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动提出晋王李治过于孤单,主动提到需要伴读,然后还不用自己费丝毫功夫,推荐了狄仁杰。
妙啊,当真是妙!
谢逸当即道:“没记错的话,孔祭酒所说的乃是礼部侍郎狄知逊之子,此番出使正是与狄侍郎同行,临出发送行时曾见过那孩子一面,聪颖懂事,彬彬有礼。
且狄家乃是河东名门,狄公孝绪与狄侍郎都是当朝重臣,深得陛下器重,乃人臣之楷模。他家子孙,定然自小教养甚好,倒晋王府伴读倒是个不错的人选。而且难得他与晋王殿下本就熟识,少年友谊最为纯洁,想来很合适。”
孔颖达点头道:“是这个道理,只是不知狄家是否有此意?”
“到晋王府做伴读乃荣耀之事,且有孔祭酒的大儒授课教导,想必狄家不会反对。”谢逸道:“作为晋王府长史,谢逸会将此事奏报陛下定夺,只是在下到底身份有限,不敢过多妄言;些许情由还请孔祭酒告奏报陛下知晓。”
“那是自然,此乃分内之事,老夫自会禀奏陛下。”孔颖达道:“只要对晋王殿下的学业与成长有好处,老夫自当义不容辞。”
“有劳孔祭酒了。”谢逸欠身致谢,发自内心表示感谢。
孔颖达轻轻摆手道:“谢长史不必客气,今日老夫的授课已经结束,得去东宫了,谢长史在此等候吧,老夫失陪了。”
“孔祭酒走好!”谢逸礼送孔颖达出门,回到晋王府院中,若非有侍卫在一旁看着,恐怕早就跳起来。
孔颖达实在太贴心,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的日子真是太爽快!(未完待续。。)
第二三二章 皇子意动
有了孔颖达说辞,谢逸旋即又征求晋王李治本人的意见。
答案自然是求之不得,李治确实有些孤单,有个人陪自己一道听课读书的是好事。狄仁杰虽然比自己小两岁,但很聪明,说话做事都讨人喜欢。
李治这里有需求,师傅也点头了,谢逸便名正言顺将此事上奏给李世民。
看到奏疏之时,李世民也曾微微怀疑,是否是谢逸和狄知逊勾结,暗中使计促成此事?
但当面听过孔颖达的叙述之后,李世民大笑了怀疑,谢逸压根就不曾主动提出一句话。从孤独敢,到寻找伴读,以及伴读的人选,全程都是孔颖达的意见。
谢逸什么都没干,只是尽好一个王府伴读的本职,并无不妥,反而算得上尽职尽责。
合情合理的请求,切切实实的需要,李世民自然理由拒绝。
于是乎,狄仁杰便顺理成章进入晋王府,成为李治的伴读。一对君臣cp自少年时便早早组成了。
谢逸觉得,自己的布局算是又落下了一个重要棋子。
但人生有时候,你坐在的棋盘侧落子,自己却早已成为别人盘中的棋子。
在李世民摆在的棋盘中,有谁不是棋子呢?
……
临近年关,皇子们都回到了长安。
大约因为李世民恰好今年整四十,所以分封在外的皇子们都得到恩旨,返回祝寿。
吴王李恪回来两日之后。蜀王李黯、齐王李佑也从齐州返回,长安城里顿时有些热闹了。
腊月二十三,这会还没有小年的说法。但毕竟年关将至,所以太极宫中,长安城里都已经热闹起来。
吴王李恪也在这一日进宫去向母亲杨妃请安,并送上一些年节礼物。
将近一年不见儿子,爱子心切的杨妃自然想念的紧,拉着儿子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将儿子在安州饮食起居,方方面面细节全都问过一遍之后。心情才平复下来。
“母妃不必担心,儿子在安州一切都好。”
“好我就放心了。”杨妃道:“也别怪母妃我啰嗦,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就你和小黯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难免想念。尤其是你,身在安州。但盯着你的人却不少。我自然多些挂念。”
杨妃有两个儿子,其中吴王李恪更有本事,资质也更好一些,如果说有什么念想或期许的话,李恪自然是首选。李黯到底要比一母同胞的哥哥若些,杨妃自然是寄予厚望。
同时,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李恪很优秀。关注他的人自然也就多,加之又是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且最具英武之气,武略最佳,文采其实也不差,算得上是众皇子中的佼佼者,难免特殊些。
如今常年不在长安,杨妃一来是担心儿子的饮食起居,下面的人照顾不周,二来是怕儿子有什么危险。
“母妃关心,儿子自然知晓,只不过儿子年纪大了,懂得照顾自己,所以母妃不必过多挂念。”李恪道:“倒是我们兄弟都不在长安,不能在母妃膝前尽孝,实在遗憾。”
“没什么,母妃身在皇宫之中,饮食起居都有人妥善照顾,平日里有你父皇的关心。还有众多嫔妃相伴,并不孤单。”
杨妃悠悠道:“当然了,如果你和小黯能留在长安,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你们年纪大了,乃是皇子,是亲王,大唐有制度,该分封自然要去封地,你父皇若是有什么委任,自然要去为朝廷办事了。”
李恪轻声道:“这么说起来,儿子倒是真羡慕四弟可以留在长安。”
诸皇子中,除了太子李承乾居住在东宫,几个未成年的皇子留在长安外,按照制度,成年的皇子都要分封在外的。
但这其中,魏王李泰是个例外,因为李世民宠爱的缘故,一直留在长安,并不曾前去封地。当然了,李世民还专门给李泰找了个理由,雍州大都督嘛,古来整个关中都是雍州之地,李泰居住在长安自然是也是没有问题的。
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喜欢,群臣自然也什么可以说的。但诸多皇子心里难免有点想法,吴王李恪这会只是说羡慕,已经轻的了。
私下里,齐王李佑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说父皇偏心四哥云云。只是这些话一般都有意隐瞒,李世民或许知道,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爱李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他儿子抱怨几句也在情理之中,不加以补偿就算了,还要责怪那就更不对了。
所以这种事情最终也就不了了之,只会成为宫闱之中偶尔的笑谈罢了,还都是私下的。
听到吴王李恪这句话,杨妃的神情不由又几分黯然,低声道:“是啊,魏王是好福气,可惜母亲的身份,所以……你们兄弟少不得要受些委屈了。”
杨妃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出身,作为前朝公主,隋炀帝的女儿,一直被朝中大臣们所诟病或者说忌惮。
这样一重身份对一个妃子而言无所谓,只要皇帝宠爱,不嫌弃就行了。身为一个前朝亡国公主,能够苟活于世已经不错了,现在在宫闱之中为贵妃算是幸运,难得的荣宠,没什么不满足的。
但延续到儿子身上就不同了,因为有前朝皇族的血脉之故,李恪明明很优秀,但还是被朝中众臣们不待见。当然了,现在是有嫡长子为太子的情况下,这些并不明显。
但如果一旦东宫有变,李恪是事实上的长子,但因为出身的缘故被人诟病,很有可能还是与东宫无缘。
这是杨妃一直以来的遗憾,或者说心结,所以为了儿子的平安,他更多时候教导儿子不要争。
想要息事宁人,保佑儿子平安。
但有些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即便儿子远在安州,但盯着他的人还是不少。尤其是现在,东宫太不成器,日日胡闹,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儿子突然在这时候回到长安,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未完待续。。)
第二三三章 顺势而为
很多事情一旦露出端倪,很容易被人嗅到异常。
尤其是关乎皇位传承的天大之事,本就被人高度关注,出现任何一异样都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然后无限放大。
太子李承乾这一年来表现不好,东宫太傅们没什么好评,连皇帝陛下也唯有不满。临近年关,突然下旨将分封在外的皇子全部召回长安。
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极为明显的讯号。
太子殿下恐怕失宠了,甚至连东宫储位都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
尤其是那日三位年长的皇子进入承庆殿见驾,李二陛下对吴王李恪嘘寒问暖,对魏王李泰也是青睐有加,唯独对太子李承乾不曾表态,甚至没有好脸色。
传出如此消息,群臣会怎么想?
杨妃是极为聪明之人,立即便意识到了很多问题。
身在皇宫多年,对这种政治和宫廷之事本就敏感,有些时候目光比那些智谋出众的大臣都要好;与此同时,夫妻多年,同床共枕,对夫君李世民的心思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是以杨妃突然心生担忧,担忧起儿子的安全来。
她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事实,李二陛下对太子李承乾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但真的有废立念头吗?
恐怕不见得,一个很明显的讯号,承庆殿中情形算是宫闱机密,皇帝对皇子们的态度更是干系重大,关乎国朝稳定的大事,怎么会轻易泄露出去呢?
承庆殿中侍候的内侍宫娥、禁卫军都是精挑细选之人,一个个全都守口如瓶,没有胆量。也压根不会将内情泄露出去。
是皇子们所为?显然不是,李承乾不会散播这种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李恪和李泰貌似有散播的可能,但他们都不傻,泄露禁中君王密语乃是大忌,聪明的皇子们断然不会行此取死之道。尤其是当前这等要命的情形下。
所以唯一的答案便是——李世民本人!!
想到这个惊人的答案,杨妃的心情便更凝重了。
皇帝散播此等乱人心,乱朝政的消息,究竟意欲何为?
难道他有意让皇子们争,还是让大臣、世家,乃至跳梁小丑们跳弹?
这种情况下,太子本人,以及东宫一系的人马必然紧张,为了自保。以及清除威胁,他们会怎么做?
自家儿子李恪如此优秀,有事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且英武不凡,难免会受到猜忌。
魏王李泰素日也有些许小心思,现在的情势下肯定越发按捺不住,除了动摇东宫之外,还会怎么做?
排除异己。避免为他人作嫁衣裳,李泰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会想到这一点。
无论怎么着。嫡出的皇子们都会讲自家儿子视为眼中钉。
杨妃心中自然越发紧张,担忧儿子的安全。
更让他不安的是儿子的心思,杨妃看得出来,李恪有意无意见透露出些许心思,似乎也不那么安分。
尤其是数月之前,为了营救关在牢狱中的谢逸。岑文本曾和儿子有一番长叹。
岑文本虽然没有明说,但有意无意中却挑动了儿子本来还算安分的内心。
事已至此,责怪岑文本已经没有意义,作为皇子,让儿子对皇位没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也不可能。即便是自己。多少也有那么点想法。
只是一想到自己的出身,杨妃心中便颇多无奈。
她不知道该不该让儿子去争,到底争更好,还是不争更好?更料不定的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思。
所以,福祸难料啊!
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本来是最为妥当的做法。可是有时候,这种方式也等同于坐以待毙。
以眼下形势,皇帝既然传达出念头,诸皇子必然有意动,明里暗里肯定会有不少手段使出来。
儿子能招架得住吗?无论是太子还是魏王,身后都有一个国舅长孙无忌,他素来视儿子为眼中钉的。
不需要怎么出手,只需要在背后用上一丁点小手段,儿子纵然还有命在,还会体无完肤的。纵然眼下有李二陛下庇护,将来又会是什么下场?
历经隋唐两朝,见识过多次因为储君争夺而引起的皇宫喋血,远的先不说,丈夫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
如果这等事再发生一回,或者李二陛下亡故之后,手足相残,该当如何是好?
历朝历代,皇子们刚开始是相对争斗,挤破脑袋想要登上皇位。完了没成功的不不甘心,纵然接受失败,但坐在皇位的那人却未必放心,故而鸩杀兄弟的例子太多太多。
那等时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儿子会有那么一天吗?
杨妃自然是不希望出现那等悲惨情景的,自己有两个儿子,如果出事了,兄弟俩一个都保不住。
反过来想,这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浑水摸鱼,乱中取胜,谋得一席之地的,甚至……
以儿子李恪的资质,完全有这个实力和才能,相比于庸弱的太子李承乾,儿子比他强多了。用李世民的话说,李恪是最像他的皇子,最有英武之气。
至于魏王李泰,虽然文采风流,但为人过于算计,格局太小,亦非最佳。如果不是仗着乃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他哪里能得到那么多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