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03章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03章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自己怎么这样快就忘记了?又连忙又说道:“那就先给十万两吧,让秦老夫人把将士们喂得饱饱的,朕直接派人把银钱送到秦老夫人手上,让秦老夫人尽快开拔。”杨改革匆匆就吐出了十万两这个数字,平均每个人十六两,大概需要四五个月走到京城,每个月每个人消耗银子四两,算不得多。毕竟这是精兵,还是长途跋涉,消耗多些。
  兵部尚书见皇帝问要多少出兵费用,噘噘嘴,心中高兴,这个问题正该自己回答,如果皇帝给钱,这出兵费用自己雁过拔毛,弄个“三成漂没”没问题,准备报个一二十万两银子,正要开口说话,又见皇帝说了十万两,又要自己直接送钱到秦良玉手上,心中懊恼,觉得这皇帝实在太精乖了。又一想,也不怪皇帝,这还有人在朝堂上对皇帝说“漂没”一般是“三成”呢。怪不得皇帝不信任咱。懊恼得很,不过已经走了出来,又不好退回去,只好随便的说一些:“启禀陛下,臣以为,十万两多了,秦老夫人的‘白杆兵’,可以在州县地方就食,可以靠沿途的州县供给,要不了十万两之多。”兵部尚书心里暗道:得,自己一分不得,也不能让别人得了。
  靠沿途的州县供给,这个杨改革多少知道一些,不过,杨改革以为,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老是靠地方州县供给,万一这供给不利,那当兵的岂不是没饭吃,要散伙了?这貌似在后来历史当中,多次出现类似的情形啊!特别是召天下兵马勤王的时候更是一团糟,这个苗头,自己得注意,不能太相信地方上的能力了。
  当下就说道:“嗯,沿途就食地方,地方州县供给,这十万两,就是开拔费吧,让秦老夫人给众将士置身合体的衣裳,买双合脚的鞋吧,这天下的精锐,也该穿得体面一点啊!”
  兵部尚书一翻白眼,得,这十万两还是归了别人,自己连个腥味也没闻着。当下又退了下去。


第141章 遣将
  杨改革和众大臣话里藏针,来来往往的对打了一阵,明里暗里都过了几招,这秦良玉带六千兵马入京,拱卫京师,算是达成一致了,至于皇帝自己掏钱给兵费,这个也只能随皇帝,谁叫皇帝拿的是内帑呢?这银子不经过户部,也不经过兵部,什么人也没办法,谁叫皇帝精乖呢?
  这秦良玉带兵入京,算是有了定论。
  不过接下来,人选就不好弄了。杨改革百度出来的,比如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这些,那都可是在“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才逐步崛起的将领,而且还都是进士出身,现在,都还按部就班的当官呢,没一个有秦良玉那样的威名和资历。【书友“靓靓爸爸”说得不错,这皇帝应该称农民起义为造反。】
  再者,让他们转到武职,当将领,恐怕不行,现在武人的地位太低,无缘无故的让一个进士转到武职里,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是不可能的,至于日后是怎么领兵的?那是因为农民造反了,他们去镇压,也才顺势成了领兵的将领。否则,是不可能去领兵的。杨改革也纠结了,这些百度回来的人选,根本抛不出来啊!
  想来想去,真正的武人,就只有满桂,赵率教,战绩和资历还算靠谱。祖大寿三兄弟现在,官阶还小了点,要拱卫京师,恐怕还轮不到他们。要拱卫京师,这起码得要一个总兵的名头,否则,单位太小了,朝廷也看不上你,要拱卫京师,总不能这里调一个营,那里调一个团吧。祖大寿现在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副总,他那两兄弟,位子更低,更不靠谱。
  杨改革头疼,自己的这些资料,又不能公开,只好看看诸位大臣,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高人推荐。不过这也是缘木求鱼,这历史自己都知道,那个行,那个不行,自己一清二楚,让这些朝臣推荐拱卫京师的人选,恐怕费力不讨好啊!杨改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诸位卿家可有拱卫京师的人选?都不妨说说。”崇祯帝杨改革无奈,只好让群臣们都说说,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好好考虑下该如何让这些人出场。
  下面的群臣见皇帝让大家推荐拱卫京师的人选,又见皇帝亲发内帑十万两给秦良玉,都知道了,这次拱卫京师是个肥差,皇帝也相当的大方,一个个都心动。准备把和自己有关系人推出来。
  “启禀陛下,臣举荐XX总兵XXX,XX总兵武勇过人,效忠朝廷,乃我朝不可多得的战将,陛下可召他入京,拱卫京师。”一位老臣首先就推荐了。这样好的机会,那里会错过。
  杨改革用手支着下巴?XX总兵XXX,根本没听过啊!无名小卒一个,也就不感兴趣了,但是这是众大臣第一个推荐出来的,又不好直接说不行,想想,道:“这个人可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战绩?”
  “呃!”刚才那个推荐的大臣傻了,没想到皇帝会这样问。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老夫出面,皇帝都不给几分薄面?这面子往哪里搁啊!下不得台,下不得台。
  “拿不出什么值得说道的战绩,也就不要给朕推荐了,免得到时候转进如风,抛君弃父,大家脸上都不好看。”杨改革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荐可没好脸色,MD,这可关系到我日后的生存问题,你也敢跟我打马虎眼,杨改革气不打一处来。很想扁一顿这家伙,又看人家七老八十了,唉,还是算了。
  刚才推荐的那个大臣被皇帝如此的奚落一顿,脸上挂不住,脸上红彤彤的异常尴尬,用袖子遮了脸面,退了回去。
  杨改革发现,自己根本没必要问他们,问他们干嘛?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他们推荐的人有没有用,难道还准确得过历史?自己连这后来的历史都知道,还问他们干嘛?缘木求鱼。
  想了想,于是就问道:“朕查看了一下我朝带兵将领的名册,找了一些战绩还算出众的,诸位卿家议一议。”
  众大臣争准备跃跃欲试的推荐一些人选过来,见皇帝又要自己提名人选了,又只好看看皇帝准备提那些人,暗自骂刚才推荐的那个老家伙,你推荐什么不好,偏偏推荐个无能的,连带我们的推荐机会也没了。
  “满桂。”杨改革第一个就提出了满桂。这个人,后来可是在北京保卫战当中,下了大力的,忠心就不用说了,战力也是可以的,和野猪皮打对战的人,战斗力,也是一顶一的。杨改革自然第一个就提到他了,而且这满桂,杨改革本来就准备调回来,自己还有重要的任务给他。再者,他和袁崇焕不和,袁崇焕已经申请过把满桂调走了,不过那次被皇帝骂了一顿,加上次次被皇帝和孙承宗“虐”,袁崇焕就再没提这事,于是天天蹲在家里练“星际”。
  “启禀陛下,陛下可是说太子太师,都督佥事,锦衣卫签事,总兵官满桂?”这个人一连报出了一连串的头衔,够长的。
  吓!杨改革没想到,这满桂,头衔还蛮多,刚开始还不觉得,觉得他是一个武将,不就是某某总兵而已,没想到,还有这样一长串头衔。
  “嗯,正是,朕说的就是他,满桂的战绩大家想必也知道,朕也就不多说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准备放袁自如巡抚辽东,这满桂和袁自如据说不和,刚好可以将满桂调回,避免将相不和,乃两全其美之事。”一位大臣立刻出来说道这袁崇焕和满桂之间的八卦,表示调满桂回来这是好事。
  “此事朕也知晓,所以,特地乘这次调天下精锐入朝拱卫京师之际,调满桂回京的,即避免了他和袁崇焕不和,又可以拱卫京师,两全其美。”
  “臣无异议!”
  “臣也无异议!”
  ……
  一群大臣都没有意见,都觉得调满桂入朝,避开和袁崇焕的不和,两全其美。
  “那该多少兵为好?”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满桂乃太子太师,都督佥事,位与秦老夫人相仿,臣以为,也该带六千精兵入朝为宜。”一个大臣很快就计算出来,满桂该带多少兵了。不过,不是根据战力,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地位,品级计算出来的。
  杨改革虽然对这种以地位和品级决定带多少兵的计算方法很无奈,但是这六千之数,却也刚好和自己心目中的人数差不多,也就忍住没发作出来。
  “嗯,如此甚好,那就也是六千吧,也是十万两银子的开拔费,朕会派人送去的。”杨改革很快就敲定下来出兵的费用了,自己虽然出了大钱,出了大血,但是这个值,历史上,勤王的时候,因为地方上没有做好后勤,来勤王的兵马半路上溃散的也不在少数,这个,一定要提防,出兵了,一定要给银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满桂满大人那边离京师近,又有马代步,很快就可以到京师,根本耗费不了十万两。”这位兵部的尚书,见这次调兵,银钱又没有从自己手边过,于是,又出来,跟皇帝说,要不了十万两了。
  “嗯,这个到也是啊!爱卿说得有理。”杨改革发觉,这个人看着有点讨厌,但是有时候说话也是靠谱的啊!这关外到关内,很近,又有马代步,的确,恐怕不要一个月,兵马就能进京了,如果事情紧急,恐怕一两个星期入京也是可以的。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顺眼了点,刚准备夸奖几句,准备降低一下这开拔费,边上就有人出来“捣蛋”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如此计算,有误,想秦老夫人的乃步卒,长途跋涉四五个月时间才能入京,确实艰辛,十万两也确实不多,这太子太师,满桂满大人那里,离京师近,又有马代步,速度极快,本不该需要十万两,但是,正因为是有马,乃骑兵,这骑兵的费用数倍于步卒,这乃常识,所以,虽然路途较近,但是开拔费用,确实昂贵得多,十万两,不多也”这个人好像对兵部尚书不感冒,“啪啪”上来就给兵部尚书扇了两耳光,基本军事常识都不知道还当兵部尚书。
  杨改革听了,不知道是说得有道理,还是没道理,这骑兵的费用确实比步兵贵得多,虽然只有六千人,但是考虑到一个人至少一匹马,这马嚼用起来,能顶几个人,马吃得不好,它还罢工,拉稀,更是要好好伺候着,所以,耗费更是厉害,这样算起来,十万两,开拔六千人,也不算多啊!
  杨改革混乱了,于是,又开口问孙承宗:“孙师傅,以你看,该多少?”
  军事不决问孙承宗,这个觉悟,杨改革愈发的强烈。
  “回禀陛下,臣以为,给八万两,足以。”孙承宗给了一个折中。
  “嗯,那就八万两吧,朕会派人送去的。”杨改革立刻决定下来。
  兵部尚书噘噘嘴,好,这八万两,又和自己没啥关系,又用眼瞥了瞥刚才那个打自己脸的人,心中暗恨。
  “下一个,朕准备调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杨改革直接说了自己的第三位人选。
  “陛下可说的是太子少傅,左都督,世袭锦衣卫签事,总兵官赵率教?”照样有人提了一大串的头衔出来。
  杨改革发现这明末好多武将的头衔,都相当的高。动不动就是太子XX,然后是都督XX,然后是锦衣卫XX,最后实职是总兵官。头衔虽然高,但是也都不是很给力。归低阶文人指挥不说,还要给文人胡乱的杀头。
  “正是,朕准备召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这赵率教的战绩,大家想必也都知道吧。”
  众大臣觉得皇帝说的尽是废话,这武人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战绩,能升到这样的高位来?朝廷可不是开批发部卖官的地方,纷纷心中鄙视皇帝。
  “敢问陛下要带多少兵马入京?”这回没有反对的,直接就问带多少人了。
  “四千。”杨改革一口就说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历史上赵率教带兵入关救援的时候,就带了四千人马,想必,赵率教对这个数字的人马都是比较有自信的,看重的,有信心的。所以,杨改革也就认准了四千了。
  “陛下,为何不是六千?前两位可都是六千啊?陛下如此厚此薄彼,恐怕……”一个大臣建议皇帝,既然大家的品衔都差不多,那就不要有差别。
  杨改革听烦恼的,很不喜欢这种拿品级说事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孙师傅,你以为呢?”
  “四千精骑,尚可。”孙承宗也挺认真的,特意加了四千骑兵几个字,这关外和野猪皮对战,敢称精兵的没马,那真是个笑话,也防备着有人从中搞鬼。
  “嗯,那就四千精骑。费用呢?”杨改革直接就定下人马了。
  “六万两。”孙承宗也很干脆,给了三个字了事。
  “嗯,那就六万两,朕照样会派人送过去的。”
  兵部尚书不噘嘴了,熄了心思了,这开拔费是不会从自己这里过了,自己眼馋也没办法。
  ……
  “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