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医师1879 >

第412章

医师1879-第412章

小说: 医师187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己发言的最后,佛莱克斯纳沉声道:“虽然我不是一名医师,但是幸运的是,我有全世界最出色的医师的帮助……”

    说到这里的时候,佛莱克斯纳点头向约翰示意,约翰也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佛莱克斯纳才接着说道:“感谢亨特拉尔先生,他让我明白了现代医学的学习不再只是看和听,也不再只是把学生培养为一个重复背诵者,而是要在实验室、要在医院病房里教会他们实际操作,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探究精神及批判能力的思考者!我相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一所真正合格的医学院……谢谢!”

    直到佛莱克斯纳坐下之后,会议室中依然是一片沉默。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话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同样明白,要改变这一切会多么的艰难,就像医学界想要彻底的取缔起泡法、放血疗法和通便疗法一样,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所以在亚伯拉罕?佛莱克斯纳先生一脸凝重的坐下之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身上!

    “先生们!”

    深吸了一口气之后,约翰缓缓的沉声道:“在这次会议之前,我已经和佛莱克斯纳教授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美国医学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而且经过这次历时四年的调查,我想我们也应该给美国医学会和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一份详尽的报告书——提出我们的建议!“

    在约翰说话的时候,会议室中再无一丝杂音。

    “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我和佛莱克斯纳教授得出的结论!”

    短暂的停顿之后,约翰的声音一下子变得高亢了起来:“首先是医生行医执照的发放,我们认为必须要严格起来!我们会建议各州成立医学考试委员会,由医学界专家组成。每年举行全州的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行医资格……”

    ……

    “……其次是医学教育的标准化,所有的医学院必须满足我们的评价标准,才允许进行招生,并且最终授予学生们医学博士学位!以这个标准来看,美国的医学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每1500人需要一个医师,那么我们只需要保留30…50所医学院就已经足够了,这就意味着可以关掉其他的100所,而一座城市只允许有一所医学院……“

    ……

    “……第三,我们要规范医学院的学制。所有两年的或者三年的学制都必须取消,规范为四年,前两年进行课程教学,后两年进行临床实习。大学应该为医学院前两年的课程学习提供所需的实验设备、师资等资源;大学应该管理和掌握附属教学医院,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

    ……

    “……第四,我们要规范医学院校的入学标准。按照我们的建议,十年内,北方医学院的学生入学前应至少具有一年的大学教育基础,南方的学校可以招收高中毕业学生,直到条件合适再提高标准。十年到二十年,我们希望这个标准能够提高到至少两年的大学教育基础……长久来看,他们应该拥有学士学位——就像亨特拉尔大学医学院要求的那样……“

    ……

    “……第五,医学院应当由综合性大学进行管理,医学院教师也应与大学其他系部的教师一样有教授的职称序列以及相应的工资标准;医学院的教授不应把个人临床从业作为收入的来源,但是可以在所研究的学术范围内从事顾问和咨询工作。对教授的选拔应首先考虑其所受培训、学历情况和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而不能以资历和行政能力作为标准……”

    ……

    “……最后,我们郑重的提出一个建议,任何一家……请注意,我的意思是任何一家美国医学院,最终的目标都应该是以阿尔?亨特拉尔医学院为模板,来建设自己的医学院!在这个医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的教育标准,将亨特拉尔模式在美国推广开来!”

    “我们要重视实验室教育,重视临床边教育,这样才能为美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医师,来保证我们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第七章 大恐慌

    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约翰心里一清二楚。

    这份报告书可以说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医学教育,进而改变了美国医学的发展。它让美国人建立起了医师行业的准入制度,它让生物科学与临床结合的德国课程教学模式成为主导,它还让大量的资金进入医学教育领域,促进了医学院的优胜劣汰。在此期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等大量的慈善基金会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说洛克菲勒就有将近一亿美元投入其中,让优秀的医学院校成为了美国医学科研和教育的主体,而更多的学校则是被彻底淘汰。

    这些未来的发展,约翰都知道。

    (/txt/35576/12515018/'》建议关闭,将会让美国的医学教育彻底成为精英教育,医师人数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最终的结果会导致弱势群体失去就医的机会;再比如说未来医师们收入将会大幅度提高,进而推动医学教育费用大幅上涨,穷人们无法入学就读等等。

    这些未来的弊端,约翰也一清二楚。

    不过这些东西,约翰却不会告诉任何人。事实上,无论他参与与否,这些注定要发生的改变依然会发生,他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进去而已。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视的是这份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的附件部分,一个美国人或许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部分……

    “……太谢谢您了,佛莱克斯纳先生!”

    在送对方离开的时候,约翰紧紧拥抱了一下佛莱克斯纳:“感谢您为我做的一切,您不知道它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呵呵,我想我明白的,亨特拉尔先生。”

    拍了拍约翰的后背,佛莱克斯纳低声道:“虽然最初的时候我不太明白,但是……这几年,我大概也了解了您在那个东方国家所做的事情,所以……呵呵,希望您能够成功!”

    “……谢谢。”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约翰最终用力拍了拍佛莱克斯纳的后背,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

    1910年11月,在经过了重新整理和润色之后,约翰向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提交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后世称之为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

    从卡内基基金会转到美国医学会,然后又转到了白宫。

    塔夫脱毫不犹豫的给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而这些年亨特拉尔财团培育起来的官僚势力,也大力推动了这份报告的建议。于是在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洛克菲勒教育基金会等慈善基金的参与下,轰轰烈烈的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开始了。

    短短一年之内,美国八成以上的州成立医学考试委员会和医学委员会联合会。

    1911年,美国医学会提出入学前一年大学教育的入学标准,1917年提高到2年,而到了1921年,执行这个标准的州达到了37个。

    1920年,美国被合并或者消失的医学院超过了八十所,这个数字被报道后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和历史上几乎重合的轨迹,只不过佛莱克斯纳报告变成了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

    从此美国医学走上了崛起之路,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无论美国医学教育还是医学水平,最终都踏上了世界的巅峰。由此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也得以流出后世,成为了每个医学史学家们无法避开的研究区域,也成为了后世医学生必须学到的一个知识点……

    只不过……

    未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约翰已经不再关注了。

    或者说美国的医学教育是否会像历史上那样,从大众走向精英并开始崛起,约翰已经不再关注了——他没有兴趣知道这个结果。事实上,在完善了佛莱克斯纳的报告,并且提交给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之后,他就把这件事情彻底抛到了一旁,开始研究起了佛莱克斯纳给他提供的另外一份报告——一份正式报告之外的附加品!

    这份报告,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得到这份报告,约翰给佛莱克斯纳额外提供了二十万美元的经费,并且给他提供了十五个人的专门小组帮忙。而为了完成这份报告,佛莱克斯纳多花了一年的时间。不过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严厉命令之下,这份依附于佛莱克斯纳…亨特拉尔报告而存在的另外一份报告并未出现在历史记录之中。无论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还是美国医学会,都没有得到过任何一丝提示,十几个当事人也从未透出了一丝风声,只有佛莱克斯纳本人在1959年去世的时候,才在弥留之际低声的喃喃了好几句“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之类的话。

    没有人明白那些话是什么意思,真相彻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就在约翰研究那份报告的时候,在遥远的中国东北,一场大祸却悄然而至。

    1910年10月25日,在中俄边境的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劳工在旅店内突然死亡。紧接着,同院居住的房东、客人等也都随之死亡。几个人的症状相同,都是发烧、咳嗽、咳血,很快死亡,死后全身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紫红色!

    其实早在10月初的时候,俄罗斯境内大乌拉车站附近的一处华工工棚,就已有了类似的异常死亡事件。当时七名华工突然暴毙,而且尸体都呈现诡异的紫红色,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的俄国人顿时惊慌失措,将工棚里的华工全部驱逐出境,同时把他们的衣服和行李全部烧毁。

    其中的两名华工,在10月19日来到满洲里……

    一个人眼瞧不见的恶魔,被人悄悄的播撒在了东北大地上。从10月25日开始,死亡开始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弥漫!

    10月29日,察汉敖拉煤窑染疫。

    11月5日,扎赉诺尔染疫。

    11月7日,两名捕猎旱獭的华工从满洲里来到哈尔滨,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不久这两个人都染病而死,而且还传染了与其同住的另外4人。

    北风呼啸!

    一场大恐慌,由此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第八章 恶魔随着北风来

    一直到走下火车的时候,伍连德的心中依然是一片茫然。

    他到现在也不太明白,外务部右丞施肇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突然给他发来一封电报,要求他立刻进京,而且是十万火急!施肇基这个名字他依稀还曾记得,那是在1905年的时候,端方带领的清政府宪政考察团曾到访过马来亚槟榔屿,作为随员的施肇基与伍连德曾有一面之缘。不过那都是五年前的事情,而且仅仅是一面之缘而已……

    在伍连德一片茫然不解中,一个年轻小厮突然向他走了过来,恭恭敬敬的弯着身子问道:“请问,可是伍连德伍大人?”

    “啊?哦,我是伍连德[ 。”

    回过神来的伍连德连忙点了点头,用一口怪异的天津口音回应道。

    “伍大人,小的是施大人派来接您的!”

    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但是小斯手上却不敢怠慢,连忙又恭敬的行了一礼后急声道:“施大人已经等您很久了,事情比较急,咱们马上就走吧!”

    “哦,好,好的。”

    茫然的眨了眨眼睛,伍连德随同这小厮一起出了站。

    坐上一辆有些旧的马车,伍连德很快便来到了外务部。外务部是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才刚刚成立的,但是因为专门负责清廷的外交事务,自然也不会寒酸,倒是让伍连德开了一下眼界。不过他也没时间多瞧,很快就见到了外务部右丞施肇基。

    外务部右丞,已经是不小的官了。

    不过看到刚从天津赶到的伍连德之后,施肇基却第一时间热情的迎了上来:“伍先生,好久不见了!”

    “呃……施大人,卑职……”

    看着施肇基伸过来的右手,伍连德一时间有些蒙了。作为第一个在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会的人,伍连德对这种西式礼节自然不会陌生,不过自从两年前来到中国之后,除了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可是好久没见人用过这种方式打招呼……

    “呵呵,伍先生千万别客气!”

    挥手打发那个小厮出去,施肇基微微一笑道:“我知道你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哈哈,我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对,就是现在他们说的常春藤联盟名校之一……咱们今天就不论尊卑,以西式礼节见礼如何?“

    “是,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