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神级学霸 >

第524章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24章

小说: 重生之神级学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有的有的。”车上的工作人员立即从准备好的资料里抽了一张给杨锐,现在的大学,一个院系当年的人名列出来,还放不满一张双面纸。然后和旁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好奇的看着他。

    杨锐低头找名字,找了两遍,都没找到施一公的名字,不禁有些失落。

    这么好的一条大犇竟然没落到自己手里,有些遗憾啊。

    转念一想,杨锐又觉得无所谓了。

    现在才开始读大学的大犇,即使牛性十足,也要再十年左右,才显现出牛性。

    十年前的小牛,也着实太幼龄了一点。

    杨锐将名单交还给工作人员,又看看他们,问:“你们派了四个人来接我们?”

    “对,你们在授课期间有要帮忙的地方,都可以找我们解决。”对方说着递给杨锐一张类似名片的联络方式表。

    “四个人有点多吧。”

    “就是帮你们跑腿,我们主任说了,任何事都可以交给我们来办,让你们能安心教学。”对方说着,眼神不禁上下打量杨锐,相比其他人,杨锐确实是年轻的过分。

    不过,北大的教师们对杨锐的态度却不是一般的好。

    尽管还没有学阀的势力,但离子通道实验室俨然已是北大生物系的大实验室了,别的不说,光是目前扩建的规模,以及学校拨给的经费,就超过了许多老牌实验室。

    学界的排名,除了政府给的官位和头衔,比如学部委员或者校长院长这些个东西,就是看各自手里的成果、文章、以及最关键的经费和项目。

    尤其是在一个学校内的,强势实验室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通过更多的经费和更重要的项目,占据稀有资源是最重要的,比如超级计算机的资源就是根据小时来计算的。

    当然,除了利益相关之外,学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比官吏和职场简单些,杨锐其实只要拿出成绩好,颜好的优点,稍微配合些谦逊的态度,就很招人喜欢了,更别说还有唐集中和王永这些与他很熟悉的教授在车里。

    几个人一路聊天,很快就带着杨锐融入了车内的气氛。

    到了目的地,杨锐已经和车内大多数人熟悉了起来。

    见面、吃饭和开会等一系列流程,用掉了接下来四个小时的时间。

    直到下午,杨锐都没有见到一个学生,或者一块黑板。

    虽然不止一次的了解到了80年代人的慢节奏生活,这样的效率还是让杨锐不免焦躁。

    “以后是不是直接给我课表就行了,不要每天跑过来再开会什么的了。”杨锐按捺不住,找了一名工作人员询问。

    后者为难的道:“我们的每天的通勤车的时间是固定的。”

    “没关系没关系,杨主任想提前多久过来,我们发一班车过去。”清华方面的负责人立即跑了过来,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在场的工作人员诧异了一下,默默不言。

    杨锐愣了一下,忙道:“不用通勤车跑了,我到时候自己过来就行。”

    “还是我们派人接吧,怎么说都是给我们清华帮忙,自行车骑一身大汗,我们也过意不去。”

    “不用,真的不用,还是我自己过来吧,给我课程表就行了。”杨锐哪好意思让人家天天派车来接送,捷利康的车不用白不用。

    清华方面的负责人客气了两句,见杨锐是真的不要车,于是笑道:“其实以后也不是经常开会,不过,杨主任肯定很忙,我们也能理解,您看这样子如何,我们先给您安排几节大课,时间由您决定,怎么样?”

    这时候的大课就是公开课,和选修课差不多的意思了,在学校的各种课程中,算是最不重要的一种了。

    尤其是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大课,既不受学校重视,也不受学生重视。

    80年代的学生,高喊的口号是“追求时间”,有空闲的时间,他们宁愿读一读伤痕文学,探讨一下诗歌,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大课,并不受爱戴。

    杨锐没来得及说话,身后的王永已经听到了,走过来道:“只让杨锐上大课吗?如果只是上大课的话,有必要请杨锐过来吗?《细胞》和《自然》的作者给你们的学生上大课,太大牌了吧。”

    清华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王教授,我上大课也行的,别让人家为难了。”杨锐适时的出来解围。

    清华人立即一脸感谢。

    “既然是上大课的话,我上什么课都可以了?”杨锐接下来的问题,再次让人家为难了。

    “理论上,自然是您选择课程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希望您能提前给我们通知一声……”

    “那我今天晚上先上一节课,你们看看行不行?”杨锐才懒得给他们审查呢。他拿出来的课程教材肯定是超过教学大纲的,到时候又是一堆废话和纠缠,不如直接上课了以后再说。

    清华人犹豫了一下,道:“今天晚上是不是有点急了,您现在就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我本来就想写点什么,正好拿出来给学生们说一说,顺便整理思路。”对这一点,杨锐倒是说的很实在。

    事实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学者愿意做教职,不仅有教书育人的快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能够整理思路,有利于系统性的学术研究的。

    很多学者都是在担任教职期间,撰写的个人专著,一些发人深省的系统性的工作,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如果说,实验室里的工作,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那大学教职就是系统性工作的温床。

    相比令人惊呼的突破性进展,系统性的工作则往往引来感叹。

    许多传奇性的学术大拿,都是海陆双栖的,一边在s上刷论文,一边撰写发人深省的学术专著。

    也许有人会说,蹲在家里自己写不行吗?

    实际上,在学校里撰写学术专著的效果更好。因为这些系统性的专著是追求普及性的,虽然不像是科普那么普及,但至少要让读专业的学生看得明白,在学校任职,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而调整自己的思路,往往是奠定一本专著的受众面的重要过程。

    杨锐以前刷论文刷的太忙,既没空去写专著,也没资格去写。

    而今完成pcr,那趁着有教职的机会,写一本才艺双馨的教案出来,却是很恰当的机会。

    毕竟,他下次担任教职还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呢。

    清华方面,因为杨锐的年纪,而不是太信任他,但也不能一点自由的空间都不给。

    清华人也只能出于关心的说:“都没有提前通知,要不然,让我们同学们宣传一下,明天再开始?”

    “不用,反正就是针对大一的学生的,你们给新生说一声,愿意来的过来就行了,晚上嘛,很随意的。”杨锐心想,这样来的人说不定还更多呢。

    毕竟,现在的大学,晚上除了说废话,还能有什么事比上课更愉快的。

    ……

   
………………………………

第727章 基因组学

    站在能容纳近百人的教室的讲台上,杨锐很有些不习惯。

    上课铃声还没打,然而,教室内并没有喧闹声,甚至没有窃窃私语的声音,更没有学生跳起来质疑杨锐的执教资格……这让做足了准备的杨锐很不习惯。

    想当年,他做补习老师的时候,什么样的学生没有见过啊,成绩好的鼻子朝上,一副老师请您来折服我的表情,成绩不好的眼睛往上,一副老师我不屑于读书也能混的很好的表情,成绩中等的嘴角朝上,一副老师您教的不好让我的智商不能与分数匹配的表情。

    然而,80年代的学生,自我意识显然还没有觉醒到这个程度,或者说,是他们的父母和社会还没有觉醒到这个时候。

    就是有些太乖了。

    杨锐比较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不禁对清华所谓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有了些微的认识。

    铃声响起。

    杨锐重新调整了一下站姿,道:“现在开始上课。”

    说完,他并不像是一般的老师那样介绍自己,而是立刻开始正式的课程道:“我想给我的课程命名为《基因组学》。”

    接着,他又用英语说了“基因组学”一词,并迅速的说了起来。

    坐在教室后面的几名清华教授不禁面露愕然。

    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没听过基因组学这个中文词,更没听过基因组学的英文单词。

    当然,他们很快就会听说了。

    到86年,第二阶的大牛汤姆斯将会正式提出基因组学的概念,诺贝尔奖得主杜尔贝克,也就是准备提名杨锐诺贝尔奖的杜尔贝克,以基因组学为基础,用征服癌症为目标,说服了美国国会,正式启动人体基因组计划。

    当然,癌症到30年后依然没有被征服,但这种小事,在拿到了经费的学者们眼里,实在太平常了。

    不过,基因组学与人体基因组计划虽然关系密切,却并非是一个概念。

    形象的说,人体基因组计划就像是曼哈顿计划一样,它是一个有目的的项目,测序人体全部的碱基对,或者制造出原子弹,目的达到,计划就宣告结束。

    基因组学却是一门学科,就像是核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物理学一样,基因组学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但重要程度却不逊于基础生物学。

    到杨锐读书的时候,基因组学已经是深入生物学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绕不过去的重要学科。

    当然,作为一门学科,它不是突然在86年诞生的,在它诞生之前,已经有无数学者为之奉献青春了。

    杨锐在提出了命名以后,就安静的从头讲起。

    坐在教室后面的教授们,也只好安静的听讲。

    这要是换一个本校的年轻人,教授们肯定是站起来反对了:你丫说的是啥?

    但换成了杨锐,就没有人敢随便说话了。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杨锐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至今引用超过2000,这个数字,就好像电影票房破2亿美元一样――在业内,这都属于传奇式的牛人的专利。

    杨锐为什么能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位置上,无人质疑?因为杨锐在离子通道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世界级的,用粗鄙一点的话来说,所有离子通道领域的学者都被杨锐教做人了。

    截止84年的现在,离子通道领域的所有重大的发现,几乎都是在杨锐的论文的基础上做的。2000个引用数,就是这样子积累出来的。

    所以,哪怕杨锐是以学生的身份,成为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包括北大乃至北京的各大学的学术界,都没有什么反应。

    实在是不敢,看着那么多领域内的大牛,在顶级论文刊登的论文里,恭恭敬敬的感谢ruiyang的贡献,看着一篇篇牛的不行的论文后面的参考资料,第一条就写着ruiyang,谁敢质疑杨锐在离子通道方面的权威?

    pcr就更厉害了。

    原始版的pcr就号称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用不客气的说法,诺贝尔奖是无法忽视pcr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的数以万计的引用数,而不得不颁发给pcr的发明者。

    经过杨锐改版的pcr就更厉害了,现在距离发表才几个月时间,使用pcr技术的世界一流实验室就有数十个之多,等他们的成果出来,还不知道要刷论文刷成什么样。

    而且,就算是不懂pcr是怎么回事的,看诺贝尔奖提名,也该醒脑了。

    在做出一项国内领先成果,就可以等着评院士的时代,杨锐的两项突出成果,早就被国内学者看的滚瓜烂熟了。

    这样的杨锐,要不是北大在读学生的身份,哪怕他只有18岁,清华也要把他供起来的。

    也就是他的北大生的身份尴尬,清华才将他放在这里上大课。

    尽管如此,也没有哪个教授敢贸贸然的质疑杨锐。

    就算眼下有疑惑,也要回去慢慢揣摩一番,互相探问后再质疑吧。

    说的现实一点,质疑杨锐的论文,起码也能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0的文章,不能白白的在课堂上质疑浪费了。

    教授们一边思考,一边飞快的记笔记。

    底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门新的学科在创立,他们乖乖的记笔记,听课,顺着杨锐的思路来思考……

    杨锐也用普通学生能听得懂的方式,缓缓的展开表述,让基因组学这个系统,如画卷一般,慢慢的露出一脚。

    他确实有资格讲述这堂课。

    自建立实验室伊始,杨锐就有意识的靠近基因组学。当初刚刚到北大的时候,杨锐被副教授的科研汪钟志文招募,就是用基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