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美地艳 >

第74章

天美地艳-第74章

小说: 天美地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龙感慨了一声,“他不管是当总裁,还是当市长,总是想着咱们百姓的事儿。”
  “哎,我听说,你们大亮包一天车,就挣300元。这回,你们家上楼不用借钱了吧?”
  “钱倒是不少挣。可是,他的花销大呀!”
  林龙瞅了瞅季工,像是试探什么,故弄玄虚地说:“我听别人说,他最近处了个对象。嗨,又是给人家买手机,又是请人家吃饭;还天天晚上开车接人家回家。你说,这点儿钱,哪够他挥霍的?”
  “怎么,大亮有女朋友了?”
  季工假做糊涂状,“是哪儿的?”
  “我也不知道。就看见他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接电话呀、发短信呀……”
  “那……你们家可得好好待人家。”
  说到这儿,季工撇撇嘴,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卧地沟的小伙儿啊,一个个净是光棍儿。要想找一个女朋友,太难了。”
  “什么难不难的?”
  林龙针锋相对,大声反驳着他,“现在这社会,就看小伙子有没有能耐了。”
  “那倒是……”
  季小霞妈妈听着,觉得不是个滋味儿,却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过,卧地沟这地方,有能耐的小伙儿可是不多……你看,这些年,谁家的姑娘不是往外嫁?哪有留在卧地沟的。”
  “哈……”
  林龙听到这儿,哈哈笑了起来,“老季,连你也作贱自己呀。”
  “怎么,我说的不是事实?”
  “事实是事实,可是,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呀!当初,我们参加工作,还以为端上了铁饭碗了呢。谁想到后来下岗。”
  “那……是因为社会转型了。”
  季工妈妈也扔出了一句大道理。
  “如果那是转型,今天呢?”
  林龙坚持说服着他,“卧地沟的平房住了几十年,谁想到今年能搞‘棚改’?我们还能住上楼房?……也许,将来卧地沟的小伙儿,都能有出息呢。”
  “是啊,盼着吧!”
  季工听了大亮的话,嘴里应应付付地哼了一声。
  “喂,你家季小霞儿,想找个什么样的?”
  林龙说到这儿,单刀直入,点明了主题。
  “嗯,至少也得是个白领吧!”
  季工像是不愿意继续说下去了。他含含糊糊地回答了林龙的问题,眼睛往外看了看,便连忙说道:“好,我到了。下车了。”
  车子停下来。季工下了车,走向了工地。
  “哼……白领?你看你那领子,白吗?”
  看着他的背影,林龙显得很不服气。
  卧地沟山坡路上。张先生、崔秘书正与一位过路人聊天。
  “老乡,你们这儿,今年能搬家吗?”
  张先生指了指眼前的一片小平房,问道。
  “能搬。”
  老乡指了指正在施工的工地,告诉他,“那边的楼房一盖好,我们就搬进去。”
  “协议签了吗?”
  崔秘书问。
  “签完了。”
  老乡告诉她。
  “你们搬了家,这块地干什么用啊?”
  张先生又问。
  “呵呵,那我就不知道了。”
  老乡笑了笑,“腾出来的空地,政府会有大用途吧!”
  “嗯……”
  张先生点了点头,又看了看大亮,试探地问了一句,“小伙子,你能不能抽时间,打听一下政府对这儿的规划?”
  亮立刻应允了,“我现在就问。”
  大亮点了点自己的手机,问道:“喂,是刘哥吗?我在卧地沟呢。”
  “大亮啊,你好你好。”
  电话里的声音很热情,“听说,你在为一位台湾老先生服务?”
  “是啊,人家包我几天车。”
  大亮解释了一句,接着问:“卧地沟西片拆迁之后,那片空地干什么用啊?”
  “按照目前规划,准备开辟一个工业团地。”
  “是要招商?”
  “对。”
  “什么时候开始?”
  “得等居民搬了家,土地平整之后吧。”
  “呃,知道了。谢谢。”
  “怎么,有人关注这个地方?”
  刘哥追问了一句。
  “有人让我打听一下。”
  大亮没有托出实情,“好吧。有事儿我再找你。”
  “按照规划,准备开辟一个工业团地。”
  大亮关了手机,告诉张先生。
  “嗯先生看了看大亮,似乎很满意;接着,却又问道:“小伙子,这个人,是你的亲戚?”
  “不是。他是我的同学。”
  “呃,同学?”
  张先生呵呵一笑,“如果方便的话,请你想想办法,搞一张这儿的规划图?嗯,还有……地价是多少,也帮我问一问。”
  “好。我抓紧去办。”
  大亮听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古老的佛塔,屹立在秀丽的山巅。
  塔旁,钟声阵阵,佛乐声声。在香烟缭绕中,张先生手举香烛,跪于塔北,朝着塔南方向拜了几拜。
  拜毕,张先生口中念念有词。
  旁边的崔秘书,代他将香烛插在香炉里。然后默默地站立于他的身旁,二掌合一,默默祈祷。
  站在山上,眺望远方,楼群林立,车流不息,繁华的北辽城尽收眼底。
  “看,那个地方,就是卧地沟。”
  张先生站在塔墙边,手指城南方向,向崔秘书介绍着。
  “你能肯定?”
  “当然。”
  张先生又指了指远处的山峦,“你看,那座山的形状,像不像一只卧在地上的猛虎?”
  “猛虎?”
  崔秘书眯起眼睛瞅了瞅,“有点像。”
  “当年,岳父大人来此挖参寻药,曾经来到这塔下,正是看到了卧地沟的虎状地形,才判断那儿有宝,前去采参。结果,没想到,人参没采到,却发现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大煤矿。”
  “他一个采参人,手里没有探测仪器。是怎么发现煤矿的?”
  “哈……这事儿说起来挺神奇的。那煤矿,不是仪器探出来的。是一只神虎指路,告诉岳父的。”
  “神虎指路?”
  “是啊,这个故事,以后你会听到的。嗯,煤矿开起来之后,当时的北辽古城已经破烂不堪了。当时,岳父大人想,等煤矿开发到一定程度,就在附近再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如果是那样,北辽的市中心就是卧地沟了。”
  崔秘书联想着,“后来,怎么成了现在这样子?”
  “这都怪日本人,他们从岳父手里抢过煤矿开采权后,为了掠夺咱们的煤炭资源,就搞疯狂式、野蛮式开采,把居住在煤矿附近的居民强行迁到塔下的河滩地上,这样,城市的中心就北移了。听岳父说,他站在煤矿的竖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古塔风铃的摇动。一井一塔,遥遥相望,曾经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呀!”
  “他老人家干了这么大的事业,就不曾给后人留下什么遗址吗?”
  “有哇。”
  张先生回忆着,“他老人家病逝时,还不忘神虎指路的恩典。嘱咐我们后人要终生敬虎。为此,我们特意请来省城的能工巧匠,为他雕塑了十只神虎石像竖在他的墓前,以满足他老人家终生与虎相伴的愿望。”
  “那……只要寻到神虎迹像。不就可以找到他老人家的墓址了吗?”
  “按道理是这样。可惜,由于煤矿开采多年,卧地沟一带地层下沉,连居民房屋都沉陷了数座,何况是一处古墓?我想,这次卧地沟大兴土木,或许能发现什么……”
  “如此说来,这次棚改,亦可满足张先生寻祖的心愿了。”
  崔秘书欣喜地说道。
  “唉,这只是我的愿望。若想确认事实,还须佐证啊!”
  张先生嘴里念叨了一句。
  “我发现,卧地沟地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还健在。我们去打听打听,会找到线索的。”
  先生又点了点头,却又联想起另一件事,“喂,地价的信息,那个小伙子搞到了吗?”
  “张先生,你也太急了。”
  崔秘书笑了笑,“他一个出租车司机,弄到这份规划图已经不容易了。这地价的事儿,你得让人家慢慢想办法儿呀!”
  “出租车司机……”
  张先生说到这儿却摇了摇头,“我看,这小伙子的知识、教养……不像是个开出租车的。”
  “嗯,那天,我和他聊……”
  崔秘书想了起来,“他说,他念发三年‘高职’,学的是化工专业,因为找不到正式工作,才不得不开这出租车谋生。”
  “这就对了。我总觉得,这孩子挺能闯、挺能干的……不像时下那些个‘袋鼠族’,一个个只知道寄食父母,毫无朝气。”
  “喜欢上了?”
  崔秘书笑着问他。
  “……”
  张先生刚要说什么,大亮的车停到了塔院门口。
  “正好,他回来了。”
  崔秘书提醒他。
  塔墙边,大亮把一张《招商土地参考价位表》递给了张先生。
  “卧地沟,20万?”
  张先生顺着表格往下看,在卧地沟的位置停住了,“比省城土地低40万呀!”
  “张先生,有一个消息,我不知道……你想不想听?”
  大亮看到张先生的样子,开口问道。
  “什么消息?快说。”
  张先生欣赏地看着大亮,催促着。
  “中央政府百万吨的大乙烯项目,马上要落户我们蓟原了。”
  “啊!真的?”
  张先生和崔秘书一听,同时睁大了眼睛。


第二卷:厄运当头 第127章 大亮的好运
  蓟原宾馆的早晨,人员和车子来来往往,显得非常热闹。
  大亮的出租车停在了宾馆门口停车线内。
  此时,他坐车里,手里正拿着一本《化工技术》认真地阅读着。
  “小伙子,来得早哇!”
  张先生与崔秘书走出了宾馆大门,远远地与他打着招呼。
  “张先生早!秘书大姐早!死”大亮急忙把书收起来,下了车,上前接过了崔秘书提的箱包,放入后座;然后又礼貌地为张先生打开了车门。
  “小伙子,今天我们去省城。”
  张先生坐在车的后座上,告诉大亮。
  亮迅速了发动起了车,然后缓缓地驶出了停车线。
  “大亮,你喜欢化工?”
  崔秘书坐在前面的位置上,看到了那本《化工技术》顺手翻了翻。
  “我在学校学的是化工专业。”
  大亮微微一笑,回答说。
  “小伙子,你既然喜欢化工,你可知道,聚乙烯的种类?”
  张先生听了崔秘书与大亮的对话,随便问了一句。
  “嗯,有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几种吧!”
  “如果投产BOPP,应该选用什么原料呢?”
  张先生接着问。
  “当然要选择‘高密度’和‘线型低密度’的了。”
  “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刚性、熔点和硬度高哇!”
  听了大亮的回答,张先生与崔秘书满意地对视了一眼。
  “大亮,昨天晚上我看电视,说是建筑材料停止涨价,卧地沟棚改工程又重新开工了?”
  张先生想起了卧地沟的事儿,忽然扭转了话题。
  “是啊,都干起来了。”
  大亮兴奋地告诉他,“现在……工地上可红火了。往日的穷卧地沟,再也看不见喽!”
  “听说,有的楼快完工了?”
  崔秘书问。
  “嗯,听说,‘北方建筑’承建的大楼马上要封顶了。”
  傍晚,夕阳泛出了金色的光芒。
  大亮驾驶的出租车驶出了繁华的省城。
  他手握方向盘,专心致志地注视着前方。
  “小伙子,咱们不走高速公路了。走北路吧!”
  张先生告诉大亮。
  “走北路,要远一点儿。”
  大亮提醒说。
  “远是远点儿。可是,路旁的风景好啊。”
  张先生呵呵一笑。
  “是啊,看看沿途的山水,就不觉得累了。”
  崔秘书说着,为张先生递过了水杯。
  张先生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水,看了看开车的大亮,问了一句:“小伙子,你说的那个百万吨乙烯化工项目,信息准确吗?”
  “应该没有问题。”
  大亮马上回答说:“这个同学,就是负责项目的。要不……我再去他那儿核实一次。”
  “不必了。”
  崔秘书像是明白了什么,对张先生说:“我估计,省城和北辽都在争这个项目。中央政府……大概正进行最后论证吧?”
  “很有可能。”
  张先生点了点头,接着告诉大亮,“嗯,大亮,告诉你的同学,等这个项目的核准文件下发后,马上通知我。”
  “核准文件亮答应了。
  “这么大的项目,选址时发生一些争论,也属于正常现象。”
  崔秘书从口袋里拿出一粒草莓果递给张先生,“我们等最后结果吧。”
  大亮听到这儿,眉头一下子拧了起来。
  “喂,前面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