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国风云-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战局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杨玄感要集中主力歼灭卫文升,无心两线作战,所以他无奈之下,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军队回镇金墉城和回洛仓,以便在气势压倒杨侗,迫使杨侗不敢攻击。
谁知杨侗初生牛犊不怕虎,偏偏就发动了攻击。在他的指挥下,崔宝德和樊文超各率本部人马猛攻回洛仓。另外还有一些想乘机捞取功勋的达官贵族子弟们,也把所率的家将亲卫们组织到一起,附翼于主力之后,攻得也是像模像样。
入暮之后,杨侗鸣金收军,退守春门。
正是得益于杨侗在回洛仓的攻击,卫文升顶住了杨玄感最为猛烈的攻击,守住了战阵,苦苦支撑到了第二批援军武贲郎将费青奴的到来。
十八日,杨侗继续攻击回洛仓。
樊子盖回镇皇城,杨恭仁则赶赴前线指挥作战。这是两人事前约定好的,因为彼此缺乏信任,只有轮换来,以防止对方在各自背后下黑手。
邙山北麓的激战也在继续。卫文升虽然获得了近万援军,实力回升,士气也有所恢复,但双方实力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宇文述和来护儿的主力都还在路,尤其严重的是,据卫文升得到的消息,宇文述和来护儿的支援速度与陈棱、费青奴的支援速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理由其实很简单,近十万人的军队,粮草武器等军需供应是个大问题,在通济渠已经被河南叛贼切断,东都被叛贼团团围的不利情况下,援军的军需供应只能指望黎阳仓,但黎阳仓之前遭到了河北义军的洗劫,虽然“洗劫”的罪名已经推给了杨玄感,但黎阳仓遭到重创是事实,而运输的漕船不是被杨玄感一把火烧了就是被河北义军挟持而走,所以军需供应十分困难。
这些都还是小问题,大问题是,两路主力援军会合黎阳后,永济渠算是安全了,远征军的粮草运输可以继续了,而远征军对粮草辎重的需求更迫切,因为自杨玄感举旗叛乱后,永济渠粮道中断了一个多月,虽然高阳、涿郡乃至辽西诸镇竭尽所能调配军需储备,保证了远征军的需要,但因为没有补充,北方诸镇的储备几近告罄,再加蓟燕大军南下平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北疆的安全,一旦北方诸虏乘机入侵,如何应对?所以,戡乱安内固然重要,考虑到皇帝和远征军都还在辽东,此刻北疆安全更为重要,黎阳仓的粮草辎重必须优先供应北疆所需。
卫文升其实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故意拖延的借口,而宇文述和来护儿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军中统帅,这两位找借口拖延,不急于摧毁杨玄感,想必是皇帝的授意。皇帝为何如此?很简单,让这场风暴来得更大一些,让风暴肆虐的时间更久一些,如此一来,留守两京的大部分保守派贵族不是被这场风暴直接绞为齑粉,就是被这场风暴席卷而去,最终在风暴结束后的清算中灰飞烟灭。这是皇帝的借刀杀人计,借杨玄感这把刀诛杀阻挠改革进程的保守派贵族。
既然如此,那就“配合”皇帝,反正那些被保守派贵族所控制的东都卫戍军、西京卫戍军,现在都在战场厮杀,而且是自相残杀,这些军队伤亡过大,保守派势力必被削弱,保守派实力不济了,还不任由皇帝宰割?
卫文升通告全军将士,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正率主力援军赶来,两三天之内必抵战场,所以,当务之急不仅是要守住河谷,确保主力援军能在第一时间渡河而来,还要想方设法拖住杨玄感,把叛军主力拖在北邙山,以便主力援军能以最快速度击败杨玄感,全歼叛军。
士气大振。已经来了两支援军了,一支来自蓟燕,一支来自东莱水师,那么主力援军还会远吗?显然这一次统帅部并没有蓄意欺骗前线将士,所以士气得以鼓舞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边士气起来了,那边士气却在衰落,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却久攻不下,久攻无果,不但东都未能拿下,就连四万西京大军都未能全歼,反而己方损失惨重,再加各种谣言满天飞,盛传皇帝带着几十万远征军即将返回东都,于是此消彼长之下,十八日的攻击毫无进展,杨玄感的军队除了死伤更多,士气更低,白白耽误一天时间外,一无所获。
杨玄感终于意识到形势严峻了,虽然还有时间,还有一战而定的机会,但面对拒不妥协、誓死搏杀的关中本土贵族,面对杨侗和卫文升的前后夹击,他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尤其与关中本土贵族结下的仇怨更是影响到了未来。未来他即便顺利拿下了关西,但若想赢得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却是千难万难。
这时候杨玄感想到了李密,想到了李密之前对形势较为悲观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在当时看来极为保守的策略。战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都给李密料中了,如今是调头打关西,还是奋起余力,全歼西京大军?两者相比,当然是后者更有把握,毕竟西京大军处于绝对劣势,不过在咬牙苦撑罢了,而前者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实际充满了风险,一旦受阻于潼关,被敌军主力追,必深陷绝境,全军覆没。
十八日夜,杨玄感在净域寺召开军议,详细解说了当前形势。
“明日若能全歼敌军,或者把敌军赶过大河,则局势竟在掌控之中,反之,则形势颠覆,优势尽失,危机重重,生死悬于一线。”
帐内鸦雀无声,气氛极其凝重。
杨玄感大手一挥,豪情万丈,“明日,诸君齐心,一战而定。”
诸将轰然应诺。
第两百二十三章局势颠覆
十九日,崔赜回镇皇城,杨恭仁与樊子盖同在回洛仓战场挥军进击。
杨侗在伽蓝的护卫下,亲临前线,鼓舞士气。
自东都决定不惜代价攻打回洛仓后,伽蓝便做了杨侗的贴身侍卫,寸步不离左右,而此举也正遂了樊子盖、杨恭仁的心愿,凭借金狼头的实力,即便全军大败,也足以保证杨侗性命无虞。
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樊子盖、杨恭仁和崔赜等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有关伽蓝的讯息并加以分析后,基本可以肯定伽蓝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影响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风暴和东都局势的发展,他时而像猛虎般发出雷霆一击,时而又像幽灵般在黑暗中一击致命,尤其是他对局势的预判,已经准确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若把这一切都归于天赋实在荒谬,所以合理推断是,这一切都来源于皇帝的授意,或者说来自老谋深算的裴世矩所拟定的精妙算计。
如今东都局势到了关键之刻,伽蓝始终待在杨侗身边并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对其施加影响,同样不会是自作主张之举。不要看杨侗年幼,毕竟他生活的环境与众不同,所以千万不要把他的心智与普通同岁的少年相比,杨侗之所以表现出对伽蓝的“依赖”和信任,实际正是出于对皇帝的畏惧和遵从。
某种意义,伽蓝就是皇帝的御用“秘兵”,御用“秘使”,虽然皇帝绝不会承认,以免事败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但臣子们如何理解,那就是政治智慧了,你“配合”则必然受益,反之你的仕途就是一片黑暗。
杨侗非常机敏乖觉,小小年纪政治智慧已经非同一般,其他诸如樊子盖、杨恭仁、崔赜等大臣更是人老成精,虽然一个个口是心非,但值此关键时刻,在伽蓝主动泄露机密和对形势做出预断之后,他们当然会做出正确选择。
既然皇帝要“攻”,那就“攻”。风险和利益同在,风险越大,未来的受益就越丰厚,值得拼身家性命赌一把。
至于怎么“攻”,那就有技巧了。杨玄感的目标是全歼西京大军,是拿下大河天险,所以他无意两线作战,只要东都卫戍军“攻”的有技巧,那么他当然不会调集更多兵力戍守回洛仓。正是因为双方的这种“默契”,回洛仓战场打得很“热闹”,其实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双方纯粹在虚张声势、虚应故事,都在等待另外一个战场的结果。一旦西京大军全军覆没,东都还守得住吗?因此只要东都卫戍军不拼命,镇戍回洛仓的叛军就更不会拼命了。
十九日,北邙山战场打得异常惨烈。
杨玄感拼命了,再不拼命就是自绝生机;卫文升也拼命了,即便把人打光了,全军覆没了,也绝不后退,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方能挽狂澜于即倒。
激战正酣之时,李密匆匆而来。
李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杨玄感在错误的道路一去不回头,坐以待毙,所以他来了,而且还是旧调重弹,恳求杨玄感马放弃东都,以最快速度杀奔关西。
实际这时候李密的策略已经错过了实施的最佳时机,不合时宜了,目前形势已经把杨玄感逼到了绝路,他唯有血战到底,就算宇文述和来护儿杀来了,也要继续打下去,毕竟他的兵力要多于对手,况且还有河南各地的援军,比如韩相国就带着十几万军队正急速赶来,再加杨玄感还控制着洛口仓和回洛仓,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此刻咬牙坚持下去,一条道走到黑,远比调头去打关西好,因为士气保住了,而士气至关重要,反之,假若此刻调头去打关西,首先士气就没有了,大家拼死拼活打了一个多月,眼见胜利唾手可得,主帅却偏偏放弃了,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将士们怎么想?你主帅畏惧了,害怕了,不敢与皇帝舍命一搏,其他人还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本来不利于己方的谣言就在满天飞,大家都估猜皇帝和远征军马要回来了,你这时候突然撤军,不打了,也不要东都了,千里迢迢去关西,去打西京,试图据关陇之险而自守,这说明什么?说明跟着你没有前途,没有好处啊。再往深处一想,潼关坚固,一旦大军受阻于潼关,追兵从四面八方扑来,腹背受敌,大家还有活路吗?
所以胡师耽听到李密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话,忍不住拍案而起,怒声驳斥。此一时彼一时,就算之前你的预断是对的,你的策略是正确的,但现在形势变了,你的策略还是正确的?它成功的可能还有多大?你说楚公固执已见,你自己何尝不是固执己见?
杨积善、王仲伯等军中统帅异口同声反对李密。说句实话,仗打到这个份,突然撤出战场,调头西进关中,对士气的打击实在太严重了,而一支没有士气,并且也失去了必胜信念的军队,还有多少战斗力?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从黎阳逃亡而来的元务本,却送来一个惊人消息。
元务本寻到杨玄感之后,遂出任军中大将阵厮杀,不料在战场碰到了族中兄弟元成寿。元成寿好心劝降,告诉他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候卫将军屈突通将于今夜抵达河阳,明日便开始渡河,而来护儿、周法尚所率的水师将于明日抵达战场,水师战船将在最短时间内把宇文述和屈突通的大军运到对岸,也就是说,明日卫文升便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军,估计总兵力超过十万。
诸多时机尽数丧失,杨玄感身陷危境,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目前在军事他的确还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个优势经不起持久战斗的消耗,也经不起时间的流逝,一旦战斗中损失严重,或者战事拖延到远征军主力归来,那么他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奄奄一息伤痕累累之余,唯有束手待毙。
这样打下去,一条道走到黑,虽然可以把这场风暴拖延更长时间,最终却是必败无疑,相反,接受李密的建议,急速杀进关西,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士气军心的丧失,但最起码这是一条活路,十几万大军只要闯过潼关,则如同虎入深山,龙入大海,鹰击长空,可以大展宏图。
杨玄感反复权衡,与文武将官反复商讨,不搀杂任何私人感情和利益,纯粹就目前形势选择一条最有利于己方的策略。无疑,就事论事来说,如果继续打下去,与卫文升、樊子盖、宇文述和来护儿打到底,则没有必胜把握,而西进潼关,在关西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只要兵贵神速,只要竭力阻击敌军的追击,则取胜的把握大得多。
争论虽然激烈,突然撤兵西进的后果也难以预估,但仔细权衡之后,即便是胡师耽、杨积善、王仲伯等强烈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李密的西进策略更为把稳一些,最起码它能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希望。
杨玄感断然决策:西进关西。
二十日子夜,主力大军急速撤离北邙山战场。王仲伯率两万大军负责断后,全力以赴阻截追兵。杨积善则与李密统率选锋军,由慈涧道出发,日夜兼程西进,杨玄感要求他们务必拿下弘农宫和常平仓,以确保大军在西进过程中获到持续的军需供给。
八月二十日,北邙山战场突然平静下来。
卫文升等人心知肚明,很显然,杨玄感已经得到宇文述和来护儿抵达河阳的消息,他需要做出选择,要么放弃东都打关西,要么继续在东都打下去,总而言之,东都战局正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