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792章

一世富贵-第792章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平四年党项攻占清远军后,打开了沿葫芦川南下的道路,宋朝不得不重新修建早已经废弃的镇戎军。景德年间曹玮帅泾原路,再在镇戎军一带沿古长城开壕沟,并在沟岸树以大木,形成连绵不绝的防线,阻挡党项军沿葫芦川南下。党项攻城的能力非常弱,此后他们攻镇戎军,大多都不从正北沿葫芦川南下,而是从天都山谷道出击,绕过曹玮所修建的壕沟防线。范祥当年筑的两堡,便是为了监视从天都山出来的谷道口。


………………………………

第193章 一攻一守

    天都山元昊行宫,他高高在上,看着下面野利仁荣、杨守素、嵬名守全、张文显和成逋克成等一众文武大臣,沉声道:“西边先失兰州,再失会州,如今宋军已经兵临屈吴岭山下,与我争天都山地利,深为可虑。若是天都山一失,则攻守易势,我父祖苦心经营近百年的局面,从此化为虚无。秦州兵勇猛难敌,文明老子用兵不循常理,极难对付。做事情要先易后难,秦州兵难敌,我们便放到后,先料理了其他宋军,抢粮食到手,再调集兵马与文明老子放对。此次秋后用兵,当专心镇戎军和渭州,先把这一路的宋军打掉。”

    野利仁荣道:“乌珠此言甚是。前些日子明珠族来报,说是环庆路宋军正集结西向,要攻我们的白豹城。那里多山中原地,最利我们番人劲马驰突,兼且水源稀少,宋军要攻下来必然不易。环庆路兵马向西,则镇戎军以东空虚,可以命韦州监军司大军南下,与明珠和没藏等族里应外和,截断环州到镇戎军道路。乌珠自统大军,抢掠渭州。”

    杨守素点头拱手:“这一带渭州最是富庶,人口稠密,粮草众多。春夏时秦州军不时骚扰我们灵州一带,天都山中粮草不足,惟有劫了渭州,才能解燃眉之急。”

    众人议论纷纷,都赞同元昊先攻泾原路。其实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十几万大军云集天都山地区,人吃马嚼,本地产出难以支撑。从灵州运粮,又被桑怿抢夺几次,运到天都山的远远不如预期。徐平那里他们不敢去抢,那就只好抢泾原路了。此次出击打胜仗还在其次,关键是要抢到足够的粮食,不然大军就要灰溜溜地回灵州了。没足够兵力防守,徐平很快就会攻破天都山,元昊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

    声音平静下来,野利仁荣道:“此次秋冬战事,我们最怕宋军环庆和泾原两路集结重兵于镇戎军,把我们关在天都山里。没想到环庆路去攻白豹城,可谓上天庇佑我们。”

    元昊大手一挥:“夏守赟舍镇戎军而去白豹城,无非是怕与我正面对敌,他做了第二个刘平!他胆怯畏战,这一路宋军便就不足为虑,等到我们攻了镇戎军,他仓惶来援,也不必担心,一战就可以打散他!”

    张文显道:“依臣所见,秋后战事关键是一要守得坚,二要攻得快,两者缺一不可。”

    这是元昊的重要谋主,听了张文显的话,元昊忙问:“何谓守得坚,攻得快?”

    “等到秋后,秦州军必来攻天都山,而且会是重兵前来,那里我们一定要守得住。大军前出进攻镇戎军和渭州,则天都山空虚,要在秦州军攻进来之前返回布防,所以一定要攻得快,撤得及时。这一攻一守,必须分毫无差,不然——”

    不然的后果是什么,众人都是心知肚明。大军出了天都山,就是打再多胜仗,只要被徐平攻入了南院,则就一切成空。搞得不好,还会被徐平把元昊的主力堵在葫芦川的谷道里,到时再演一场卓罗城之战,元昊可就跑都没地方跑了。

    此次战事,真正的关键其实不是击败泾原路的宋军,而是留下的军队要死死守住天都山的隘口,不被秦州军攻破。不然以秦州军表现出来的快攻快打的风格,很可能把南下的党项主力堵死在葫芦川河谷里,党项就面临灭国之灾。

    元昊带到南来的是倾国之兵,剩下的都是部落兵,没有机动的大股军队。党项军攻城的能力不行,防守的能力也相当可疑,被攻入腹地的后果可想而知。

    以前宋军曾经数次击败元昊的祖父和父亲,他们都是面临绝境之后又起死回生。不过那几次宋军失利,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党项的地利,宋军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大漠行军,打仗的时候少,忍饥受渴行军的时候多。一被党项骚扰粮道,便就不得不主动撤退。

    但是现在面对徐平来攻,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从秦州前来,党项就没有了地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一条黄河和其支流葫芦川,沿河而来不缺水源,而且水草丰美,只要后方的粮食接济得上,宋军就可以直接攻入党项腹地。

    太宗朝和真宗朝宋军的数次失败,都是因为粮草转运困难,宋不得不撤。即使葫芦川谷道在宋军手里,他们也没有好好利用,而是走的过瀚海的道路。倒不是宋军糊涂,而是因为他们以关中为支撑,葫芦川谷道要沿泾河西来,路途过于遥远,在当时统帅的计算下还是走其他道路合算。而且这一条路蕃落众多,具体情况宋军不能掌握,不敢冒险。与党项打了几十年,随着对沿途蕃部的镇抚整合,泾州和渭州的开发,这条路全面开通。再加上这两年徐平开发秦州,已经跟前两朝对党项的局势完全不同。

    说起秦州的徐平元昊便就心烦意乱,乱了方寸。元昊这个人胆大阴狠,敢于冒险,但可不是头脑简单的人。把根本之地设在兴州、灵州,固然有许多好处,但从此黄河就成了党项的命门。如果大宋发挥自己人力物力的优势,打定了沿着黄河攻来的主意,则党项应对的办法不多。这一条大河过会州之后就平缓了下来,有黄河九渡,可以往来自如。汇入葫芦川之后更是河宽流缓,顺河而下的宋军运粮也方便,可以稳扎稳打地逼近兴庆府。

    想了一会,元昊对野利仁荣道:“阿舅,秋后我带兵出天都山,这里便就托付予你。不必与秦州来的宋军交战,只要牢牢守住隘口,不让他们攻进山里,便是第一功!”

    野利仁荣拱手:“乌珠只管带兵前去,我拼上一死,也会守住这根本之地!”

    元昊起身,紧紧握住野利仁荣的手,眼中含泪,说不出话来。野利家两兄弟,已经有一个野利遇乞在卓罗城拼命给他抢出了一条生路,现在轮到另一个了。

    若说是真对自己的这两个舅舅有什么真感情,倒也未必,元昊这个人六亲不认,连亲儿子都不当一回事,更何况两个舅舅。但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表现出来又是一回事,没点假哭笼络人心的本事,元昊也没办法让这么多大族铁了心跟着自己。

    抹了抹眼泪,元昊对野仁荣道:“阿舅受些辛苦,此次我带兵快出快回,只要从泾原路抢了粮回来,便就回业助你。有了粮草根基,我们打掉泾原和环庆两路宋军,再并力跟秦州军死战,宋军虽多,我们各个击破,还有胜机。”

    野利仁荣拍了拍元昊的手掌:“我理会得。只要有天都山这根本之地在,宋军便就不足为虑。秦州的文明老子虽然连战连胜,也不是没有破绽。只要没了后顾之忧,我们倾全国之兵与他放对,不难击败他。”

    元昊连连点头:“阿舅说得好,到时我们分兵卓罗,打通到邈川去的道路,两路夹攻秦州,何愁不胜?先前两次不败仗,只是没有把徐平看在眼里,被他偷袭。真要放对,他那东拼西凑起来的大军,又如何是我们的对手!”


………………………………

第194章 富矿之地

    已是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徐平把秦州事务交给通判范祥和石延年,自己带着都护府一干人等,进驻会州,正式开始准备秋后战事。

    西北的大战一般发生在十月之后,持续到来年二、三月间。之所以如此,还是跟天气状况有关。八、九月间虽然雨水开始减少,但山中的土地松软,大军行进、作战都可能发生意外,一场滑坡就可能重创山谷中的军队,战事有太多地不可测因素。这段时间之外只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战争,大战是无法打起来的。

    山地、河流严重影响战争进程,不只是因为会阻碍交通,还在于结合天气因素,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地质灾难。徐平所部军队不管是制度改革,还是技术改革,都还不足以无视这种影响,战事必须要遵从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天都山、马衔山一线结合北边的黄河,是天然的地理屏障,这屏障不只是来自于交通困难,还在于灾害频发。

    在会州安置罢都护府,徐平带了谭虎和王凯两人,轻马出城,前往高大全所在的三角城。三角城一带土地平旷,水源便给,更兼临黄河渡口,比会州更加适合驻扎大军。

    此时这一带的民户都已经被迁走,反倒是王拱辰管下的营田务占了一些河边滩地,开垦荒田,为将来的开发作准备。这一带的人口比不得徐平前世,自汉设阴、祖励二县开始,会州境内人户便就至不过二万多人,这个时候因为连年战乱,只有不足万人。把这万把人全部迁走,以免不可测的事件发生,并不是多么大的负担。

    一路上徐平注意脚下的道路,见地基坚实,上面覆以瓜子碎石,相当平坦,心中感到满意。路边栽了榆、柳,而且开了排水沟渠,此时沟里还有夏天残存下来的雨水。这样的路通行大车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载重能力强,容易维护。徐平官做到哪里,便就把这种道路修到哪里,是这个年代质量最好的官道,也是他的一项政绩。

    中午时分,到了一处营田务新设的据点,徐平一行下马在这里用饭。此处的监当官急急忙迎了出来,把徐平一行让到新建的一排住房的院子里。

    落座之后,临当官有些为难地道:“都护,此处新建起来,房里甚是杂乱,不好让贵人安坐。若只是在此处用些酒饭,不如便在院里设宴,更加精爽一些。”

    徐平道:“也好,现在天气在院子里正好。酒便不必了,你安排人胡乱煮几升米,再煮几块肉来,我们吃了便就赶路。”

    监当官应诺,飞跑着去安排。不大一会,回来向徐平复命。

    徐平看着不远处拴在树下的几匹马,问监当官道:“那里几匹官马,是什么人在这里?”

    “回都护,是本州知州,正带人查看此处河中的砂金,安歇在这里。”

    徐平点了点头,才知道包拯也在此处。这里的民户已经全部迁走,营田务是王拱辰的转运使管下,他没有什么政务处理,天天到处查看各处矿产。黄河自会州以下水流变得平缓,裹挟而来的砂金沉积下来,周边河滩都可以淘金。只是这里一向人口稀少,加之以半耕半牧为主,一直没有大规模开采。金和银是最值钱的矿产,这一带的储量不少,而且由于黄河的存在,可以直接从水里淘出来,自然引起包拯的注意。

    本来徐平是希望包拯尽快把铜矿开采出来,在这里铸造铜钱,但他兼提举坑冶务,不可能放着金、银置之不理。而且因为这里没有民户,知州正常主要政事的劝农、劝学、劝谕风俗、诉讼都无从提起,也只有把心思放在这上面了。

    想了想,徐平对谭虎道:“你派个人让这里的人引路,去把包知州召来,一起吃餐饭。”

    谭虎应诺,派了手下一个指挥使,跟监当官一起,到黄河边去找包拯。

    这处据点就在黄河边不远,用不了多少时候,包拯便就带了几个人过来,向徐平行礼。

    安排落座,徐平问包拯:“我听过数次有人说这里砂金不少,你看过之后如何?”

    包拯拱手:“回都护,依下官查看,这一带河水里砂金委实可观。而且从这里以下,水里的砂金越来越多,若是召人户前来淘金,每年可获利不少。”

    “好,这是一条生财的路子,且先记下来。这一带民户已经迁走,而且土地贫瘠,产粮不多,现在又有大军驻扎,粮食供给艰难。不管是淘金还是开矿,招了人手来,都要管他们吃喝。营田务你也看到了,产出仅能自足,正在创业唯艰的时候。要淘金,还是要等战事结束之后,大军离开,才好保证粮食供给。惟今之计,还是先采铜出来,以铸铜钱。”

    听了徐平的话,包拯道:“下官理会得。前些日子看了矿苗,几处都有大发之势,下官已经安排人手,去凤翔府招募人手。候得人来,便就可以采铜。而且这几处矿苗,有不少可以产石,用来铸钱方便不少。”

    石就是黄铜,真宗时候就有人向朝廷献技术大量生产,不过真宗皇帝认为这种东西对国家无益,还容易与黄金混淆,没有推广。徐平所推广的工业中不少零件要用黄铜,又重新把这技术拾了起来,而且配比更加精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