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

第178章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178章

小说: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大家都长大了呢,等他们都成亲了,再各自生几个孩子,我们这一家子可就是好大一家人,那可热闹了。”辛湖笑道。

    这话总算说得大郎高兴起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谁去过云南玩啊,现在这个季节,云南好不好玩?

 第222章 又一春

    接下来的日子; 大家齐齐动手; 把大郎母亲; 平儿爹,大宝娘等人的坟全部迁到陈家庄了; 按照先生们的安排; 都一一办好了。先生们又做了道场,一家子人跟着又忙又累; 就是陈家庄和幸福村的人; 也跟着帮了不少忙。

    陈家的祖坟分成三大块。大郎的母亲; 平儿爹; 大宝娘各上了一片山头,毕竟他们不是一家人。虽然都占着陈家的地盘上,但也还是各自分开了。以后; 他们三人的子子孙孙去世后就会跟着自己家的先人葬在一起了。现在大家祭拜时; 是个坟头都要拜到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 现在他们就是一家人了。

    等到移坟的一应事务全都办好了,日子也到了腊月。这时候; 已经非常冷了; 又连着下了两场大雪; 放眼看去,天地一片白茫茫。

    大宝哈了口冷气; 在外面跑了一圈回来说:“大姐在煮腊八粥了没有?”

    “早就在煮了。少不了你们吃的。”大郎笑骂道。

    “就是,你就惦记着吃的,好象哪一天你没有吃饱似的。”阿毛也跟着笑骂他。

    “哟; 大姐,等会儿腊八粥煮好了,让他们看着,说的好象就我一个吃了似的。”大宝反驳道。

    平儿抱着半夏,学着他的语气,说:“叔叔们都是好吃佬。”

    半夏很应景似的跟着咦咦呀呀了几句,惹得大家轰堂大笑起来。平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再加上大家的开解,慢慢放开了心结。不过,经此一事,他也明白了,自己做人做事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

    不得不说,他很羡慕阿毛,他以为自己已经操了很多心了,一心想在大郎与辛湖离家后,起到当家人的作用。但实际上,家里大半的事情,有胡妈妈与管家们在打理,就是私事方面,阿毛还不知不觉的处理了不少。他很惭愧,同时也明白,这个家要靠大家拧成一团,才能更强大。

    因为是第一次全家人在幸福村团聚,并且陈家的祖坟也全部弄好了。大郎与辛湖商量了一下,就干脆自己家准备了不少的食材,趁着腊八节请全村的人,喝一碗腊八粥,算是感谢大家的帮助。

    他们家的腊八粥,食材充足用料好,再加上辛湖厨艺又好,煮的腊八粥就格外好吃。其他村民家是不会煮腊八粥的,条件好的也就那么两三户人家而已,其他人家都是穷人,不可能拿银子去买这些食材回来,他们都是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如果能隔三岔五吃顿加了肉的菜,一天能吃一顿干饭,就满足了。

    所以,请全村人吃腊八粥,也相当于全村人一起腊八节,也算是一起过个早年了。因此,有几名妇人早早就过来帮助了,还有人挑了柴火过来。辛湖提前两天就把食材都准备好了,也备好了几口大锅,一大早就起来在院子里架起了简易灶,这会儿正在煮腊八粥呢。

    “村长,还需要新鲜的白菜萝卜吗?鸡蛋鸭蛋要吗?”有人过来问。

    “要的。我们家还要两三百斤白菜萝卜呢,要是有其他的新鲜蔬菜,不拘多少都可以拿过来。”大郎答。

    他们一家子人口多,虽然自己家的菜园子够大,但是多了这么多人口,哪里还够吃啊。再加上因为天气冷了,下了雪路上冻不太好出行,老道士也同意在陈家庄住一段时间,等开春再走。这不又多了几口人要吃。

    这地方安静,老道倒是蛮喜欢的。而且大郎给他们饭食安排得也很不错,新鲜的蔬菜很多。又是安排的,单独的宅子给他们一伙人住,还有专人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这种日子对他们也算得上是享受了。

    所以,陈家蔬菜的缺口可不少。

    几个村民回家去拿菜了,兄弟几个在大门口说笑,逗弄半夏玩乐。这小子,现在家里人口多了,性子越发活泼了。

    “哎,你们几个过来,装些腊八粥送给那几位老道吃。”辛湖在院子里叫道。

    “我们去帮忙,大哥在家歇歇吧。”大宝说着,当先跑进了屋。

    辛湖已经盛好了一大坛子香甜软糯的腊八粥,盖好盖子,又装了几盘新鲜可口的小菜,递给了大宝。大宝背起篓子,往陈家庄那边过去,给老道们送腊八粥。

    他边走还边说:“给我多留点儿啊,我要吃三碗。”

    “行了,十碗都有,你爱吃,咱们过几天再煮。”辛湖笑道。

    现在煮个腊八粥真不算什么了,家里一应食材都有,她还分了一些给陈家庄的人,让他们自己煮。那边自然有管事负责,这会儿只怕也开始煮了。

    没一会儿,村子里的小孩子们都跑过来了,整个村子热热闹闹的,全部聚集在陈家,准备喝腊八粥,一人一大碗,不拘大人小孩子,小孩子们吃不完的可以带回去。腊八粥对于村民们来说,既是精贵物又是新鲜吃食,个个都吃得十分香甜。

    其实腊八粥这玩意儿,如果一个人吃其实也没什么味儿,会觉得腻得慌,但是人多,大家一起抢着吃,就觉得味道格外好。再加上,本来辛湖煮的腊八粥味道就格外好。因此大家都一个劲的在叫:“真好吃,太好吃了。”

    一大碗粥下肚,身上暖暖的,肚子也搞饱了,大家嘻嘻哈哈的帮着辛湖收拾好院子,道了谢,各自回家去了。

    “哎哟,真是热闹啊。在幸福村过年,这才有年味嘛”大宝笑道。

    这几年在京里,过年一点儿也不热闹,家里虽然主子加下人也有约三十口人,但是京里规矩大,不可能主子和下人们全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的。不象在幸福村,这里村民都是良民并不是陈家的下人,而且大郎和辛湖天天与他们一起,下田种地,什么活儿也干,关系亲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也不会觉得拘束。

    “今天才腊八呢,过年还早着,往后热闹的日子来多呢。”辛湖笑道。

    “可不是。阿湖准备了不少好东西,天天都有好东西吃了。让你们大家吃个够。”大郎也笑道。

    吃了腊八粥,辛湖开始做年糕,其实就是糯米糍粑,她自己还蛮爱吃的,拿火烤烤,烤得鼓起大大的汽泡,两面焦中带黄,再沾着糖,就很好吃了。她在现代小时候,冬天最爱吃这个了,那时候,还不象后来那么多零食可吃,家家户户过年都熬麦芽糖,打年糕,做汤圆,炒米,麻花等食物。做好多,存着,可以吃好久呢。

    做年糕是个力气活,她采用了最原始的办法,就是把糯米煮熟后,放在石臼头里,拿粗木棒捣烂熟糯米,捣烂的糯米饭很有粘性,劲道大的很,所以需有有力气的人,才能干得好这个活。四兄弟各拿着一根粗木棒,你一下我一下的捣糯米饭,糯米饭慢慢变成了凝固的一团,很大的劲道了,才算完成。

    家里以前一直没做这个糯米糍粑,今年做的有些多,好多人家都过来看热闹。

    做好的年糕,大大的圆圆的,放在案板上冷却至半硬的时候,再切成块,泡在冷水里,可以一直吃过春天,不会坏。只是要时常换换水。

    大宝这个好吃佬,时不时的要偷吃一把糯米饭。这些糯米还是平儿他们从京城带过来的。也算是精贵物,比较贵了。糯米的产量小,又择地方,所以比起普通大米价格要贵了几成。

    辛湖做的年糕有几种口味的,一种咸味,加了葱花和盐,可以油炸,也可以火烤,熟了就直接吃了。还可以放在锅里慢慢煎,快熟时放入鸡蛋液,煎成了一大块饼装,味道也非常好。再就是原味的,什么也不放,吃的时候,再加盐又或者糖都行,看各人的喜好了。

    不过,在捣糍粑的时候,辛湖拿了一个大,开始做小糯米粑粑,和做包子一样的方法,在糯米团里加入事先磨好的芝麻花生粉,又或者红豆,绿豆沙,加上糖等等。

    这种小的,是靠手捏的,有包了芝麻的,有包了红豆沙的等等。

    “这是什么?”大宝等人围在一边问。

    “很好吃的。你们等着啊,马上开油锅了。”辛湖笑道,想起去年在凉平炸麻花的事来,不禁有些后悔没有事先多发些面。正好一锅炸了。

    炸好的糯米粑粑,又松又软,但因为是糯米做的,吃起来又有些粘乎乎的,非常美味,好吃得大宝顾不得烫,每种口味都各尝了一个,还叫着:“芝麻花生的最好吃。我再吃一个。”

    辛湖连忙阻止他,说:“不能吃太多。糯米不好消化。积了食伤胃。你去吃杯山楂茶,然后去外面转几圈,消食。”

    “哦。”大宝只得放下,不甘心的在灶房里转了一圈,出去消食了。

    “我看啦,给大宝娶媳妇儿,一定要选个厨艺好的。”平儿笑道。

    “就是,就他这个贪嘴样,娶个好厨艺的,保证能把他治得伏伏贴贴的。”大郎也笑起来了。

    家里有辛湖这个好厨艺的人,他们兄弟几个,在吃食方面都是专家,一个比一个会吃,一个比一个爱吃。

    这个年,过得十分丰盛,辛湖做了不少好吃的,点心,菜式等等,是他们一家人,过得最丰盛最热闹的一个年了。而且为了祭拜先人们,辛湖还特意做了不少贡品。

    这一年的大年三十,陈家兄弟几个人,终于能好好的祭拜祖先了。先人们的坟头上也终于有了香火,大郎带着几个弟弟,每个坟头都摆好了酒菜蔬果及一应点心,认认真真的行了礼,磕了头,才回家。

    完成了这个心愿,大郎的心情都格外好。

    正月初,等不到天气变好,大郎与大宝三兄弟就出发回京了,他们得赶在二月前进京,平儿得在二月初参加大考。

    兄弟四人,骑着马,只带着两位管事,快马加鞭,先行一步了。后头的人,马车等等,都得等到天气暖和后,跟着辛湖一起进京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终于出了一天太阳,没下雨。但是,这天都快热死人了。

 第223章 上任去

    兄弟四人; 只带了两个随从; 也没带什么行李; 四人又是快马,一路不停歇的; 只花了十多天就到达京城了。回家安顿下来后; 大郎就先去谢大人家,一来给他拜年; 二来也和他谈些事情。然后; 他又去了几家相好的人家走动了一下。

    至于平儿所说的那户人家; 姓关。谢大人完全不认识。但小石头的爹娘; 居然和关家有点交情,朱相公谋了个不入流的小官做了几年,现在也往上升了升; 变成了个正经的七品小官。

    朱大人这些年对妻子十分好; 时间长了; 张婶婶也就原谅他了。两口子日子过的十分恩爱,朱大人很多事情都会和张婶婶商量。这真是临到老了; 两人反而越来越甜蜜了。

    这夫妻俩一听说到关家; 张婶婶就笑道:“大郎; 关家家风还是很不错的。”

    “这么说,您还蛮了解他们家的啊。”大郎兴奋的问。

    “我们家和关家有些往来; 说来话长,关家和小石头爹有点交情。这几年,我们两家也有些走动。”张婶婶说。

    “这么说; 关家的姑娘性子如何,您是清楚的喽?”平儿连忙问。

    “不错。关家这一代的也就四个孩子,二男二女,大女儿早就嫁了,大儿子和小石头,平儿都是同窗,二女儿今年十七岁了,还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儿子。关家家世清白,就是日子过得较为清苦一些。我其实也听小石头说了一耳朵的。正想找机会问问你和阿湖呢。”张婶婶说。

    原来,朱家现在也在帮小石头寻亲事,小石头有父有母,家世也不算太差,自己又有才华,也算是很抢手的女婿人选。但是朱大人与张婶婶两夫妻,却也不想让儿子娶个不喜欢的妻子。就怕他们夫妻不和睦。

    他们是吃过这种苦的人,就想着让儿子自己相看,虽然说不能真正做到两人经常见面亲亲我我,成亲之前就产生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起码可以做到,让两个孩子有些接触,互相有些好感,再定下来。

    所以,张婶婶这几年也接触了不少人家,认识了好些个年纪合适的姑娘家。关家的姑娘自然也在之列了。但是,关家姑娘与小石头却互相没看对眼,这事情也就只好作罢。反正也是两家大人私下里安排的事情,没外人知道。但其实两家多少有些不自在。特别是关太太,毕竟自己家的是女儿,没被别人家瞧中,也是很伤面子的事。

    哪里想到,这事情不知道怎的让关大公子知道了。他觉得是小石头瞧不上自己妹妹,又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