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45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45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作用了。

    “刘大娘,你们家里柴草还多吗?”辛湖问。反正两人也是闲着,顺手砍些柴也好。

    “再砍些也行。留着慢慢烧吧。”刘大娘说着,率先去割芦苇了。

    两人不知不觉,就割了不少,想着家里的柴草其实还剩不少,辛湖看着那片他们平时洗衣服的地方,忽然起了个新念头。

    “刘大娘,你说我们要是直接在岸边搭个草棚子,以后冬天洗衣服也好,杀鱼也好,是不是就有个挡风避雨的地方?”

    刘大娘被她这个说法弄得笑起来,说:“可以啊。我们还可以直接在这边弄些晒衣服的架子,洗了衣服就直接晒在这边,傍晚来收回去就可以。免得每次还得提着重重的湿衣服回去晒。”

    “对哦,而且马上到夏天,我们还可以在河边洗澡,有个地方遮挡。”辛湖越想越觉得在岸边搭座棚子,极有必要。

    “是的,搭大点,我们还可以把莲藕也存放在棚子里,晒不干的衣服也可以拿进棚子里来。”刘大娘又说。

    两人讨论的热火朝天,只恨不得立马就把江大山他们叫过来搭棚子。以至于都忘记还要去找野菜的事情。

    太阳都偏西了,两人早就割了一堆的芦苇了。反正没打算带回去烧,两人也不着急的捆起来,直接就扔在岸边。马儿们正在细仔的啃食着刚露出头的嫩芦苇芽。

    “要不,我们摘点这个回去吃。”辛湖问。她知道这东西肯定可以吃,芦苇叶包粽子就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好不好吃就不知道了,毕竟没吃过,但见马儿吃得这么带劲,她蹲下去摘了一片,放进嘴里尝了尝,觉得还很嫩的。

    刘大娘也没吃过,但她也知道这东西是可以吃的,两人就各自挖了些嫩芽,带回家去了。

    晚上,两家都各自用咸肉炒了一盆子嫩芦苇芽,一端上桌,江大山和大郎就愣住了。

    “你们还真找到野菜了?”大郎问。桌上真是难得见到的绿色呢。

    “你尝尝看。”辛湖卖了个关子。炒的时候她就尝过了,觉得这玩意儿味道还不错。

    大郎和江大山都不约而同的夹了一筷子芦苇芽,尝了尝,江大山说:“这是什么东西,不象是菜啊?”

    “就是,不象是野菜,有点象草。”大郎说。

    “你们只说,好不好吃。”辛湖笑道。

    “还不错。”两人异口同时的答。

    “那就行了,明天我们可以再弄些来吃了。这是芦苇的嫩芽。”辛湖笑着解了密。

    “哟,原来是这个东西啊。我们这可是天天有菜吃了。”江大山怔了片刻,笑道。

    “总算桌上多了一道菜啊。不容易。”大郎叹道。

    就连大宝和阿毛也多吃了两筷子菜,一个冬天的尽吃白菜萝卜,大家对这新鲜的芦苇芽居然都十分喜欢。刘大娘家也一样,张婶婶也说:“总算有点新鲜货吃了。”

    “阿湖真聪明,我就没想到要摘这个回来吃。明天也告诉阿土娘一声,让她也去弄点回来吃。”刘大娘说。

    “这孩子,脑子里尽是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张婶婶说。

    吃完饭,辛湖把在岸边搭建草棚子的事情提了出来了。

    江大山和大郎自然满口答应了。

    “我们这几天先翻地,你们多割些枯芦苇杆,等过几天我们就去搭。”江大山说。

 第60章 干活

    差不多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大郎他们一鼓作气的把地全翻完了。辛湖她们割的芦苇也够多了,全堆在湖边;大家终于有空搭草棚了。除了芦苇之外,大家又在家里选择了些粗壮的干树枝;再去砍了几棵小树回来,开始着手搭棚了。

    刚开始,大郎和辛湖还去岸边凑了会儿热闹,却被大人们赶回来了。大郎也乐得不管,回家来把所有的种子都翻出来先晒晒,准备要播种了。

    看着这杂七八拉的种子,大郎头疼的说:“要先种哪样?”这会儿,他才发觉自己想的太天真了,真的种田可没那么容易啊。

    可是所有的大人;都没有一个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刘大娘支支唔唔的说:“不就是现在播种;秋天收吗?”她脑子中就这个大印象了。大郎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辛湖。

    辛湖仔细的回忆了几遍,也很头疼,不过她多少有些理论基础;说:“豌豆;油菜;小麦高粱好象都是同时播种的。”

    “你确定?”大郎怀疑的问,可惜他自己也是个糊的,根本就不敢确认哪个先种。

    “恩,我记得每年四五月豌豆和油菜都开花,可好看啦。然后,小麦高粱都是春种秋收的。”辛湖说。这是她家乡的农事情况。

    “那倒底要先种哪个?”大郎问。

    “豌豆吧。”辛湖说。她记得豌豆种得最早,好象村子里人在正月就开始点豌豆了。

    “这个最先种吗?”大郎不太确实的说。

    “应当是的吧。我记得我们那边是这样的。”辛湖其实也不是很肯定。但总要先选择一个嘛。反正现在大家都不确定。

    但她记得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正是豌豆开花的季节。豌豆与油菜开花时间基本上重叠。她记得一到清明节,就有人不少的城里人下乡去游玩,拍照。然后,大家就开始疯狂的晒朋友圈。

    这时豌豆,与油菜花相互辉映,大片金黄色的油菜田中间夹着几块浅绿色开着紫白相间小花的豌豆,然后远处再有一片绿油油的小麦苗,那场面十分壮观,格外漂亮。所以,她觉得油菜与豌豆应当是差不多时间播种。

    小麦可能稍等迟一点儿。豌豆与油菜开花时,它们还是没多高的嫩苗。高粱这玩意儿她就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暑假时,高粱的穗子开始变红了。公路两旁边全是高粱地,一眼望去红红火火的,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先种豌豆吧。”大郎决定就听辛湖的。反正他脑子中也只有个模糊的印象,好象是听人说过谷雨前后点豆种瓜。

    大人们因不懂,又觉得大郎和辛湖比他们还懂得多一些,也不敢插手播种的事情,都一心一意的去搭棚子。

    大郎不得已只有和辛湖两人去田里种豌豆。但是他们不记得豌豆要不要先泡出芽再种,就直接拿到田里去了。豌豆种子不多,也就是一碗而已,估计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能种完。

    看着眼前被大人们翻好的田,已经整整齐齐的分成了十小块田,每块之间的还留了一条半尺来完浅沟。辛湖有种回到了农村的真实感觉。

    “豌豆要怎么种?”大郎问。

    “我们还是一颗一颗的种吧。”辛湖说。

    她记得豌豆,大豆类的种子在老家都叫点种,也就是一粒一粒的往土里埋。小时候,她就跟着奶奶干过这个活,奶奶拿小铲子挖个小洞,她就往洞里放一颗种子,然后奶奶又用铲子把洞埋上。

    只不过,那时候好象还在正月里。不过,老家的气候比这里要暖和,她老家冬天也会下雪,结冰,但最低气温不会超过零下八度。雪也不会长时间的冻着不化。冷的时间也没这边长。

    两个地方的温差起码有十度,所以现在来播种,应当比较合适。这豌豆一般都种得比较早。而阳历五月初就有嫩豌豆上市了,她很喜欢吃嫩豌豆,买两斤回来剥出绿色的嫩豌豆,随意炒炒加一点点水闷一下,非常好吃,既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菜呢。当菜呢,做法就更加多了,炒,煮,蒸都行。嫩豌豆与韭菜简直绝配。

    嫩豌豆可以吃一个多月,等豆荚变老,大家就不吃嫩豌豆了,会让它们继续长些日子,等到豆荚开始变黑了,就可以收割了。整株一起割回来,晒在禾场上,晒干后就可以打豌豆。

    小时候在农村,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帮奶奶捡豌豆,那时候还是用很古老的农具,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叫连枷的简单工具去打。因为晒得干,打的时候,有些豌豆会被打得乱跑,她就跑过去捡回来。

    这叫连枷的玩意儿,简单的很,一个竹子做的长柄,头上再用几根竹片编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联接部位,可以转动,做法简单之极,但用途却极广泛。打豌豆,大豆,各种豆类都用得上。她老家农户种的各种豆类并不多,一点点田,家家户户都有几根连枷,根本就不需要现代工具。

    但小麦菜籽水稻类就不行了,很小的时候她见过有人用用牛拖着石滚子去碾,再后来,就全是打谷机。但连枷这小玩意儿,却硬生生的一直保持下来了。那石滚子石磨子却早就淘汰了。她二十几岁时偶尔经过乡下,还能见到老人们拿连枷在打豌豆。

    刚收好的新豌豆可以做成豌豆粉丝,也可以拿来炒成沙豌豆,油炸兰花豆,可以当零嘴吃,也可以当下酒菜。小时候,她奶奶就喜欢拿沙炒些刚收的新豌豆,给孩子们当零嘴吃,脆砰脆砰的,很香。村子里的孩子上学都会装一把在口袋里,一路走一路吃。可惜,后来她再也没尝过这个农家风味的炒沙豌豆了。

    现在再一次体验种豌豆,辛湖脑子里那些久远了的记忆纷拥而至,简直就好象在昨天一样。

    见她只顾着发呆,大郎叫道:“我挖洞,你种。”这个活,他会干,毕竟种南瓜也是这样。他干的多了。

    “恩。”辛湖点头,从回忆中醒了过来。

    大郎拿着铲子在翻好的地里又挖了个小坑,辛湖拿一颗豌豆放进去,再掩上土。两个洞之间相隔约一尺远,两人一个挖洞,一个种,配合起来,还蛮快的。一天就全部种好了。就这么一碗豌豆,居然还种了大半亩田。辛湖暗想,这要是收成好,总可以收一两百斤吧,要是吃炒沙豌豆,可以吃好久呢。

    种完好,大郎又问:“要不要浇点水?”

    其实泥土较湿润,并不干燥。辛湖觉得不需要。

    “过两天再看看吧,要是干燥就来浇点水。”

    豌豆种的快,第二天两人又来种油菜。

    油菜在辛湖老家其实已经采用先育种,再栽菜的方式了。但她不会育种,就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撒播种方式。

    两人先得把一块田得分出几陇来,分陇其实是最累人的,得拿着锄头,浅浅的沟出来,再把种子撒上去,然后又盖上薄土。一陇一陇间还得留点约一尺的间隔,两人边分陇边撒种,撒种的事,由辛湖负责,她种子撒的比较稀。

    “我们会不会种的太稀了?”大郎担心的问。

    “怕什么,反正田多,稀了不怕,就怕苗厚了,还得间苗呢。”辛湖说。

    她记得老家的油菜都长得很大棵,间隔起码有半米远。不过这个年代的油菜,她可没抱希望能象现代长得那样好。有一半的收成,她就满意了。这可是现在唯一能榨油的庄稼了。

    第一天,两人才种了小半亩田。第二天他们带上了平儿来帮忙,小石头也跟来了。大宝和阿毛被谢老夫人带去和阿土玩了,不用他们管。谢姝儿一听说连平儿都得过来播种,她也跟风过来学种油菜。

    有人自愿来帮忙,辛湖和大郎自然乐意,而且这活其实很简单。

    谢姝儿和大郎专门干分陇的活,小石头跟着谢姝儿后面撒种,平儿跟在大郎后面撒种,辛湖两边看着,专门在后面盖土。孩子们你追我赶的,哪里象是在干活,反而象在玩闹一般。

    “还蛮好玩的。”谢姝儿边干边说。她年纪大,虽然一开始不是开深就是开浅了,但学了一会儿之后,就能控制自己的力度了,开出来的沟就很好合适了。

    “快点,快点。我们赶上来了。”小石头见她停下来了,连忙催促道。

    “行,你们快点。我们争取今天全种完。”大郎笑道。

    有谢姝儿帮忙,速度果然快多了。但一个多时辰后,所有人就都坐在地里休息起来了。

    “好累。又渴。”谢姝儿抹了一把汗,说。这活儿虽然简单,但一直弯着腰干活,也很累人。

    “快去洗手,都过来喝水。”辛湖自己先倒了一碗白开水,一口气咕咚咕咚的喝了,才有空叫他们。

    大家喝过了水,又休息了一会儿,才重新开始干活,但速度却明显比前面慢下来了。

    所以,第三天,刘大娘也来帮忙了。大家总共干了三天,才把这点油菜全播种下去了。就这么一斤多种子,他们足足种了两亩田。

    “会不会太稀了?”刘大娘也和大郎有同样的疑问。

    “不怕。”辛湖肯定的说。反正苗稀也没关系,但苗厚了就不行。

    “哇,这么多,是不是可以收很多了?”谢姝儿问。

    “我觉得应当可以收两百斤吧。”辛湖说。

    这是她根据脑中有点印象,现代油菜好象亩产是200到300斤。按一半的收成算,这里两亩田可以收200斤。油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