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极品御用闲人 >

第99章

极品御用闲人-第99章

小说: 极品御用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完王钰这番解释。童贯更疑惑了:“既然如此,你当初为何不极力阻止此事?”
  “唉,当初也是事出无耐,圣上乾纲独断,哪有我们作臣子说话的份儿?”王钰叹道。其实王钰心里根本没有这么想过,当初康王到河北挂帅。若他要阻止,还是有办法的。之所以没有这么作,是因为他明白赵构这个人。如果按原来的历史发展,徽钦二帝会被掳到北方,汴京会被攻破。而赵构则会在南方称帝,而南宋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迎回徽钦二帝。换言之,赵构,他也想作皇帝。
  如果一旦朝中有变故,赵构绝对不会拿手里的兵马往南府军这块硬石头上撞。他肯定会以“勤王”为口号。拥兵自立。从这一点上来 说,赵桓起用赵构。实在是大大地失策。而这一点,也只有王钰这个从公元两千零七年穿越过去的人。才看得比谁都明白。
  而王钰之所以如此忌惮蔡京,是因为这个人为相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如果自己动了手,他一旦倒向赵构,其号召力是可怕的。到那时,天下就会陷入动乱之中。而外敌伺机长驱直入,自己就算有通天之力。恐怕也无济于世。所以,蔡京这个人。一定要死。
  禁宫,皇帝赵桓被他父亲太上皇赵佶的近侍李吉,从严恪的床上叫起。正行色匆匆赶往赵佶宫中。前些日子,赵佶咳血不止,数次传出病危的消息。但近来,身体突然好转,不但饭量大增,甚至还能下床走动。
  宫里地人都明白,太上皇这是回光返照。赵桓自然更明白这个道 理,是以李吉一到,他就连严恪也顾不得,慌忙赶往赵佶宫中。
  踏入赵佶宫中,只见太上皇被几个近侍搀扶,坐于榻上。他的气色似乎还不错,精神头也很好,赵桓上前拜见。赵佶摒退众人,独留李吉在宫中。
  “赵桓,听说康王在河北督战不力?”赵佶问道。
  “回太上皇的话,近日西夏举兵八万,从夏州而出,威胁太原。九弟将帅府撤至隆德府,仍在率众抵抗。”赵桓自登基以来,一直受太上皇遥控。天下大事,桩桩件件,赵佶都了若指掌。
  “河北驻有我大宋数十万兵马,西夏小国妄图以蝼蚁之力而撼泰 山,不过是痴人说梦。西夏这边,你大可放心。而大金高丽两国联 军,也已经被打退。传言说金兵又欲卷土重来,这个消息,你不要相 信。现在,天下局势渐趋稳定。你想过没有,应该怎么作?”赵佶重病缠身,况且退下了帝位,尚且对天下态势有如此明白的洞察之力。若是将这份聪明用在治国之上,恐怕大宋也不会有如此局面。
  赵桓见太上皇问起,一时没了主意,赔着小心说道:“朕不知,请太上皇示下。”
  赵佶闻言,眉头紧锁,盯了赵桓一眼,暗叹子不类父,遂说道: “我没有多少日子了,你身为皇帝,要有主见。趁着现在还算清醒,我有几件事情要交待你。”
  “请太上皇示下,儿臣铭记在心。”
  “第一,蔡京现在已经是空头宰相,你要加紧处理,不过相信有人比你更急。第二,蔡京一倒,你马上命韩毅接掌南府军。将王钰的嫡系,统统肃清。南府军一定要控制在你手里。第三,南府军一旦控制住,你就将王钰罢相。”
  赵佶说得倒是轻巧,这三件事情,随便哪一件,都有可能引起天下震动。
  赵桓也是听得胆战心惊,可王钰如今主持变法,朝中大臣很多是他死党,这其中还有一个掌兵几十年的 相童贯。南府军是他一手创立,岂能说动就动?若事情有变,莫说王钰扳不倒,倘若他铤而走险,自己反受其害。
  一念至此,赵桓说道:“太上皇,若动王钰,天下势必议论纷纷,人心难服。他素有大功于社稷,若出师无名,恐怕惹人猜疑。朕观王钰,一贯忠心为国,不似……”
  “赵桓!”他话未说完,赵佶突然大喝。
  “你要是想皇位坐得安稳,就永远不要有这样天真的想法!我告诉你,身为皇帝,除了自己,谁也不要相信!天下大权,必须牢牢控制在
  里!绝对不容许他人染指!忠臣?什么是忠臣,没本会作忠臣!你……”赵佶见身为皇帝的儿子竟然有如此天真的想法,一时动了肝火,话未说完,怒气攻心,剧烈的咳嗽起来。
  赵桓被训斥得唯唯诺诺,再不敢多言。赵佶缓过气来后,指着身边的李吉说道:“王钰绝对不会束手就擒,这一点,你不要抱有任何幻 想。李吉跟随我多年,我已命他掌管宫廷内卫。他手里有一个要王钰性命的把柄,关键时候,可以派上用场。王蔡两党一倒,大宋江山,便可千秋万代。桓儿啊,我死之后,一切就要靠你自己了。”
  赵桓已经完全没有了主见,一切听凭赵佶吩咐。见太上皇提到身后事,想起当初他曾经说过,死后要一个人陪着他。但殉葬之风,自秦汉已后,已经废除。大宋立国,以开明的姿态治理天下,若又兴此风,史书留名,怕惹后人耻笑。想到此处,遂小心翼翼的问道:“太上皇,恕儿不敬,倘若太上皇百年之后,殉葬一事,是否另作……”
  赵佶此时直感四肢无力,头晕目眩,让李吉扶着他,到榻上躺下,口齿不清的说道:“对她,我是又爱又恨,朕置后宫佳丽于不顾,集万千宠爱于她一身,她竟联合王钰诓骗,欺君罔上,她一定要死……”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微弱。
  赵桓一见不对。忙向李吉施了一个眼色。李吉会意,细细打量了赵佶一阵,伸出手去,轻轻推了推他肩膀,叫道:“太上皇?太上 皇?”
  赵佶却似已经入睡,一动不动。李吉一惊,将手指伸到赵佶鼻下一探,只感觉到气若游丝。一时大骇。忙大叫道:“传御医!快传御 医!”
  靖康三年年末,太上皇赵佶陷入昏迷,两天未醒。御医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皇帝赵桓,太上皇龙御归天,也就是年前的事情了,没有希望挺过新春。赵桓闻讯后。一面安排人手准备赵佶的身后事,一面着手准备对付蔡王二党。
  汴京城上,乌云密布,眼看就要变天了。
  宋代全国最高学府为太学。太学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将来都是官员的苗子。而太学生在大宋,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可以自由的批评朝政,批评大臣,甚至批评皇帝。宋真宗时,有一名太学生。因对现实不满,写了一首反诗。被人告发。这在历朝历代,可都是诛灭九族的大罪。但宋真宗得知消息后。竟然说道:“朕看这个人不过是怀才不遇,才写下反诗,给他个官作不就行了?”
  由此可见,以太学生为代表地文人阶层,在大宋掌握着舆论权。但到了赵佶登基后,任用蔡京等人为相,对大宋的“言论自由”大肆打 压。如果有人胆敢发表对蔡京一党不利的言论,立即扣上“妄议朝政”的大帽子。当然。顾及到宋太祖当年定下的铁律,蔡京等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处死批评朝政的人。而是背地里作怪。宋江当初在江州吟下反诗,几乎惹来杀身之祸,就是一个例子。
  掌握大宋话语权地文人阶层,对蔡京等人,深恶痛绝。王钰任宰相后,蔡京被剥夺了许多实权,京城的太学生们时常举杯相庆。
  年关将近,身为百官之首的右仆射王钰,给太学生们带来了皇帝和朝廷的关怀,亲自到太学视察,受到了太学生们的隆重欢迎。而王钰,对这些“学弟”们,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视察并未流于表面,以宰相之尊,王钰走访了太学生们日常上课的课室,吃饭的膳房,休息的卧室。并详细询问他们平常学习生活的情况。
  用王钰生活地那个年代流行的话来说,小王相爷带来了中央朝廷和圣上温暖地关怀,让太学生们心里都暖洋洋的。
  视察完毕后,王钰同太学生们共进午膳。这些天之骄子,对朝政大事表示出了极大地热情。发言针对的范围,都在内政,靖边,海外各国往来这些事情上。坦白说,他们的意见在现在的王钰听起来,有些天 真。但其爱国热情,却是不容置疑的。
  “王相,太祖皇帝当年开国时,定下铁律,但凡文人士大夫,皆有上书言事,议论朝政的权力。而蔡京为相后,置祖宗律法于不顾,结党营私,败坏朝纲。而童贯,梁师成,李彦等人,就是他的同党!”正当议论的气氛十分热烈时,一个人地发言,让满座皆惊。惊的不是他批评蔡京,而是他居然当着童贯女婿,小王相爷地面,说出这番话。丝毫不顾及王相的脸面。
  王钰寻声望去,只见说话那名太学生,跟自己年纪差不多,英气勃勃,气宇轩昂。正如自己所熟悉的革命先辈说的那样,书生意气,挥斥方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正当众人都为他捏一把汗时,王钰淡然一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恩相,学生姓陈,名东。”那太学生昂然回答道。
  “好,你们太学生,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本官当年也曾考入太 学,算是你们的师兄,读书人,最高理想,莫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的话,本官虽然不表示赞同,但我很欣赏你的勇气和正直。天下如此多一些像你这样的读书人,大宋中兴,就指日可待了。”王钰嘴巴上说得好听,其实心里就这么想,天下的读书人如果都像陈东这 样,那皇帝恐怕就坐不安稳了。
  王钰实在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一句赞扬,这位太学生陈东,竟然惹出天大的乱子来。


第四桶 第一百二十碗 亮剑行动开始了
  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倜傥负气,不I蔡京、王 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 、童贯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宋史。
  陈东在宋史上,被列入忠义之士的行列。史书中说他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名声,仗着自己的气节,不肯屈居于人下。在京城太学里,成为太学生的领袖,在当时天下爱国士子的代表人物。
  右仆射王钰视察太学,陈东当着宰相的面,将童贯在内的当朝奸臣痛骂了一顿。丝毫不畏惧蔡京等人的权势,不顾及王钰的脸面。王钰也表现出了很大的气度,不但没有责怪陈东,反而夸奖他敢于说真话。年轻人嘛,总是血气方刚,意气用事。王钰视察完太学后,陈东便在太学里活动起来。
  这日,太学里晨钟方响,大雾弥漫,京城太学正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的学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今天,或许是载入史册,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或许会血流成河,在这里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但事关国家兴亡,社稷安危,这些读书人们要死谏天子。
  “少阳兄来了。”人群中有人叫了一声。所有地目光在瞬间转向了太学正门口。英俊倜傥的陈东。在几名同窗的簇拥在出现在门口。望着门前几百名同窗,陈东不觉有些紧张,兹事体大,朝廷素来忌惮群起生事。不知道今天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请圣人像。”人已经聚齐,陈东朗声说道。有学子从太学里搬出了孔圣人的画像,立于正门中间。陈东率数百名太学生,长跪于圣人像前。焚香膜拜。
  “国家多事,奸党篡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东激于大义,欲领同窗死谏于天子面前,伏乞圣人庇佑,铲除奸党。匡扶宋室。再 拜。”
  正当太学生们拜完孔圣人,准备赶往皇宫时。太学里突然匆匆奔出几人。学生们一看,是朝廷委派的国子祭酒,苏明权。此人掌管太 学,向来体恤学生,深负众望,很得学生们的爱戴。奔至门口,在外面密密麻麻一群人,心知今天这事已经不可挽回。遂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
  国家多事之秋。读书人理当申大义于天下,学子们并没有做错。希望苍天庇佑。这些学子们能平安回来。环视一眼,看着朝夕相处。祝如己出的学生们,苏明权躬身一揖,长拜在地。
  “大人,太学生这是要去闹事,稍不留意,就会闯下大祸。您身为国子祭酒,理应阻止才是。”身边副手见苏明权并未像原来约定地那 样,阻止学生们去请愿。于是劝解道。
  苏明权闻言,苦笑一声:“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了我等为其去 死,毫无其他办法。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说罢,转过身去,头也不回的踏进了太学。
  陈东见状,咬紧牙关,愤声吼道:“奸党蒙蔽圣听,我等终日饱读圣贤之书,岂能坐视不管?今日一去,或生或死,悉听天命!”学生们轰然应诺,群情激愤。陈东率数百太学生,浩浩荡荡,步行赶往皇宫请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