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上-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之后,有了这样一个神器,只要他们安心发展,让天下百姓都有富足的粮食,人们不愁吃穿,那天下人还有谁人,不会感谢他皇家的恩德?
有此一项,他几乎就能安定大半个天下。而律香川在此事上的功绩,就算受他一拜,献帝也认为丝毫都不过分。
但是律香川当然还不知道原因,他也不敢让献帝真拜下去,无论皇帝真心要谢
他,还是假意如此,他是都不可能真受献帝这一礼的。因此当下律香川是赶紧阻止。
被他阻拦,献帝当然是再也行不下礼去了,于是他只好作罢。
站直了身躯,献帝问律香川道:“律卿,你可知道朕为何要谢你?”
律香川诚惶诚恐地说道:“这个小人哪里知道?”
他是确实不知道。
献帝听他如此说,他遂是说道:“朕谢律卿,只是因为律卿献与朕的那几千亩水稻。此事律卿真不知救活了天下多少的苍生百姓。为此,朕不谢卿,那又要相谢何人?”
说罢,他又是要向律香川行叩谢之礼,律香川赶忙又是拦住。他道:“皇帝何必如此多礼。为圣上分忧,为百姓效力,这些原本就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本分。难道小人对皇帝尽职尽责,还是要皇帝相谢小人的吗?”
此番话,律香川说得极是诚恳,这本来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他做这些事,可也不是要谁对他相谢的。他只不过想在这个时代,做一点事情而已。
而他的这一番说辞,让献帝听了,又是大为感动,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臣子。但奈何这样的良臣,天下又何其的少呢?
“律卿真是我大汉的忠臣良将啊!”
献帝是悠然地发出长叹。
说了这一句话之后,献帝稍稍地停顿了一下,然后他又转了一个话题。
他对律香川说道:“但是律卿,野牛岭上的水稻,对卿家来说,可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律卿自此之后,便是该多花些心思,放在野牛岭上!此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下。”
他是知道律香川此时是在忙着其他的事的,所以如此说。
他认为,现在只有律香川的那些禾稻,才是正事,此乃重中之重。其他的杂事,都可以暂时先放到一边。
看来献帝这是我执犯了,律香川心里想。皇帝心里面重视着一件事,便是从此心心念念,再也放不下来,希望全天下的人,也是和他一样,都去重视这一件事。
但是这事,有必要这么上心吗?
第三百零七章 上流宴
喜丰收珠江750水稻,既然已经种下,它们就自己会生长成熟。
有着小兵们在野牛岭上进行田间管理,一切就已经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他再去多加照顾。
况且此时律香川已在进行着自己的下一个计划,他如何能够让自己困守在野牛岭上?
因此律香川是就要开口,把事情和献帝说清楚。但是这时,韩融却是在一边,抢先说话了。
他道:“圣上,野牛岭上的事,就让老臣去照看吧!老臣对农田之事,颇有兴趣,且自信能将小律将军的五千亩水稻,管理安好。此事还请陛下恩准。”
韩融这话,他可是真敢说出口。以他稻稗不分的黑历史,如果让献帝知道他只有这样的水平,献帝如何肯派他到野牛岭上去?
而韩融这么说,自然也有着他的深意。律香川现在有其他的事情要做,这一点,韩融是知道的。
他也知道律香川现在势必是分不开身。之前王公公前去传他,都是没有能立马找到他的人,回说是他到城东老营忙碌去了。
这就可见,律香川现在手头在做的事,是有多紧迫。
而在这种情况下,律香川能分身出来,去到野牛岭上,管理那些水稻吗?
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呀!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但是他又不想律香川在皇帝面前去拒绝皇帝,身为臣子,却总是对君王说不,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会在上头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的。
还是让律香川等到更需要说不的时候,再对皇帝说不吧!眼前的情况,并没有那么迫切。
只要他能够把这差事替律香川拦下来,那律香川基本也就没什么事了。
心里有着这样一番盘算,韩融才是在律香川想要开口之前,抢先说话了。
对于韩融的这种作法,律香川心里也是暗暗感激,老头儿对他,可实在是很不错。
作为一个宫斗戏看多了的人,律香川何尝不知道,作为一个臣子,经常对主上说不,会有多么大的后遗症。
对刺头,帝王在需要你的时候,还对你千般迁就,你的小小过失,他们也不会计较。
但是等到你没用的时候,他们就要开始秋后算总账了。那时候你之前做的小小的无心之举,都可能被皇帝派出的爪牙们,无限放大。
那时候,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可能让之前的宠臣翻船。
所以,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作臣子的,永远不要去轻易违逆君王。
韩融老头就是为了解决他的这个难题,才是这样做的,这让律香川在心里面,如何能对老人不深深感激?
“太仆老大人愿意做这件事?那就好极了。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不过,若遇紧急情况,太仆大人不能决断,还是多问问律卿的意见。如此方好。”献帝说道。
只是,献帝虽然能让韩融去管野牛岭的事,但是他对韩融的信心,却好像不是很大,而对律香川,却无疑是要比对韩融,信任很多。
这当然也不奇怪,毕竟这些事,一直是律香川在主导做的,被献帝认为律香川对此,比他们中的任何人都在行,这没毛病。
韩融当然也不会对此去多做计较,他只是说道:“老臣谨记圣上之言。”
事情就这么定下。韩融还是很高兴的。他的目标,可不是与人争功,只是替律香川挡枪。
看事情基本已经处理完毕,献帝也很高兴,他对律香川等人说道:“各位卿家,现在时间不早了,各位便在朕这行宫之中,用过膳后,再回去吧!”
说罢就吩咐下面的人去准备。看皇帝要摆筵席款待他们,律香川韩融等人当然是都没有意见,只能谢恩。
而且他们这么些人窝居在这安邑一隅,实在也是太过无聊,想起来他们可也是帝国的领袖,曾经是国家最高一级的领导者。
而今却是号令不得达于外,只能行于安邑这小小的一块地盘,想起来这也是让杨彪韩融这些人,感觉到要郁闷至死。
所以日常时候,多多欢饮,还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是一肚皮落拓,聚在一起,发发牢骚,也能舒解一下胸怀。
晚筵由王公公着人执行,献帝又派人去请了董承,酒菜一摆上,大家就开始开怀畅饮。
他们在安邑安住了这么久,民生情况也是有了一些起色了,酒菜摆上来,律香川才是发现,皇家的餐桌上,菜品已是比较的齐全。
各种米肉都有,花色繁多,看来一切,还真的是都在慢慢地走上正轨。
像鸡鸭这些,小眉小竹两个人,已经养了好多了,小竹前些时候,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她们的鸡棚里,多了几只大鸡。
现在她养的鸡群,大鸡已经不下几十只了。小鸡也已孵了好几窝。
伏皇后这里,小竹也已送了好几窝的小鸡仔子过来,现在她们两家,养的鸡,可是快要赶上一个小型鸡场了。
数量太多的鸡,小竹其实还会送给外面的人去养的。因为律香川曾经告诉过她,要她们快快的把这一块给推广起来。
既然律香川这么说了,小竹当然就听话的一直猛孵小鸡,后来她发现鸡孵得太多,她一个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只得送人。
起初小竹还感觉有点心疼,不过在问过了律香川之后,律香川却是鼓励她把孵出的小鸡都送出去,说是这样能加快安邑的稳定发展。
这样小竹就心安了,她当然也是按照律香川说的话,这样去办了。
对小竹来说,她别的事情都不会太放在心上,但是只要律香川说了,做了会有好处的事情,她都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努力做好再说。
反正只要是律香川说可以做的事,小竹都会去做,听将军的话,总没错。
这样鸡鸭这一块,还真的是很快被她们给搞了起来。
繁育禽畜这事,其实家禽的下蛋速度,都不慢,只要大鸡多,小鸡就能够很快的被繁育出来。
只要没有破坏,民生安定,这些事情,做起来真的并不是很难。
第三百零八章 朝花夕拾
而且有些事情,有时也真奇怪,在兵慌马乱时期,很多东西,你先前都看不见吧!但到了局面稍一稳定之时,之前消声匿迹的那些东西,都会有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全冒出来,出现在你的眼前。
现在安邑的市面上,竟然偶尔已能看到猪肉在卖了。
想来民众的隐藏能力,真的是很深啊!他们不但能让自己隐蔽的活下来,连自己豢养的畜类,都是能同时保全,这真是很不简单。
而保全下来的这些人和物,在时局平静下来之后,就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供应品了。
因此市面上,安邑已经是比过去,繁荣了很多。
市面上一繁荣,百姓餐桌上,品类自然就会丰富起来。老百姓虽不可能大鱼大肉,但是皇家,却还是能够做到米肉齐全的。
而且律香川这次打仗,可也是有不小的收获的哦!不但没有亏本,还狠敲了李傕一笔。皇家的库藏,因此可也是殷实了许多呢!
虽然,李傕对他们的战争赔款,说起来其实也不算很多,但是在此种时局下,那也无异于是一笔巨款了。
他们这里,只有一个小型的帝王领导班子,有那么多物质财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足够丰硕了。
这样的经费,支撑起皇家的日常开销,勉强还是可以的,比初到此地时,已经是宽绰了很多了。
大家宴饮的时候,伏皇后也出来作陪。不知道怎么搞的,律香川觉得自己这回,好像已经有很久,没有见到伏皇后了。这让他感觉有点怪怪的。
以前见她的面多一点,那时候伏皇后表现很活跃。
现在伏皇后可能知道自己之前做的事,有点逾矩,所以她要守妇道了。不该她露面的场合,她都不露面,就让献帝去对付。
皇帝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可望最后能够独当一面。要是一个皇帝,做什么事都要由别人替他做主,那他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站立起来?
所以律香川对伏皇后现在这样的做法,还是很赞许的,只是这个时候,他却会忽然会想到,自己见伏皇后面的次数,最近少了一些,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不是他应该去计较的吧!
伏皇后倒还是和以往一样,一如既往的那么漂亮艳丽,只不过不再活跃的她,想表现的端庄大气,却是怎么看,却怎么都让人没有这个感觉,也许她还是太嫩了。
一个十七八岁的妙人儿而已,她要怎么表现出自己的老成持重来呢?
席间众位大臣们都没有具体的事要谈,只是就一些宽泛的事情,略作了一下讨论。
谈论之间,董承却是忽然又提到了回转东都洛阳的事来。
他道:“各位,如今我等在此处,也已经算是积累了一些威望了,四野的臣民,也都是已知道,皇帝陛下决心要崛起。此种情况下,让陛下回归洛阳,我觉得就很有必要的事。毕竟洛阳乃是王者之都,王气笼罩。陛下回归洛阳,天下士子,必定就会认为,陛下乃天子之正,从而是会纷纷来投。”
“而眼下咱们却是寓居在这安邑一隅,天下士人人必定就会认为,帝驾处境逼骞,如此对皇家没有信心,天下有才能的人才,又有哪一个,会愿意来辅佐陛下呢?所以我是一直认为,皇帝还是应该去到洛阳为好。这事不知各位都怎么看。”
他这番话,说的也有些道理。人都是往高处奔的,只有看到有好处,有前景,人们才会投靠过来。
如果人们看到献帝这里,是有如大厦之将倾,那么他们又能够希望有什么人才过来,为他们挽狂澜于既倒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而董承这个时候又把这个话题抛出来,那就可见他想返回洛阳的心,还是不死啊!
说起来这件事里面,其实是有着很大的利益关系的。如果董承能够说动献帝回返洛阳,那么复都的事,可以说是就由董承一人所主导。
这样他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声望必定是会迅速提高。这个对董承来说,可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