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9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又从旁边的人民币信封堆里,拿出了新的一个信封,放到刚才的两个信封上,道:“这一份呢,里面是300元,是给我自己的,我负责领导离子通道实验室,完成了两个项目,我认为值得奖励。”
众人都笑,也有人说些赞同的话。
杨锐摆摆手,道:“自我以下,副主任分280元,教授260元,副教授240元,讲师220元,助教200元,研究生180元,这个是职级奖金,有没有意见,都是这样了。”
按照职级而不是贡献分钱,也是没办法的事,贡献是很难判断的,杨锐也不愿意用具体而微的金钱来判断科研贡献,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反而是职级,较为简单。
倒是簿耿鑫有些不自在,道:“我没必要分奖金了吧。”
“你是副主任,就有。”杨锐不和他多说,停顿了一下,道:“接下来,是重要部分,咱们谈一下出国名额的事。”
……
………………………………
第1256章 主动放弃
杨锐一说出国名额,实验室内就重归安静了。
前些天,大家其实就已经隐约知道出国之事了,只是没有忙着做实验,又没有切实的消息,才渐渐缓了下来。
杨锐摆出一桌子的钞票,再说出国名额,就令人忍耐不住了。
出国……出国所制造的遐想太多了。
何况还是去瑞典。
别看80年代人没有多少出国的机会,但大家对外国的评判标准还是很有顺序的。美国理所当然的是第一位的梦想之地,不能去美国的话,英国和西欧国家也是比较好的,法国感觉还更高档一些,比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要更令人向往。
瑞典与瑞士、德国、奥地利这些德语区国家类似,都有着较为神秘的面纱,国内能去的人少,带给大家的好奇就更重。
但是,不管去哪里,只要能出国,总是令人羡慕的特权。
80年代的中国,坐过飞机的人都不多,何况是出国呢。
对于研究员们来说,出国访问等等,几乎是出国的唯一出路了。
就是满海等教授,此时也眼巴巴的望着杨锐。
要说几百块的奖金,他们其实是不缺的,这年月,最惨的是初出茅庐的研究员,做最重的,拿最少的钱,但是没办法,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就只能用体力来补充了。
到了教授这个水平,尤其是北大的教授,富不富不一定,穷是不会穷的,尤其是满海他们这种自己能撑得起一个实验室的教授,虽然挪用科研经费是明令禁止的事,但若是有需要的话,也不总是每个人都规规矩矩的。
然而,出国并不是挪用几千几万元人民币就能解决的。
这年月,1万元人民币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往返机票。
大家都想去瑞典看一看。
白给的机会为什么不去。
杨锐也知道此点,偏偏他同样不能用贡献来决定是否出国的机会。
比起奖励本身,杨锐更重视的还是实验室的和谐气氛。
能够完成两个g蛋白偶联受体项目的团队,甭管是怎么完成的,放在全世界的学术界,都可以用牛逼来形容了。
这么牛的团队,杨锐脑子残了才会给它打乱。
杨锐低着头,踱了两步,道:“出国的名额,目前已经定下来了,预计分配给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能有六个。当然,我要算一个。”
他固然是从考察团里要来了不少的名额,甚至可以说,他想要多少个名额都行,但是总归是少不了要让出一些名额给各种各样的关系户。
去瑞典的代表团,执行的任务是让杨锐的夺冠之路更轻松,而不是考察本身。
实验室众人骚动了起来,几个人还互相咬起了耳朵。
这个数字,显然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想。
“我们暂时就按照5个多出来的名额来计算吧。”杨锐不提自己会有机动名额的事,回到堆满了信封的桌子旁,道:“总之,不可能大家都去,咱们总是得选几个人去的,这方面,我想大家是理解的吧。”
实验室中众人都点头。
“其他单位,为了一个出国名额,猪脑子里打出狗脑子的,我不想咱们实验室里这样。”杨锐顿了一下,道:“我也不想看到咱们实验室有这种情况,不管争什么,都给我文明着点,否则,别怪我不文明。”
包括几位年纪大的教授,此时都乖乖的听着杨锐说话。
“助理实验员们。”杨锐看看一群科研汪,道:“你们还都是学生,这一次呢,我也没有给你们争取到出国的机会,这个,我想也不用多做解释了,出国的只能是研究员和教员们。”
学生们固然有些失望,但都是乖乖的点头了。
他们其实也没有抱什么希望。
杨锐同样没有丝毫愧疚。科研网本来就是炮灰级的消耗品,和小白鼠也相差不多,怎么可能把宝贵的名额消耗给他们呢?如果助理研究员都能拿到出国名额,奖励体系也就算是崩溃了。
回想一下,杨锐当年独立做出了离子通道的科研,想出国一趟,仍然麻烦的紧,普通的科研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将占人数最多的部分撸出去以后,杨锐又对簿耿鑫和他新招募的手下,道:“你们出国麻烦,我就不算你们了。”
两人并无迟疑的点头。
再看看剩下的人,杨锐道:“人数还是超过数量了,我是这样考虑的,如果有自愿放弃的人的话,实验室可以给予一部分的补偿。”
其他人茫然的看向杨锐。
杨锐随手拿出一只信封,打开来,道:“这里的600美元呢,和咱们出国再回国的人员的补贴数量差不多,如果自愿放弃出国的话,这笔补偿,实验室就提供了。”
出国人员在国外,都是有标准和生活补助的。标准是住宿、交通等等固定项目,生活补助是直接发到个人手里的现金。不用说,生活补助给的现金标准再低,也是要稍稍超过一点日常所需的。
而在80年代,出国的公务人员多数都会省吃俭用,将生活补助存起来,好在回国的时候,购买一两台家用电器,或者就在国外购买了带回来。
在各种出国热的竞争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
杨锐一次性提供600美元,也是为了补上这个口子。
出国的人员,不光能看看中国以外的世界,开拓一番眼界,坐坐飞机,吹吹牛,还能给家里带一个大家电,说不定就能变成一件绝佳的嫁妆或聘礼,要说谦让,总不能谦让到这个份上吧。
不等大家再表示,杨锐又道:“咱们这次去瑞典的团,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大家要考量自己的实验,不要耽搁了正事。另外,咱们以后还有出国的机会,下次再让,可不一定有补助了。”
听他这么一说,谷强直接举手道:“我不去了,钱给我吧。”
“这笔钱,我是以资料费的名义特批的,你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别被人抓了把柄去。”杨锐说着,将信封递给了谷强。
有了他做榜眼,满海教授、冯俊明也纷纷表示退出,但人数仍然超出。
杨锐干脆利落的又拿过一个信封道:“所有人再多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所有放弃的都有啊。过来拿。”
杨锐一边说,一边将信封补给刚才表示退出的人。
虽然明知道继续拒绝,杨锐还会提高奖励,但苏帆表示自己更担心位置被占满,也是迅速的举起手来。
杨锐暗暗的松一口气,这比拆迁还累呢。
………………………………
第1257章 梳理
拿钱还是出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为了什么,孰轻孰重,杨锐其实都不太关心,毕竟不是生生死死的大事。 86年的时候觉得出国牛,96年的时候觉得出国帅,06年的时候就只是觉得出国有意思了,等到16年的时候,出国也不见得比去丈母娘家开销的多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就收入来说,都算是国内一流的。当然,是比不上华锐实验室,也比不上个体户和外企白领们,但就生活而言,他们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杨锐虽然不能提高他们的工资,但他给福利从来都是不断的,如今人们花钱最大头的食品,包括米面粮油,乃至于肉蛋奶茶等等,杨锐每个月都会找理由发一笔下去。 在月薪100元要花70元买食物的年代,国内能够达到这个待遇的央企都不多,更不用说是研究系统了。 当然,现钱谁都是不多的,外汇更不用说。 杨锐是特批了项目奖励回来的,这也是有传统的,比如当年的两弹一星,后来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或者青蒿素的项目,都是有过亿元的奖金拨发的。尽管人均数额是很低,但有这样的先例在,杨锐发的也没什么负担。 出国去瑞典,省吃俭用也不见得能存下600美元,留在国内,不光能得600美元,还能多出来1000元的补助,这笔钱,不光令人动心,甚至有些令人后悔。 但是,不管是谁来试探,杨锐都是一口咬定了不修改名单。 名单改来改去总不会有一个最优解的,给他们绝了心思,大家才能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实验室里来。 杨锐是计划要去瑞典了,但他不可能让实验室里停工了,不仅不能停工,还要加班加点的做开发才行。 他忍着不将第二阶段的成果放出来,就是为了能够在第三阶段的竞争中获胜,而就现在看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进度还并不占优。 着急着获得经费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已经将三维结构的开发进度推到了16%,虽然并不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数字,但就目前阶段来说,他们是领先于其他实验室的。 包括离子通道实验室在内,目前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进度。 杨锐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而且,其他实验室的实际进度,杨锐还并不知道呢。 吴奇只能通过公开的资料确定各实验室的进度,最多是推断一些蛛丝马迹出来,而越是顶级的实验室,在发布结果的时候就越谨慎。 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都有这样的倾向,杨锐将第二阶段的全部成果都牢牢的遮掩了起来,而他用于核实实验的成本,在全部经费开支里,也是上涨最快的。 科研若黄河之水,停息之日乃断流之时。 杨锐也必须保证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人员充足,且满负荷工作。 有诺奖要满负荷工作,没有诺奖更要满负荷工作。 所以,即使他能要来更多的名额,他也不愿意有更多的研究员前往瑞典。 多出来的名额,杨锐决定全部用来梳理关系。 他前往国外是为了梳理关系,而在国内,他也不能轻易的放任。 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何种方式获得诺奖的选择。 要说诺奖与国家的关系,其实是很矛盾的。 如果将诺奖获得者梳理一遍的话,能够将之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在本国就很知名的一流学者,第二种是世界公民式的一流学者,第三种是在本国并不受重视,甚至缺乏名气的一流学者。 第一种获奖者很好理解,大部分诺奖获得者都是这样的。 第二种获奖者往往代表着复杂的身份背景。 比如81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休伯尔,他出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但他的父母是美国人,所以,他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双重国籍。 更常见的是郝维西这种,他是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出生于匈牙利,并在匈牙利受教育,但因为与1919年短暂成立的苏维埃政权有牵连,就被****的民主匈牙利给赶了出去,前往德国工作,然而,纳粹掌权之后的德国,又对犹太人郝维西极不友好,郝维西不得不辞职前往丹麦,继而逃亡瑞典。 那个用王水溶解了诺贝尔奖章,并将装有王水的瓶子光明正大的放在一个架子上,并在战争结束以后,拿回重铸的奖章的故事,说的就是郝维西。当然,那时候的郝维西还没有拿到自己的诺奖奖章,他是为了劳厄和弗兰克溶解的奖章,这两位分别是14年和25年的物理学奖得主。 至于第三种类型的获奖者,往往遭遇的是尴尬。 比如获得1965年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的三名法国科学家,他们全都不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当上院士。日本的福井也是在获得诺奖以后,才被推选入日本学士院的。所以,屠呦呦不是中国的两院院士,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科研生态。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但是,第三种诺贝尔奖获得者,固然是将本国科学界的脸颊打的啪啪响,可要说得奖以后的发展,是远远不如第一种获奖者和第二种获奖者的。 特别是第一种获奖者,自本国出发,获得世界级的成就,是最顺当的一种,其中典型的例子如桑格,58年得了一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