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551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51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笑了笑没说话,而是对面前的田兵伸出手来,道:“田教授,你好。”

    田兵也连忙打招呼,紧握杨锐的双手。

    许正平没办法再问下去了,他自然不会知道,在杨锐的印象中,田兵未来的成就正是苏先凯和范振龙的七成。

    简而言之,田兵是清华学者中的佼佼者,但苏先凯和范振龙是地方院校最顶尖的。

    不过,相较来说,招募田兵这样的清华学者仍然更困难,而招募地方院校的顶尖者的麻烦在于筛选。若非杨锐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他基本不可能将苏先凯和范振龙从遥远的二流学校里挑选出来的。

    苏先凯和范振龙也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才能从同事中脱颖而出。

    比起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做科研还是相对容易出头的,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最容易出头的,永远是经过了多轮筛选之后的佼佼者,就像是坐在杨锐面前的田兵那样。

    田兵和许正平类似,高考进入清华,努力学习并经过艰苦的竞争,成功留校,从给教授们打边炉做起,一步步自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也算是在中国科研界登门入室,留下了名字。

    不过,到了副教授,再想更进一步就很难了,在清华这种牛人聚集的地方更不容易,尤其是田兵和许正平这样的留校生,他们相对于地方院校引以为自豪的文凭,比起如今大学里越来越多的海归派,反而显的弱势。

    尤其是海归的博士们,用一两年的时间熟悉一下环境,转眼就是副教授,实在让打拼多年的本科老教授们情何以堪。

    但国家政策就是如此,一等出头大海龟,二等出头小海带,三等出头清北留,四等出头被枪打。

    田兵不停的做实验再做实验,以期得到超卓的成果,晋升教授,从而将这条漫漫长路走到底――也是因为他有做研究的天赋,他才能选这条路。

    杨锐的目标,则是向田兵展示出远胜于清华实验室的条件。

    兴建不到一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自然是极好的。

    杨锐拉着田兵在实验室里转了一圈,田兵就变的眼热起来。

    其实,他之前就来离子通道实验室来参观过了,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有什么资源,他也了解的七七八八。

    所以,转了一圈以后,田兵忍不住问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假如,我的意思是,假如我到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来了,我能用哪些仪器?”

    “公共仪器区的仪器要申请,其他科研组内的仪器,你要和科研组的负责人商量,另外,我会划拨一些基础和常用的仪器设备给你,大概三四万元人民币的样子,另外给你20万元的仪器置办费用,你选仪器,实验室会负责购买。”比起华锐实验室的条件,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但国家实验室就是这样,杨锐不管是实验室负责人也好,实验室主任也好,都不能真的做到为所欲为,起码一点,钱数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无限的资金和所有人都围着你转的科研模式。

    这个条件,不仅比苏先凯等人得到的差,甚至比起田兵自己的实验室条件都好不了太多。

    田兵在大学里挂靠在其他教授名下,受到的限制比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要少,而他每年申请到的经费也有数万元之多,若是去掉需要置办的仪器费用的话,至少在头一年,两者之间的研究经费是相当的。

    没有明显的提高,让田兵不禁犹豫起来。

    杨锐太理解他的心思了,几乎所有研究员的心思都是如此。

    因此,杨锐看着田兵的脸变的失落,心中好笑的等了半分钟,道:“如果你愿意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并且有精力的话,你可以加入到我的实验项目,这样的话,会有多余的课题给你。”

    课题自然是带经费的,但更重要的是,课题有明确的方向和实现方法。

    而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实现方法,智力工作就算是完成了80%了,剩下的无非是运气、时间和体力的积累,当然,是还是需要20%的智力投入,但轻松简单的多。

    不仅如此,完成杨锐的课题,获得的成果和功绩,自然是以杨锐的目标为目标的。

    就像是普通的研究生给导师做论文,往往是以导师的高度为标杆的一样,实验室里的课题组给主任做课题,自然也是以主任的高度为标杆。

    杨锐这个标杆,现今可是世界级的。

    田兵自然而然的问:“什么多余的课题?”

    “限制性内切酶方面的。”

    “这是个大命题。”

    “得是个大命题呀,我们杨主任要发表到jmc的。”许正平在旁边捧哏。

    田兵的眼神立即亮了起来,jmc的4。0的影响因子,可是含金量十足。

    田兵至今只发表过两篇影响因子4。0以上的文章,这在清华的副教授一级,或者是普通学校的教授一级已值得炫耀了,但要放在教授一级,就算不得厉害了。

    《jmc》是如此难发的期刊,以至于之前苏帆就有借杨锐发表的意思。

    尽管《jmc》如此难以发表,但田兵和苏帆一样,都绝对相信《jmc》就是杨锐的自留地。

    看看最近一年,杨锐发表在jmc上的文章数量就知道了,第一作者的总数超过十篇,以离子通道实验室为单位名的论文数量超过十五篇。

    平均到12个月里,等于是一个月都要发表不止一篇的数量。若是平均到发表数量最频繁的半年时间里,那就更可怕了。

    这样的发表数量和发表频次,只能说明杨锐的水平远远高于jmc的需求,以至于杨锐的论文寄过去,就会得到优先处理。

    在欧美顶级大学,有这种待遇的学者还是很多的,比如著名的哈佛教授,或者知名的剑桥教授,他们要送一篇论文到《jmc》,也就是打个电话约时间的事,专门的审稿都没有意义,最低的底线是,哈佛的著名教授就是发表一篇错误的论文,也比一名普通学者的正经论文有价值。

    这就像是商品免检一样,当一名学者的自我要求远超于期刊社的要求的时候,期刊社再去以规章制度卡人,那就是将学者往外赶了。

    全世界的期刊不知几千几万种,生物学方面有名的也有几十上百种,是一片残酷竞争的领域,学者中的大拿,是有相当的特权的。

    田兵清楚的知道,杨锐就拥有想发就发的特权。

    “论文的署名……怎么算?”田兵只剩下这一个需要关心的问题了。

    不用杨锐说明,许正平即道:“如果数据和经费来自其他科研组争取的课题,在其他科研组未完全参与的情况下,你们并列第一作者,你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如果其他科研组参与了,其他科研组的名字放在前面。另外,通讯作者永远是杨锐,这样可以吗?”

    “可以,可以。”田兵连连点头。

    要说起来,这样的条件算不上宽松,但实验室的潜规则就是如此,哪怕老板什么都没做,老板的名字依旧得是通讯作者,除非资金全部来自于你申请的课题。

    不说80年代,和裁军一样大裁减的科研经费有多难申请,就是到了连年提高的21世纪,能直接从国家乃至于学校申请到经费的学者都不多。

    即使是30年后,普通大学的教授,每年能够申请到的经费都不一定有10万元人民币,而十万元的经费,在一瓶试剂动辄数千元的时代,又能做得了多少研究?

    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头,永远是给了排名在前的学者和教授们了,那些每年拥有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经费的院士或者长江学者,其名下的实验楼往往都不止一个,而他们申请到的经费,自然是要分拨给旗下的学者们。

    后者的回馈,除了通讯作者的名头以外,也不能再多了。

    80年代的条件更糟糕,获取资金的渠道更有限,科研老板的条件自然更苛刻。

    杨锐只要一个通讯作者,至多一个并列第一作者的名头,实在是优惠万分了。

    田兵也不是第一天做科研了,对此不仅浑不在意,更是有些感激。

    事实上,如果要冲着jmc去,就是杨锐不想写自己的名字,田兵也有可能将之写上去。原因很简单,这样更容易发表。

    若是纯为利益考虑的话,头上多一个通讯作者,或者多一名并列第一作者,并不会影响到学界对田兵的评价。

    杨锐见田兵同意,这时候才切入进来,和田兵聊起了限制性内切酶的种种研究,确认田兵有能力完成这个课题。

    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身为小牛一头,只是循规蹈矩的做科研,对田兵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

    许正平也悄然放心下来,在杨锐确认后,伸手道:“欢迎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我建议你先到实验室里来工作,调职手续的话,我们稍后一起给你们办。”

    “一起办?你们还招人了?”

    “当然,离子通道实验室早就策划扩建了。”许正平比杨锐还要有信心的样子。

    ……

   
………………………………

第770章 地中海贫血症

    随着田兵的到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人数迅速扩展。

    接连一周时间,杨锐就挖到了三只小牛,分别是来自清华的田兵和焦阳平,以及来自北理的王思胜。

    这其中,焦阳平是将会成为院士的未来牛,端的厉害,这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的最顶峰了,捋一遍30年的中国院士,数量还是相当少的,生物专业的就更少了。

    而北理的王思胜没有出国留学或讲学的经历,但还是能达到千人计划之水准,也是比较大的一条小牛了。

    杨锐也因此迅速将基因组和克隆学的研究给拉了起来。

    不止杨锐,许正平、蔡教授和刘院长等人,也是兴奋的抓耳挠腮。

    他们倒是没指望能抓到一头未来能成为院士或者长江学者的牛人,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国内一流学者本身就是稀缺的。

    要等到美帝国主义培养的大量学者回国,国内一流学者的数量才能勉强超过同时期的大熊猫数量。

    单论某个专业领域,仍然是大熊猫赢。

    就杨锐拉来的三个人,现在是清华和北理的中坚力量,那自然也就等于是北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到除了清华北大以外的任何一所学校,都能稳稳的排到该校教授序列5%之前,是所有学校都会拉拢的对象。就是在北大,田兵、焦阳平和王思胜也是高等级的学者,值得费一番功夫去拉拢的。

    当然,小牛毕竟是小牛,还是没到不计成本的拉拢的程度,杨锐能动手拉来,令蔡教授和刘院长很高兴,但让他们自己去拉就不一定了。

    何况,拉人也得有一定的契机。

    应当说,《基因组学》的出版,以及《芝加哥读书报》的宣传,让跳槽到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学者们有了充足的跳槽理由。

    在这个年代,因为钱而调职是只能私下里说的理由,公开市场上,这是很不道德的行径,而大学学术圈又注定是一个小圈子,因此,哪怕是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样的理由,也只有逼急了的小学者们才会用。

    到了田兵这样的年龄和声望之后,他能跳槽的理由,要么是和老东家谈崩了,要么就只能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而去的。

    现如今,冲着《基因组学》的作者而去,也算是对知识的追求了。

    田兵如此,焦阳平如此,王思胜也是如此。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工作也变的轻松起来,算上之前的苏先凯和范振龙,以及许正平,杨锐旗下的研究员已有六名,基本与华锐实验室的规模相当。

    这些可都是多年科研汪以后,训练出来的真正的研究员,杨锐守着实验室观察了几天,基本放心下来。

    新来的三个人里面,田兵和焦阳平都是彻底的学院派,实验手法和填写报告的方式都是杨锐熟悉的,王思胜略有逊色也不算什么事儿,让许正平稍带两天,就熟悉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工作方法。

    如此过了一周,杨锐又从应聘的人中招募了两只头犬――待遇与来自北燕农学院的苏帆相当,招聘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再多招人的话,离子通道实验室也就塞不下了。

    实际上,到了这个程度,一个实验室的工作量已经相当大了。

    三人甚至从以前的单位带出了许多工作――或者叫做好处。

    周一上班,杨锐刚到实验室,就在实验桌上,看到了一封信。

    王思胜笑眯眯的放下试管走过来,笑道:“杨总,我之前收到的邀请,是北京协和医院联合几所大学和研究所办的一个会议,全国性的,正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