,“因其对原子核及其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基本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运用”。
简而言之,这就是终身成就奖了。
马乔利话里的意思,就是杨锐即使不因为PCR获奖,即使不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获奖,他也有可能获奖。
这样的学者,在日益激烈的诺奖争夺战中,天生是具有优势的。
他还很年轻。
年轻更是优势。
年轻就意味着活的久,等得起。
20多岁的杨锐,不等到年老色衰,就将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霸主,这个时间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发酵,到了那个时候,诺奖更不可能无视杨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