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医师1879 >

第422章

医师1879-第422章

小说: 医师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因为实力、经验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后又重启了五年制的招生计划。

    五年制,才是中国医学教育的主流。

    只不过和欧美各国成熟的医学教育体系不同,中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咋一看杂乱异常,有最顶级的八年制,全国仅有十所左右的学校可以招生,其次是七年制,各省的顶尖医学院校也有这个资格,接下来是五年制本科以及三年制专科。另外,某些院校还搞了一些“特色”,出来了六年制之类的学制。

    五花八门的学制,适应的是中国的医学教育现状,说白了就是国情!

    说到底医学教育的投入还是太大了,基础阶段的课程需要设施完善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和其他耗材,还需要大量的人类尸体;而到了临床的阶段,需要的是拥有教学实力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当然最重要的是,是需要足够数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这些条件,尤其是最后一条,哪怕一百年后的中国也不可能有!

    哪怕医学教育达如美国人,自己培养的医学生也不能满足需要,每年只能培养出万把名医学博士,大量的缺口需要用其他国家的医学院毕业生来填充。上辈子约翰就有不少同学放弃国内的工作,跑去考usm1e,然后到美国去参加住院医师培训。而且据他所知,中国人的数量还算是非常少的,最多的是印度人和菲律宾人,他们撑起了美国医院的一小片天空……

    但是对于未来高展的中国来说,对于医疗资源的渴望却是非常急迫!

    十几亿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之前长时间的欠账让中国的医生数量远远不足,护士人数更是少得可怜。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去不起医院看不起病的情况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是少数人了。

    只不过……

    因为展的不均衡,大量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比如说北京一个城市的三甲医院数量高达八十所以上,所以北京的医院总是人满为患;而在各省内部,最优质的资源又集中在省会城市!这就造成了一种畸形的展,大城市大医院越来越多,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慢慢就造就了像华西、郑大一附院那样的怪物医院……

    最终的结果,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

    乡里面如果大家生了病,就会往县城跑,县城里如果看不了就去市里,市里看不了就去省里,省里如果还看不了或者技术不够好的话,全国人民的疑难杂症都去北京或者上海……

    很多时候,所谓的地域之争就是这么来的。

    大城市的居民理所当然的认为本地医疗资源是他们的,因此对看病难的问题牢骚满腹,但是对于那些辛苦跑到大城市看病的人来说,同样是怨气十足:谁愿意跑这么远看病?你北京上海把最优秀的医师们都搜罗来了,我们不来这里去哪里?

    医疗资源的集中,只是未来中国各类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已。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句话,在未来一百年后的中国,想要执行和美国一样的医学精英教育是不可能的。哪怕国家愿意投入巨资去改善,但是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只能通过某些政策来慢慢改善,比如说执业医师的准入制度,后来已经取消了中职学生的资格,把临床医师的最低学历提高到了专科层次,而且专科生的就业也异常艰难;另外的话,就是通过规范化培训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质量……

    所以说医学教育的改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哪怕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等各种问题,政府饱受社会各界的抨击,甚至一度黑化医生的事情层出不穷,但是中国政府也只能徐徐图之。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医疗资源的缺口又大的惊人,政府也只能是一步步的改善,拼命的增加医学院校的数量,高职纷纷开设护理专业,原本的医专不少升级到本科……

    一时间,约翰的心头万念纷飞,陷入了沉思之中。

    上辈子当医生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满腹委屈,比如说看病难的问题,比如说门诊得不到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说红包的问题,比如说回扣的问题等等。

    事实上,医院没有外面想象的那么黑暗。

    比如说门诊的问题,一个医生半天要接待几十个病人,怎么可能一一详细给诊治?再比如说乱收费的问题,做个阑尾炎手术国家的收费标准只有几百块,不从其他各个细节上找补医院岂不是亏死?

    当然,约翰也不是在为医院洗白。

    红包、回扣什么的,医生不负责任什么的,乱开检查或者药物什么的,现实中都是存在的,而且也相当的普遍。只不过约翰同时也知道,这些东西并不简简单单是医师的问题,其实牵扯到各个方面,如果要说的话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我能改变这些么?”

    一时间,约翰的心情突然变得惶恐了起来。

    有了上一辈子的记忆,又有了这一辈子的能力之后,约翰一度曾经想把美国的医学教育照搬到中国来。直到年龄越大,见得越多,他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看到那份报告之后,他改变了想法!

    现在的中国医学教育,其实就是一张白纸。

    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家进入其中,在中国开办了多所医学院,但是约翰自信只要他愿意加入其中的话,很快就能把所有的声音统一起来。他相信,中国的医学史上将不会在出现所谓的英美系,也不会有所谓的德日系,只会有一个亨特拉尔系!

    但是……

    一想到他要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医学教育未来,而且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约翰心中的不安就像是雨后的春笋一样,怎么也压不下去了。未来一个国家要花费几十年时间去改变的事情,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吗?

    万一……

    要是失败了呢?

    如果是在美国,约翰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哪怕重生后已经在那里呆了三十年,约翰依然没有对那个国家产生什么归属感。

    但是现在,约翰面对的是中国!

    可以说前面几十年的准备,约翰所做的一切有一大半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这里!而真正到了这个时候,约翰心中却突然产生了这么一种惶恐的感觉……

    “不!我必须做到!”

    短短几秒钟之后,约翰的牙一咬,表情重新变得坚毅了起来!

    失败?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一切在心中缓缓流过,约翰的眼中频繁闪烁着精光!

    无论自己还是这个国家,失败又有什么可怕的?

    如今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最大的绊脚石已经被踢开,中国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封闭与进步疯狂交锋的时代,也正好是约翰最好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他一定要给未来留下一些东西,一些让未来的人们更加美好的东西……8

 第三十一章 上海

    “可惜,可惜啊!”

    简单给柯南道尔写完了回信之后,约翰忍不住叹息了起来。

    如果放在一百多年后,不,哪怕是五十年后,光是一个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出版以及衍生利益就是一笔疯狂的数字。看看后世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哪个影响力能和福尔摩斯相提并论?可惜的是这个时代连广播都没有,也就是一个图书出版可以做,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价值,更别说还有那么猖獗的盗版了。

    关于这一点,约翰从不怀疑。

    来到纽约那么多年,约翰从来都不会用善意的目光去看待19世纪末的美国人,在他看来,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是最没有节操的。简单的来说,上辈子国人天天骂的盗版啊、山寨啊、地沟油啊、三聚氰胺啊,失效疫苗什么的,在19世纪末的美国根本就不算个事儿!所以哪怕那个国际版权法已经出台,利益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转而支持正版,想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得!得!”

    “请进!”

    “先生,我来拿信。”

    海伦小姐推开门之后,小心翼翼的说道。每次看完这些信亨特拉尔先生都会有些烦躁,这让她分外的小心。不过关于这一点海伦也非常理解,毕竟处理这些信件确实非常烦人,作为秘书的她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

    “嗯,都在这里。”

    指了指桌上的那摞信件,约翰点了点道:“另外我写了一个便条,你帮忙给埃尔利希先生送过去……”

    “不用了。”

    就在这个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让约翰不由得一愣。在两人目光的注视下,埃尔利希满脸笑容的走了进来:“不用让海伦小姐去找我,我这不是自己来了嘛!”

    “呵呵,这可真是巧了。”

    冲着海伦小姐点头示意了一下,约翰笑眯眯的站起身迎了过去:“而且看你这一脸开心的样子,应该是有什么好事儿要告诉我吧?”

    “当然!”

    兴冲冲的在约翰的沙发上坐下。埃尔利希一脸的开心。

    很少见到埃尔利希会有这种表情,约翰心中一动,连忙问道:“不会是……那位梅契尼科夫先生同意留下了?”

    “哈哈,没错!”

    用力的点了点头。埃尔利希哈哈笑道:“我就说嘛,任哪一个人在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待了一个月之后,只要他依然有着对科学的向往,就不可能拒绝留下的邀请!梅契尼科夫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终于还是同意留下担任我们免疫学的副教授了。”

    “哦?那可太好了。”

    眉头一挑。约翰也是喜不自胜。

    如果要说起师资力量的话,亨氏综合医院现在无疑已经相当强大了。那些从欧洲挖过来的教授们不说,单就是约翰本人、埃尔利希、保罗和奥斯勒等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是像我们亨特拉尔先生这种不差钱的主,还能怕大牛们太多不成?现如今梅契尼科夫答应留下来的话,他就等于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两位大牛一网打尽,何等快哉?!

    乐呵呵的点点头后,埃尔利希接着说道:“不过他希望能先回欧洲,向巴斯德先生亲自请辞,然后明年年底之前回纽约。你看可以吗?”

    “当然没问题。”

    这种小事情,约翰自然没有不答应的理由,立刻点头道:“事实上我们两个明年也要去欧洲一趟,不如到时候一起回来好了。”

    “哦?你想去科赫研究所看看?”

    埃尔利希眼前一亮,连忙开口问道。

    对于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先生,埃尔利希当然不会陌生。事实上如果不是有约翰提前邀请的话,埃尔利希最后加入的就是科赫的研究团队,直到后来因为学术理念不合才又离开了。如今埃尔利希在抗毒素血清和免疫学领域名声大起,同样关注着相关方向的科赫发出邀请理所当然,而出身于柏林大学的埃尔利希自然不反对回去看看。衣锦还乡这种满足感。可不是只有普通人才会有的。

    约翰也稍稍猜到了一些对方的想法,笑着点头道:“科赫先生的研究所,当然是要去看一看的,而且我本来就有明年去一趟欧洲的计划……呵呵。安娜也有些想家了。”

    想起约翰的妻子,埃尔利希顿时恍然。

    作为亨特拉尔体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埃尔利希不但很清楚安娜的身份,同时也对约翰的产业知之甚深。他很清楚,别看亨特拉尔家在美国这里也建起了制药工厂和汽车公司,但是论起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的话。毫无疑问最重要的还是在德国。

    这一点,是由市场大小决定。

    美国哪怕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崭露头角,但是真要拼起硬实力的话,二三十年内想和欧洲别苗头的心思最好是想都不要想。如果算起市场容量的话,美国和欧洲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面。

    正是了解这一点,所以约翰才不可能放弃欧洲的工厂和研发中心。

    事实上这两年没少有人打欧洲亨氏制药公司的主意,约翰知道哪怕他要价再高都会有人盘下来。不用怀疑这一点,要知道不管后世那些人把摩根等人吹得再高,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容置喙的,那就是一直到摩根死去的时候,美国的金融业在欧洲人面前也没有太多底气。全球资本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里面,英、法、德才是大佬,美国人只不过是刚刚崛起的小弟而已。

    说到底,美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国。

    只不过相对于“老迈”的欧洲列强来说,美国的先天条件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英国和法国广阔的殖民地虽然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同时也封住了他们进取的心,反而是美国和缺少殖民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