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败家子 >

第69章

唐朝败家子-第69章

小说: 唐朝败家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暖炕之上,谢逸笑道:“惜君啊,今夜不同往日,待到子时,再一回……”
  杜惜君含羞点头,却疑惑道:“为何要子时?”
  谢逸笑道:“守岁啊,那样我们就能从今年恩爱到明年,恩爱一整年,机会多难得。”
  “三郎,你又……”杜惜君红着脸轻啐一声,顺势吹灭了红烛……
  ……
  正月里颇为忙碌,有官爵在身,少不得入宫朝拜,还得给相熟的勋贵官员府上拜年,送节礼,还有各种宴饮。
  好的一点是,各衙署都封印过年,官员可以休沐在家。所以拜年的空隙,谢逸基本留在家中,白天陪着妹妹玩耍,夜里与杜惜君厮守,美好时光自然不能再蹉跎,错过的也得尽量补回来……
  等不到正月十五,初十之日,皇帝便当先恢复工作,底下的臣子官员自然不敢沉溺于年节氛围中。
  正月初十天蒙蒙亮的时候,贞观十二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便会在太极殿召开。
  谢逸被杜惜君从炕上叫醒,催促着穿好朝服,睡醒惺忪地前往皇宫上朝。
  新年第一天大朝会,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得参加,参议国朝礼仪,制度沿革的弘文馆学士怎能例外?
  唉,苦啊!这大清早的,比后世上早班都要早。
  来到宫门口,瞧见许多官员都是一副睡眼惺忪,精神不济的状态。
  呵呵,节后综合症这病不分年代,大唐也是有的。节后第一天早朝,大家不容易啊!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更是辛苦,不过也有例外。谢逸注意到,自家单位弘文馆的老领导,八十高龄的永兴县公虞世南便老当益壮,精神矍铄。
  谢逸很想上前打个招呼,不想晨钟敲响,只得跟随大队官员依次进入太极殿,聆听圣训,参议朝政。
  这是谢逸第一回上朝,虽说之前已经在殿中省学过礼仪,但难免不熟悉。好在天色昏暗,谢学士品级也不高,跟随在众臣后面,依样画葫芦,倒也能够从容应对。
  虽然灯烛高照,但距离太远,谢逸只瞧见丹陛之下有个人傲然而立,自然是李二陛下无意。但他的尊容,实在看不清楚,声音也微微有些模糊。
  朝会之初,大概是一些礼仪性的东西,有宰相上奏祭祀事宜,三省六部的长官也纷纷出列奏事。
  内容大概是上年度的工作总结,以及本年度工作展望。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程序性的事宜,并无特别之处。
  直到三省的宰相,六部尚书闭口,皇帝才询问朝臣是否有其他奏请事宜。如果把朝会比作一场辩论会,现在算是自由辩论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
  谢逸好奇地瞧着前面,完全一副看热闹的心态,但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出班奏请的人竟然是——虞世南!
  更没想到的是,虞世南递上一份奏表,沉声道:“陛下,臣已老迈,残躯衰弱,精力不济,恐无力再辅佐帝君,尽忠王事,臣请辞归养。”
  ……(未完待续。。)
  ps:  第六更送上!


第一一三章 朝堂惊雷响

  贞观十二年的第一次朝会,虞世南上表辞官!
  众臣略感惊讶,毕竟一位重臣退出朝堂,且如此突然,必然会有一些影响。
  转念一想,众臣又觉此事在情理之中,毕竟虞世南已经八十高龄,也该致仕,颐养天年了。
  纵然是不辞官,他又能再活几年,再站立于朝堂几载?倒不如趁着现在身子骨还硬朗,回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名利双收。
  不过也有人感到惊讶,除了长孙无忌,几乎所有的紫袍大员都目光凝重。
  他们比旁人更清楚,虞世南在当前微妙的朝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辞官,不会立即有重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影响着实不小。
  然而皇帝李世民似乎并不诧异,欣然道:“虞卿年迈,为大唐辛苦多年,安养晚年是应该的,朕准许。”
  皇帝批准了?!
  见此状况,很多聪明远谋之人顿时明白,虞世南辞官并非临时之举,而是早就和皇帝陛下商量,并且达成了默契。
  也对!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臣,又没有突发状况,怎会仓促辞官呢?
  既然皇帝现在准许虞世南离开,肯定已经选好了继任者,或者替代者,或者用另一种方式维持平衡。
  那么究竟是哪种方式?或者哪个人呢?
  骤觉形单影只的岑文本和萧瑀最为关心,但他们没有焦躁不安,亦不曾左顾右盼。一个官员,想要立足朝堂,如果只会用眼睛观察,前程绝对不会远大。
  李世民对请辞的虞世南好一番褒奖,准许其请辞,并给予不少赏赐,令其安度晚年。
  虞世南躬身谢恩。向皇帝行礼后,转身离开太极殿,永远离开朝堂。
  满朝文武自发目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离去,谢逸注意到,虞世南的精神状态与先前略有不同。
  没有了先前那般精神矍铄,此刻看起来越发苍老,有些疲惫,却也多了些许轻松神色。
  从身畔走过时,波澜不惊的虞世南终究还是没忍住,抬头看了一眼谢逸。目光中多有期许鼓励。
  谢逸礼貌点头示意,他并未多想,只以为这是一个老领导退休时,对青睐的后辈些许鼓励。
  然后在有心人眼里,这一幕意义非凡。
  许多智谋高远之人顿时明白过来,为何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可以进入弘文馆,因为里面刚刚走出去一位垂暮老人。
  岑文本和萧瑀第一时间便意会,萧瑀眉头微皱,似乎有些担忧;岑文本却神色如常。脸上还有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或许这与他身在中书,消息灵通有关。
  工部尚书杜楚客的神情就有些复杂了,他的思维略微慢了一点。但终究还是推敲出来龙去脉。
  几个月前,虞世南前往江都,归来时路过洛阳面圣,想必那时就向皇帝请辞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李二陛下便开始物色替代者。
  毫无疑问,这个替代者是出身陈郡谢氏的谢逸,当年的过江四大侨姓。“王谢”曾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名门,南方士族能够认可。
  唯一的缺陷便是年轻,但如果皇帝有意支持,加以培养,那就不同了。所以中秋文会上,李二陛下有意让谢逸名满天下,然后借着护驾有功加封为弘文馆学士。
  那时候,皇帝已经看准了这步棋,布好了局。
  不得不说,高明啊!
  如果是现在提出迁谢逸为弘文馆学士,阻力肯定会很大,所以皇帝提前悄无声息便开始布置。
  当时谁也没想到谢逸的官爵有此等意义,既然无关紧要,又是救驾后的恩赏,谁会冒着触怒龙颜的可能,轻易反对?
  结果,而今已然坐实了谢学士的名头,生米已成熟饭!
  也许这才是皇帝重视恩宠谢逸的真是原因,而非是其才学出众,医术高明之故,至少不全是。
  可以预见,作为南方士族的代表,谢逸将来的前程很远大,地位也很重要。可魏王殿下不仅没有笼络此人,反而多加“谋害”,如此与圣意相悖,是否有风险呢?
  杜楚客心中不由开始思量,要不要劝阻魏王李泰……
  ……
  虞世南辞官,算是贞观十二年,朝堂第一声响动,让不少睡眼惺忪的朝臣彻底醒了过来。
  不少人还没回归神来,礼部尚书王珪出列了。
  “陛下,臣有本奏。”
  “叔玠所奏何事?”李世民客气称其表字,微笑着询问。
  王珪躬身道:“陛下,三品已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请废之!”
  此言一出,朝堂上等若响起一声惊雷,让所有人心头一震。
  礼部尚书的意思是:三品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需要下车马避让行礼,这事不符合礼制,请求废除!
  话音落地,魏王李泰心里便猛然咯噔一下。
  原因有二,其一,最近一段时间,自己是这项规定的最大“受益者”;其二,王珪是自己的老师。
  王珪突然提出这么一个请求,意味着什么呢?
  李泰尚在猜疑,御座上的李世民却微怒道:“卿等自觉尊贵,欲轻视朕的皇子兄弟吗?”
  “陛下,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以上皆为九卿、八座;依礼,为亲王下车马行礼,确实不合适。”这次,说话的却是善谏的魏征。
  谢逸远远瞧见,心中不免猜测,看来很多人不喜欢这条规定。
  废除也好,李渊和李世民儿子都不少,大唐的亲王一抓一大把。遇到一个便得下车马委实费事。平素还好,遇到雨雪天,岂非是自找苦吃?
  李世民眉头皱起,不悦道:“人之寿数难料,万一太子不幸早亡,谁能知道哪个皇子他日会成为储君,为卿等君主?而今怎么能轻视他们?”
  李泰听到这番话,心中不由波澜起伏!
  可见父皇坚持,不想不让步,如此也好,亲王在礼节便不比太子差多少。至于朝臣们的怨怼,往后自己低调谦虚些就是,尽量免除重臣行礼,似乎还能落下谦和平易的美名。
  还有父皇提起,万一太子早亡……
  是啊!上个月太子遇刺,不就险些丧命嘛,能不能坐上龙椅,还得看命数,看运气。如果太子运道不好,倒台或是早早丧命,那么……
  李泰心中刚泛起一丝念头,王珪便躬身正色道:“陛下,自周以来,帝位爵位皆是父死子继,长幼有序,而非兄终弟及;此举是为杜绝皇子觊觎储位,堵塞祸乱之根源,保障江山稳固,为政君王当深以为戒。
  之前太子殿下虽然遇刺,却仅是受伤,身体康健无虞,且太子妃有孕,东宫即将有子嗣。依礼制,国祚传承有序,还请陛下慎言!”
  ……(未完待续。。)



第一一四章 氏族志

  王珪是礼部尚书,这等关乎礼制的大事,他最有发言权。
  而且他的谏言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李世民顿时无言以对。
  略微思量,确实有些问题,储君之位乃是国本,关乎江山社稷稳定。
  哪怕只是假设,也得慎言,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毕竟这世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事情多了去。
  魏王李泰闻言,不免有些失望,王珪的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朝臣们的态度——东宫不可动摇。
  有皇帝支持,朝臣维护,东宫地位稳固,哪里还有夺嫡的可能?
  偏生这话还是自己的老师口中道出,李泰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表面上似乎能衬托自己高风亮节。
  但实际上,连自家老师都不帮自己谋划,当真让人失望,唉!
  更惨的,那点子亲王的尊崇也从此不再有,和东宫太子陡然间有了更为显著的差别。
  李世民沉吟片刻,点头道:“叔玠所言有理,准奏!”
  ……
  贞观十二年,朝堂第一声惊雷响过。
  众人还没有回过味来,第二声惊雷接踵而至。
  正月十二,皇帝李世民突然宣布议定皇亲、宗室、勋贵大臣的等级,令其各统一方,世代相传,除非犯有大罪,否则世袭。
  第一批以荆州都督、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勋贵重臣为世袭刺史。
  刺史乃是大唐州一级行政单位的长官,而今采取世袭制,等若父子代代相传。该州仍旧是大唐国土,但相当于是该家族的封地,世代为其管辖。
  诏书一下,又是满朝哗然。
  有人乐见其成,打天下的时候拼命,或者现在立下功劳爬上高位。子孙就可以享福了,得到的不仅仅是爵位传承,还有世袭的刺史官职以及相应的权势。
  好啊,真好!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本就有显爵,实力强大,子弟身居高位者也不少,再得到几个世袭刺史,更可谓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但凡是都有两面性。有人乐见其成,有人赞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对,而且很激烈。
  长孙无忌是首批勋贵代表人物,他立即上疏请辞,称:“臣禀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忧心忡忡,如同置身汤火之中。
  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诸侯,便施利于他们,礼乐作为节制修饰,多非出自王朝。
  两汉罢除侯国设置郡守。免除过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缘故,又重新变更,恐怕搞乱了王朝纲纪;
  而且后代愚幼无知的不肖子孙。有人会触犯国家法令,自取灭亡,更因袭封的赏赐。而遭致灭顶之灾,实在是可怜。愿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盼。”
  坚辞不授!
  于公于私,长孙无忌的理由都很充足,这项制度对国家不利,对后世子孙同样不利,请求罢停。
  与此同时,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李百药、于志宁等重臣皆极力反对。
  其中以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言辞最为恳切,于志宁再三劝谏,称此非长治久安之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