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73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73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指望你大嫂了,她有喜了。你快点帮着把这件衣服缝好了,以后可没时间做这些,家里洗衣煮饭,这些活都得你干了。”谢老夫人顺着她的话说。

    “真的啊,太好了。”谢姝儿惊喜的说。

    “这可是大喜事呢。难怪她这段日子没精神呢。”张婶婶忙着道喜。她也没往这方面想,只当是汪氏不忍夫妻分离。

    “阿湖啊,最近地里活多吗?”谢老夫人问。

    “有点多,刘大娘谢三伯大郎,阿信阿志五个人天天都下地干活。”辛湖答。

    正说着,大郎骑着马过来了,人还在远处就大叫道:“阿湖,你和姝姐姐谢大嫂也去湖边帮个忙,把那些晒干了的芦苇收起来往家搬,我看他们那边都快堆不下了,要是下雨淋坏了就不好了。”今天这天气又冷沉闷,一副快要下雨的样子。

    “好。”辛湖放下手中的鞋底子,准备去干活了。

    谢姝儿自然而然的就准备跟着辛湖走,张婶婶说:“我也去吧。”说着把初八放进背篓里,背起就走。

    大郎奇怪的看了大家几眼,辛湖解释道:“谢大嫂有喜了。要多休养。”

    “我看她身子不太舒服,就让她在家里歇着了。”谢老夫人忙说。

    “没事的。我们几个人也够了。张婶婶也别去了。”大郎忙又说道。

    张婶婶有些着急,一定要跟着去。大郎既然指名道姓的来叫人,就证明活多,她要是不去帮忙,估计几个孩子就要忙到很晚了,并且这天气说变就变了,要是雨来,岂不是白干了一场。

    谢老夫人见状,也要跟过来做事,还说:“你带着个小孩子,怎么干活。收个干草,我去吧,这点儿活我还做得动。”

    “行了,大家都不要争了。老夫人和张婶婶都留在家里。我们几个人就行了。”大郎又说。

    搞到最后,所有人都过来了,除了在家睡觉的谢大嫂不知情除外。

    不过到了湖边,也没让谢老夫人干活,让她看着几个小的,主要是怕大宝阿毛和阿土不懂事,去玩水,要是落水可就麻烦了。小初八被她背在背上,跟着几个哥哥,开心的不停尖声大笑。

    等大家把该收的已晒干的芦苇芽都搬回来了,湖边阿信和阿志睡的大间就空了很多,立马宽敞多了。

    没多一会儿,果然起大风,落下几滴豆大的雨点。

    谢老夫人松了一口气,说:“幸好快得及,要是打湿了白干了。”

    “就是看着天色不对,我就先从地里回来了。”大郎笑道。

    “我们家就谢三一个人下地干活,是不是太少了。”谢老夫人问。要是天天象现在这样忙,大人孩子齐上战,她就得考虑要让谢姝儿认真下地去了。虽然她不想让自己女儿过着真正的村姑生活,但人家小孩子都在干活,你呆在家里,想去干一会儿就干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不干活,也不象话嘛。

    “谢三伯一个人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姝姐姐不做也没什么关系。现在不是有胡家的两兄弟吗?他们可能干了,您就安心让谢大嫂歇着吧。”大郎说。

    其实谢家姑嫂二人,能干的活也不多,下地基本没要她们去,不过前面也是因为有谢五,谢公子,江大山在。别说不需要她俩去,刘大娘也多半是在家里,他自己和辛湖也没干过多少活。

    现在多了阿志和阿信,两人抵得上一个壮劳动力了,了不起他和辛湖多干点呗。而且真等到收粮时,胡氏夫妻也该完全好了。有了胡家四口,再加谢三伯,刘大娘,他和辛湖只怕还是不需要干活。

    就那么十亩田,真算上多。他前几天都听阿信和阿志,他们在家里,一家人不仅租了十亩田在种,自己家还有十亩荒田,这些田还东一块西一块的,不在一块儿,种的粮食也更加杂。除了种田之外,女人们还得接些小绣活在家里做,贴补家用,男人们还得抽时间打柴去卖,家里还养着不少家禽牲口,孩子们就专门管割猪草,养鸡放鸭的,说起来一家子七八口人甚至上十口人,但真正的壮劳动力也不过三四人。那么多活都能干得完,现在他们总共才十亩田而已。按照阿信了阿志的说活,这点田,完全没压力。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地里的活干不完。

    虽然他是个男孩子,但大家早就习惯他当家作主,也没觉人得他说这样的话,有什么不对。况且这话也说得很合理。于是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多谢大家伙了。活多的时候,就叫姝儿去,她这么大个人了,多少也能干些活,家里的事我还干得下来。”谢老夫人说。

    “您也太客气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就说一声啊。这里什么也没有,就是苦了汪妹子。”张婶婶说。

    她是过来人,这么贫穷的生活,要啥没啥的,有段时间她看到什么都能想象成是好吃的,特别是那段缺粮的日子,简直不能回想。

    现在的日子是好过多了,但下半年的口粮,眼下可是指望着田里的收成。走了三个青壮男人,剩下的人想要出去买粮,就为难多了。况且,他们带走了三匹马,如今就剩下她们当初带来的两匹母马,真的出门去买粮,也带不回来多少。

    “张婶婶,我那衣服就先不做了。”辛湖说。

    现在大家都忙了,谢姝儿和谢大嫂都不可能帮她做衣服了,光是帮他们这一家子做鞋,刘大娘与张婶婶就忙不过来了,哪里还有时间帮她做衣服啊,反正也不是立等着要穿的。等闲下来再做也行。

    “也不差那么点功夫,不过是做的慢些。”张婶婶说。

    刘大娘基本没空做,就靠她一个人了。可是她既要做家里的活,又要照顾孩子,得空的时候还得去给干活的人搭把手。确实也没多少时间做衣服了。除非是赶夜功,但夜里她一向不做针线活,一来伤眼,二来也燃不起灯。

    “先不要急着做了。等下雨大家不能出门干活的时候慢慢做吧。”大郎说。他自然也知道,辛湖的女红极差,绝大多数的针线活都是大家帮忙做的,她就是纳个鞋底子而已。

    张婶婶没再坚持,反正现在就下雨了,下雨不出门干活,她和刘大娘两人,两三天就能做出来了。还能顺带帮辛湖把已经纳好的那对鞋底子上好鞋面。搞好手头上的这几样针线活,剩下的就真的要慢慢做了。

    “那下雨要真下雨了,我也过来帮忙,两天就能做完。”谢姝儿连忙说。

    现在嫂子怀着身子,肯定不能做针线活了。就算能做,也得给肚子里的小孩做,哪里还有空给其他人做。她得快点帮阿湖做好衣服,往后可没时间帮她在做什么了。

    “那就这样说定了。大家各自去忙吧。”大郎做了个总结陈词,大家就散了。

 第94章 出门

    自打发现谢大嫂怀孕这天开始; 谢老夫人就开始时刻盯上了儿媳妇的肚子,什么都不要她做,就怕她有个什么闪失,把家务都交给谢姝儿了; 自己也时不时的要去帮手。平时连阿土想去找大宝他们玩; 都得谢姝儿闲了,才能领着他出门,顺便也让谢姝儿出去解解闷。

    早在江大山他们走的第二天起,谢三伯就接替了江大山的位置,教大家练功夫和箭术。但读书上课的事就停下来了; 毕竟除了谢公子,就只有谢大嫂有这个能力了; 其他人水平都不高。不过,谢公子走之前,可是有争对性的写了几篇大字; 让大家练习。大家不仅要练字; 还要背下内容。这点活儿; 谢姝儿可以帮着检查督促。

    日子过得很快; 天气很快就热起来了。所有人都收起了小袄子; 换上了单薄的夹衣; 不怕冷的人,连单衣都开始穿了。而地里的庄稼活,确实也多起来了。锄草,松土; 开沟浇水施肥的事儿连接不断,好多不懂的农活,都是靠阿信和阿志来指导了。

    特别施肥的活儿,可是个技术活呢。该什么时候施,该施多少都有讲究。施多了不行,会把庄稼烧死了,少了庄稼又吃不上肥,影响开花结果。幸好有阿信和阿志两人平时就做惯了这些活的人,要是就靠辛湖这个半吊子,那地里的庄稼也不知道能长成啥样?

    看到大篓子装着的马粪驮到地里来,阿信也不怕脏,拿着小铲子巴拉几下,说:“这肥真好。以往在老家,要是有这种肥,也不至于收成那么少。”

    因为村子里有五匹马,一直以来的马粪大家都保留下来了,这点常识大郎和辛湖还是知道的,所以村子里不缺肥料。不象阿信他们以前种地,老是愁没肥料,那时候是田多肥少,特别是那十来亩的荒田,大家几乎想尽了办法去沤肥,却也无法满足庄稼生长的需要,实在是因为土地太贫瘠。可不象现在,地少肥多,根本就用不完。

    “就是,这马粪多好啊。可比其他的肥料好太多了。”阿志也说。

    以前他们在老家的时候,不仅自己家的家禽牲口的粪要都收拾好,还得到外面去收集肥料,有时候为了外面捡到的一沱牛粪,有人恨不得打一架呢。那里象现在,村子里光是马粪就用不完了。而且马粪还干净,不象茅厕里的粪便那样会把人搞得一身臭哄哄的。

    给地里施完肥,回家的路上,辛湖揉着酸痛的脖子说:“好累,幸好有了阿志和阿信兄弟俩。不然,可得忙死了。”

    大家除了要到地里干活之外,割芦苇芽的活儿一直没停下来过。虽然现在芦苇芽已经长高了很多,也没以前的嫩了,但马依旧爱吃,大家就一直没停过,要等马不吃了就不再晒了。毕竟现在晒还划算一些,芦苇芽长得有一两尺来长了,割起来也方便些,一镰刀下去割得也多了,晒出来的干芦苇芽也变多了。

    所以大家还是依旧每天抽空干这个活儿,毕竟冬天没吃的,马的日子就不好过。如果没有马,芦苇村出去一趟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大家把马看得很精贵。

    大郎甩了甩酸痛的胳膊,用嘲讽的语气说:“要不是他们俩,我们就不止是忙死了,还怕要搞不少笑话呢。听你的,也不知道能收几斤粮食。”

    “嗨,你这说的什么话啊?”辛湖不满的叫道。没有她,村子里这群没种过田的人,连种子都播不下去了,现在倒好,有了更好的,就瞧不起她了。

    “得了,你是不是想说,没有你种子都播不下去?”大郎立马问道。

    辛湖看了他几眼,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说:“恩,就你聪明。”不知怎么,大郎一开启热嘲冷讽的模式,她就觉得恨得牙痒。

    不过她也承认,阿信和阿志确实很能干,并且十分勤快。有了这哥俩,平儿小石头两人基本就没干过活了。以前他俩还得帮着晒芦苇芽,收拾柴草,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现在就只需要专心读书和练功夫,再就是喂养家里的小鸡小鸭,所以他们有大半的时间玩乐。

    这样的日子,才象小孩子该过的生活嘛,这一点让辛湖也很满意,只是,不知道她自己什么时候也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她顶着副孩子的身体,干太多活,会很累,也会影响身体发育。虽然她和大郎都不算主要劳动力,但是每天都是要劳作的。

    而阿土阿毛大宝三个年纪相当的,基本都是谢老夫人看顾着,顺带教他们念几句三家经,百家姓什么的,有时候也读个诗,唱个儿歌。他们倒是无忧无虑的,看得辛湖都羡慕呢。

    实际上,江大山谢公子谢五三个人的离开,对村子里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最起码暂时的表现不明显,只不过是人人都忙碌了些,而且家里生活变差了些。毕竟没有人能随时出去打猎和买东西了。

    因为谢大嫂怀孕了,需要补身子,要多吃些有营养的新鲜食物,但芦苇村能搞的,最新鲜的东西,就只有鱼了。而且因为孕期味口不好,好多平时她能吃下去的东西,这时就咽不下去了。

    大家变着方儿,也不过是些野菜,再不就是腌制过的肥咸猪肉与野猪肉这两种肉食,她都不爱吃,就想吃新鲜的东西。鲜鱼是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她多吃了几顿,现在却连闻都闻不得鱼腥味。搞得谢老夫人头发都要愁白了。其他人也无计可施。

    正好忙过了一段时间,地里该干的活都干完了,有了点空闲的时间。家里的存肉也吃完了。大家练箭也练得象模象样了。

    谢三伯就和大郎商量:“我们出去打猎吧,别说野猪了,弄些野兔子,野鸭子也好啊。”

    “恩,家里的存肉也不多了,是该再去弄一些了。”大郎同意了。

    这段时间天天忙着下地劳作,辛湖就把饭食弄得比较好,不仅没煮那种稀粥了,每顿都是干饭,或者摊纯面饼子,而且还每顿都有一个肉菜,今天炖点野菜肉汤,明天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