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之平行线 >

第287章

重生之平行线-第287章

小说: 重生之平行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谅却无暇安慰父亲,他的思绪早已飞过到了山水如画的苏海,一场大戏就要拉开帷幕!


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秋功过
  随着国务院正式下文,苏海量化改革的左右之争浮出水面,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不时有经济学家公开指责某些人对改革的阻碍是对人民的犯罪,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历史倒退。有观点就会有争论,立刻有不同阵营的专家学者就此观点逐一反驳,双方隔空叫阵,骂成一团,也让朱久思的苏海之行未预先热。
  一月七日,朱久思乘机抵达苏海,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已经齐聚吴洲机场恭候他的莅临,长枪短炮如山如林,全都虎视眈眈准备争抢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场面曾一度失控。为了不至于引起混乱,朱久思没有按照事先安排接受媒体采访,而是从专用通道直接驶离机场。苏海方面由省委宣传部的官员出面,安抚媒体情绪,说一旦调查取得进展,将召开记者招待会,同大家吹风通气云云。
  不过要想如此简单的糊弄记者,实在太小瞧这帮无冕之王的威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这样的国字号媒体自不待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许多便利和特权,抢先一步通过层层渠道进行了许多相关报道,从多个方面辩证了朱久思苏海之行的任务、意图和前景。而其他地方性媒体也早习惯了你吃肉我喝汤的差别待遇,不等不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南周为表率,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采访策略,大批记者下到基层走访,挖掘出了以往从不曾面对世人的深度报道。
  这些报道参差不齐,有赞扬有批评,有肯定有疑问,有公正有污蔑,整体来说赞扬多于批评,肯定大于疑问,公正超过污蔑。不过宣传部的同志还是坐不住了,请示朱久思要不要找部分媒体谈话。朱久思毕竟身居高位,目光深远,大手一挥,毫不在意的道:“谈什么谈?要让人说话,要让人说真话,真理越辩越明,堵了别人的嘴,岂不是说我们没有底气,心虚?要是连我们也失去了信心,还谈什么改革大计,趁早打道回府了事……”
  话虽如此,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声,朱久思还是决定尽早结束发生在苏海的这场争论,经过一夜密谈,接受了卫栖文的安排部署,翌日一早带领调查组成员前往吴江县实地考察。吴江县委书记付民之在县委大会议室向调查组汇报了吴江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重点阐述了为促进当地茶业结构性调整所做的努力,汇报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不改革,国企必死;不改革,财政必亡!
  会后,朱久思在省委书记卫栖文、吴洲市委书记柳光等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去了吴江碧螺春茶叶有限公司,早接到通知的安保卿、叶智伟、范博等在公司楼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参观了公司陈列室的优质小叶种展览后,朱久思又兴致盎然的观看了碧螺春茶艺表演,安保卿特地从大世界调来了王牌茶艺师度娘,身着吴江民族服饰的度娘清丽动人不可方物,为众人进行了一场兼具民俗民调和文化品味的精彩演出,引得朱久思对卫栖文感慨道:“现在许多人对改革怀有疑虑,说我们是硕鼠,侵吞国资而为私用,将来是要做罪人的。可要是不改革那?单单吴江这一地来说,碧螺春这个品牌就要消散在我们手中,像茶艺这些深具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也要随着没落。我看呐,那样子想的人,才真正是国家的罪人!”
  卫栖文颌首称是,却不经意的多看了度娘一眼。
  之后由范博就公司的经营状况,短期规划和未来发展,以及如何同吴江本地有机结合,与政府、茶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做了一场热情洋溢、鼓舞人心又充满哲思的主题报告。这场报告由温谅亲自操刀,以他无可比拟的大局观和宏大气势,配合范博在理论方面的扎实功力,由浅入深,层层迭进,从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延伸开去,在范博无可辩驳的口才演绎之下,完美的呈现了一副在改革浪潮下,政府、企业与民众三者和谐,社会、环境和发展整体统一的壮阔画面。
  最后,范博用一句形象的比喻作为结束语:“……正如同中央为国企做好了改革的框架,地方又能主动划出一大片的留白,然后交给优秀的企业家和亿万群众一起联手作画,我相信,我们企业的未来必然更加的美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必将更加的幸福……”
  当时温谅以这两句做结的时候,宁夕曾笑他为了拍马屁没了节操,温谅却反问她现在如今当前目下,不改革,还有出路吗?
  宁夕沉默许久,摇了摇头。
  温谅同样沉默,国企走过几十年岁月,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处在悬崖的最边缘,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可问题在于,这种自上而下源自于体制内部的改革没有前例可以依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哪个经济学家可以担保改革的后果会比维持现状更完美。决策者们所能做的,无非是摸着石头过河,走错了路就拐回来再走,所以会有左右之争,会有进退之议,所以会有十几年后骂声四起,会有所谓的新三座大山倾覆其上。
  但千秋功过,不能归罪一人,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陈隆起已经选择了一条相对正确的路,可有人却奢望他选择的是一条绝对正确的路。
  可惜的是,世间没有绝对!
  更可惜的是,国改坚而不决,粮改决而不坚,无一例外在多年后重新走入另一个误区,但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因为多年后的果来驳斥多年前的因,那不是科学,更不叫辩证。
  范博话音刚落,朱久思已带头鼓起掌来,然后和卫栖文不知低声说了什么,脸上的笑容清晰可见。付民之坐在会议室的最边上,一直偷瞄着领导的脸色,目睹这一幕心里一颗石头终于落地,摸着肥嘟嘟的肚皮笑了起来,脑海里不知怎的也浮现出刚才做表演的度娘的样貌,盘算着是不是结束后问问安保卿从哪找来的美女,还真是挺有味道。
  “民之,中午用餐怎么安排的?”
  付民之从淫思中惊醒过来,一看是书记柳光特地走到他身边问询,忙站了起来压低嗓音,道:“吴江这边没什么像样的酒店,我让人在吴洲大酒店安排好了,等下请领导们过去用餐。”
  柳光皱了下眉头,训斥道:“糊涂!下午还要去西亭镇,吃顿饭让领导来回跑成什么样子!”
  付民之张大了嘴巴,没安排去西亭的行程啊,不是来公司参观后就回市里吗?其实就是吴洲大酒店也不过是为了以防万一,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也轮不到他吴江县来安排就餐问题。
  柳光此时可不管这些,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扭头看了看还在同卫栖文说话的朱久思,拉着付民之到了会议室外,道:“看朱总的样子,很可能临时改变行程去西亭镇实地调研合作社的事,你立刻让人安排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店,要有咱们吴江的特色,味道要好,对了,平时什么价今天还是什么价钱,不要拔高,也不要降低……”
  话音未落,跟着卫栖文下来的省委副秘书长邓青华走了出来,对柳光招了招手,道:“柳书记,卫书记叫你呢,怎么跑到这来了?”
  柳光答应一声,对付民之低声道:“快去!”然后和邓青华联袂进屋。看见柳光回来,卫栖文笑道:“时间不早了,要不先找地方吃饭,然后再请同志们继续跟领导汇报工作?”
  朱久思爽朗一笑,道:“到了你的地头,自然要听你的!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干活嘛,我这个人向来是到点开饭,不提倡那些废寝忘食的工作方法噢。”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卫栖文一边陪着笑,一边对柳光招了招手。柳光忙快步走过去,弯下身子,小心翼翼的道:“卫书记,午饭都安排好了,要不要现在过去?”
  说这话的时候,柳光气定神闲,仿佛刚才外面的一幕没有发生一样,不知是国内的官员们太擅长于演戏,还是太擅长于相信下属的办事能力。
  不等卫栖文说话,朱久思已经站了起来,道:“走,今天我请客,请大家尝尝吴江的美味。”
  付民之在外面有些慌了手脚,这么冷的天,竟然额头上有了汗珠。不过也不能怪他无用,以前从没接待过这么高级别的领导,不知道朱久思的脾性和偏好,偏偏又突然改了行程,柳光的指示又太过,一时大脑空白,竟然不知如何是好。作为县委办的副主任,又是少有的拿得出手的美人,姚裳一直陪同在外,见付民之几乎要满头大汗,心里头的快意自不用提。可又不能因为他的无能,害了卫栖文,或者说那个人的大计,道:“付书记,吴江最出名的是太湖船宴,要不我现在去联系?”
  付民之听着会议室里已经响起了桌椅摩擦地面的声音,仿佛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连声道:“快,快,快去……”


第三百八十七章 太湖一日,百态众生
  所谓太湖船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不像明清时节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文人雅士吟唱欢歌的风流所在,而是当地渔民在渔港码头用数十艘大船改装成餐厅,富丽堂皇的水上船楼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被誉为太湖一景。
  当然,这类餐厅一般是渔家风味的农家乐,级别高一点的要属吴洲外事旅游公司所经营的船菜,“春秋号”“明珠号”“太湖号”游船不分春夏秋冬泛舟湖上,让乘客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游览美景。不过姚裳不敢冒险去实验朱久思是不是晕船,所以只能放弃旅游公司,将目标选在湖边一家叫做水晶宫的船楼上,从这里看去太湖风景佳处尽收眼底,另外从各个酒家调来最好的厨师,分别做自己最拿手的一道菜,从“太湖三白”到酱爆螺丝、明炉酸菜昂刺鱼、油炸旁皮鱼、八宝鸭,西瓜鸡,鸡汁排翅,荷叶粉蒸肉,冰红菱及时鲜鱼蟹,应有尽有。
  姚裳考虑到副国级的领导应该不像平日接待的那些省市领导一样,至少还是要点颜面的,所以按照最低标准安排了饭局,二炒、二汤、四冷拼、五大菜,虽然简陋,却也基本囊括了太湖船菜的精华和特色。
  在短短三五分钟之内通过电话安排好所有行程,姚裳的办事能力第一次让付民之刮目相看。他此时也从慌乱中恢复镇定,一听之下,竟然找不到任何可以补充的地方,连夸了姚裳几句,正好朱久思一行已经从楼上下来,他匆忙向队伍中的柳光跑去。
  柳光其实也没想到朱久思会亲自到西亭去,按照惯例,来县里走一趟听了汇报,剩下的事交给调查组的人就可以了,突然有了变化,就十分考究各级官员们的应变能力。
  听了付民之的汇报,柳光对他的安排还算满意,补充了一句,道:“吩咐下去,菜的口味要重一点,朱总是西川人,爱吃辣,怕是不太喜欢苏菜的鲜淡。”
  看似不起眼的一点小补充,却充分表明了正处与正厅之间的差距,付民之心服口服,让姚裳带着几个县里的工作人员先走一步,去落实具体事宜。
  小小的一顿午餐,短短的四五分钟,官场百态毕露,权位功名,欲望人心,尽在其中!
  车队悄无声息的到了水晶宫,由于一切都是在暗中布置,交待了相关人等严守口风,高三层的水晶宫船楼既没有逐客,也没有禁严,不过寒冬季节,游客不算太多,朱久思走过一楼二楼时看到有食客显得十分的高兴,还站在一桌三口之家的旁边闲聊了几句。
  等上了三楼,往窗户边一站,浩淼无边的湖水仿佛在刹那间涤尽凡嚣,隔着雾蒙蒙的水气,极目苍茫,隐约可见山岚叠翠,秀峰如黛。朱久思默立良久,道:“这些年工作繁忙,我还是第一次来太湖,果然是‘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晚唐诗人汪遵有首《五湖》诗: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忆古思今,感慨万千啊!”
  够资格陪同朱久思进包间的不过卫栖文等寥寥数人,朱久思睹景伤情,话里话外难掩寂寥之意。想来也是,历朝历代哪怕再位高权重,推动改革也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真要跟着陈隆起赴汤蹈火,一往无前,午夜梦回之时,他未尝没有几分忐忑和焦虑。
  身后众人面面相觑,能混到这个房间的无不是七窍玲珑的人精,怎能听不出朱久思的心情,《五湖》诗写的什么,不就是对功成身退的奢望和艳羡?难道连朱久思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这场改革也是持悲观态度的吗?
  卫栖文见有几人眼神闪烁,知道这番话要是敢传了出去,立刻就能掀起苏海的滔天巨浪,忙趋前一步,笑道:“陶朱公那是野史趣闻,我们只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了……”
  朱久思不过晃神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