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对现在的杨锐来说,侧目不是件坏事。
和写一本书的张扬比起来,他的年轻本身其实更张扬。
GMP委员会在中国来说,是很高端的委员会了,说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顶尖委员会都不为过,这么重要的委员会,甚至可以说是普通学者一生的奋斗目标。事实上,许多学者奋斗一生,也与各种委员会无缘,更别说是一个行业顶尖的委员会了。
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众多的委员会中间,GMP委员会都是一流的。
最重要的是,GMP委员会代表着卫生部在药品质量管理中的最高地位,等于做到了这个领域的顶尖。
当然,杨锐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成绩也是顶尖的,但他的年轻,实在是乍眼的不行。
要不是年龄的问题,他也用不着等补选了,正式评选的时候,就应该排名靠前的进入了。
然而,中国终究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尤其是80年代,中央虽然高喊着干部年轻化,但现实中,干部年轻化是在干部老年化的背景下喊出来,而干部老年化的背景,又是在平反的背景下出现的,像是景存诚这样的干部,经过十年蹉跎,好不容易平反,自然要安排相应的岗位,有些政府部门,实在安排不下这么多老干部,就只好可劲的安排副职,以至于有些地方的副县长,副厅长能有二十人之多。
科研岗位也是一样的,僧多肉少的情况下,一个个委员都有超编的倾向,许多为国奉献,为党尽忠的学者,到退休了都安排不到好位置,杨锐以20岁的年纪进入如此重要的委员会,要不是有一个干部年轻化的帽子护着,早就被人顶翻了。
杨锐太需要一件分散火力,防御力顶尖的装备了。
《实验药理方法学》是他选定的法宝之一。
它也确实很能吸引火力。
因为相比《基因组学》这种超越了国内学术水平的著作,它的现实意义并不强,就像是搞宇宙学的,你弄明白了黑洞是怎么回事,也不会立即对现实造成影响。
但是,《实验药理方法学》就非常现实了。
正如蔡教授所言,杨锐的这本书是有可能让医学界的教授们重写教案的。
对于曾经和现在权威们来说,杨锐的出现,等于是利益冲突的出现。
只是不同于商界和政界,学术界的利益纠缠更隐蔽和绵长,利益冲突也更加的隐蔽和绵长。
……
蔡教授将消息传了出去,不用两天的功夫,就连景语兰都听说了。
景语兰在北师范做英语老师,按说北师范的生物学并不兴盛,但她向来注意生物界的动向,在学校里听说了老师们的议论,就到西苑小区来,问杨锐:“你是不是写了一本书,很有争议?“
“书我是写了一本,有没有争议就不知道了。”杨锐一边品尝着景语兰带回来的小吃,一边回答。
景语兰坐下来问:“就是看你前些天写的?”
“是。”
“出版了吗?”
“恩,我在写字台上放了一本。”杨锐继续吃带回来的卤煮,专心致志。
景语兰不由笑了一下,起身进书房。
过了好一会,景语兰才回到客厅里来,手里抱着一薄一厚的两本书,吃惊的看着杨锐,道:“你写了这么多?”
“是啊。”杨锐最近被人问这样的话问太多了,多少有些荣辱不惊。
景语兰就太惊讶了,她望着杨锐的,嘴唇微微张开,形成一个可爱的圆形,道:“你什么时候写的书?”
杨锐看着她的表情,心里一动,推开了诱人的卤煮,笑道:“就是最近呀。”
“那怎么能写这么多。”
杨锐摊开手,道:“这就是为啥有争议了。”
“啊?”
“大家都在问这个问题呀,就是怎么能写这么多。”
“是呀,你怎么做到的?”
“年轻,聪明,储备充分。”杨锐指指自己的脑壳,道:“他们如果像我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储备,估计也能写出一大本厚书了。”
景语兰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紧张消失了许多,又问:“这样说,就是没什么问题了?”
“有蔡教授帮忙,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杨锐颇为自信的说过,又看看卤煮,颇为不舍的将之拉回来,继续吃了起来。
这个动作将景语兰给逗笑了,干脆坐在杨锐身边,将一起带回来的豌豆黄和驴打滚都给打开,道:“配点糕点,不要单吃一样。”
杨锐瞄了一眼,摇头道:“卤煮配这些东西属于异端。”
景语兰无奈道:“总不能浪费了。”
“你单独吃它们不算异端。”杨锐说着用手抓起一块豌豆黄,喂到景语兰嘴里。
景语兰愣了一下,直到杨锐的手指碰到她的嘴唇,才有些惊慌的闪开。
“你一口气出这么厚的书,也不怕里面有什么问题伤到自己,太贪心了。”景语兰有些左右而言他,又有些意有所指。
杨锐缓缓伸手,将景语兰轻轻的拉了回来,道:“我是有些贪心,所以一直都很小心啊。只要不伤到别人就好了。”
景语兰被杨锐拉回到了身边。
“你吃豌豆黄,我吃卤煮。”杨锐说。
“豌豆黄是买给你的。”
“吃不完了,还想吃点晚饭呢。”
景语兰等了一会,道:“你拉着我的手,我怎么吃豌豆黄。”
杨锐乐了,将景语兰的手松开,看着她开始吃豌豆黄了,又道:“书的问题不用担心,我都是仔细检查过的,不会有纰漏的。”
“为什么不一次出一本,贪多嚼不烂。”
“《药效学实验方法》是用《实验药理方法学》的边角料写的,不写白不写,再说了,我是因为不想在GMP委员会做削铅笔的委员,所以才写的书,《实验药理方法学》占据理论高地,《药效学实验方法》占据应用市场,还是比较互补的。”杨锐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说了出来,但他的语气和神态,却让紧挨着的两人间的气氛转向温暖和暧昧。
景语兰没有再多问什么,而是提醒道:“你要小心,就算是专家,也会有喜欢暗箭伤人的。”
“我知道,这两本书,不会给他们提供弹药的。”杨锐刷了这么久的脸,到了现在,写两本书这种事再出挑,他也担的起来。
所以,杨锐现在的行为,充其量也就是张扬,最多就是有争议,不至于有质疑之类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其实一件很难以维护的奢侈品,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才能让它发挥社会润滑剂的作用。
杨锐发表的一篇篇论文,做过的一个个项目,都是在与学术界建立信任,只有这样,当他进行下一篇论文,撰写下一本书的时候,才会得到同行业的认同。
说穿了,学术圈子就是一小撮人的圈子,没有学历,没有经历,野猪一般的冲进来,除了带来日剧般的热血激情以外,绝不会有令人轻松的成就感的,只有付出更多,才能获得相同或者相似的待遇。
没有哪位学者有义务给予一名不名一文的年轻人或者老年人以尊重和优待,但他们面对杨锐的两本书,即使再震惊,再不可置信,也必须乖乖的给予重视。
京城的生物圈子,在噪音中安静了整整一个星期。
在新的一周来临之际,圈子里的声音,才一下子多了起来。
因为有兴趣有疑问的人,差不多就要用这么长时间,才能将杨锐的书看完。
蔡教授也选择这个时间,召开了《实验药理方法学》的学术报告会。
北大生物系遍洒英雄帖,邀请函一路寄到了云@南和东北。
这也是北大生物系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为杨锐造势,而在邀请函后的签字栏里,自杨锐之后的一连串名字,更是让乍起的声音瞬间冷却:
安林海、程仕、唐集中、王永、卢月萍……
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杨锐的北大教授,这一刻,都是出奇的齐心。
………………………………
第909章 专属报告会
在出版《实验药理方法学》以前,杨锐更多的是在制造惊喜。
他完成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战胜了伯里克大学的理查德教授,这是没有人预料到的惊喜。他完成了pc的研究,以一己之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刷脸,这也是没有人预料到的惊喜。他完成了《基因组学》的撰写,超越诸多大牛,成为了基因组宣言的草拟者,这又是一重大大的惊喜。包括辅酶q10和去铁酮的工作,杨锐也都是站在学术的阴影中进行的。
唯有《实验药理方法学》是杨锐大鸣大放拿出来进行的工作,尤其是从他宣布要写书,到成书的时间如此之短,更是惊动了整个国内生物学界。
85年中,国内生物学界最重要和最受瞩目的事件,就是gmp委员会的组建了,杨锐身为其中最显眼的一员,自然备受关注。
他在这个时间完成了两本书的撰写,简直可以说是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一次帽子戏法。
蔡教授更是在兴奋之余,不遗余力的支持杨锐。
杨锐是他推荐补选入gmp委员会的,尽管有一些波折,但总归是蔡教授站桩,将杨锐推进gmp委员会的。
如果没有蔡教授的推荐和支持,杨锐就是拿三五个国外奖项,也不一定能进来。
因为gmp委员会不是高考,这里看成绩,但不纯粹看成绩,不是你的成绩好,你就一定能进你想进的委员会。那些成绩极好的学者,但在国内并不受待见的,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杨锐这名根红苗正的北大生,却是隐隐有了明日之星的架势。
安林海、程仕等学者,都是北大出身的重量级大牛,此时也对杨锐倍感期待。
在报告会的当日,这些曾经在邀请函上署名的大牛们,也不辞辛苦的为杨锐站桩。
每一名到场的嘉宾,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排成名已久的学者,齐刷刷的站在北大的礼堂前。尽管没有礼仪小姐的颜值和身材,但这样的景象,无疑更加的令人震惊。
伍洪波提前来到会场,也站在蔡教授身边,不无嫉妒的道:“杨锐还没毕业,你们就弄的这么兴师动众,万一他毕业了以后,分配到我们中科院,你们不就是为人做嫁衣了吗?”
蔡教授向来宾招手的同时,瞥了伍洪波一眼,笑问:“羡慕?”
伍洪波撇撇嘴,转身也招呼起了来宾。
有两名院士做前台,来自各地的学者还没进门,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学术氛围了。
别看国内的两院院士有上千人,但在八十年代,学部委员的人数远远低于此,而且,生物领域的学部委员更少,蔡教授代表北大,伍洪波代表中科院,差不多就是国内生物学领域里的最大山头了。
来听学术报告的学者们看到这两位,第一感觉就是先声夺人。
等进到礼堂内,自有学生给每位学者送上杨锐的两本书。
以学术专著来说,两本都堪称是大部头的书,重重的放在来宾的手里,更是压的所有人沉甸甸的。
“感谢大家的到来,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们就不请主持人了,直接开始可以吧。”杨锐在台下还有些吵闹的情况下登台,三言两语的就将局面hold住了,因为他不准备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啊。
来帮忙站台的大牛也太多,让谁上台让谁不上台都不好,为了避免冲淡第一天的气氛,杨锐选择直接开讲。
是的,第一天的意思是,这个报告会要开好几天。
其实,大部分的报告会都要连开好几天的,杨锐之前参加的国际医学大会之类的,也都是一样的模式。
一方面,受邀而来的学者很多都是真的远道而来,有的坐绿皮车要坐两天的时间你说飞机?80年代的部委开会,都不敢人人坐飞机。走这么远的路,就开一天的会,这不是逗人玩吗?
另一方面,学术会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枯燥阅读,像是杨锐的书,你不给大家半天时间,都不能浏览一遍,你不给大家两三天的时间,根本来不及让人仔细看。
当然,大多数人是不会仔细看的,但你得预留出时间,让有兴趣的人,有时间看。
不过,与普通的学术会议不同的是,这次的学术报告会,是独属于杨锐的。
换言之,北大花了过十万元的经费,邀请百多名全国各地的学者来北京,就是为了听杨锐一个人叨叨三四天时间。
什么是逼格?这就是逼格了。
杨锐语气舒缓而坚定的介绍自己的两本书。
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个,让大家对他的书有个概念,继而产生兴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