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王家的兵,将来,娘娘自然还要依仗着将军。”
韦弘敏顿了顿,又道:“至于秦少游高兴与否,就与我们无关了……老夫在此,倒是留下了许多的人,其中细作,就有七十余之多,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心腹都渗透于此,这几年的经营下来,等老夫去了河北,就少不得要将这些人统统召回了,有他们的经历,可以协助老夫做许多事,神策府开商贸,河北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练兵之道,只怕到时候,老夫还要向王都督请益。”
王方翼点点头。
……………………………………………………………………………………………………………………………………………………………………………………………………………………………………………………………………………………
次日清早,神策府的车马便已到了,邀请王方翼与韦弘敏入宫觐见。
秦少游在宣武门等候他们,随即一道入宫,大家之间也没什么可说的,曲径分明,待过了一处宫室,韦弘敏突然驻足不前,秦少游只得等待他片刻,道:“韦都督何故踟蹰不前?”
韦弘敏却是笑了,道:“老夫想起了一件事来。”
秦少游道:“不知王都督想起了何事?”
韦弘敏捋须道:“老夫在想,老夫的一个族弟,名字叫韦正德的,却不知是死在这洛阳宫哪一处角落。”
韦正德……
秦少游眯起眼来,看着韦弘敏。
韦弘敏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在这个时候,即将要去见武则天,却是提及那个人,争锋相对的心思很是明显。
秦少游面色不改,道:“韦正德图谋不轨,死固然是死在这里,不过这样的逆贼,理应死无全尸,上皇仁厚,总算给他留了一些遗骨,不过却已弃入了粪坑之中,若是韦都督想要去见,本王不妨去问一问。”
韦弘敏面带微笑,眼眸里却掠过了一丝冷意,他淡淡道:“噢,见就不必见了,韦正德之死,与殿下也不无关系吧。”
说起来剪除韦正德,还真和秦少游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秦少游见他这矫揉造作之态,心里冷笑,口里道:“有是有一些,本王身为人臣,少不得要为上皇分忧一二。”
“呵……”韦弘敏干笑了笑,道:“武三思在从前,也曾为上皇分忧过。”接着没有再说话,抬步前行。
王方翼眯着眼,似笑非笑的看着二人说话,不置可否。
过了片刻,到了宣政殿,三人一并觐见。
武则天今日心情倒是不坏,待三人见了礼,韦弘敏道:“上皇,陛下对上皇甚是挂念,一直希望上皇能摆驾长安,陛下好尽人子之孝,却是不知,上皇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这一来,就给武则天出了难题。
武则天抿嘴道:“朕在这里过的倒还好,皇帝若是想要尽孝,大可以到洛阳来,长安那儿风大,朕甚为不喜。”
她不再理会韦弘敏,目光却是落在王方翼身上,道:“王将军,朕和你又见面了。”
王方翼抬眸,身体虽是保持恭敬,可是脸上全无一点敬意,他道:“是啊,臣与上皇又见面了。”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八章:时不待我
武则天只是对王方翼冷冷一笑,便不知可否了。
韦弘敏等人觐见,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自然是全无敬意,武则天也懒得与他们说什么,道了一声乏,便打发了他们出去。
独独武则天留下了秦少游。
在这空旷的大殿之中,等那韦弘敏和王方翼前脚刚走,武则天的脸色便阴沉下来。
她冷哼一声:“韦氏为了他们韦家,倒是把这口锅都砸了,任他们这样这样,只怕不出十年,天下就要大乱不可,韦弘敏此人,工于心计,不可小视,至于王方翼与那黑齿常之,都是当世名将,更加不容小视。”
顿了一顿,她继续道:“河南府毕竟拘泥太多,你这个神策府凭一个河南,如何与天下这么多的诸侯对抗,一旦让他们在各镇站稳了脚跟,招兵买马,到了那时,一切都迟了。”
秦少游道:“臣近来也在整顿军马,以备不测。”
武则天点点头,叹口气,道:“你用心一些吧。”
秦少游默默点头,告辞而出。
某种程度来说,秦少游的心情谈不上好坏,韦弘敏和王方翼二人在次日便动了身,各自回到自己的治地,秦少游也懒得去相送,只让杨炯代替自己礼送。
该尽的礼节,总是要尽的。
而眼下,秦少游最为关心的,自是他的神策军。
一万五千余人,重金缔造,这几日已经开始大规模的装备连弩。
为了操练弩技,早在一月多前,神策军以方静为首的一批武官,已经开始对连弩的习性开始进行掌握和研究。
每一样新的武器,若是不能熟悉它的性能,不能了解它的大致构造。贸然使用,即便这武器再如何犀利,也不过是烧火棍罢了,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能量,就是糟践了神策府这数以千万计的投入。
所以在列装之前,几乎每一个武官都已经事先的使用过连弩,并且各自呈报上心得体会,以及各种构想。
最后所有的文书全部到了方静为首的一批核心武官那儿,再进行分类。
一些切实可行的自是进行讨论,一切过于怪诞的。直接丢进了废纸篓里。
许多的操练和战术构想,早在半月前,就堆满了秦少游的案牍。
这样的连弩,如何作战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既然要配合这样的作战,那么一个士兵需要配备多少多少箭矢,又应当怎样操练才能够确定作战时不会掉链子。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是息息相关,就好像无数的珠子。只有串起来才能精美绝伦。
战略构想、战术构思、操练计划,这些时髦的东西早就在神策军内部盛行,这倒不是神策军受了秦少游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缘故还是文化水平。
当绝大多数的武官都只是粗通文墨。甚至有的人大字不识,只有偶尔一些高级武官才有一点文化功底的时候,这样的一支军队,显然是难以形成这种氛围的。在唐军之中,秦少游曾亲眼目睹,许多的中低级武官津津乐道的话题永远都是自己在上阵时砍翻了几个人。自己有多好的酒量,又或者,营中的哪个混账家伙惹了什么事。
而神策军不同,神策军有专门的培养机构,首先是绝大多数的壮丁入营,大多都在太平学里读过一些书,大致能够识文断字,这得益于太平学的推广,还有河南府这几年的富庶,这些能够识文断字的士兵入营之后,在一些操练的空隙,也会进行一些教育,这是专门的军中教育,军中有专门的博士负责此事。
如此一来,这就保证了即便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卒,即便没有太过的文化知识,但是也绝不是大老粗,他们能够识文断字,能看得懂军令,能背熟和牢记军规。
而一旦这样的人立了功,便有机会晋升武官了,只不过神策军在晋升武官时,当然不只是一纸调令,但凡是有功的人员,都将获得一个机会,即进入太平学的讲武堂,这讲武堂主要的职责就是教授军事知识,为期半年,主要教授的都是武官的职责、行军的队列、安营扎寨的地形,绘制地图之类的知识。
从这里肄业,才是一个真正武官的开始。
这些人因为立过功,所以不失勇气,乃是士兵中的佼佼者,也因为在讲武堂地学习,使他们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这种低级武官,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武职,在军中也爱与其他的武官谈论各种军事理论或是战术的技巧,等到他们升任为中级武官、高级武官时,脾气也是不改。
因此虽然只有一个多月功夫,可是连弩的作战计划、操练计划几乎都已经完善起来,接下来便是列装,新建的工坊,几乎是日夜开工,这几日为了造连弩,几乎到了让秦少游肉痛的地步。
因为新的工坊和新的匠人还不足够熟练,而连弩对精度的要求极高,任何一点点偏差,都可能报废这些价格昂贵的原料,如今造十个连弩,能有三个合格就已经不错,这就意味着,其他的投入都打了水漂。
杨务廉为此大是惭愧,寻了秦少游几次,都是拍胸脯保证,等到匠人熟稔起来,可将报废率降至三成,秦少游知道欲速则不达,若不是神策军急着列装,怕也不至于出现这样巨大的损耗,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如今的弘农郡王,几乎日夜都在营中度过,与官兵们同吃同睡,士卒们操练连弩,他便在旁观摩,而一群武官自然作陪,虽然此前早有各种操练的计划,不过在实际操练之中,总能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何况秦少游又在这里,大家为了找出问题比以往更积极一些,因此几乎是白日操练,一到夜里大家连晚饭也只是匆匆用过,便在大帐中聚在一起,与秦少游、方静一道,研究白日里操练出所暴露的问题。
………………………………………………………………………………………………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九章: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新建文稿 (44)
转眼之间,已是立夏。
整个河南府夏日炎炎,近来河南府已是连续一个月不曾下雨,郊野之外龟裂的土地像是裂开的冰层,可谁都知都在这儿找不到一点水的踪迹,旱情何止是河南一府,便是其他州县也都在蔓延,尤其是河北,今年的粮食想必是要欠收了。
好在河南府这儿府库中有足够的储粮,另一方面,修筑运河时,也顺便的建设了不少沟渠,以便灌溉之用,虽然在此时的用处不足以应对灾情,可是神策府尽力的开放储粮尽力平抑粮价,勉强也使这灾情减缓了一些。
王琚为此头疼不已,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对于政事那位弘农郡王素来不太上心,如今整整数月时间,都是一头扎进神策军上头, 对这灾情虽然也过问了几次,不过大多时候都还是推诿到了王琚身上。
王琚现在每日都在联络士族以及各地有影响的人士,无非是希望大家能够与神策府共度时艰。开仓放粮是必须的,不过单纯的放粮显然不成,王琚协调之下,打算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将大量的流民收拢起来,给予他们口粮,让工房制定诸多的水利计划,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赈灾,另一方面,来年若是再来大灾,有足够的水利工程打底,灾情可以减缓一些,若是遇到好年成,有这水利工程,亦可增加亩产数量。
再加上靠着黄河的南岸,有大量河水冲击出来的荒地,这些土地都是往年河水泛滥之后淹没的土地,一片荒芜,王琚想借着这些赈济的流民,开垦出一片粮田。若是今年能开垦出来,明年的粮产至少可增添两成。
河南府固然工商繁茂,可是随着工商的发达,已经开始有了工商反哺农业的势头,因为神策府有了足够的税收和工商收入,在兴农方面也舍得下本钱。
其实对于工商,古人的以农为本政策某种程度是对的,若是不能兴农,反而坚持工商立国,那么这片土地上。必定会造成大量农人抛弃土地,投入工坊生产,而这时代的农产量本就极低,一旦人心浮动,没有足够的粮产,那么势必会使农产量暴跌,这就意味着急剧增加的人口将会出现饥荒,而饥荒一成,不肯坐以待毙的饥民就会毫不犹豫的造反。最后整个天下又重新被砸个稀巴烂。
兴农……对于这时代来说是根本问题。
而神策府奏兴工商的基础,某种程度却是与天下的州府割裂的,工商起初只是在孟津盛行,小小的孟津一县。即便所有人都投入工商,对于天下的粮产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利用工商得到大笔钱财的神策府完全可以从附近的州县收购粮食,以此来供应孟津一地。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孟津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天下三百个州,则成为了金字塔的塔座。他们提供粮食,提供原料,再购买孟津加工而成的商品。
而一旦工商成了气候,神策府就不可能忽视农业了,于是利用工商的积累,兴修水利,大量的提供牲畜进行农业活动,如此一来,河南府的农产因为工商所造成的产量急剧下跌,再到如今,却已经开始有暴涨的趋势,其他各州的粮田,两个壮丁十亩地只能产粮十石,可是因为灌溉的得宜,再加上牲畜的广泛运用,河南府的只需一个壮丁一头牛,再加十亩地便能产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