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待庞校长再说,张部长拿起电话,就喊秘书去拿了录像带来。
庞校长无可反对,只好呆在办公室里坐等。
一会儿,就有人搬了电视和录像机进来,迅速的插好各种电源线路,并放入录像带。
同时,电视部里的几名负责此事的干部,也都搬了小板凳,坐在了前面。
几秒钟后,记者李冲的脑袋出现在电视正中央。
“这是截止今天的报道的最后剪辑版了。”科室的老刘低声介绍。
张部长唔了一声,没有什么表示。
电视里,采访的进度进行的很快。
经过剪辑的片段连续起来,用很新闻式的手法连接,首先就给人以非常正式的仪式感。
“新闻里说的”在80年代,差不多就是正确的代名词了。
“你们评价一下。”张部长看到三分之一左右,差不多就是杨锐介绍与理查德实验室恩怨的部分,给不明所以的下属下了令。
科室的业务骨干老刘不知道部长的目的,搓着手,先评价道:“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剪辑的是比较清楚的……”
“说人,不要说技术细节。”张部长直接打断了老刘的话。
老刘滞了一下,立即转向道:“这个杨锐的画面感一般,但是人长的比较好,说话也很特别,有演讲天赋……”
“是让你看报道。”张部长再次打断老刘的话。
“哦,报道的挺有层次的。”老刘说完就住口了。
张部长盯着他看了五秒钟,颓然放弃。
几个人沉默的看着电视,直到杨锐说到庞校长的时候,庞校长才发出粗重的呼吸声。
“诬蔑。”庞校长发出低沉的声音,像是把狗的脑袋按下去似的。
“杨锐同学,你说的问题可是非常严重的,你有证据证明自己说的话吗?”电视里,记者李冲也问了一个众人最关心的问题。
庞校长的呼吸瞬间变的急促起来。
“我相信证据是存在的,首先,学校就此事开过会,我相信会议记录应该有留存,另外,你们也可以就此时采访当事人……”杨锐的声音通过电视传出来,稍微有一点变音。
但相对于庞校长的脸色变化,那根本不值一提。
而电视屏幕里,采访的对象也迅速的变成了北大校方,多名学校领导,都出面证实了此事,甚至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电视机前的庞校长的脸色越变越白。
“把电视关了吧。”张部长叹了口气,道:“老庞,今天就到这里吧,再有什么情况,我们再通知你。”
科室的业务骨干老刘同志听到庞字,迅速联想了起来,面露不屑。
庞校长魂不守舍的离开了办公楼,直接回家,再也没有回学校。
而在学校,更多的人通过电视采访,认识了杨锐。
此间人等,钦佩者有之,感怀着有之,畏惧着有之。
真正感受到差别的,反而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许正平等人。
以前的时候,他们要去学校后勤处要些东西,或者做报销登记的时候,总是排在别人的后面,现如今,基本都是他们排在前面了。
时不时的插队,更是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汪们欣喜若狂。
节省了多少时间呀ヾ(●w●)ノ
然而,李冲同志的采访,并不是到了理查德实验室的科研竞争就结束了。
当周的栏目播放之后,第二个星期,有关pcr的采访,又准时上线了。
……
………………………………
第720章 热情澎湃的日子
自始至终,pcr的难度都是不高的。
除了耐热聚合酶的部分,稍稍花费了一点时间以外,剩下的部分,杨锐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用三两个月就完成了。
这比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轻松了不知多少倍。一样是有方向性的优势,钾离子通道的项目,却是让杨锐一并整个实验室,以非常紧张的进度,拼命似的工作了半年才完成的。
事实上,不论是以学术性来说,还是难度来说,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都是杨锐截至目前的巅峰之作。
同时,它也帮杨锐好好的刷了一波脸。它是证明杨锐学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标杆之作——要将一个小团队管理好并不难,但要集合一个小团队的全部力量,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项困难的工作,圈子里的学者,很少有人如此有自信的。
也是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引用数的增多,影响力的扩张,杨锐在国际生物圈子里才有畅通无阻的感觉。若是纯纯的pcr的话,学术精英们不一定认可。
然而,成就这个东西,不是看难度的。
pcr做起来不难,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又简单又重要,才在科学界普及的如此之快,才将生物学和人类生活改变的如此之大。
在pcr之前,如果有人想做一次亲子鉴定,那就有得等了,钱也得准备的足足的,但在pcr之后,尤其是杨锐的完整版pcr之后,至少普通的西方人的收入是足以轻松的做一次亲子鉴定了,离婚律师们要是能捐款的话,不知道得多积极。
刑侦领域和医学领域被改变的更多,学术界的地质系,尤其是古生物和古人类领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取恐龙dna和古人类dna的诱惑,让世界名校纷纷加大投入。
这样的pcr,实在是有太多太多可以说的东西了。
记者李冲和纪录片的王导演,也是做了pcr的采访以后,才了解到它的影响如此之广,而经过他们精彩剪辑的采访报道,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当然,相比日后数十个卫星台,无数的网站新闻争夺来说,现在的电视台的报道,要引起轰动并不是太难。
一般的观众,好不容易买了电视,就能收到两三个频道,换来换去,也是换不丢的。
而买了电视的家庭,到了晚上,断然是没有不开机的。就是你不想开,左邻右舍的吃完饭了,都要准时到你家里来报道,你不想开电视也得开。
节目的数量也很少,质量更是堪忧,像是用一台摄像机拍出来的西游记用了6年时间,要是连续24小时放映的话,一天就能放完了,所以,重映是很平常的事。
而正是这些80年代人看起来平常,21世纪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电视圈的现状,造就了电视媒体的一代繁荣。
头天播出来的节目,第二天就全民皆知,第三天就报纸讨论,第四天就********的节奏,重复了不知多少多少次。
而在北大,大家对pcr的讨论,更是火的不能再火。
更有人在私下里,悄悄的传播着电视节目里,并未播出的部分。
“听说pcr是要得诺贝尔奖的。”
“不是要得诺贝尔奖,是要得诺贝尔奖提名。”
“电视里为什么不说?”
“是可能要提名,明年四月份才提名,如果人家最后没有提名,电视台不是要傻了,所以不能说。”
北大的讨论,很快自内而外的传播了出去,没两天的功夫,就有报纸开始了自发的讨论。
与电视台的严谨正相反,现在的报纸或许是太多了的缘故,每天的新闻消息根本不够登,于是出现了讨论版的热烈,就是将读者或者专家或者行业内人士,分成辩论双方,对一条评论进行讨论,报纸同时刊登正反两方的意见和文章。
简略的说,就是高成本的油印论坛。
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的大v们……作者们,或者出于守序中立,或者出于守序善良,或者出于绝对中立或者中立善良,纷繁的讨论着每一个新闻热点。
比如曾经的潘晓事件,相关的讨论如果全部剪报整理出来,能放满满一个屋子都不止。
而在1984的新学年,杨锐成为了新闻热点。
从高考状元,一直到pcr的可能获奖,过去一年的杨锐,实在是制造了太多的新闻热点了。
而他以前的新闻也被翻了出来,被人重温了一遍。
记者们再次蜂拥来到北大,有熟门熟路的,更是直接找上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但这一次,所有记者都被拦了下来。
“实验室正在改造啊,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在京城,看门大爷的威力不可小觑,等闲人,他们都是不放在眼里的。
记者在他们看来,自然也都是等闲人。
“我们是来采访杨锐的,你们学校也同意的。”有年轻的记者不甘心,还想再试一试。
看门大爷咧牙一笑:“学校同意也没用,有大红章子说了,闲人免进的地方你们也能进?你们怎么不到校长室里去耍呢?”
“大爷是四川人吧,我也是呀。”有记者用上了老乡攻势,川普随口就来。
大爷再咧牙一笑:“我当年有个战友是四川人,后来死了。”
“大爷还当过兵啊。”有摄影师希望发掘一下自己的采访天赋。
大爷又咧牙一笑:“当过,本来能提干的,就因为守仓库的时候打了个盹,就给赶回家了,这不是,只能到学校来给人看门。”
摄影师默默退下,觉得自己还是继续技术流这个有前途的工作吧。
记者们在外面呆的久了,渐渐地不耐烦起来。
就在一群人开始考虑要不要强行进入的时候,两条实验汪笑嘻嘻的从里面搬了桌子出来,就摆在实验室前面的院子里,道:“各位,稍安勿躁,鉴于有许多媒体朋友的到场,我们杨主任决定开一场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每个单位的记者,都可以问一个问题,大家都有机会,你们可以自己商量顺序,新闻发布会半个小时后进行。”
“杨主任是杨锐吗?他是主任了?”记者们对级别和编制的敏感性是极强的。
实验汪点点头,说:“杨锐现在是我们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
“那他算是学生还是老师?”
“不清楚。”
“你们离子通道实验室是什么级别的?”
“现在是校级重点实验室,各位,新闻发布会之后开,让我们搬椅子好吧。”两名科研汪劈开道路,开始往外搬一切能坐的东西,试剂桶,试剂桶,试剂桶和试剂桶……
一名活的比较小心的记者看的一阵蛋疼,望着黑白灰三色的试剂桶,不禁拉住一名科研汪,问:“小哥,这些桶不会有毒吧。”
“一般情况下不会。”
“一般……哎呀,那就是会有危险了?”
“实验室的事,说不准的,有时候你看着没事,结果出事了,有时候你以为死定了,结果没事。”化学系的帮忙汪有感而发。
活的小心的记者眼泪都要汪汪了,说:“你们就不能弄点正常的椅子板凳吗?”
“这不是时间来不及了。”
“那哪个桶一定安全。”
“这个不好说,有时候,你以为没事,结果就出事了,有时候你看着……”化学系的帮忙汪诗兴大发,感慨万千。
“总有一个安全点的吧。”记者拉着他套近乎,说:“这位小哥,先别忙了,抽支烟,你怎么称呼?”
“实验狗不需要名字。”科研汪深深的吸了一口烟,满脸的沧桑╭(╯e╰)╮
……
………………………………
第721章 如释重负
“各位来了。”半个小时后,杨锐从实验室里走了出来,态度亲切的像是给老朋友们打招呼,坐到了铺着白桌布的主席桌后面,也是一样的态度谦和,还和前排的几个记者聊了起来。
他也接受过好些次采访了,因此认识了不少的记者。
记者们一愣,新闻发布会什么的,他们其实也是见识过的,但像是杨锐这种不坐主席桌,走平和流的,还真是不常见,现在不说是有点级别的官员,就是村小组里开会,组长都是学着新闻联播里的主席讲话一样走形式的。
30年后的朝鲜电视台的播音员是什么样的,84年的中国式新闻采访就是怎么样的。
采访之前的态度谦和没问题,采访过程中还用这种态度的,就不多见了。
不过,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太强了。
几分钟后,不熟悉的记者都能和杨锐聊了起来。
还有人趁机就将前面的问题拉了出来:“杨锐,都说你现在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了,你现在是北大的老师了吗?你是要提前毕业了吗?”
提前毕业在84年其实不罕见,一个更经常出现的词是“跳级”,就是高一的学生不读高二了,直接读高三,或者三年级的学生不读四年级了,直接读五年级甚至六年级,科大少年班就可以看做是跳级的高端版。比起后世教育要求的制度化,在80年代还有90年代,教育体制其实相对灵活,各个学校和基层教育局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