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173章

资本大唐-第173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怯美赐诳蠡故侵痔铮际羌玫睦土Α

  这一席话让李愔听的是大汗淋漓,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激进的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比他更激进,而且还四面出击,将大唐周边的各个国家都当成掠夺的对象,完全不顾及大唐的形象,虽然只是王况转述,但话语中的那股血腥与赤裸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听完激进的第一条策略后,第二条和第三条策略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只听两个名字,李愔立刻就是一愣,因为这两条策略分别叫做推广粗放种植和土地置换。

  对方很犀利的指出,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死胡同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办法提高亩产量,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是贵族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数量最多的普通农户,人均占有的土地却极少,只能想尽办法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出产,也就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并不是不好,但是这种耕作方式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造成了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大量人口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之上,若是在以前倒没什么,可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种,显得已经不合适了,那就不如改用粗放式耕种。

  打个比方来说,原来一个成年劳力,用精耕细作的方式,一年只能种五亩地,那么改为粗放式耕种后,他就能种十亩甚至是二十亩,虽然亩产量肯定比原来要少一些,但是收获粮食的总量却是原来的数倍还不止,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所出产的粮食,比原来多了几倍。

  当然了,粗放式耕种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每人每年出产的粮食多了,但若是土地的总量不变,亩产量减少,大唐每年生产的粮食肯定也随之在减少,不过这时第三条策略就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置换,意思很简单,大唐刚打下辽东和高句丽的领土,那里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芜着,而反观大唐国内,在关中、河东、河北、河南四道,人口都十分的稠密,每人能分到的田地都不多,如此一来,就可以颁布一条法令,允许这四道中的农户,用家中的田地换取辽东那里的土地,而且这个比例可以设成以一比十甚至更高,一亩变十亩,相信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开垦新的田地。

  如此一来,关中等四道的人口肯定会进一步减少,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作,肯定会使得大量土地荒芜,如此一来,粗放式耕种有了推行的基础,而迁往辽东的农户更不必说,每家分到的田地太多,精耕细作肯定不行,也只能选择粗放式耕种,而且随着他们的到来,也能让新占领的辽东和高句丽故土迅速安定下来。

  听完这三条和策略后,李愔眼中泛起奇光,除了第一条那条血腥大胆的掠夺策略外,剩下的两条也正是他准备施行的计划之一,那个土地置换暂且不说,只第二条推行粗放耕种的办法,就足够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以古人的思维来看,这条策略简直是倒行逆施,千年以来好不容易才摸索出来的精耕细作之法,却被弃之不用,反而使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粗放耕种,这简直就是欺师灭祖之举。

  李愔虽然来自后世,但他却也深知,即便是在后世,精耕细作却还是大部分人的固定思维,因为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空间被死死的压在东亚,无法向外扩张一步,只得在有限的土地上想办法,拼命的提高亩产量,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人口,但殊不知,这种办法却是被逼出来的,若是有更多的田地,何苦用这种费时费力的办法。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大唐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内的土地不够,向外扩张就是了,没有任何人敢当面指责大唐霸道,农业人口的不足,完全可以用新增加的土地来弥补,甚至若是将这两条策略执行的好,大唐每年的粮食产量不但不会下降,甚至还是会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趋势。

  想到这里要,李愔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强烈的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如此离经叛道,却又极其巧妙契合的策略呢?

  “王兄,此人到底是谁,我想见一见他!”李愔几乎是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在和王况说话,能想出如此策略,说明对方不但才学过人,敢想别人所不敢想,而且对天下大势也看的极为清楚,很可能王况和崔玉来找自己,就是受了那人的指点。如此人才若是不收归已用,那就太对不起老天了。

  王况听到李愔对自己用命令的语气说话,却没有露出丝毫的不悦之色,脸上反而露出一种悲喜交加的奇怪神色,情绪也变得有些激动,最后颤抖着双手向李愔深施一礼道:“启禀殿下,献此三策之人,出自我太原王氏,只是在太原城中,却是个人人皆知的狂人!”

  第一百零三章 有些不对劲

  “狂人?”李愔一愣,这个称呼在大唐可不是什么褒义词,虽然不像疯子那么直接,但意思也差不多,可是能想出如此大胆巧妙的三条策略,怎么会是一个狂人呢?不过紧接着他又有些释然,能想出粗放耕种这种倒行逆施的办法,思维自然与常人不同,被称为狂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到这里,李愔急忙再次追问这个狂人的详细信息,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况向李愔再次施了一礼,这才又道:“启禀殿下,此人和王某关系甚深,现在实在不益说的太多,而且在来之前,那人也曾经说过,不准我们泄露他的身份,若是殿下想见他,可以亲自去太原城一趟。”

  李愔听后一愣,没想到对方还和自己玩礼贤下士那一套,不过如此人才,的确值得他亲自走一趟,毕竟现在手中能用的人才实在太少了,只靠陆洪一个谋士可不行。想到这里,李愔点了点头笑道:“好,本王反正也要回长安一趟,其中有一段离太原不远,到时就亲自走一趟,看一看对方到底是何方神圣?”

  听到李愔同意,王况显得更加激动,甚至眼圈都有些发红,而崔玉则是叹了口气,脸上也露出几分轻松的笑容,那人他见过,而且对他也有指点之恩,甚至他和王况之所以跑来找李愔,也是受那人的指点,只是可惜那人为世俗所不容,一身抱负无从施展,甚至每天还要忍受庸人的嘲笑,若是能遇到李愔这种慧眼识英之人,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谈完了正事之后,李愔做为主人,自然要好好招待两人,大家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见识不凡,谈天说地无所不聊,气氛从一开始的拘谨,慢慢的变的热闹随意。而王况还主动向李愔问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所谈的海外风物,那次他虽然被侃晕了脑袋,但是事后回想起来,却对雄壮瑰丽的海外世界十分向往,也向很多海外商人打听过海外的风物,但与李愔讲的那些相比,却是差的太多了。崔玉也听王况说过一些,对此也很感兴趣。

  李愔这几天也被橡胶一事搞的头痛,心中对太平洋那边的美洲大陆都快想疯了,一听两人的要求,当下也不推辞,一开讲就说起美洲大陆上的各种特产,除了将自己现在最想要的橡胶树讲出来外,另外还着重介绍了一下地瓜、土豆和玉米这三样高产作物。说起来老天也真是太偏爱美洲大陆了,这三样高产作物全都是美洲的特产,别的地方根本找不到,但以李愔现在的力量却又可望而不可及,想想都能把人给郁闷死。

  王况和崔玉听到美洲大陆的富饶后,也是心动不已,做为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青士子,他们对于地瓜等高产作物,表现的比李愔还要热切,虽然听到李愔一再强调美洲大陆实在太远了,但两人却还是心有不甘,求李愔再想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先派人去一趟美洲,若是能将那些作物带回来一些,那不但可以造福万民,而且还是流芳百世之举啊!

  其实对于两人的提议,李愔也曾经想过,若是派出一支敢死船队,冒着天大的风险驶向美洲,哪怕只有一艘船回来,只要能把几样美洲特产带回来,那也是值得的。不过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大海不比陆地,哪怕是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让整支船队全军覆没,特别是在无法定位的情况下,恐怕他派出去十支船队,估计连半片木板都不会回来。

  不过倒也不是没有任何办法,上次李淳风从长安传来消息,好像六分仪的制作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过了几个月了,也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了,若是他能将六分仪制出来,然后再凭借着李愔搞出来的盖伦船和福船,虽然不能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到达美洲,但至少有一半的希望,那时倒也可放手一搏。

  想到这里,李愔将情况向王况和崔玉讲解了一遍,两人看李愔态度坚决,也不好再强求,只希望那位李大从快把东西制出来。而且他们还请求,若是李愔派人去美洲时,希望他可以通知自己,到时他们也会派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加。对于有人帮自己承担风险,李愔自然求之不得,再加上他也不是个喜欢吃独食的人,因此欣然答应。

  三人一直聊天太阳西下,李愔这才亲自将两人送出府。接下来又忙了几天登州的事,其它一切都已经准备完毕,时间已经进到六月中旬,估计这时候李世民也快回到长安了,而李愔也到了动身的时候了,因为天气太热,所以李愔决定一路都走水路,到达晋州黄河河段时,再下船去太原一趟,见一见王况口中那个献策之人,无论如何也要招揽过来。

  李愔要动身,身边带的护卫自然不少,而且身为大唐齐王,一路上官府也不敢为难。因此不少在登州的商人看到此次机会,纷纷提前或拖后几天启程,为的就是跟着李愔的船队后面沾点光。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李愔启程那天,前面十几艘是齐王府的船,后面绵延数里却都是商船。对此李愔也毫不介意,毕竟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反正也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收买人心。

  李愔带着这支庞大的船队,穿过渤海又进入黄河,到青州河段时,将尖底的海船换成了平底的内河船,然后一路向西。因为登州的繁荣,现在黄河成为了大唐的黄金水道之一,战略地位虽然没有李愔外公修建的大运河重要,但是商业价值却高出不知多少倍,毕竟黄河沿岸,是大唐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勾通着关中与登州商船的来往,而登州地区又是南方与北方海贸的枢纽,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愔他们这一路上,见到的全都是来来往往的船只,有些地方甚至将整个河面都铺满了,甚至偶而还会遇到河道堵塞的情况,这时候就要由当地的官府出面,指挥协调河面上的交通了。

  因为天气太过炎热,李愔白天一般都和文心她们躲在船仓里,这船也是特制的,船仓里装饰的十分豪华,而且仓壁很厚,热气进不来,再加上李愔在船上备了许多了硝石,不停的制冰降温,使得仓中的气温很舒适,再加上有文心她们陪着,或玩游戏或说笑话,反正也不感觉到闷。

  这天船队到了魏州河段,这里是李泰那个小胖子的封地,不过他一向都在长安,从来没来过封地这里,李愔也用不着上岸去拜见。

  这天白天刚下过雨,雨不大,李愔陪着文心她们出仓透了会气,等雨停了才送她们回仓,而李愔闲来无事,于是就将燕北从另外的船上叫来,同时还将后面船队里的王况和崔玉叫来,这两人在登州买了不少的奴隶和货物,也雇了几条大船跟在李愔后面,等到了晋州河段时,就带着李愔一起去太原找那人。

  将三人请来后,李愔给他们相互做了介绍,然后就让人在甲板上支起桌子,烧了几个小菜加一壶酒,四人围在一起,指着来往的船只边吃边谈,颇有几分指点江山的气势。不过李愔很快发现,自己这个做介绍人的很快插不上燕北三人的谈话了。

  说起来燕北他们三人的经历还真像,都是出身于世家子弟,同样也是满身才学,王况和崔玉是因为族中的打压,只得屈身行商,而燕北却是受祖上连累坏了名声,以为自己再无做官的可能,所以才对商业产生兴趣,虽然因和李愔交好做了长史,但其实干的还是商人的活。

  也正是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让三人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越聊话是越多,酒喝完了就让李愔去拿,而且燕北这家伙对李愔的藏酒门清,张口就要李愔藏的那几瓶好酒,虽说有些不舍,不过在王况和崔玉这两个外人面前却也不好显的小气,只得忍痛拿了出来。

  结果这三个家伙把李愔的好酒糟蹋完后,在甲板上就开始发酒疯,先是对着刚出来的月牙搞出个八拜之交,还让李愔做公证人,以后他们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