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台长哑然转身,又派人去取了录像带过来。
电视机里,再次响起流利的英语。
在场数人替换着做翻译,却是不逊于专业翻译的速度。
刘院长也因此渐渐的看入了神。
“你们看待一名科学家的时候,不能以他的年龄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以他的国籍和人种作为评判标准,你们要了解他的工作,以他的工作来判断他的能力。关于杨锐的工作,我想说,这是跨世纪的成就,不仅现在少有人达到他的成就,放眼科学发展的数百年时间,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多见的――这不是我的夸张溢美,如果你们像我一样,对杨锐了解的再多一些,你们就会更佩服他。”达尔贝科是个自信的老男人,他已功成名就,除了想推动人体基因组计划以外,别无所求,对于杨锐的支持,也是日渐增长。
就像是他所说的那样,对pcr的了解越多,他对杨锐的认同感就越深。
电视里,记者显然被达尔贝科的话给震惊了,忙道:“这比您之前给予杨锐的评价更激进了。”
“那是因为pcr表现出来的力量更强了。”达尔贝科摇摇头道:“杨锐拥有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的敏锐嗅觉,他值得拥有属于他的荣誉。霍拉纳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就像是我之前对记者,以及在法庭上说的那样,霍拉纳70年代的想法,与今天的pcr,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荣誉归于杨锐,杨锐应该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更广泛的关注,以及更多的资源。”
电视台的二楼无比的静谧,连轻轻的呼吸声都无。
……
………………………………
第703章 高评价
“评价很高啊……”一盘录像带放完的间隙,校长呼了一口气,声音重的仿佛能落到地上似的。
“我看海森堡也不过如此了。”书记说的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测不准的海森堡,他24岁创立矩阵力学,31岁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整个人生都可以用年少成名来形容,前半生也是顺的不能再顺,直到纳粹失败,作为德国物理学家的海森堡,才受到了更多的另类眼光的注目。
然而,这个时间,用海森堡来形容杨锐,不免令人联想过多。
当然,不去联想也可以,比如徐副台长就傻乎乎的笑,只当海森堡是位名人,虽然他本人不知道缘何有名,又有名自哪里。
但北大的先生们都听得懂,这就像是黑话,每个字都是简单的,唯独圈内人知道真正的含义。
“我觉得更像是狄拉克。”蔡教授是生物学的大拿,但对物理学的名人生平也清楚的很。狄拉克是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年轻时在剑桥,中年后,跟着女儿去了美国的佛罗里达,虽说换了一个国家,但他的选择与国籍无关,更不会引起正确与否的争论。
“我们继续看录像带吧,小王,好了吗?”校长不想现在开启争论,转而催促起了放录像带的工作人员。
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但他趴在柜子前面找带子换带子,被这么一屋子的老男人盯着自己的屁股看,压力还是颇大,两三次都没插对地方。
“我来吧。”一个黑影笼罩在他的上空,紧接着,小王就觉得背后有东西贴了上来。
之后,一只强壮而有力的大手,夺走了他的……录像带……
小王嘤咛一声,膝盖杵地,整个人几乎被推的贴到了电视柜上。
“没事吧,我用力大了点,有没有出血?”身后的黑影又用强壮而有力的大手拉起了小王,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脊背和屁股,笑道:“小伙子要长的壮一点才好。”
说着,黑影将录像带插入了……录像机。
时隔多年,当小王变成了老王,每当他躺在隔壁家松软的床垫上的时候,仍旧会不自觉的想起今时今日的一幕。
这一天,对他来说,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
其一,他从生物学教授口中,得知了一个秘密:小伙子要长的壮一点才好。
其二,他从北大教授们的表情中,得知了一个秘密:诺贝尔奖原来是如此的重要!
重要到,地上有人被推倒,险些流血,也首先关注诺贝尔奖的消息的程度。
“欧洲博*彩集团声称,2015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可以下注,他们为每个奖项列出了十五个人选,其中备受关注的21岁中国少年杨锐,也出现在了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单下,赔率为一赔二……据悉,欧洲博*彩集团的诺贝尔奖提名名单是最为准确的,每届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出现在他们的五人名单中,因此,博*彩集团的名单往往被看做是最的诺贝尔奖备选名单……”电视里,播音员播放了新闻以后,又介绍起了诺贝尔奖的提名机制。
北大的中老年教授们面面相觑,他们自然清楚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
按照正常的提名规则,每年的诺贝尔奖应该有一两百个提名,文学奖更是多不上限。
但是,名单终究会缩小的,最后的三人或者五人名单,才是委员们投票的最终选择名单。
问题在于,诺贝尔奖的提名是保密的,无论是前面的长名单,还是后面的短名单,又或者是最终名单,始终都处于保密状态下,就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瑞典人的保密工作很是完善。
直到博*彩集团介入为止。
他们的厉害之处,是每次都能猜中正确的诺贝尔奖得主――换言之,他们总是能拿到正确的名单,从前期的长名单和短名单,再到后期的最终名单,博*彩集团都能拿到。
无需猜测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经过多年的发展,博*彩集团竟尔变成了诺贝尔奖提名名单的权威发布机构。
他们的名单,不仅被赌徒们认为是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甚至也被学术机构和个人,认为是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
历届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出现在了他们的最终三人或五人名单中,这是博*彩集团变成诺奖外围的坚实基础。
细思起来,这的确是一件令学术界尴尬的事情,但这只会让博*彩集团更上心,以至于宁愿赔钱,也要将这个大广告给做下去。
而对了解内情的北大诸教授而言,眼前的一切,更是如梦似幻。
“一赔二的话,会不会进入最终名单?”某副校长很认真的问话。
旁边的副书记很认真的回答:“我觉得几率很大,你们看其他几个人,有的是陪跑多年的,还有的研究,并不符合现在的研究方向……”
“蔡教授,你怎么看?”校长转身问蔡院士。
“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多多支持杨锐。”蔡院士将杨锐当日申请出国参会的事说了,又道:“我觉得,我们现行的体制是有问题的,如果不是杨锐坚持,我们很可能就要错失这次机会了,pcr技术也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自我批评以后,蔡院士又道:“但不管怎么说,杨锐是我们北大的人,更是我们北大生物系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我认为,应该借此机会,与杨锐多多沟通,给予他更多的支持。”
在此之前,杨锐始终都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负责人,此时此刻,蔡院士悄然给他加上了主任的头衔。
校长不管听到没听到,先点了头,再道:“书记,您觉得呢?”
“就因为一名美国教授的推崇,我们做此决定,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这不是一名美国教授的推崇,这是诺贝尔奖得主达尔贝科的推荐,而且,现在有名单出现,不是也证明了杨锐的实力?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提名了,应该已经进入了短名单了。”蔡教授自然要维护杨锐。
书记沉默片刻,道:“我想再看几盘录像。”
大家齐齐转身,看向小王。
小王身子骨微颤,低头道:“能放的录像带,都放完了。”
“徐台长……”蔡院士向刘院长示意,再找徐台长说话。
徐台长很是无奈,思来想去,还是答应了。
于是,电视里再次出现了外国频道和外国节目主持人。
或者介绍,或者深度报道的节目,一篇连着一篇。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最新进展来自于pcr的进展,据悉,新近出现的pcr技术能够大大的加快基因组测序工作,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前期费用有可能降低,或者以同样的费用完成更多的工作……达尔贝科已经向美国卫生部提出了修改计划的草案,并获得通过……目前,备受瞩目的中国天才少年杨锐,正因为pcr技术而地位陡升,美国西北大学的校长声称,愿意为杨锐提供一个教职,并且帮助他完成赴美手续……”
校长迅速的按了暂停:“杨锐今年大二?他还在学校吗?”
“当然。”
“我们回学校!”校长带着一屋子的人,浩浩荡荡的返回学校,留下放映室小王,傻傻的望着满地的狼藉与纸巾。
……
………………………………
第704章 杨锐在吗
在电视台里耗了几个小时,北大众浩浩荡荡的回到学校,学生宿舍都到了熄灯的时间。
还好,80年代的大学不熄灯。
在这个80年代的大学宿舍不熄灯的年代里,宿舍里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聚会,也就是老美叫party的东西。
白天的大学,是属于擅长体育的学生的,晚上的大学,是属于擅长文艺的学生的。
令人神往的女大学生们,白天在运动场上嘶声力竭的为男士们的强壮粗暴而呐喊,晚上在宿舍里沙哑性感的为文学艺术的强壮粗暴而喘息……
刚刚觉醒了女权意识的独立女性们,更是不会忌讳是否出入男生宿舍,这里是她们宣誓主权和独立的地方,恨不得在海子的脸上刻上“到此一游”。
晚间的宿舍,远比白天要热闹的多的多。
生物系二年级的宿舍区也是如此。
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安静的大学新生的宿舍区,初入大学的学生们,乖觉的白天上课,晚上睡觉。
然而,当他们变成大二学生的时候,却仿佛一瞬间异能觉醒了。
一觉睡到中午饭,吃过午饭先打球,午后吃饭加沙龙,沙龙之后有聚会,聚会之后倍空虚,熬夜背书至深夜……这差不多就是高年级生们的日常生活了。
大学老师也不觉得奇怪,他们读大学的时候也是如此过来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不唯独读书,相互间的交流,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是构建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步骤,等年纪再大一点,大家都步入社会以后,再想敞开了聊人生聊社会聊改革,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纯粹的吹牛打屁而已。
刘院长喊了辅导员柏善文,再没有惊动其他人,悄悄的带着校长一行人,向着二年级的宿舍区走去。
一路上,耳边有豪迈的歌声,有委婉的小曲儿,更有饱含热情的诗歌朗诵,以及慷慨激昂的即席演说……
柏善文心虚的偷看一眼身后的校长,见他似乎并不反感,才稍微的放下心来。
趁着楼梯转完的时间,柏善文又偷看书记,偷看常务副书记,偷看副书记,偷看常务副校长,偷看副校长们,偷看校长助理们……忙的脖子酸困以后,才彻底放心下来。
他哪里知道,一票领导现在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宿舍纪律或者卫生之类的小事上。
和诺贝尔奖提名比起来――简单的说,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建一所学校都没问题了。
当然,百年名校的积淀不是一个人用几年时间就能复制的,但一所学校的一个院系,那真的可以因为一个人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人而废,因人而立也毫不奇怪。
区区一个年级的宿舍区,实在无法引起领导们的关注。
一群人默默的穿过走廊,再要过去的时候,就听前面传来一阵掌声。
“做的好啊!”
“挺有意思的。”
“我都不知道,军队里的火炮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前方拐角处有学生们聚集,却是有些绕不过去,柏善文为难的看看刘院士,问:“要不然,我喊他们先回去。”
“用不着,我们又不吃人。”蔡院士一马当先,绕过拐角,其他中老年男人信步跟上。
拐角处,略微宽敞的空间,大约有三分之一个教室的面积,学生们或站或坐的有三四十人之多,都兴奋的听着中间的男生讲话,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校领导一行。
只听一名男生问了句“还有实验照片吗?”,其他学生就鼓噪起来。
正中间的男生笑盈盈的道:“有是有,但也不多了,看不太清楚的……”
“看不清楚的也要。”某男生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