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83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83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尿过了尿的湿布,还可以拿去地里当肥料。

    张婶婶家的小初八冬天就用过这样的灰袋,大家都知道这事儿。

    等第二天,果然盆里的莲藕汁已经结块了,就可以拿到外面去晒了。不是一整块的晒,也要捏散了,薄薄的铺一层在簸箕里晒。太阳大,很容易就晒干了。

    如果晒不干,很快就会坏掉的,会发霉,变酸。所以晒制莲藕粉,就是需要天气好,太阳辣。晒好后的就可装在坛子,密封保存起来了。别说到冬天再吃了,保存的好,可以吃到明年呢。

    当第一次晒制好的莲藕粉,被辛湖冲出来时,大家看着碗里晶莹透亮的糊糊,全都笑了。加一点糖,味道好的很,很合适小孩子老人吃,又好消化又有营养。

    大家尝过之后,都觉得好吃,就连谢老夫人也说:“很不错了。和我们以前吃过的那些高级货没什么区别。不过要是加点桂花糖,就更好吃了。”

    “那是,可惜咱们这地方没有桂花。”大家笑道。

    莲藕的制作并不难,只要天气好,就能晒制成功,这么好吃的,又可以保存的东西,大家当然要多做一些啦。况且一湖的莲藕,多的大家吃不完。虽然天气炎热,也不下雨,好多小河小沟的水都干了,湖水也略有下降,但是并不影响湖里的莲藕生产。

    这里可是整个芦苇林,最低的而且水最深的地方,不少地方已经干枯露出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陆地,大家时不时的还能去捡些来不及逃走的鱼回来吃,但是这里的水依旧很深。所以湖里的莲藕长得非常好,荷花也开得很漂亮,刚刚长熟的莲蓬早就被摘下来,祭了大家的五脏腑。

    “我们把莲子收回来,炒了吃,还可以晒干了,炖莲子汤喝。”辛湖说。

    “对的,以后少摘些莲蓬回来吃了,都留着长莲子。”大郎说。

    虽然大人孩子都爱吃莲蓬,但莲子能保存下来慢慢吃,大家不在意吃莲蓬了。毕竟炒莲子和莲子汤更加诱人。

    从这天开始,大家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项,就是晒制莲藕粉。因为只有一副磨子,而且这副磨子还不算大,一天能磨出来的莲藕浆并不太多。所以不能集中了做,只能一天一天的来。大家干脆就分了工,今天你去挖莲藕,我来磨,明天他去挖莲藕,又谁来磨,分工合作的很好。

    而且因为天气热,大家下水去挖莲藕时也尽量去深水的地方挖,浅水边的就要留到冬天时再挖莲藕吃。那时候,太冷肯定不能再下水啊。所以,能下水的就只有大郎,阿信阿志。谢三伯与胡大哥虽然也会水,但却下不了那么深,这事就用不上他们了。因为有辛湖,刘大娘张婶婶诸女将推磨,他们几个大男人就可以多歇歇了。毕竟后面还有秋收这个重头戏,要大家忙活呢。

    这期间,因为天气太热,一到傍晚不用干活的人就想去玩水,又加上这里水多莲藕多,要采莲藕,会水就更加方便。大郎和辛湖本身是会水的,也不怕平儿他们玩水,只不过还是得有人在一边看着才行,毕竟要真溺水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大家就渐渐的把小石头,平儿也带着学会了戏水。大宝,阿毛阿土三个还太小,只敢让他们在浅浅的小河沟边玩水,谢老夫人会坐在一边摇着芦苇编织的大扇子,看着他们三人玩水,水深不过膝,不会有什么危险。天气热的女人们都恨不得去水里泡着,特别是谢大嫂肚子里还揣着一个,更加怕热。

    这个时节,虽然天气炎热,但家家户户的菜园子却照顾得非常不错,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缺少菜吃了。辛湖顿顿不是豆角闷饭,就是弄一大锅黄瓜汤当饭吃,有时候也煮一锅老南瓜汤当饭吃。老南瓜并不多,但个头极大,一个就有好几斤甚至上十斤的都有。

    一户人家一天吃不完,大家都是分着吃的。老南瓜因为是是甜的,拿少少油盐炒一下,加上点儿水闷一锅,大家就直接当饭吃了,甜甜的,很饱肚子。剩下来的南瓜籽,除了留了一些当种子外,还炒香了,给孩子们当瓜子吃。所以,嫩南瓜没有人敢舍得摘下来当菜吃,都等着它们长老呢。吃不完也可以晒干了,留到冬天再吃。

    这样,家里的粮食就得到了一定的节省。其实如果不节省点吃,家里的存粮怕也只能坚持到秋收。何况大家还想能吃到秋收后,家家都希望能多留点余粮,所以大家都是尽量多吃菜,少吃粮。

    期间,谢三伯带着阿信阿志大郎又出去打过了一次猎,不过他们并没有跑多远,也不打算出去换粮了,所以第四天就驮着一头野猪,一大串野兔子回来了。四户人家各分了约三十斤的净肉。家家户户象过节似的,天天黄瓜炖肉,包大肉陷的饺子吃,越发节省粮食了。

    期间,辛湖又带着大家晒了一些干豆角,干茄子,干南瓜,干荷叶。这个时候,她就无比怀念土豆与红薯。如果有它们,就不怕缺粮食了。靠它们完全可以搞饱肚子嘛。其他的蔬菜类,晒干了也不能当粮食吃,不过是当菜来吃,最多只能贴补一下缺粮,想当主食来吃,是不可能的。

    熬过了干旱炎热的夏天,秋收也开始了,因为大家下了大力气照顾庄稼,所以收获喜人,样样都很不错。收获的季节,胡大哥他们几个男人已经忙的家都不回来了,直接在地里住着,太阳辣的时候,就是棚子里休息,成熟的粮食也吸引来了不少鸟,大家趁机也猎了不少回来吃。

    但是就算如此,所有的粮食加在一起,也不过约二千斤,平均到四户人家,也就是一家能分约500斤,想吃一年,有点困难,而且还要留种子。小麦高粱这类主食肯定是要多留一些的,因为明年有多的田可以种了。大家决定小麦高粱各留二百斤当种子。其他的每样看情况,有的留个三五斤有的留个十斤八斤当种子。

    其实还有约四百斤菜籽,现在也无法榨油,就全部当成种子先放着了。如此一来,分到每家的估计也就三百斤粮食。这点儿粮食要吃一整年,怎么可能,就是陈家只有五个孩子也不够吃啊。

    好在家家户户都贮存了一些莲藕粉,看着天气还好,这个活就没停下来过。不想饿肚子,大家什么东西都想尽量多存一些。

    作者有话要说:  好想,用三年之后四个字,就把前面的这些事做个了结啊。

 第105章 遇事

    谢公子带着江大山与谢五; 一路风尘仆仆,遇上了不少危险,终于在历时二个月,到达了绵城。在这里他们还幸运的遇上了谢管家。此时的谢管家; 正急得满嘴里泡; 焦头烂额,见到主子,喜出望外。

    “公子。可算是见到您了?”谢管家扑过来,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跟在他身边的谢七,也象是看到了救星似的。

    “爹; 您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我们赶着去京里呢。”谢五好奇的问。

    他们三人从芦苇村出来,一路并不顺利; 东奔西跑的,绕了不少路,好不容易找到了这里; 没想到他爹居然还先他们一步到这里了。

    而此时的他们离京不算近也不算远了; 约三天的路程。

    谢管家说:“不用去京里了。京里乱得很; 再怎么守卫森严; 井然有序也是表象。架不住百姓想往外跑啊; 就是些名门望族; 宗室王爷们也各有打算。小姐订的那户人家已经娶谢府的表小姐,说是全了这门亲戚呢。”

    “哦。这么说,我倒是要感谢谢玉柏了。”谢公子冷笑。

    既然京里都乱了,妹妹就越发不能嫁; 管他娶了谁呀。天下大乱之事已现,京里还能过多久的好日子?到时候只怕,眼下这个最安全的地方,就成了最可怕的地方呢。

    谢玉柏有一堆表妹,当初还有提过想嫁给他呢。

    “京里都乱了?上头那位在做什么?”谢公子更关心的是时局。

    “哎,说来话长。反正有权有势的,总不会出多大事,还能有吃有喝的。就苦了平头百姓,一言难尽啊。”谢管家说着,凑近谢公子低语道:“恐怕要变天了。就不知道哪位能抢到宝座。”

    谢公子和江大山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一点儿也没有觉得吃惊。现在坐在上面的那位,要是有能力管控得住大局,也不会闹到现在这样乱。

    各州各府已经开始划地为王,有权势的王爷们也开始抢地盘。只有上面那位,还以为自己呆的京里,是个铁桶一样安全地呢。殊不知,这个安全其实也是种孤立,他的地盘早就被别人快瓜分一尽了,就等着最后一击呢。

    “公子,现在我们该怎么办?”谢管家问。

    “离开这里,我找了个地方容身,眼下看来还是个不错的选择。”谢公子说。

    既然天下大乱,谁也无法预料到后面的事情,他就不凑热闹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先呆在芦苇村,养精蓄锐吧。这一路风餐露宿的,也见多了生离死别的人间惨象,所有的一切,都不如能保住性命重要。

    “太好了。”谢管家说。

    他也是这个意思,只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谢家虽然也算是大族,但是主子们已经远离权利中心了,既没权也没有势,什么也干不成,还不如找个偏僻的地方,先保全性命再说。

    “其他的人呢?都死了,还是都散了?”谢公子问。他看着谢管家就带了一个谢七,以为其他人要么散了,要么死了。

    “没呢。我还留了几个人守着些财物,正在发愁该运到哪里去呢?”谢管家说。

    “什么东西?”这下轮到谢公子好奇了。京里虽然有些财物,但他不相信谢管家还能找谢府要到手。这一路又哀鸿遍野的,还能从哪里搞到财物。

    “老夫人不是安排了两家铺子一处小庄子吗?虽然他们背了主,但得到的好处,我却是让他们都吐出来了。”谢管家冷笑道。

    当他带着四个人出现在那些人面前时,没费多大的劲,就收回来了一些财物。其中一家杂物铺,他干脆把东西全搬了,一家米铺,也一样。所有货物拉走了,还从掌柜的手中逼出了一些钱财。所以,他现在有两车东西呢,被分散了存在两个地方,安排人守着。

    因为他们到达京里时,京里还一片安详,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有多乱了。所以,他们很顺利进了京里,然后,他们办妥当了事情,就立刻出了京,跑到绵城来了。出来的过程并不顺利,有大局的原因,也有谢府找麻烦的原因。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保全了东西,找到了安全的地方藏身。

    现在局势还在恶化,他又一直无法与主子们取得联系,也不敢离京都太远,就一直在附近等着,希望能早日遇上主子。要不然,他早就带着财物有多远跑多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给他等到了。

    江大山一直跟着他,因为想要先办好谢家的事情,所以他没来得及去找自己的同伴。现在见到谢公子的事情算是办完了,就说:“你们先走,我只怕还得四处转转,我要找的人还没有找到呢?”

    “再不走,怕是来不及了。”谢公子担心的说。

    如果江大山还继续前行,谁也不知道又过去了这么久,京里都是个什么样了,并且都开始割地为王了,江大山的事情,怕也没多大指望了。所以谢公子认为江大山还不如跟着他们先返回芦苇村,等局面稳定下来后,再去找人。

    “这样吧,你带着他们先走,又是人又是物的,怕也走得慢。我自己一个人转转,要是实在不行,我会尽快返回赶上你们。”江大山说。出来一趟不容易,他总是希望能找到点消息。

    “管家,您手头上还有几个得用的人?”谢公子问,既然江大山还要去找,总得给他弄几个帮手才行。

    “谢七和王家两兄弟,是最得用的。”谢管家答。

    谢公子就把谢七与王家两兄弟交给江大山,说:“你带上他们三个人,快点办完事,实在不行就返回,我们走慢点,在路上等你们。”

    江大山考虑了一下,说:“我只要两个人就行了。”他一个人行事也确实不方便。有两个帮手更好。

    最后跟着江大山的是谢五与王林。王林约三十岁,是个很稳重的壮汉,话不多。有谢五这个熟人,大家相处也更轻松容易些。

    两队人分道,谢公子带着谢管家他们往回赶,江大山与谢五王林往京都去。

    结果,才出了绵城,从京里出来的人就多了起来。大家拖家带口的,大车小车,马车牛车,背着的挑着的都有。一看就知道,京里情况也不一定好。江大山三人打探了一下,才知道这些人都是京郊区的人,又进不了城,只能往外跑,其中大部分人就是准备前往绵城的。人太多,路都快堵住了。

    “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