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极品御用闲人 >

第52章

极品御用闲人-第52章

小说: 极品御用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说,好说。现在天子就在里面,我引你过去,小心说话。将前番高太尉如何上得梁山,又是如何答应你们,一一说清楚,明白 吗?”
  燕青点头称是,王钰这才引着他,到了房里。见了天子,三拜九 叩,不敢抬头。
  “你姓甚名谁?抬起头来回话。”赵颉已经七八分酒意,醉眼朦胧的问道。燕青抬起头来,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草民燕青,见过陛 下。”赵颉见他生得唇红齿白,模样俊俏,先有几分喜欢。历朝历代地帝王之中,数他最喜欢以貌取人,身边近臣,无一不是玉树临风,相貌堂堂。仪表再出众,却也丝毫不妨碍这些权臣们贪赃枉法,无恶不 作。
  “听师师讲,你犯了王法,吃了官司,到底怎么回事?”赵颉又问道。
  燕青再拜,诚惶诚恐的答道:“小人自幼漂泊异乡,流落山东。后来被掳上梁山,一住三年,日前,陛下派大军征剿梁山。小人才趁机脱逃,投京师而来。整日提心吊胆,惟恐被作公的拿住问罪,打听到乡人在此,才来投奔,请圣下明鉴。”
  赵颉听完,沉吟不语,毕竟国家有法度,轻易赦免,岂能服众?李师师在一旁察颜观色,已猜到几分。见燕青又欲进言,拿眼色制住了 他,向赵颉赔笑道:“我这乡亲,虽然流落江湖,但却学得一身曲艺,诸般乐器无所不通,若圣上有兴致,可叫他献上一曲,以奏酒兴,不知圣意如何?”
  赵颉素好音律,听她这么一说,便随口应道:“既然如此,你便平身起来吧。”燕青谢过平身,向李师师讨要一支玉萧,咿咿呜呜吹起来了。赵颉听罢,点头称赞,心里欢喜,又叫他再献上一曲。
  “草民有一曲减字木兰花,上达圣听。”燕青见时机已到,又见王钰在旁使眼色,遂向赵颉进言。
  “好,朕愿闻其详。”
  燕青领命,遂唱木兰花一曲,道是:听哀告,听哀告,贱躯流落谁知道,谁知道!极天罔地,罪恶难分颠倒!有人提出火炕中,肝胆常存忠孝,常存忠孝!有朝须把大恩人报!
  燕青唱罢,赵颉吃惊,疑惑的问道:“你何故有此曲?”燕青大 哭,拜倒在地上。
  。”
  “草民有弥天之罪,不敢上奏。”
  “朕恕你无罪,但奏不妨。况且你既在梁山住过,必知那里底细,快快说于朕听。”
  燕青这才将事情合盘托出道:“梁山众人,多是江湖豪侠之士,常怀忠义之心,只恨报国无门。被那赃官污吏逼迫,不得已落草为寇。那梁山之首宋江,于山上竖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又设‘忠义堂’,以表对国家,对朝廷的忠心。从来不敢侵占州府,残害百姓,只杀贪官污吏,谗佞之人。梁山众人望穿秋水,一心只等朝廷招安,便要为国尽忠。”
  赵颉闻言生疑,问道:“朕以前两番下诏,派人上梁山招安,你等为何抗拒官军,不肯归服?”
  “头番招安,诏书之中并无半句抚慰之词,我等虽然忠心为国,然犯谋逆大罪,岂敢不小心从事?再加上御使将酒中掺水,惹怒梁山众 人,因此生变。第二回招安,太尉高俅故意将诏书错读,将‘除宋江卢俊义等一众大小人等所犯罪过尽皆赦免’一句,读成除了宋江之外这层意思,因此又生了变故。蔡相引大军来攻,只两阵杀得片甲不回。高太尉亲提十三万大军,役使天下民夫,修造战船,水陆并进。只三阵,杀得措手不及,他自己也被捉上梁山。在忠义堂上,指天发誓,允诺回京之后。在天子面前进言保奏。方才留下闻唤章为人质,带了梁山二人回到京城。”
  燕青这一番详说,听得赵颉大惊失色,对王钰说道:“前番蔡京回军,说是天气暑热,军士不服水土,所以暂时罢兵。日前高俅回来,又上奏说身患重病。不能理事。原来全是欺朕!”
  “陛下虽然圣明,但是身在皇宫,天下这么大,哪能事事都知道。况且这只是燕青一面之词,不能全信。”王钰故意这样说道。
  赵颉看了王钰半晌,摇头苦笑道:“你还顾念着同僚之谊。替他们辩解。也不看朕这天下,被他们弄成什么样子。”说罢,一味叹息,心中不安。这江山到底是他地,出了这么大乱子,又生出这么多奸臣,欺上瞒下,哪能不着急?
  王钰见状,对李师师使眼色,又望了望燕青。李师师会意。遂对赵颉撒娇道:“陛下,还不曾赦免我这乡亲的罪过哩。”
  赵颉此时心乱如麻。于是对王钰说道:“小宝,你传朕口谕。赦免燕青一切罪过,诸司都不准拿问。”
  王钰领了旨,因见赵颉龙颜不悦,不便多说,便领了燕青出来。燕青见天子不曾对梁山之事表态,心中拿不定主意,遂向王钰拜道:“小人有一事,想求都管相公。”
  “你不说我也知道。放心吧,等找个机会。我自然在天子面前进言招安,燕青啊。”
  “小人在。”
  “我知道你是个忠义之人,所以才让我姐在圣上面前替你讨了那句赦免。”
  “谢都管相公大恩,小人没齿难忘。若能得成全招安一事,无异再生父母!小人来时,哥哥曾让我带些微薄之礼,少顷便送至尊府。”燕青倒是个明白人。王钰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便叫燕青自回梁山等候消息。
  燕青拜辞,自与戴宗去高俅府上设法取出萧让乐和二人,按下不 表。
  却说那赵颉当晚在李师师家过夜,因出了这等事,心中烦闷,第二天一早便回到宫中,火速召王钰进宫面圣。
  王钰头天晚上,看那朱严昭遗作《上皇帝万言书》,睡眠不足。红着眼睛跑进宫里,赵颉却在春暖阁赐见。又转到春暖阁,内侍省李都知在此伺候,他与王钰交好,平常没事也要到顺平侯府走动。所以直接领了王钰进阁见驾。
  赵颉躺于锦榻之上,气色不太好,王钰进去,正要参拜,赵颉已经挥了挥手,又指了指旁边椅子,王钰谢过,坐了下来。
  “王钰啊,朕昨晚一夜未眠,你们这些大臣,平日总在朕耳朵边上说,天下太平,四海无事。朕也轻信你们,以为这大宋江山,歌舞升 平,百业兴旺。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王钰欠身回应道:“大臣们怕圣上忧心,所以报喜不报忧。这也是一片忠心,不……”
  “你这小鬼,就会伶牙俐齿,说些好话。只是这些话,朕听得多 了,有的时候,倒真希望你说出些真知灼见来,哪怕不好听也没关系,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王钰知道,这赵颉是受了梁山之事的刺激,不过是三分钟的热度。要说“真知灼见”,那《上皇帝万言书》,哪条不是?自己之所以隐瞒不报,一来是因为赵颉无心理政,说也白说。二来是因为那书中所言,有些只怕是犯忌的。就像是“约束皇权”这一条,不是明摆着找死吗?到时候问你一个妄议朝政之罪,流放岭南,学苏东坡摘荔枝玩去吧。
  “臣没有本事,不能为圣上分忧,死罪。”王钰作官两年多,早就学会这套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与刚到大宋的泼皮小无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赵颉闻言,轻笑道:“你倒也不是没本事,这满朝文武,有识臣,有能臣。识臣能提纲 领,高瞻远瞩,但通常都是夸夸而谈。能臣,则是埋头实干,但缺乏战略性地眼光。识臣说,能臣做,你就是一个能臣。”
  王钰闻言心惊,这风流皇帝也不全然是个昏君嘛,这些道理你
  得明白,那为什么不去实践?毛爷爷说,实践是检验一标准,实践才出真知。据以前学的历史教科书上,把这宋徽宗说得除了艺术之外,一钱不值。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他还是有才能的,只是荒废在了棋词书画,风花雪月之中了。难怪后来,作了亡国之君,受尽屈辱而死。
  自己既然来了大宋,岂能放手不管?可自己虽然位居三品,现在又主事殿帅府,但手下直辖兵将不过四五千人,朝中关系好的大臣不过蔡京,童贯,梁师成等辈,一个个比鬼还精,能成什么事?
  “小宝啊,你知道,这次梁山作乱,最让朕痛心的是什么吗?”正深思间,赵颉忽然问道。
  王钰一愣,随口说道:“臣不知,请圣上明示。”
  赵颉长叹了一口气,在李公公的搀扶下,坐了起来。有气无力的说道:“朝廷禁军,厢军,番军,加起来共计两百万有余,每年耗费国家数千万钱。却是不堪一击,历次对辽,对西夏的征战中,都落于下风,现在居然连梁山贼寇也打不过,此其一。高俅,殿帅府最高长官,主战不力,损兵折将,连自己也俘虏,捉上梁山,这对朕,对朝廷,都是奇耻大辱!可恨他还隐瞒不报,称病在家。此其二。这两点,让朕忧心如焚啊。”
  王钰听完,心中想起《上皇帝万言书》中曾经提到,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冗兵,为国家节省开支。裁撤冗员,牵涉太广,恐怕仓促间不能成事,但这裁军,眼下倒是可以提一提的,反正皇帝正在抱怨官军作战不力。
  一念至此,便进言道:“圣上,臣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有话直说,不必忌讳。”赵颉无精打采的说道。
  “臣去年出使大辽,带去了近五百禁军精锐的卫队,后来辽国生了内乱,镇南王造反,想杀臣。那五百卫队,在辽军铁骑面前,竟然不堪一击,臣刚一眨眼,就没了一半,再一眨眼,全挂了。现在,又连梁山贼寇也打不过,这其中必然有原因。国家空养了这么多兵,费了那么多钱,还不如拿来给圣上盖花园。”王钰说这话,却是有原因的。赵颉这一朝,有一大创举,那便是“花石纲”,在民间收罗奇花异石,送到汴京,供赵颉玩赏。
  赵颉闻言,深以为然,见王钰小小年纪,有如此见识,脸上有了笑容:“朕刚才说你只是能臣,现在看来,倒像个识臣了。那你说说,这事该怎么办才好?”
  王钰见皇帝夸奖,胆子又大了一些,继续说道:“太祖皇帝开国 时,定下的军政国策,在当时来讲,无疑是英明的。只是时代在变,这政策也应该变。就拿军队来说,现在国家军队有两百多万,为什么打不赢仗呢?我估计一是缺乏训练,二是军风不正,但根子还是机构上,兵无常将,将无常帅,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意见,《上皇帝万言书》中都是现成的。王钰一边说,一边观察赵颉的反应。
  只见赵颉认真在听,王钰停下,他忽然抬头:“说完了?没具体的措施?那朕得改改,你现在变识臣了,不是能臣。”
  皇帝都开起了玩笑,说明这话讲到他心里去了,王钰继续大着胆子说道:“臣倒是有个想法,具体是这样的,朝廷冗兵太多,不如裁撤。但又不能急于求成,不如圣上派一员心腹之臣,操练新军,人数不用太多,只作试验部队用。而且我们得回了幽云十六州,臣听说那里产马,完全可以装备骑兵嘛,这新军就按骑兵的方法来训练,一旦练成,就拖出去打!”
  “拖出去打?这是为何?”赵颉会错了意,疑惑的问道。
  王钰连连摇手道:“不是不是,不是打新军,是去打辽国,打西 夏,打金国,打蒙古。”
  “蒙古?什么蒙古?”赵颉问道。
  王钰一时口快,把蒙古也说了出来,心中一动,说道:“臣听说,东北那边过去,有个靠海小国家,是大宋的属国,四十多年不来进贡,不打他打谁?”
  赵颉失声笑道:“你这小鬼,不学无术,那是高丽,什么蒙古,乱听人胡说。”说罢,沉吟一阵,又说道:“你这法子,倒是跟朝中一些大臣相同,近来朕收到不少折子,都说要变法图强。但神宗先帝在时,王安石也说变法,变来变去,也没见变出什么来。朕即位以后,倒是对王相的变法颇感兴趣,任用蔡京为相,推行新法,只是阻力很大呀。”
  这倒是事实,据历史记载,宋徽宗刚即位的时候,也有一番雄心壮志。誓言要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法,于是任用蔡京为相,变法革新,结果却是不了了之。一来蔡京本身是个奸臣,只顾自己捞钱,借变法为名,大肆安插自己的羽翼,哪管什么变法大计?二来,新法触及了一些贵族的权益,阻力很大。再加上赵颉皇帝当得久了,那一点点雄心壮 志,也消磨殆尽,于是得过且过。
  此时听得王钰又提变法,心说,神宗皇帝在时,出了个王安石。现在朕即位,又出一个王小宝,莫非冥冥之中上天注定?


第三桶 第八十四碗 史上最年轻兵部尚书
  沉思良久,拿不定主意。王钰在旁边看着,也不I两人各怀心事,倒是旁边的李公公看了个明白,不时冲王钰使眼色,让他不要再继续说下去。
  赵颉暗忖,近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