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66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66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人撕了几块布,把灯笼包上,点亮的灯笼,果然就不怕风吹了。

    “哎哟,这个好,怎么不多弄几个。”谢五看着点起的灯笼,遗憾的说。

    虽然蜡烛不太好,灯笼也很小,甚至有的是旧货,但五只小灯笼点起来,还是能给他们提供光明,让他们能在暗夜里赶路。

    “就是,这和气死风灯也差不多了。”谢三伯说。他也没想到这看似小孩子的玩意儿,居然还能起不小的作用,点着蜡烛之后,提在手中在外面走很方便。

    当时大郎拿回来的竹灯笼,大家还没放在眼里,只当是给小孩子们的玩具,反正又轻又小,带上也不算什么事。其实翠竹村里还有不少竹制的小孩子玩具,但他们都是些粗枝大叶的男人,当时大家都没想到要给孩子们弄些回来玩。

    现在想想,还是大郎有眼光随便捡回来的小灯笼,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江大山也非常后悔的说:“要是知道这么好用。我们干嘛不多弄些回来。而且这些都是小玩意儿,我还在村长家看到过很漂亮的大灯笼呢。”

    “就是。我也见到过,我们还不如大郎有眼光。”谢三伯也跟着说。

    “哎,这灯笼拿回去,可不好分啊。这么多孩子,可灯笼只有五个。”谢五的想法果然与大家不同。

    “就是,有些不够分。”江大山汗颜,生怕孩子们会吵闹起来。

    谢三伯说:“让大郎分就好了。我看他弄了五个,只怕早就想好了,阿毛阿土大宝平儿小石头,正好五人。一人一个灯笼。”

    “这样分也行。”江大山和谢五都不在意的说。

    他俩倒是不约而同的把大郎和辛湖两个人给忘记了。在大家眼里,大郎和辛湖可不能和小屁孩子们相提并论,甚至有些时候,大家已经把他们俩当大人来看了。

 第86章 分东西

    看着屋子里堆的大堆东西,刘大娘说:“东西是不少,就不知道大家要的东西;他们都带回来了没有?”

    辛湖看着大量的竹器;心里也很是怀疑;她觉得好多东西都没带回来。

    刘大娘看看竹床又摸摸竹椅子,笑道:“哎;他们这回怎么想到弄这些东西回来的?”

    “很好啊。我喜欢。”辛湖笑道。

    有了椅子;至少大家不用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了。只不过才十把椅子而已,三家平分也就一家能分三把。还凑不到一桌呢。剩下的一把,估计就要给胡家四口人了。竹床;簸箕估计也会采取一样的分法。

    “这竹簸箕编的真细密。阿湖;我们不用编这玩意儿了。人家这个可比我们折腾的要好用的多,又轻又密还漂亮。拿来晒粮米,好用的很。”刘大娘拿着簸箕;夸道。她们用芦苇杆只弄出了晒席;晒席只能晒大点的东西,米粮类的可晒不了。

    “恩;是很好。”辛湖笑道。这东西真和她小时候见过的一模一样,很有亲切感呢。以前奶奶拿簸箕晒小米,很好用。没想到过去了那么多年,还能再次见到这东西。

    “哎哟,还有两棵小树苗子。”刘大娘惊讶的叫起来,刚才卸东西时没在意,现在她才发现地上还躺着两棵带泥巴的树苗。

    “我看看,是什么?”辛湖兴奋起来,她能想到,这肯定是果树苗。芦苇村里没发现果树,以后吃个果子都没什么机会,她曾经无意间在大郎面前抱怨过。

    “好象是柿子树。”刘大娘仔细看了几眼,说。

    因为连根带泥巴带回来的,这一路上又一直在下雨,树苗子保存的很好,小嫩叶都还绿绿的。

    “恩,是柿子树。我喜欢。”辛湖看了看,开心的说。

    柿子是种很甜的水果,而且可以做成柿饼,保存下来。小时候,他们家也栽了两棵柿子树,吃不完的柿子还分给亲朋好友。后来整条村子都栽了柿子树,吃不完的柿子就开始制作柿饼了。现在想想,她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自己家做的柿饼,可比市场上买回来的好吃的多。

    “哎,就是只有两棵,怎么不多弄几棵回来?”刘大娘有些遗憾的说。总共才两棵,一看就是大郎的手笔。

    她把树苗给辛湖,说:“明天带回去栽在你们家后面。”

    “好。”辛湖快乐的想象着,以后家里就有吃不完的柿子和柿饼了。

    “石磨终于有了。”刘大娘在一只筐子找到了,高兴的叫出来。这是她最关心的东西,因为小初八要开始吃米糊了。他娘的奶水太少,孩子完全不够吃。

    “还有副大的呢。”辛湖指着另一只筐子说。

    “恩,以后我们可以自己磨些东西了。收了豆子还可做豆腐。”刘大娘很高兴。豆腐已经说过好几次,却还是没吃上。

    “你会做豆腐吗?我们有点豆腐的卤水吗?”辛湖反问。

    虽然在现代做豆腐不算什么技术活。但点豆腐的卤水,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得去买。不过,她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腊月都会自己做豆腐,用的是石膏点的豆腐。石膏很便宜也常见。老家腊月有晒干豆腐的习惯,所有家家户户做很多老豆腐,腌制后晒干,存起来慢慢吃,还可以做成霉豆腐等等。

    “哟,这可把我难倒了。”刘大娘拍拍自己的脑袋,不好意思的说。她只知道豆腐好吃,真要让她做,可就难了。

    辛湖暗叹,没有卤水也没有石膏,其实就算有这两样东西,她也得经过试验,才能做出豆腐。毕竟她以前的做法,是不能用到现在这个环境下的。她决定以后试试醋,这个法子是她在度娘上看到的,也不知道效果会如何?

    “不着急。我明天问问谢家的人,说不定他们会呢。”刘大娘倒是想得开,觉得做豆腐不算什么大事情。辛湖也不急,因为现在没豆子。

    “要说这些东西,最让我喜欢的,还是这小灯笼了。”辛湖说。

    “那是,这么小巧,是讨孩子们喜欢。”刘大娘说。

    她也是富贵家里出来的人,以前用过更高级的灯笼,气死风灯等可以晚上用来照亮的灯具,现在看到这小巧的竹灯笼,都不由自主的观看起来。

    “总共才五只。他们也不晓得多弄几只回来,起码得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只啊。”刘大娘越看越喜欢,不禁抱怨起来。

    “恐怕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辛湖说。

    她心里很明白,从上次他们买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来,大男人们只看得到最需要的东西。没有让他们弄些孩子的玩物回来,他们自然不可能带。这五只小灯笼,居然还有三只是旧的,很显然也不可能是买的。她想来想去,只能说,这可能是大郎捡回来玩的。

    不得不说,她的这个猜测,是对的。大郎自己就是个假小孩子,当时拿这灯笼,也不过是因为有个小孩子硬要送给他的。后来小孩子们也纷纷效仿,但有的实在是太旧了。他就选了五只有看相的,拿回来了。而且他想着,这里总共五个小孩子。平儿,阿土阿毛,小石头,大宝正好一人一个。他没算自己,也没算辛湖,当然不可能算上小初八。

    “就是,这些小玩意儿,他们哪里能想到啊。”刘大娘叹道。

    两人继续清理东西,希望能在那只筐子里再发现什么好玩的又新奇的东西。

    “哟,这次给你买了两块好看的衣料子。你看看,好看不?”刘大娘翻出那两块一紫色一粉色的布料,笑道。这粉嫩的颜色,真的只能给小姑娘做衣服,其他人可用不上,一看就是专程带给辛湖的。

    辛湖接过来,笑道:“好看。”这两块布确实还不错,颜色还算正。但其实料子比不上身上的这件花衣服。

    “改天我和她们几个商量一下,帮你做几件夏衫。”刘大娘很满意,这次江大山他们终于没有只带一个色的布了。

    “这一捆粗布买回来做什么的?”辛湖指着筐子里面的整捆老粗布问。

    “先放在一边,明天问他们。”刘大娘对粗布不感兴趣,又开始翻捡其他的东西。

    七零八碎的东西,五花八门的,她俩清理了好久,才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了。留给胡家人的东西,她们俩也都清理出来了。

    粗面拿坛子装了两坛约三十斤,是给胡家人的口粮。咸肉也拿了几小块装在小坛子,盐当然少不了,还有些必需的日用品,都一一给胡家人弄好了。剩下的东西就要带回去三家分。

    搞好这些,两人也累了。辛湖连打了几个呵欠,想睡觉了。昨晚上因为担心大郎,根本就没睡熟过,今天又累了一天,有些熬不住了。

    “哎,他们家四口这日子也难过啊。两个大人想要养好,得两三月。两个小子,不知道会干些什么?”刘大娘感叹道。完全靠大家接济他们,也不是长远之事。就不知道,江大山他们会给胡家人安排什么事情,在她看来芦苇村的活也不多,目前他们完全能胜任,不需要添加人手。

    “过两天,就知道了。”辛湖打了个长长的呵欠,躺下了。

    现在胡家四人都要休养。她们暂时照顾一下,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能指望其他人,总是要他们四口自己过日子的。不会的东西,还能不会学啊。

    “也是。我们也不能天天照顾他们。”刘大娘说。

    她俩就在阿志和阿信的铺边,同样铺好了草铺,垫上辛湖事先就带来的厚大衣,刘大娘带来了自己的被子,两人挤在一起,也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大郎和谢姝儿早早就先过来了,换辛湖和刘大娘回去。辛湖拿着两棵树苗和刘大娘提着小鸡小鸭,回家。

    江大山和几个小的还在呼呼大睡,平儿却已经起来了,见到辛湖拿的东西,兴奋的跑过来,说:“我们可以养鸡鸭了啊。”

    “是啊。以后家里的鸡鸭就交给你了。”辛湖笑道。

    “好啊,好啊,我以前在家也养的。”平儿说着,就准备把鸡鸭放出来。

    “先不要放出来,还得分些给他们两家啊。”辛湖说。

    “哦。”平儿点点头,眼睛又盯上树苗上了,问:“这是什么?”

    “柿子树。栽在我们家后面,以后我们就有柿子吃了。”辛湖说着,找出铲子,就要去后面栽树。

    “我也去。”平儿连忙跟上。

    两人在后面空地上去栽树。因为下着雨,泥土很湿润,挖起来容易,没花多少时间,两人就把两棵树栽好了。

    吃过早餐后,张婶婶带着小石头和初八,谢老夫人带阿土都过来了,三家人商量了一下,把鸡鸭分了,小鸡二十六只,小鸭二十只。陈家分得鸡六只,鸭十只。刘大娘和谢家各要了五只鸭,十只鸡。

    孩子们自然喜欢这些嫩黄色的小鸡小鸭,个个象见到宝贝一样,把自己家的鸡鸭保护起来。这些孩子除了平儿真正养过小鸡小鸭之外,其他的孩子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鸡鸭,对了个兴奋劲儿,简直让大人们不忍直视。

    “行了,行了,别玩了。你们这样搞,这些小鸡小鸭都被你们玩死了。”谢公子过来,笑着阻止他们。

    夫人来子,要上课了。

 第87章 阻止

    一直下着小雨,大家也不能出去干活。江大山和谢三伯回来后,连躺了三天;还没完全恢复过来;多半的时候都在睡觉。谢公子倒是每天按时给孩子们授课;孩子们练功夫就换成了谢五来指导。

    这天上午,上完课;天气变好起来;久违了的太阳露出头来。大郎闲不住了,扛着把铲子想去田里看看庄稼。

    “得了吧。呆在家里歇着。”辛湖拦住他。

    “干嘛呢。我去看看;天天下雨也不知道庄稼会不会被淹了。”大郎说。

    “淹不了。又没下大暴雨。”辛湖说。

    她其实也没去过;只是猜测,她就是不肯让大郎出去干活;他虽然好象恢复过来了,但辛湖认为一个孩子的身体是经不起这样折腾,还要多休息一段时间才好。

    果然,大郎反问:“你去看过吗?我们冬天可就指望着这些粮食呢。”

    “我说不能去就不能去,你在家乖乖歇着;养好身体再说。”辛湖板起脸;严肃的说。

    “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大郎不以为然的说着,继续往前走。

    “如果你不想以后是个矮冬瓜,长不高,就去吧,累死你算了。”辛湖简直要被他气笑了,不客气的骂道。

    “矮冬瓜,是什么?”大郎停下脚步,好奇的问道,长不大还能理解,但矮冬瓜他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你看着,就这样的。象武大郎似的。”辛湖用手比划了几下,还身体力行的表演了一下,小矮子的形动。

    大郎看着她的动作,一想到自己如果真的象她所说的长不高,跟武大郎似的就黑了脸。武大郎这个形象在男人眼中,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